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7603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送风机,特别是关于一种送风机用的进排气部件。
背景技术
图1是一种公知的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100,包括面板10、设有开口圆筒21和框 架板22的框架20。当进排气部件100与管道300连接时,先将弹性片卡位40卡入框架20 的开口圆筒21上,然后插入管道300内,此时,通过弹性片卡位40的弹性作用,实现临时固 定,再通过密封胶布等对进排气部件100与管道300之间进行固定和密封。上述公知技术的进排气部件100,因需要安装弹性片卡位,不但成本高,而且存在 安装工时增加的课题。另外,由于弹性片卡位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当其卡入框架20的开 口圆筒上21时,框架20的开口圆筒21的外直径也要随之增大。这样的话,进排气部件100 所能适应的管道300的直径范围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课题,特提供一种送风机用的进排气部件,不但结构简单, 而且能适用于多种尺寸的管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机用的进排气部件,包括面板、设有 开口圆筒和框架板的框架以及弹性片卡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片卡位与框架为一体 形成,所述的弹性片卡位的顶端突出并高于开口圆筒的顶端。所述的弹性片卡位的顶端比开口圆筒的内壁更靠近开口圆筒的中心轴。所述框架的开口圆筒为圆锥形。所述开口圆筒从框架板向顶端缩小突出设置;所述弹性片卡位从所述开口圆筒的 中部切开,沿开口圆筒的高度方向延设。所述弹性片卡位向所述开口圆筒的外侧突出形成突出部,该突出部比所述开口圆 筒的中部直径更向外侧突出,形成弹性片卡位从顶端至根部都从开口圆筒外侧切开的状 态。所述的弹性片卡位从顶端至突出部形成倾斜状的上端,该上端位于开口圆筒的顶 端之外。所述弹性片卡位的上端是由弹性片卡位两侧的边分别立起的薄片形成。所述进排气部件的框架板与开口圆筒相连接处通过圆角过渡。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操作性。

图1公知技术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所示,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100, 包括面板10、由从框架板22向顶端逐渐缩小突出的呈圆锥形、并设有顶端侧开口 212和 底面侧开口 213的开口圆筒21和框架板22构成的框架20以及弹性片卡位23,所述的弹 性片卡位23与框架20为一体形成。即,弹性片卡位23设置在开口圆筒21上,从该开口圆 筒21的中部210开始切开,沿开口圆筒21的高度方向延设。也就是说,弹性片卡位23从 开口圆筒21的中部210向顶端侧开口 212延设。所谓中部210,是指在开口圆筒21侧面, 位于顶端侧开口 212与底面侧开口 213之间的位置。且弹性片卡位23的根部234形成于 上述中部210。弹性片卡位23的顶端231突出并高于开口圆筒21的顶端。再如图2所示,顶端 231突出并高于开口圆筒21的顶端侧开口 212。在本实施例中,进、排气部件100为垂直安 装,开口圆筒21位于框架板22的上部设置,在图中显示弹性卡位片23的顶端231在开口 圆筒21的长度方向高于开口圆筒21的顶端。如果进、排气部件100为水平安装,弹性卡位 片23的顶端231仍在开口圆筒21的长度方向上突出于开口圆筒21的顶端。并且弹性片卡位23的顶端231比开口圆筒21的内壁更靠近开口圆筒21的中心 轴。也就是说,该顶端231与开口圆筒21的内壁相比,更接近开口圆筒21的中心侧。弹性 片卡位23在顶端231与根部234之间向开口圆筒21的外侧突出形成突出部232,该突出 部232比开口圆筒21的中部210直径更向外侧突出,即该突出部232与开口圆筒21的中 部210的外壁相比,更远离开口圆筒21的中心。而且,上述弹性片卡位23从顶端231开始按顺序设有突出部232和根部234,从顶 端231至突出部232形成倾斜状的上端233,该上端233位于开口圆筒21的顶端之外。所 谓位于开口圆筒21的顶端之外,是指如图3所示,上端233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位于开口圆 筒21的顶端侧开口 212的外边或上边。由此形成,弹性片卡位23从顶端231至根部234都从开口圆筒21外侧切开的状 态。也就是说,如果在开口圆筒21的直径方向上相对设置两个上述上端233的话,顶 端231向突出部232形成渐次开展的形状。再如图2所示,上端233由从弹性片卡位23两侧的边分别立起的薄片形成。安装管道300时,可将和弹性片卡位23 —体形成的框架20的开口圆筒21卡入管 道300内。此时,由于弹性片卡位23的顶端231突出并高于开口圆筒21的顶端,并且弹性 片卡位23的顶端231比开口圆筒21的内壁更靠近开口圆筒21的中心轴,所以可以防止开 口圆筒21卡入管道300内时发生错位,导致弹性片卡位23位于管道300的外侧,该结构可 以确保弹性片卡位23始终位于管道300的内侧。还由于弹性片卡位23从顶端231至突出 部232形成倾斜状的上端233,上端233位于开口圆筒21的顶端之外,因此插入管道300 时,上端233先倾斜地触到管道300顶端,弹性片卡位23向内侧倾斜,然后,弹性片卡位23 的外侧滑进管道300内侧的同时,被插进管道300内,从而可以起到引导作用,使开口圆筒 21可以顺滑地卡入管道300内。此时由于上端23是由两侧边上分别立起的薄片所形成, 所以与管道300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减小摩擦阻力,使开口圆筒21可以顺畅地插入管道300 内。然后,通过弹性片卡位23的弹性作用实现临时固定,再通过密封胶布等进行固定 和密封。弹性片卡位23从所述开口圆筒21的中部210切开,因此能较容易地保持弹性。并 且即使当连接的管道300的内径比切开了弹性片卡位23的开口圆筒21中部210直径小, 通过弹性片卡位23向开口圆筒21的内侧倾斜,管道300仍然可以在与开口圆筒21形状契 合的地方固定。另外,相比弹性片卡位23从开口圆筒21根部211切开形成,弹性片卡位23 从开口圆筒21的中部210切开形成能更好地确保弹性片卡位23的较大弹性。虽然也有从 开口圆筒21的根部211切开形成,弹性片卡位23会更长从而持有较大弹性的情况,但在开 口圆筒21用树脂成型的情况下,与框架板连接的根部211会比与管道300连接端的端面的 顶端厚。因此,在根部211附近切开形成弹性片卡位23并不能持有更大弹性。另外,弹性 片卡位23从开口圆筒21的中部210切开,就只能对应内径最长相当于圆筒21中部210直 径(外形)的管道300。但是,通过形成突出部232,即使是内径比中部210直径大的管道 300也能固定。本实施例中,将开口圆筒21从框架板22向顶端缩小突出设置形成圆锥形,并在开 口圆筒21与框架板22相连接处通过圆角过渡。开口圆筒21形成圆锥形的优点在于能适应直径不同的管道300。如可以将开口圆 筒21的顶端212开口直径设为68mm,弹性片卡位23的突出部232的最大外径设为86mm, 当与管道300连接时,在确保弹性片卡位23的一定变形量以产生弹性作用的前提下,其能 适用于直径为68-80mm的管道300。而且,管道300可以沿着圆锥形开口圆筒壁,顺滑地与 开口圆筒21卡合,同时能使其与开口圆筒21紧密地相连接。框架板22与开口圆筒21相连接处通过圆角过渡,具有引导作用,开口圆筒21的 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连接,风通过开口圆筒21流向管道时不会碰撞到 进排气部件的框架板22与开口圆筒21相连接处转角产生乱流,而是沿着圆角顺畅地经过 进排气部件,从而可以减少因碰撞而产生的噪音。以上内容以把弹性片卡位23设于开口圆筒21的侧面作为实施例进行说明。并且 如果在开口圆筒21的直径方向上相对设置两个弹性片卡位23可以使管道的固定更加稳定。另外,有时要固定较柔软的软管道时,管道可能会变形成椭圆形,所以设置3个以 上的弹性片卡位23能更实现更稳定的固定。
权利要求一种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包括面板、设有开口圆筒和框架板的框架以及弹性片卡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片卡位与框架为一体形成,所述的弹性片卡位的顶端突出并高于开口圆筒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片卡位的顶 端比开口圆筒的内壁更靠近开口圆筒的中心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开口圆筒为 圆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圆筒从框架板 向顶端缩小突出设置;所述弹性片卡位从所述开口圆筒的中部切开,沿开口圆筒的高度方 向延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卡位向所述 开口圆筒的外侧突出形成突出部,该突出部比所述开口圆筒的中部直径更向外侧突出,形 成弹性片卡位从顶端至根部都从开口圆筒外侧切开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片卡位从顶 端至突出部形成倾斜状的上端,该上端位于开口圆筒的顶端之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卡位的上端 是由弹性片卡位两侧的边分别立起的薄片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的进排气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排气部件的框架 板与开口圆筒相连接处通过圆角过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机用的进排气部件,包括面板、设有开口圆筒和框架板的框架以及弹性片卡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片卡位与框架为一体形成,所述的弹性片卡位的顶端突出并高于开口圆筒的顶端。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操作性。
文档编号F04B39/00GK201650672SQ20102021637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7日
发明者李鸿朝, 梁冠贤, 洪嘉汉 申请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