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409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可组设于风扇以增加所述风扇各种特性的机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为现有的风扇结构,如图所示,所述风扇1主要包含有扇框11及扇叶12,其中所述扇框11内设有承接部13,且所述承接部13与扇框11之间是以肋条14相接设,而扇叶12与承接部13之间则以马达相接,通过所述马达以使所述扇叶12于扇框11内转动,然而,现有的风扇1于运转时,常因扇框11的肋条14所产生的阻流效果,导致气旋的产生,因而造成风压的损失,降低风扇1的效能。
于是,为防止习用扇框11的肋条14产生的风阻,目前广为业界所采用的方法,即是将具有与动叶相似形状的静叶取代肋条14,请继续参阅图2,为另一现有的风扇结构,如图所示,所述风扇2主要包含有扇框21及动叶22,其中所述扇框21内设有承接部23,且所述承接部23与扇框21之间是以静叶24相接设,而动叶22与承接部23之间则以马达相接设,以于动叶22运转对空气做功产生气流时,改善现有肋条14扰流的缺点,并同时增加所述叶22的效率。
然而,前述具有静叶24的风扇2,仍具有下列的缺点(1)除非更换整个风扇2,否则无法达到增加静叶24的目的。
(2)无法因应各种散热需求,立即调整静叶24的数目。
缘是,有鉴于上述各项缺点,本案的发明人遂竭其心智,潜心研究加以创新改良,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案,实为一具功效增进的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风扇散热效果的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的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整流部数量以配合各种散热需求的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是包含有框体、接合部及一个以上的整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与接合部间是由整流部相接设,且整流部两侧设有供风扇模块上所设的导流部容设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其中所述风扇模块包合有扇框、扇叶、接合部及驱动部,所述扇叶是组设于驱动部上,且所述驱动部是组设于扇框上所接设的接合部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述的特点(1)可因应各种散热需求,而于风扇上增设或移除本实用新型。
(2)与风扇的组装,可达操作便利、快速装卸的功效。
(3)可提升风扇的风压、散热效果等的风扇特性。
(4)不需改变模具的设计,即可达到增加导流流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


图1为现有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另一现有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号说明1风扇;11扇框;12扇叶;13承接部;14肋条;2风扇;21扇框;22动叶;23承接部;24静叶;311框体;311a固定孔;312接合部;313整流部;313a第一通道;313b第二通道;32风扇模块;321扇框;321a固定孔;322风叶;323接合部;324驱动部;325导流部;33固定组件;411框体;411a定位部;412接合部;413整流部;413a第一通道;413b第二通道;42风扇模块;421扇框;421a固定孔;422扇叶;423接合部;424驱动部;425导流部;511框体;512接合部;512a定位部;513整流部;513a第一通道;513b第二通道;52风扇模块;521扇框;522扇叶;523接合部;523a固定孔;524驱动部;525导流部;611框体;612接合部;612a嵌槽;613整流部;613a第一通道;613b第二通道;62风扇模块;621扇框;622扇叶;623接合部;623a固定孔;624驱动部;625导流部;711框体;711a固定孔;712接合部;713整流部;713a第一通道;713b第二通道;72风扇模块;721扇框;721a固定孔;722扇叶;723接合部;724驱动部;725导流部;73固定组件;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主要包含有框体311、接合部312及一个以上的整流部313,其中所述框体311与接合部312间是由整流部313相接设,且整流部313两侧设有第一信道313a及第二信道313b,第一通道313a与第二通道313b是供风扇模块32上所设的导流部325容设,其中所述风扇模块32包含有扇框321、扇叶322、接合部323及驱动部324,所述扇叶322是组设于驱动部324上,且所述驱动部324是组设于扇框321上所接设的接合部323上。
组装时,所述框体311和扇框321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311a、321a,通过固定组件33组设扇框321上所开设的固定孔321a及框体311上所开设的固定孔311a中,而将框体311和扇框321相互固设,且同时使得风扇模块32的导流部325容设于框体311的第一信道313a及第二信道313b内。
请继续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主要包含有框体411、接合部412及一个以上的整流部413,其中所述框体411与接合部412间是由整流部413相接设,且整流部413两侧设有第一信道413a及第二信道413b,第一通道413a与第二通道413b是可供风扇模块42上所设的导流部425容设,其中所述风扇模块42包含有扇框421、扇叶422、接合部423及驱动部424,所述扇叶422是组设于驱动部424上,且所述驱动部424是组设于扇框421上所接设的接合部423上。
组装时,所述框体上411设有定位部411a,且所述扇框421上开设有与框体411的定位部411a相对应的固定孔421a,通过框体411的定位部411a与扇框421的固定孔421a相互组设而将框体411及扇框421相互固设,且同时使得风扇模块42的导流部425容设于框体411的第一信道413a及第二信道413b内。
请继续参阅图5,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主要包含有框体511、接合部512及一个以上的整流部513,其中所述框体511与接合部512间是由整流部513相接,且整流部513两侧设有第一信道513a及第二信道513b,第一通道513a与第二通道513b是可供风扇模块52上所设的导流部525容设,其中所述风扇模块52包含有扇框521、扇叶522、接合部523及驱动部524,所述扇叶522是组设于驱动部524上,且所述驱动部524是组设于扇框521上所接设的接合部523上。
组装时,所述框体511的接合部512上设有定位部512a,且所述扇框521的接合部523上设有与框体511的定位部512a相对应的固定孔523a,通过框体511的定位部512a与扇框521的固定孔523a相互组设而将框体511及扇框521相互固设,且同时使得风扇模块52上导流部525容设于框体511的第一信道513a及第二信道513b内。
请继续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主要包含有框体611、接合部612及一个以上的整流部613,其中所述框体611与接合部612间是由整流部613相接设,且整流部613两侧设有第一信道613a及第二信道613b,第一通道613a与第二通道613b是可供风扇模块62上所设的导流部625容设,其中所述风扇模块62包含有扇框621、扇叶622、接合部623及驱动部624,所述扇叶622是组设于驱动部624上,且所述驱动部624是组设于扇框621上所接设的接合部623上。
组装时,所述框体611的接合部612上设有供扇框621的导流部625组设的嵌槽612a,通过框体611的接合部612的嵌槽612a与扇框621的导流部625相组设而将框体611及扇框621相互固设,且同时使得凤扇模块62的导流部625容设于框体611的第一信道613a及第二信道613b内。
此外,由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至第四较佳实施例,其中的整流部313、413、513、613是凸出于框体311、411、511、611,且所述导流部325、425、525、625是凸出于扇框321、421、521、621,但亦可为另一种实施态样,请继续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主要包含有框体711、接合部712及一个以上的整流部713,其中所述框体711与接合部712间是由整流部713相接设,且整流部713两侧设有第一信道713a及第二信道713b,第一通道713a与第二通道713b是可供风扇模块72上所设的导流部725容设,其中所述风扇模块72包含有扇框721、扇叶722、接合部723及驱动部724,所述扇叶722是组设于驱动部724上,且所述驱动部724是组设于扇框721上所接设的接合部723上。
组装时,以固定组件73组设于扇框721上所开设的固定孔721a及框体711上所开设的固定孔711a中,且同时使得风扇模块72的导流部725容设于框体711的第一信道713a及第二信道713b内。
其中的整流部713是切齐于框体711,且所述导流部725是切齐于扇框721。
此外,由前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扇框321、421、521、621、721的导流部325、425、525、625、725是组设于整流部313、413、513、613、713两侧的第一通道313a、413a、513a、613a、673a及第二通道313b、413b、513b、613b、713b内,以使整流部313、413、513、613、713达到增加导流部325、425、525、625、725的数量,使所述风扇整体效能立即提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举凡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的变化,皆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是包含有框体、接合部及一个以上的整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与接合部间是由整流部相接设,且整流部两侧设有供风扇模块上所设的导流部容设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其中所述风扇模块包合有扇框、扇叶、接合部及驱动部,所述扇叶是组设于驱动部上,且所述驱动部是组设于扇框上所接设的接合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及扇框上各开设有固定孔,通过固定组件组设于框体的固定孔及扇框的固定孔而将框体及扇框相互固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上设有定位部,且所述扇框上开设有与框体的定位部相对应的固定孔,通过框体的定位部与扇框的固定孔相互组设而将框体及扇框相互固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接合部上设有定位部,且所述扇框的接合部上设有与框体的定位部相对应的固定孔,通过框体的定位部与扇框的固定孔相互组设而将框体及扇框相互固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接合部上设有供扇框的导流部组设的嵌槽,通过框体的接合部的嵌槽与扇框的导流部相组设而将框体及扇框相互固设。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是凸出于框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是凸出于扇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是切齐于框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是切齐于扇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升风扇特性的机构,其主要是包含有框体、接合部及一个以上的整流部,其中所述框体与接合部间是由整流部相接设,且整流部两侧设有第一信道及第二信道,第一信道与第二信道是可供风扇模块上所设的导流部容设。
文档编号F04D29/54GK2878753SQ200520142019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3日
发明者王仲澍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