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吸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6940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吸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液器,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虹吸现象吸取液体的吸液器。
背景技术
在不便倒出或舀取液体的场合,要从储液容器中,取出液体;一是采用动力泵装置抽取,但其结构复杂,需用能源,携带与使用均不方便;二是利用虹吸现象,用嘴吸尽管中的空气,而后将储液容器中的液体吸出来,也感麻烦、不方便,尤其吸管体积大,吸液量多的情况,用人嘴吸尽空气,更是困难与不便;而对某些难于入口,甚至对人体有害的液体,则不宜或不能使用此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自动吸液器,该种吸液器无需动力泵送装置,不用外加能源,也不用人嘴吸尽空气,而可自行排尽管内空气,自动吸取液体,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制作容易,价格低廉。
本实用新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吸液器,含有导管,导管由吸液段和排液段两段构成,排液段为软管或弯管,其结构特点为导管吸液段贯穿并固定在一气室上,气室内腔顶部或顶部附近的导管上开有排气孔,气室的底部或侧面下部开有进液口。
吸液器的气室及其导管吸液段置入被吸液体容器后,因吸液器自身重量的原因,气室将不断下沉,液体将不断地通过气室的进液口进入气室,而气室内的空气将经排气口沿导管不断向外排出;排气口以下的导管也进行着相同的进液、排气过程,但其进液口为导管下部的管口。在气室内的空气全部排完后,该进液、排气过程仍将继续进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液体能进入导管超出气室内腔顶部的最高高度为气室内腔面积与导管内腔面积之比乘以被抽取液面高度与气室内腔顶部高度之差,在此高度范围内,液体将自行流过导管的最高处,流向导管排液段管口,排尽导管内的空气,形成虹吸现象,吸取被吸液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无需另加动力与能源,环保、节能无污染;也无需使用人嘴吸尽空气,安全、可靠;仅需将其置入被吸液体,即可自行排尽管内空气,自动以虹吸方式吸取液体,操作非常简单、方便,仅在导管上增加一气室及开孔,即制作完成,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
上述的气室连同导管吸液段的重心位于气室的中心以下部位。这样,将吸液器置入被吸液体容器后,吸液器能自动使气室底部向下,从底部开始逐渐沉入液体,液体则自动通过气室底部的进液口,不断地进入气室。而不需用人手或其他工具将气室底部压下,使用操作,更加方便。
上述气室连同导管吸液段的重心位于气室的中心以下部位的具体结构为在气室的下部或底部增设加重件,或者气室在中心以下部位的腔壁重于其他部分的腔壁,或者气室中心以下部位的导管吸液段的管壁重于导管吸液段其他部位的管壁。
上述的导管排液段可设有阀门。
上述的导管排液段可为软管,并在该排液段软管上设有止液夹。
设置阀门或止液夹,既能使吸液完成、停止时,方便地及时止住液体外流、形成浪费、或不安全。同时,也使短时间内的中止吸液、再次吸液操作更方便,如吸液中更换外接容器的操作;以避免此时吸液器频繁进行进液、排气、虹吸吸液的过程,使操作更方便、快捷、有效。
上述的导管吸液段管口开有缺口(6)。该缺口的作用是避免在排气口以下的导管内空气尚未完全排除前,导管底部即沉于被吸液体容器底部,使导管底部的管口被容器底部封住,无法顺利排出此段导管内空气,而需人工晃动,帮助排出此段导管内空气的现象。
以下结合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为一种自动吸液器,含有导管1,导管1由吸液段1a和排液段1b两段构成,排液段1b为软管或弯管,导管1吸液段1a贯穿并固定在一气室2上,气室2内腔顶部或顶部附近的导管1上开有排气孔3,气室2的底部或侧面下部开有进液口4。
实施时,本应用新型的导管1排液段若为弯管,一般则与吸液段为一体结构,而排液段1b若为软管,则一般是排液段1b软管通过紧密套合、外箍、粘接等方式与吸液段1a连接在一起。若进液口4开在气室2的侧面下部,则离底部不能太远,以气室2下沉时,被吸液面能淹住进液口4,液体能通过进液口4进入气室为准。
气室2连同导管1吸液段1a的重心位于气室2的中心以下部位。气室2连同导管1吸液段1a的重心位于气室2的中心以下部位的具体结构为在气室2的下部或底部增设加重件5,或者气室2在中心以下部位的腔壁重于其他部分的腔壁,或者气室2中心以下部位的导管1吸液段1a的管壁重于导管1吸液段1a其他部位的管壁。
本例中的加重件5,采用螺纹连接于导管1吸液段1b底部的螺母,采用这种螺母加重件5,便于安装,并且轻重组配(厚薄、数量)调节,也很方便。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加重件5,只要能附着于气室2的下部或底部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导管1排液段1b可以设有阀门。
如本实用新型的的导管1排液段1b为软管,则可在该排液段1b软管上设有止液夹。
本例中的导管1吸液段1a的管口开有缺口6。
本实用新型,若需同时向多个外接容器送液,则在导管1排液段1b上加装三通或三通以上的多通连接件,还可再加配套的止液夹;或者在排液段1b上加装三通或三通以上的多通阀门;多通连接件或多通阀门上,根据需要可续接或不续接后续管道。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导管气室部分置入被吸液体容器中,而导管排液段的管口低于被吸液面,即可自动以虹吸方式吸取液体。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时,导管最高处超出气室内腔顶部的高度不能大于气室内腔面积与导管内腔面积之比与被吸液面与气室内腔顶部高度差的乘积。因为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容器内液体不能再向上流动时,液体所受向上与向下两个方向的压力相等。为便于分析,忽略气室及该段导管自重的影响,并以此时气室内腔顶部处的液体进行受力分析,由于导管与被吸液体容器均与大气连通,故液体受到来自大气的向下、向上的压力相等、平衡,可不考虑;而,此处液体受到向下的液体压力为气室内腔顶部以上导管内的液体的重力,大小为该段(内腔顶部以上)导管液体的高度与导管内腔面积及液体比重的乘积,而此处液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则为被吸液面与气室内腔顶部高度之差与气室内腔面积及液体比重的乘积。将相等的该上、下压力列为等式;计算后,即得到上述导管的最高排液高度值。如考虑气室及该段导管自重的影响,则该最高排液高度值将更大。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吸液器,含有导管(1),导管(1)由吸液段(1a)和排液段(1b)两段构成,排液段(1b)为软管或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1)吸液段(1a)贯穿并固定在一气室(2)上,气室(2)内腔顶部或顶部附近的导管(1)上开有排气孔(3),气室(2)的底部或侧面下部开有进液口(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室(2)连同导管(1)吸液段(1a)的重心位于气室(2)的中心以下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2)连同导管(1)吸液段(1a)的重心位于气室(2)的中心以下部位的具体结构为在气室(2)的下部或底部增设加重件(5),或者气室(2)在中心以下部位的腔壁重于其他部分的腔壁,或者气室(2)中心以下部位的导管(1)吸液段(1a)的管壁重于导管(1)吸液段(1a)其他部位的管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1)排液段(1b)设有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1)排液段(1b)为软管,并在该排液段(1b)软管上设有止液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1)吸液段(1a)的管口开有缺口(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吸液器,它的导管(1)吸液段(1a)贯穿并固定在一气室(2)上,气室(2)内腔顶部或顶部附近的导管(1)上开有排气孔(3),气室(2)的底部或侧面下部开有进液口(4)。它无需另加动力与能源,也无需使用人嘴吸尽空气,即能自行排尽管内空气,自动以虹吸方式吸取液体;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环保、节能无污染,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
文档编号F04F10/00GK2700620SQ03249760
公开日2005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4日
发明者曾镇 申请人:曾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