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用消防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000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层建筑用消防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消防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层建筑用消防泵。



背景技术:

所谓消防泵,当然是指消防上用的泵,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不同的种类,以它全密封、无泄漏、耐腐蚀之特点广泛用于环保、水处理、消防等部门用来抽送各类液体,是创建无泄漏、无污染文明车间、文明工厂的理想用泵用与消防系统的泵类型都差不多的,只是扬程和流量有不同,按用途可分为供水消防泵、稳压消防泵和供泡沫液消防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防泵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其中建筑用消防泵也较多。

但现有的建筑用消防泵功能局限,对于高层建筑泵压不足导致水上不到一定的高度,时常会出现水压不足的情况。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高层建筑用消防泵,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用消防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层建筑用消防泵,包括主栓体和增压机,所述主栓体的一侧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顶部设有减压泵体,所述减压泵的顶部设有顶盖,所述顶盖的顶端安装有拧阀,所述主栓体的底端安装有底盖,所述增压机的内部安装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底端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端设有压缩泵,所述压缩泵的一侧设有通气管,所述增压机的侧面设有设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的一侧设有增压机启动开关,所述增压机的一侧设有电源线,所述增压机的底端设有螺孔,所述主栓体和增压机通过通气管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与压缩泵通过隔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压力表和增压机启动开关均与电源线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减压泵体与拧阀通过顶盖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减压泵体的侧面安装有安全锁。

进一步的,所述底盖的侧面设有定位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高层建筑用消防泵,利用增压机对消防泵底部的水进行加压从而将水压上一定的高度,完美解决了面对高楼层供水导致的水压不足,极大提高了高层的供水效率,有效的解决了突发情况下消防泵的供水不足,减压泵体能够有效的控制消防泵中的水压过高导致消防泵漏水,增压机工作时,压力表能够形象的反映出增压机内的气压变化,安全锁能够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锁住消防泵,防止儿童嬉戏造成危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栓体;2-减压泵体;3-出水管;4-顶盖;5-底盖;6-增压机;7-伸缩杆;8-隔板;9-压缩泵;10-通气管;11-压力表;12-增压机启动开关;13-电源线;14-安全锁;15-拧阀;16-定位孔;17-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层建筑用消防泵,包括主栓体1和增压机6,所述主栓体1的一侧设有出水管3,所述出水管3顶部设有减压泵体2,所述减压泵体2的顶部设有顶盖4,所述顶盖4的顶端安装有拧阀15,所述主栓体1的底端安装有底盖5,所述增压机6的内部安装有伸缩杆7,所述伸缩杆7的底端设有隔板8,所述隔板8的底端设有压缩泵9,所述压缩泵9的一侧设有通气管10,所述增压机6的侧面设有设有压力表11,所述压力表11的一侧设有增压机启动开关12,所述增压机6的一侧设有电源线13,所述增压机6的底端设有螺孔17,所述主栓体1和增压机6通过通气管10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7与压缩泵9通过隔板8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7、压力表11和增压机启动开关12均与电源线13电性连接,能够为其结构提供消防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减压泵体2与拧阀15通过顶盖4活动连接,所述顶盖4可以打开,方便维修。

进一步的,所述减压泵体2的侧面安装有安全锁14,所述安全锁14能够锁住拧阀15。

进一步的,所述底盖5的侧面设有定位孔16,方便安装。

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出水管3将消防软管进行对接,将电源线13插上应急电源箱盒,然后打开安全锁14拧开拧阀15,随后打开增压机启动开关12,增压机通过压缩伸缩杆7推动隔板8和压缩泵9运动,将气体通过通气管10压缩进主栓体1底部的导水管中,利用压强将水压到一定的高度,压力表11能够反映出增压机6内部的气压情况,顶盖4能够打开方便维修人员维修和护理,定位孔16和螺孔17能够方便安装人员将消防泵安装在合理的位置,也可以是墙面上,使用后将电源线13拔下,锁好安全锁14即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