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4469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用于小型内燃机加注燃油的液体输导过渡装置,能方便的将燃油由贮油容器导入受油机器油箱。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型农机装备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家庭。 但是,农机加注燃油成了农民朋友的一大难题。它们不可能像机动车那样开进加油站。只能用其他容器到加油站购油,回来再倒入农机的油箱。倒油时燃油溢溅的情况时有发生,遇到风天甚至完全不可操作。不仅造成燃油的极大浪费又污染了环境,更严重的是燃油飞溅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为小农机加油的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安全、容易操作的燃油输导装置,使用该装置给小农机加油方便快捷,能够避免溢溅,杜绝浪费,减轻污染,消除安全隐

)Qi、O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吹塑工艺吹制密闭较好且有弹性的塑料瓶,上端开口旋紧瓶盖密闭,一侧有用以操控的手柄,其上有换气口与瓶内连通, 对侧近底处设置导油嘴,其上连接导油软管。使用时,先将软管插入处在高位的贮油容器中的油面以下,堵住换气口,用手捏一下瓶体,即可方便的将燃油吸入瓶身;往机器油箱注油时,将软管插入处在低位的受油油箱堵住换气口,用手捏一下瓶体,即可顺畅地将油品完全导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操作不受刮风影响,整个过程能保证一滴不洒,达到节能、 环保、安全、方便的目的。整个装置只是由塑料瓶和软管构成,结构简单。


(图1)是本发明侧视示意图,图中①瓶身,②瓶盖,③换气口,④导油嘴,⑤软管, ⑥手柄。(图2)是本发明应用(吸入)示意图,图中①瓶身,②瓶盖,③换气口,④导油嘴, ⑤软管,⑥手柄。⑦贮油容器。(图3)是本发明应用(导出)示意图,图中①瓶身,②瓶盖,③换气口,④导油嘴, ⑤软管,⑥手柄,⑧受油箱。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图1中;①瓶身用来临时贮存燃油,②瓶盖是密闭装置,③换气口是气体进出控制装置,④导油嘴为燃油进出口,其上连接的⑤软管为导油通道。⑥手柄便于操作者手持抓握。使用时,首先是从贮油容器⑦中将燃油抽进瓶身①见(图2)。贮油容器⑦置于较高位置。软管⑤的一端是置于较低位置的瓶身①将另一端插入贮油容器⑦,挤压瓶身①排出部分气体后堵上换气口③,迅速释放挤压。燃油便被从贮油容器⑦中经软管⑤吸入瓶身①。松开被堵塞的换气口③,达到需要油量立即将软管⑤从贮油容器⑦中拔出。然后是将燃油从瓶身①中导入受油机器油箱⑧。见图3。将瓶身①置于受油箱⑧的上方,软管⑤的另一端插入受油箱⑧,堵上换气口③,轻轻挤压瓶身①,燃油便从瓶身①中流进受油箱⑧,慢慢松开被堵塞的气口③,待燃油全部导进油箱后拔出软管⑤。工作原理本发明采用的是虹吸原理抽油时,首先将软管插入处在高位的贮油容器中的油面以下,稍用力挤压瓶身①, 赶走部分气体,然后堵住换气口③,迅速释放挤压,靠瓶身自身的弹力恢复原状,在瓶身① 中创造一个低压环境,利用瓶内的气压与贮油容器⑦中油面气压的气压差,将燃油导入到软管中,待燃油通过软管的最高点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贮油容器中的燃油流入低位瓶身内。这时,松开被堵塞的换气口③,瓶身①和贮油容器⑦中气压基本相同,燃油就会持续由高位的贮油容器⑦流进低位的瓶身①内,直到达到需要油量从贮油容器⑦中拔出软管⑤, 抽油结束。同理,往受油箱⑧注油时,将瓶身①置于受油箱⑧的上方,软管⑤的另一端插入受油箱⑧,堵上换气口③,轻轻挤压瓶身①,瓶身内的压力大于外部压力,受到挤压的燃油只能顺着软管上升,待通过最高点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便从瓶身①中流进受油箱⑧,慢慢松开被堵塞的气孔③,瓶身①和受油箱⑧中气压恢复平衡燃油就会持续由高位的瓶身①流进低位的受油箱⑧内,直到全部流尽。拔出软管⑤,注油结束。
权利要求
1. 一种用于小型内燃机加注燃油的输导过渡装置。由塑料瓶和软管构成,利用虹吸原理先将燃油从贮油容器吸入塑料瓶内,再用同样原理将燃油从塑料瓶注入受油机器油箱。其特征是采用吹塑工艺吹制密闭较好且有弹性的塑料瓶,上端开口旋紧瓶盖密闭,一侧有用以操控的手柄,其上有换气口与瓶内连通,对侧近底处设置导油嘴,其上连接导油软管。通过控制换气口的开闭和对瓶身实施挤压或释放挤压,利用虹吸原理将油料或由贮油容器吸入瓶体,或从瓶内注入机器油箱。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小型内燃机加注燃油的输导过渡装置。由塑料瓶和软管构成,利用虹吸原理先将燃油从贮油容器吸入塑料瓶内,再用同样原理将燃油从塑料瓶内注入受油机器油箱。全过程不溢不溅,能够杜绝浪费、确保安全。采用吹塑工艺吹制密闭较好且有弹性的塑料瓶,上端开口旋紧瓶盖密闭,一侧有用以操控的手柄,其上有换气口与瓶内连通,对侧近底处设置导油嘴,其上连接导油软管。通过控制换气口的开闭和对瓶身实施挤压或释放挤压,利用虹吸原理将油料或由贮油容器吸入瓶体,或从瓶内注入机器油箱。
文档编号F04F10/00GK102278328SQ201110196319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4日
发明者时迎伟 申请人:时迎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