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3446阅读:6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控制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泄洪闸门自动控制 装置。
(二)
背景技术
目前水库的泄洪大都以电动机转动钢丝拉动闸门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 每当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需要开闸泄洪,以防水位过快增长而给堤坝带来危 险,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需要到操作室,按动开关,打开闸门排水;但 .是,当水量排放较多,水位急剧下降的时候,需要关闭闸门,保持水库内蓄水 量;在此期间,工作人员需要不时的观察水位,同时又要在操作室控制闸门的 开闭,既浪费了大量人力,又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 高、安全可靠的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包括闸门、液压缸、支撑架、换向控制阀、液 压泵和液位传感器,闸门与液压缸的活塞杆相接,液压缸固定在位于闸门一 侧的支撑架上,支撑架设置在堤坝上,液压缸上设置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 '路,进油管路与换向控制阀相接,回油管路接油箱,换向控制阀通过管路与 液压泵相接,液压泵的出油端设置有溢流阀,上述液压泵和换向控制阀都通 过控帝lj端与液位传感器相接。
上述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其液压缸的数量是1一8个。
上述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其液位传感器还有与报警器相连。当液^ 传感器发生故障时,报警器报警提醒检修人员检修,以防发生危险。
本实用新型的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灵敏度较高、无需工作人员长期操 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疲劳强度。


3附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中液压缸在闸门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图2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闸门,2、液压缸,3、活塞杆,4、支撑架,5、进油管路,6、 回油管路,7、换向控制阀,8、油箱,9、液压泵,10、溢流阀,11、液位传 感器,12、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 一3对本实用新型的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作以下详细地 说明。
如附图1一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其结构包括闸 门l、液压缸2、支撑架4、换向控制阀7、液压泵9和液位传感器11,闸门l与 液压缸2的活塞杆3相接,液压缸2固定在位于闸门1一侧的支撑架4上,液压 缸2的数量是1—8个,根据需要灵活设置。支撑架4设置在堤坝上,液压缸2 上设置有进油管路5和回油管路6,进油管路5与换向控制阀7相接,回油管路 6接油箱8,换向控制阀7通过管路与液压泵9相接,为使系统安全,在液压泵 -9的出油端设置有溢流阀10,上述液压泵9和换向控制阀7都通过控制端与液 位传感器ll相接。为防止因液位传感器ll损坏而发生危险,液位传感器ll还 有与报警器12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其加工制作简单方便,按说明书附 图所示加工制作即可。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权利要求1、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包括闸门(1)、液压缸(2)、支撑架(4)、换向控制阀(7)、液压泵(9)和液位传感器(11),其特征在于,闸门(1)与液压缸(2)的活塞杆(3)相接,液压缸(2)固定在位于闸门(1)一侧的支撑架(4)上,支撑架(4)设置在堤坝上,液压缸(2)上设置有进油管路(5)和回油管路(6),进油管路(5)与换向控制阀(7)相接,回油管路(6)接油箱(8),换向控制阀(7)通过管路与液压泵(9)相接,液压泵(9)的出油端设置有溢流阀(10),上述液压泵(9)和换向控制阀(7)都通过控制端与液位传感器(11)相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液压缸(2) 的数量是1一8个。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液位传 感器(11)还有与报警器(12)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属于液压控制装置领域,其结构包括闸门、液压缸、支撑架、换向控制阀、液压泵和液位传感器,闸门与液压缸的活塞杆相接,液压缸固定在位于闸门一侧的支撑架上,支撑架设置在堤坝上,液压缸上设置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进油管路与换向控制阀相接,回油管路接油箱,换向控制阀通过管路与液压泵相接,液压泵的出油端设置有溢流阀,上述液压泵和换向控制阀都通过控制端与液位传感器相接。液位传感器将水位信号分别传给液压泵和换向控制阀,从而驱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回,实现闸门开闭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泄洪闸门自动控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灵敏度较高等特点,由于无需工作人员长期操控,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疲劳强度。
文档编号F15B11/02GK201351643SQ20092001904
公开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2日
发明者祝秋英 申请人:祝秋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