一种直线式电动凿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48626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线式电动凿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凿岩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线式电动凿岩机。
【背景技术】
[0002]电动型凿岩机具有动力单一、成本低、机械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有的电动凿岩机都是通过减速转换装置将旋转电机的旋运动变成直线往复运动,如离心冲击锤式电动凿岩机和曲柄连杆活塞式电动凿岩机。现有的电动凿岩机由于采用了减速转换装置等中间部件,大大增加了凿岩机的重量,并且电能难以直接转换成可使用的机械能,存在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此外,现在的电动凿岩机的运动部件与固定部件采用刚性连接,导致在凿岩作业时凿岩机的振动幅度较大,难以操作,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量小、能量利用率高,并且能够降低振动幅度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包括:外壳、电机绕组、往复运动体、支撑装置、转钎机构、钎杆及电路换向器;所述电机绕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往复运动体设置在所述电机绕组的内侧,所述往复运动体的前端与外壳活动连接,且所述往复运动体的后端穿过所述支撑装置;所述往复运动体在所述电机绕组的磁场力作用下前后直线运动;所述电路换向器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机绕组连接;所述电路换向器对所述电机绕组的二相或三相相位反复切换,控制所述往复运动体在直线方向来回运动;所述转钎机构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钎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并固定在所述转钎机构上;所述往复运动体向前移动时与所述钎杆碰撞,使所述钎杆向前移动。
[0005]进一步地,还包括:活塞、管道及空气逆止阀;所述钎杆内设置有贯穿两端的空气通道;所述外壳的后端设置成腔室结构,形成气缸;所述往复运动体的后端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所述气缸壁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气缸前侧的所述外壳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内设置有所述空气逆止阀,空气只能从所述进气孔单向进入所述气缸内部,且气缸内部的空气只能从所述出气孔单向排出;所述出气孔通过所述管道与所述通气孔连接;所述活塞与所述气缸形成压风机结构,所述压风机结构用于产生压力空气,使所述压力空气通过所述管道进入所述外壳内部,并从所述外壳内部通过所述空气通道排出,用于排渣。
[000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装置为固定轴承。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固定在所述外壳外侧。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开关;所述电源通过所述开关连接与所述电路换向器连接。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采用电路换向器对电机绕组的二相或三相相位反复切换,从而控制往复运动体在直线方向做前后往复运动,能够将电能直接转换成活塞的机械能,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往复运动体设置在电机绕组的磁场内,往复运动体与其它固定部件没有任何刚性连接关系,降低了整个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在工作时的振动幅度,便于操作以及降低了作业危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由于未采用减速转换装置等中间部件,与传统的电动凿岩机相比,大大降低了机身重量。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交流直线电机是由旋转电机演变而来,目前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旋转电机通电后定子产生旋转磁场,转子在旋转磁场作用下产生转动,当把定子和转子制作成直线形状时,即可产生单向直线运动。如果需要交流直线电机作往复直线运动,这就可在交流直线电机中加入一个换向装置,通过改变电机绕组内的交流电二相或三相相位来改变磁场方向,使直线型转子作往复直线运动。
[0012]基于以上分析,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包括:外壳1、电机绕组2、往复运动体3、转钎机构12、钎杆4、支撑装置13、电路换向器11、手柄7及开关10。电机绕组2设置在外壳I内,支撑装置13固定在外壳I的内部;具体的,支撑装置13位于电机绕组2的前侧。往复运动体3设置在电机绕组2的内侧(往复运动体3不与电机绕组2接触),往复运动体3的前端与外壳I活动连接(如搭载在外壳I上,外壳I对往复运动体3起支撑作用),且往复运动体3的后端穿过支撑装置13。支撑装置13对往复运动体3起支撑、限位作用,保证往复运动体3稳定的工作。往复运动体3在电机绕组2的磁场力作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参见图1,电源通过开关10与电路换向器11的一端连接(通过导线8连接),电路换向器11的另一端与电机绕组2连接;电路换向器11用于对电机绕组2的二相或三相相位反复切换,控制往复运动体3在做直线往复运动。转钎机构12固定在外壳I的前端,转钎机构12用于安装钎杆4,保证钎杆4能够做直线往复运动但不脱离外壳I ;钎杆4的后端穿过外壳I并安装在转钎机构12上。往复运动体3向前移动时与钎杆4碰撞,使钎杆4向前移动。手柄7固定在外壳I外侧,设置手柄7的目的是便于操作和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3采用固定轴承。
[0013]为清除凿岩作业时钎杆4前端周围产生的灰尘、渣滓等,提高凿岩作业的准确度,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还包括:活塞14、管道6及空气逆止阀5。钎杆4内设置有贯穿两端的空气通道。外壳I的后端设置成腔室结构,形成气缸9。往复运动体3的后端与活塞14连接,活塞14设置在气缸内;气缸9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气缸9前侧的外壳I上开设有通气孔。进气孔与出气孔内设置有空气逆止阀5,空气只能从进气孔单向进入气缸9内部,且气缸9内部的空气只能从出气孔单向排出。出气孔通过管道6与通气孔连接。活塞14与气缸形成压风机结构,压风机结构用于产生压力空气,使压力空气通过管道6进入外壳I内部,并从外壳I内部通过空气通道排出,用于排渣。
[00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采用电路换向器对电机绕组的二相或三相相位反复切换,从而控制往复运动体在直线方向做前后往复运动,能够将电能直接转换成活塞的机械能,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往复运动体设置在电机绕组的磁场内,往复运动体与其它固定部件没有任何刚性连接关系,降低了整个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在工作时的振动幅度,便于操作以及降低了作业危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由于未采用减速转换装置等中间部件,与传统的电动凿岩机相比,大大降低了机身重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可适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山的露天、井下等各种爆破钻孔作业,也可以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装修等钻孔作业,适用范围广。
[0015]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电机绕组、往复运动体、支撑装置、转钎机构、钎杆及电路换向器;所述电机绕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往复运动体设置在所述电机绕组的内侧,所述往复运动体的前端与外壳活动连接,且所述往复运动体的后端穿过所述支撑装置;所述往复运动体在所述电机绕组的磁场力作用下前后直线运动;所述电路换向器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机绕组连接;所述电路换向器对所述电机绕组的二相或三相相位反复切换,控制所述往复运动体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转钎机构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钎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并固定在所述转钎机构上;所述往复运动体向前移动时与所述钎杆碰撞,使所述钎杆向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管道及空气逆止阀;所述钎杆内设置有贯穿两端的空气通道;所述外壳的后端设置成腔室结构,形成与所述活塞相配合的气缸;所述往复运动体的后端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所述气缸壁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气缸前侧的所述外壳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内设置有所述空气逆止阀,空气只能从所述进气孔单向进入所述气缸内部,且气缸内部的空气只能从所述出气孔单向排出;所述出气孔通过所述管道与所述通气孔连接;所述活塞与所述气缸形成压风机结构,所述压风机结构用于产生压力空气,使所述压力空气通过所述管道进入所述外壳内部,并从所述外壳内部通过所述空气通道排出,用于排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为固定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固定在所述外壳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所述电源通过所述开关连接与所述电路换向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凿岩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包括:外壳、电机绕组、往复运动体、支撑装置、转钎机构、钎杆及电路换向器。电机绕组设置在外壳内;往复运动体设置在电机绕组的内侧,往复运动体的前端与外壳活动连接,且往复运动体的后端穿过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固定在外壳的内部。电路换向器的一端与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电机绕组连接。转钎机构固定在外壳的前端,钎杆的一端穿过外壳并固定在转钎机构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降低了整个直线式电动凿岩机在工作时的振动幅度,便于操作以及降低了作业危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式电动凿岩机,与传统的电动凿岩机相比,大大降低了机身重量。
【IPC分类】E21B1-22
【公开号】CN204457411
【申请号】CN201420724017
【发明人】朱红生, 夏慧明, 程伊金, 张兴才
【申请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