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切换式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1943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动切换式气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产品用充气装置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滑动切换式气泵。
背景技术
气泵是各种充气产品(诸如充气床垫、充气跳床、充气沙发、充气玩具等)的关键部件,其被安装于充气产品之软性囊体的内侧边,利用气泵可对充气产品进行快速充气、保压和快速泄气等操作,以实现充气产品的充气展开而正常使用及泄气缩小空间体积而利于收藏等功能。然而,目前市面上所见之气泵产品虽然具备前述充气、泄气和保压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发现其使用性能上仍存在严重不足,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首先,由于业内为追求气泵产品的多功能化和自动化,而将气泵设计得日趋复杂化,尤其是针对实现切换充气和泄气两动作的结构较为复杂, 产品的零件数量不断增多,如此一来所产生的问题是,不但产品的生产组装效率被降低,而且产品的材料成本、模具成本和生产组装成本被抬高,产品失去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甚至还会给使用者的操作带来不便。其次,现有气泵结构中采用的都是单叶片结构,使得气泵的实际充气能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充气效率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动切换式气泵,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气泵充气和泄气两动作的切换结构复杂的问题,具有操作方便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滑动切换式气泵,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一隔板而形成有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该第一气室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的第一气口,该第二气室上设置有用于与充气对象连通的第二气口,针对该第二气口设置有一阀门;—鼓风装置,其安装于第二气室中,该鼓风装置包括有中转气室、叶轮和马达,该中转气室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该进风口连通第二气室,该出风口与前述隔板之间设置有一挡板,该挡板与隔板之间形成有一第一流道,该挡板上设置有第一窗口,该第一流道通过该第一窗口与出风口连通;该叶轮位于该中转气室中,由该马达带动叶轮转动形成气流;一活动气室,其安装于前述隔板和挡板之间,该活动气室紧贴隔板来回滑动,该活动气室具有一第二流道,该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窗口和第三窗口,该第二窗口与前述第一窗口对应,对应该第三窗口于该隔板上设置有第四窗口,该第二流道通过该第三窗口和第四窗口与第一气室连通;针对该活动气室设置有控制该活动气室来回滑动的操控机构;以及,针对该阀门,于活动气室上设置有顶推斜面,该顶推斜面随活动气室同步移动,当顶推斜面远离阀门时,该第二气口处于关闭状态,该第一窗口与该第二窗口错位密封,该第三窗口与该第四窗口正对连通,该第一流道连通出风口和第二气口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之间;当顶推斜面靠近阀门而打开阀门时,该活动气室封堵第一流道,该第二气口处于打开状态,且第二气口连通第二气室,该第一窗口与第二窗口正对连通,该第三窗口和第四窗口正对连通,该第二流道连通出风口和第一气室之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操控机构包括有齿条、齿轮和旋钮,该齿条固定于活动气室上,该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且齿轮与旋钮固接,该旋钮位于该壳体外,由该旋钮带动齿轮转动,并通过齿条带动活动气室滑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气室上设置有一补强流道,该补强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补强气口和第二补强气口,该第一补强气口与第二气室保持连通,对应该第二补强气口于该隔板上设置有第三补强气口,当顶推斜面远离阀门时,该第二补强气口与第三补强气口正对连通,当顶推斜面抵于阀门上时,该第二补强气口与第三补强气口错位密封。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操控机构包括有电磁阀和控制开关,该电磁阀安装于壳体内并与活动气室连接,该控制开关位于壳体外并与电磁阀和鼓风装置电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竖向设置,该出风口位于第一流道的上端侧旁, 该第二气口位于第一流道的下方;对应该第一窗口、第二窗口、第三窗口和第四窗口横向排布。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叶轮为双面叶轮。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一、通过操控机构控制活动气室紧贴隔板滑动,利用顶推斜面打开或关闭阀门,并结合利用隔板和挡板,使得充气状态时,该第一流道连通出风口和第二气口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之间,泄气状态时,该第二气口连通第二气室,该第二流道连通出风口和第一气室之间,以此实现充气和泄气之间的动作切换,结构简单,零部件少,有利于提高组装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该动作切换通过操控机构便可轻易实现,给使用者的操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性。二、通过同时于活动气室设置有补强流道,并结合隔板,使得在充气时该补强流道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之间,使得充气时的进气量增大,有效提高充气效率。三、其采用双面叶轮取代了传统的单面叶片的叶轮,充分利用双面叶轮的鼓风作用,以最大化地加大风流量和风流速度,从而大大提升气泵的充气和泄气能力,而且产品结构简单化、实用化,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充气状态时的横向截面图;[0024]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充气状态时反方向的横向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充气状态时的纵向截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泄气状态时的横向截面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泄气状态时反方向的横向截面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泄气状态时的横向截面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隔板与活动气室的放大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活动气室另一角度的放大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附图标识说明10、壳体11、隔板111、第四窗口112、第三补强气口101、第一气室102、第二气室103、第一气口104、第二气口105、第一流道12、阀门13、挡板131、第一窗口20、鼓风装置21、中转气室211、进风口212、出风口22、叶轮23、马达30、活动气室31、第二流道32、第二窗口33、第三窗口34、顶推斜面35、补强流道351、第一补强气口352、第二补强气口40、操控机构41、齿条42、齿轮43、旋钮50、操控机构51、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壳体10、鼓风装置20、活动气室30和操控机构40。其中,该壳体10内设置有一隔板11而形成第一气室101和第二气室102,该第一气室101上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的第一气口 103,该第一气口 103位于该壳体10的上部, 该第二气室102上设置有用于与充气对象连通的第二气口 104,该第二气口 104位于壳体 10的底部,针对该第二气口 104设置有一阀门12,该阀门12的结构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对阀门12的结构不作详细叙述,原始状态下该阀门12封堵第二气口 104,通过施加作用力于阀门12的推杆上可将阀门12打开。以及,位于该第二气室102中设置有一挡板13,该挡板13与隔板11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挡板13与隔板11平行间隔设置,该挡板13与隔板11 之间形成有一第一流道105,该第一流道105竖向设置,该挡板13上设置有第一窗口 131, 该第一窗口 131位于第一流道105的上端侧旁,前述第二气口 104位于第一流道105的下方,该第一流道105的一端连通该第一窗口 131,该第一流道105的另一端连通前述第二气口 104。 该鼓风装置20安装于前述第二气室102中,该鼓风装置20包括有中转气室21、叶轮22和马达23。该中转气室21位于前述挡板的13的外侧,中转气室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一进风口 211,该进风口 211连通第二气室102,该中转气室21的侧面开设有出风口 212,该出风口 212连通前述第一窗口 131。该叶轮22安装于中转气室21中,本实施例中的叶轮22为双面叶轮,其具有两进风侧面和一出风侧面,该两进风侧面分别对应与前述进风口 211连通,该出风侧面与前述出风口 212连通。该马达23与叶轮22连接,气体从进风口 211进入后,由马达带动叶轮22转动形成气流,该气流从出风口 212流出。该活动气室30安装于前述隔板11和挡板13之间,该活动气室30紧贴隔板11来回滑动,该活动气室30具有一第二流道31,该第二流道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窗口 32 和第三窗口 33,该第二窗口 32与前述第一窗口 131对应,对应该第三窗口 33于前述隔板11 设置有第四窗口 111,前述第一窗口 131、第二窗口 32、第三窗口 32和第四窗口 111横向排布,该第四窗口 111与第三窗口 33保持连通,且该第二流道31通过第四窗口 111和第三窗口 33与第一气室101连通。以及,针对前述阀门12,于活动气室30上设置有顶推斜面34, 该顶推斜面;34随活动气室30同步移动。当顶推斜面34远离阀门12时,该第二气口 104处于关闭状态,前述第一窗口 131与第二窗口 32错位密封,该第三窗口 33与该第四窗口 111 正对连通,该第一流道105连通出风口 212和第二气口 104之间,该第二流道31连通第一气室101和第二气室102之间。当顶推斜面34靠近阀门12而打开阀门12时,该活动气室 30封堵第一流道105,该第二气口 104处于打开状态,且第二气口 104连通第二气室102,该第一窗口 131与第二窗口 32正对连通,该第三窗口 33和第四窗口 111正对连通,该第二流道31连通出风口 212和第一气室101之间。该操控机构40用于控制活动气室30的移动,操控机构40包括有齿条41、齿轮42 和旋钮43,该齿条41固定安装于前述活动气室30的上端部,该齿轮42与齿条41啮合连接,且齿轮42与旋钮43固接,该旋钮43位于该壳体10外,由该旋钮43带动齿轮42转动, 并通过齿条41带动活动气室30滑动。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主要分以下充气和泄气两种工作状态。充气时,如图4至图6所示,该顶推斜面34处于远离阀门12的状态,此时,第二气口 104处于关闭状态,该第一窗口 131正对该出风口 212,使得该第一流道105连通第二气口 104和出风口 212之间。同时,该第三窗口 33正对该第四窗口 111,该第二窗口 32连通第二气室102,使得第二流道31连通第一气室101和第二气室102之间。此时,启动鼓风装置20,外界气体依次经过第一气口 103、第一气室101、第二流道31和第二气室102,并通过进风口 211进入中转气室21中,由马达23带动叶轮22转动而形成气流,该气流从出风口 212流出,并进入到第一流道105中,该气流进入第一流道105后,利用气流本身所具有的压力将阀门12打开,从而使得气流通过第二气口 104充入充气产品中,实现充气的最终目的。泄气时,如图7至图9所示,首先手动旋转操控机构40之旋钮43,使活动气室30 紧贴隔板11滑动,并使顶推斜面34抵于阀门12上。此时,该第一流道105被封堵,该阀门 12被打开,该第二气口 104连通第二气室102,该第三窗口 33和第四窗口 111正对连通,该第一窗口 131和第二窗口 32连通,使得第二流道31连通出风口 212和第一气室101之间。 由于第二气口 104与第二气室102连通,使得充气产品内的气体通过第二气口 104进入到第二气室102中,并通过进风口 211进入到中转气室21中,此时启动鼓风装置20,由马达 23带动叶轮22转动而形成气流,该气流从出风口 212流出后经第二流道31进入第一气室 101中,并从第一气口 103流出外界,实现最终的泄气目的。若需要进行再次充气,只需要作用操控机构40使活动气室30反向滑动,然后启动鼓风装置20即可,工作过程与前述相同,在此不作详细叙述。请参照图10至图1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之隔板11和活动气室3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除隔板11和活动气室30外的其他结构对应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其中,本实施例中活动气室30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活动气室30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活动气室30具有一补强流道35,该补强流道35位于前述第二流道31的下方,该补强流道3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补强气口 351和第二补强气口 352,该第一补强气口 351与第二气室102保持连通,对应该第二补强气口 352于该隔板 11上设置有第三补强气口 112。当顶推斜面34远离阀门12时,该第二补强气口 352与第三补强气口 112正对连通,当顶推斜面34抵于阀门12上时,该第二补强气口与第三补强气口 112错位密封。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充气状态时,该第一补强气口 351与第二气室102连通,该第二补强气口 352与该第三补强气口 112 正对连通,以此通过补强流道35连通第一气室101和第二气室102之间,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第二气室102的气体量更多,可大大提供充气效率。泄气状态时,该第二补强气口 352 与第三补强气口 112错位密封,该补强流道35封闭,泄气的工作过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工作过程相同,在此不作详细叙述。请参照图1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之结构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操控机构50包括有电磁阀和控制开关51,该电磁阀安装于壳体10 内,且该电电磁阀与壳体10内的活动气室30连接,由该电磁阀带动该活动气室30横向滑动,实现动作的自动切换。该控制开关41位于壳体10外,且该控制开关51与壳体10内的电磁阀和鼓风装置20电连接,通过该控制开关51便可自动实现充气和泄气之间的动作切换。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的工作过程相同,在此不作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首先,通过操控机构控制活动气室紧贴隔板滑动,利用顶推斜面打开或关闭阀门, 并结合利用隔板和挡板,使得充气状态时,该第一流道连通出风口和第二气口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之间,泄气状态时,该第二气口连通第二气室,该第二流道连通出风口和第一气室之间,以此实现充气和泄气之间的动作切换,结构简单,零部件少,有利于提高组装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该动作切换通过操控机构便可轻易实现,给使用者的操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其次,通过同时于活动气室设置有补强流道,并结合隔板,使得在充气时该补强流道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之间,使得充气时的进气量增大,有效提高充 气效率。再者,其采用双面叶轮取代了传统的单面叶片的叶轮,充分利用双面叶轮的鼓风作用,以最大化地加大风流量和风流速度,从而大大提升气泵的充气和泄气能力,而且产品结构简单化、实用化,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滑动切换式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一隔板而形成有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该第一气室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的第一气口,该第二气室上设置有用于与充气对象连通的第二气口,针对该第二气口设置有一阀门;一鼓风装置,其安装于第二气室中,该鼓风装置包括有中转气室、叶轮和马达,该中转气室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该进风口连通第二气室,该出风口与前述隔板之间设置有一挡板,该挡板与隔板之间形成有一第一流道,该挡板上设置有第一窗口,该第一流道通过该第一窗口与出风口连通;该叶轮位于该中转气室中,由该马达带动叶轮转动形成气流;一活动气室,其安装于前述隔板和挡板之间,该活动气室紧贴隔板来回滑动,该活动气室具有一第二流道,该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窗口和第三窗口,该第二窗口与前述第一窗口对应,对应该第三窗口于该隔板上设置有第四窗口,该第二流道通过该第三窗口和第四窗口与第一气室连通;针对该活动气室设置有控制该活动气室来回滑动的操控机构;以及,针对该阀门,于活动气室上设置有顶推斜面,该顶推斜面随活动气室同步移动, 当顶推斜面远离阀门时,该第二气口处于关闭状态,该第一窗口与该第二窗口错位密封,该第三窗口与该第四窗口正对连通,该第一流道连通出风口和第二气口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之间;当顶推斜面靠近阀门而打开阀门时,该活动气室封堵第一流道,该第二气口处于打开状态,且第二气口连通第二气室,该第一窗口与第二窗口正对连通,该第三窗口和第四窗口正对连通,该第二流道连通出风口和第一气室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切换式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机构包括有齿条、齿轮和旋钮,该齿条固定于活动气室上,该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且齿轮与旋钮固接,该旋钮位于该壳体外,由该旋钮带动齿轮转动,并通过齿条带动活动气室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切换式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气室上设置有一补强流道,该补强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补强气口和第二补强气口,该第一补强气口与第二气室保持连通,对应该第二补强气口于该隔板上设置有第三补强气口,当顶推斜面远离阀门时,该第二补强气口与第三补强气口正对连通,当顶推斜面抵于阀门上时,该第二补强气口与第三补强气口错位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切换式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机构包括有电磁阀和控制开关,该电磁阀安装于壳体内并与活动气室连接,该控制开关位于壳体外并与电磁阀和鼓风装置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切换式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竖向设置,该出风口位于第一流道的上端侧旁,该第二气口位于第一流道的下方;对应该第一窗口、第二窗口、第三窗口和第四窗口横向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切换式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为双面叶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滑动切换式气泵,包括壳体、鼓风装置和活动气室;该壳体内设有隔板形成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针对该第二气室的第二气口设有阀门;该鼓风装置包括中转气室、叶轮和马达,该中转气室的进风口连通第二气室,中转气室的出风口与隔板之间设有挡板而形成第一流道;该活动气室紧贴隔板来回滑动,该活动气室的第二流道交替与第一气室和出风口连通,该活动气室上设有顶推斜面;针对该活动气室设有操控机构;藉此,通过操控机构控制活动气室滑动,利用顶推斜面打开或关闭阀门,并结合利用隔板和挡板,实现充气和泄气之间的动作切换,结构简单,零部件少,有利于提高组装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可给使用者的操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性。
文档编号F04D27/00GK201953695SQ20102066307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7日
发明者蔡俊宗 申请人:东莞虎邦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