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网体组件及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2894发布日期:2018-08-28 22:3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网组件及塔扇。



背景技术:

塔扇因其出风匀速、温和、扫风面积较大等优点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市场上的塔扇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塔扇的风轮不可拆卸,这种塔扇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风轮上会逐渐堆积灰尘,导致塔扇吹出的风带有灰尘,影响用户的健康;第二种是塔扇的风轮可拆卸,塔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可自行将风轮拆卸下来定期清洗,以保持风轮处于干净状态,使塔扇吹出的风干净,不会影响用户的健康。

现有的塔扇中,风轮一般设置在一体成型的蜗壳内腔中,蜗壳整体固定在塔扇壳体上,蜗壳对应于塔扇后壳的开口一侧具有进风口,风轮与蜗壳之间形成风道,当需要从塔扇上取出风轮时,先将塔扇的后网从后壳开口上拆卸下来,人手经过后壳的开口和蜗壳的进风口,来抓住风轮的叶片,经后壳的开口将风轮取出来;相反,将风轮放入塔扇壳体内。

但是,鉴于塔扇壳体内设置蜗壳,使得风轮与塔扇壳体之间的间隙很小,不便于人手伸入该间隙内抓住风轮的叶片,并且在抓住风轮的过程中,风轮上的叶片很容易划伤到手,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塔扇的风轮不便于取放,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网体组件,包括

壳本体,其上设有第一开口;

网本体,适于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开口上;

蜗壳,分体设置在所述壳本体内,其中部分蜗壳安装在所述网本体的内壁面上,以使所述部分蜗壳随所述网本体经所述第一开口从所述壳本体的安装腔体内取出或放入。

优选地,上述的壳网体组件,所述部分蜗壳通过安装结构安装在所述网本体的内壁面,所述安装结构具有容纳空间,所述部分蜗壳插接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壳网体组件,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网本体的内壁面两侧的至少两套限位组件,两套所述限位组件之间围成所述容纳空间,两套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分别将处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所述部分蜗壳的两边缘限位,还包括将所述部分蜗壳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固定组件。

更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壳网体组件,任一套所述限位组件为相对设置的第一挡筋,所述部分蜗壳的边缘卡接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挡筋之间。

优选地,上述的壳网体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部分蜗壳上的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所述网本体上的第二连接孔;及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所述网本体与所述部分蜗壳紧固在一起的紧固件。

优选地,上述的壳网体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网本体内壁面上由外向内突出的的卡扣,用于将所述部分蜗壳卡接在所述网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塔扇,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壳网体组件,其中所述壳网体组件中的壳本体包括

后壳和安装在所述后壳上的前壳,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围成安装腔体,所述第一开口开设在所述前壳上和/或开设在所述后壳上,所述塔扇的风轮安装在所述蜗壳内。

优选地,上述的塔扇,所述第一开口开设在所述后壳上,安装在所述后壳上的网本体为后网,所述蜗壳具有分体式的前蜗壳和后蜗壳,其中所述后蜗壳形成所述部分蜗壳,并安装在所述后网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塔扇,所述前蜗壳安装在所述前壳上,待所述蜗壳安装到位后,所述后蜗壳上远离所述后网的一端端面紧密抵压在所述前蜗壳的一端端面上,以形成所需的光滑风道。

优选地,上述的塔扇,所述后蜗壳连接于所述后网的一端上具有折弯的钩形部,所述后蜗壳通过所述钩形部安装在所述后网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塔扇,所述前蜗壳抵压在所述后蜗壳上的一端的外壁面上具有沿所述风轮的径向向外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壳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塔扇,所述前蜗壳的远离所述后蜗壳的一端被限位件限制在所述前壳的靠近所述前壳的出风口的位置处。

优选地,上述的塔扇,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前壳内壁面上的蜗舌,所述蜗舌和所述蜗壳分布在所述风轮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网组件,包括壳本体、网本体及蜗壳。壳本体上设有第一开口;网本体适于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开口上;蜗壳分体设置在所述壳本体内,其中部分蜗壳安装在所述网本体的内壁面上,以使所述部分蜗壳随所述网本体经所述第一开口从所述壳本体的安装腔体内取出或放入。

此结构的壳网组件,蜗壳呈分体设置,将部分蜗壳安装在网本体上,网本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壳本体的第一开口上,当需要从壳本体内取出风轮时,只需将网本体从第一开口拆卸下来,就可同时将固定在网本体上的部分蜗壳拆卸下来,增大风轮与壳本体内壁面之间的操作间隙,便于人手经第一开口伸入该操作间隙内抓住风轮的叶片,同时在抓住风轮的过程中,由于操作间隙大,使人手活动空间大,不易伤到手,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网组件,所述部分蜗壳通过安装结构安装在所述网本体的内壁面,所述安装结构具有容纳空间,所述部分蜗壳插接在所述容纳空间内。部分蜗壳插接在安装结构的容纳空间内,以实现将部分蜗壳安装在网本体的内壁面上。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网组件,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网本体的内壁面两侧的至少两套限位组件,两套所述限位组件之间围成所述容纳空间,两套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分别将处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所述部分蜗壳的两边缘限位,还包括将所述部分蜗壳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固定组件。

此结构的壳网组件,至少两套限位组件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实现将部分蜗壳的两边缘限制在容纳空间内,并通过固定组件使得部分蜗壳与容纳空间固定,从而实现部分蜗壳与网本体的牢固连接。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网组件,任一套所述限位组件为相对设置的第一挡筋,所述部分蜗壳的边缘卡接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挡筋之间,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挡筋,实现将部分蜗壳的边缘限位在容纳空间上。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部分蜗壳上的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所述网本体上的第二连接孔;及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所述网本体与所述部分蜗壳紧固在一起的紧固件。此结构的壳网组件,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的配合,实现将部分蜗壳与网本体固定连接。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网本体内壁面上由外向内突出的的卡扣,用于将所述部分蜗壳卡接在所述网本体上。将固定组件设置为卡扣,通过卡扣将部分蜗壳卡接在网本体上,实现将部分蜗壳与网本体固定连接。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塔扇,具有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壳网体组件,其中所述壳网体组件中的壳本体包括后壳和安装在所述后壳上的前壳,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围成安装腔体,所述第一开口开设在所述前壳上和/或开设在所述后壳上,所述塔扇的风轮安装在所述蜗壳内。

此结构的塔扇,由于采用上述任一项的壳网组件,当需要将风轮从蜗壳内取出时,只需将网本体和部分蜗壳从第一开口上整体拆卸下来,增大风轮与壳本体内壁面之间的操作间隙,便于取出风轮,并且不易伤到用户的手,改善用户的体验;当风轮清洗后,再经第一开口将风轮装入蜗壳内,最后再经第一开口将网本体和部分蜗壳整体安装到壳本体上,便于风轮的取出和放入。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塔扇,所述第一开口开设在所述后壳上,安装在所述后壳上的网本体为后网,所述蜗壳具有分体式的前蜗壳和后蜗壳,其中所述后蜗壳形成所述部分蜗壳,并安装在所述后网上。在需要取出风轮时,只需将后网和后蜗壳整体从后壳的第一开口上拆卸下来,便于风轮经后壳上的第一开口取出;待风轮清洗后,再将风轮安装到蜗壳内,最后再将后网和后蜗壳整体安装到位。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塔扇,所述前蜗壳安装在所述前壳上,待所述蜗壳安装到位后,所述后蜗壳上远离所述后网的一端端面紧密抵压在所述前蜗壳的一端端面上,以形成所需的光滑风道。前蜗壳与后蜗壳的端面紧密抵压,以形成光滑风道,有利于风轮工作时降低噪音。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塔扇,所述后蜗壳连接于所述后网的一端上具有折弯的钩形部,所述后蜗壳通过所述钩形部安装在所述后网上。钩形部的设计,便于将后蜗壳固定在后网上。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塔扇,前蜗壳抵压在所述后蜗壳上的一端的外壁面上具有沿所述风轮的径向向外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壳可拆卸连接,使得前蜗壳与前壳的固定位置不会影响前蜗壳与后蜗壳抵压后形成所需的光滑风道。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塔扇,所述前蜗壳的远离所述后蜗壳的一端被限位件限制在所述前壳的靠近所述前壳的出风口的位置处,确保前蜗壳在前壳上的连接牢固性;同时,前蜗壳延伸至出风口处,确保蜗壳内的风及时经出风口排出。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塔扇,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前壳内壁面上的蜗舌,所述蜗舌和所述蜗壳分布在所述风轮的两侧。此结构的塔扇,将蜗舌、蜗壳分体设置,一方面便于蜗舌和蜗壳的加工制造;另一方面,便于安装塔扇时,将蜗舌和蜗壳分别安装在壳本体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塔扇的后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塔扇中后网与后蜗壳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后网与后蜗壳装配后旋转所需角度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后网与后蜗壳装配后的正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塔扇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塔扇去掉风轮后的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塔扇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塔扇的前壳与前蜗壳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前壳与前蜗壳装配后旋转所需角度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后网;121-第一挡筋;122-第二连接孔;123-卡扣;

21-前壳;211-第二挡筋;212-第三挡筋;22-后壳;221-第一开口;

31-前蜗壳;311-连接部;3111-第三连接孔;32-后蜗壳;321-钩形部;322-第一连接孔;

4-蜗舌;

5-风轮;

6-格栅;

7-避让空间;

8-容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壳网组件,包括壳本体、网本体及蜗壳。其中,壳本体上设有第一开口221,网本体适于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开口221上;蜗壳分体设置在壳本体内,其中部分蜗壳安装在网本体的内壁面上,以使部分蜗壳随网本体经第一开口221从壳本体的安装腔体内取出或放入。

具体而言,部分蜗壳通过安装结构安装在网本体的内壁面上,安装结构具有容纳空间,部分蜗壳插接在容纳空间内。如图1所示,安装结构包括多套限位组件和固定组件,其中,多套限位组件分别设置在网本体的内壁面两侧上,位于网本体内壁面两侧的限位组件之间形成容纳空间8,位于网本体内壁面两侧的限位组件用于分别将处于容纳空间的部分蜗壳的两边缘限位。固定组件用于将部分蜗壳固定在容纳空间内。在多套限位组件和固定组件的配合下,实现将部分蜗壳稳固地安装在网本体上。

例如,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任一套限位组件为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挡筋121,该两个第一挡筋121之间形成夹持空间,部分蜗壳的边缘卡接在该夹持空间内。通过多套限位组件,实现将部分蜗壳的两个边缘牢固地限位在容纳空间8内。

对于固定组件的结构而言,例如,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固定组件包括开设在部分蜗壳上的第一连接孔322;设置在网本体上的第二连接孔122;及穿过第一连接孔322和第二连接孔122将网本体与部分蜗壳紧固在一起的紧固件。紧固件优选为螺钉或螺丝;通过螺钉或螺丝的紧固作用,实现将部分蜗壳与网本体的牢固连接。又如,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组件还可以为设置在网本体内壁面上由外向内突出的的卡扣123,卡扣123将部分蜗壳的边缘卡接在网本体上;或者,在网本体上开设有卡槽,该卡扣123插接在卡槽内,实现将部分蜗壳固定在网本体上。

上述固定组件的两种结构形式可以同时设置,例如,紧固件的连接方式设置在部分蜗壳的中部,卡扣123的连接方式设置在部分蜗壳的侧壁边缘上,该边缘需要避开部分蜗壳被第一挡筋121卡接的边缘的位置。或者,在部分蜗壳的端部上设置第一连接孔322,通过紧固件将部分蜗壳的端部固定在网本体上;卡槽开设在部分蜗壳的中部,卡扣123设置在网本体内壁面上,通过卡扣连接方式将部分蜗壳的中部固定在网本体上。

对于网本体与壳本体的第一开口22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优选地,网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壳本体的第一开口221处设置有与限位凸起一一对应的限位凹槽,将限位凸起插接在限位凹槽内,实现网本体与壳本体的可拆卸连接。

此实施例中的壳网组件,首先蜗壳设置成分体结构,其次将部分蜗壳安装在网本体的内壁面上,在将部分蜗壳安装在网本体内壁面上时,先将部分蜗壳的两侧边缘分别插入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挡筋121形成的夹持空间内,即可将部分蜗壳限制在容纳空间8内;之后再采用紧固件和卡扣123的连接方式,将部分蜗壳固定安装在网本体上;当需要将蜗壳内的风轮5取出时,在外力作用下,先将网本体上的限位凸起从限位凹槽内抽出,实现网本体从壳本体上的拆卸;由于部分蜗壳固定在网本体上,部分蜗壳随着网本体经第一开口221从壳本体的安装腔体内抽出来,实现网本体和部分蜗壳的整体式拆卸,增大风轮5与壳本体之间的操作间隙,当人手经第一开口221伸入该操作间隙内,人手在操作间隙内的活动空间大,便于人手抓住风轮5的叶片,经第一开口221将风轮5从壳本体内取出来;待风轮5清洗后,再经第一开口221将风轮5安装在壳本体的蜗壳内,再将网本体的限位凸起插接在限位凹槽内,同时将部分蜗壳经第一开口221安装在壳本体的安装腔体内,便于风轮5的取出或放入工作的进行,不易伤到人手,进而增加用户的使用体验。

作为实施例1的第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固定组件仅采用紧固件连接方式,或者卡扣连接方式,或者还可以替换为其他的固定结构。例如,固定组件为点焊固定方式。

作为实施例1的第二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限位组件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只需将部分蜗壳的两侧边缘限制在安装空间内即可。例如,限位组件为设置在网本体内壁面两侧上的条形滑槽,条形滑槽的两个端部为封闭端,在网本体上安装部分蜗壳时,只需将部分蜗壳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到一个条形滑槽内,也能够实现限位功能。

作为实施例1的第三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安装结构除了包括上述的限位组件和固定组件外,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只需该安装结构具有一个容纳空间,实现部分蜗壳插接在该容纳空间内即可。例如,安装结构为开设在网本体内壁面上的凹槽,以及设置在凹槽边缘上的固定件,固定件与凹槽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并且将固定件与部分蜗壳的边缘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变形,还可以不设置安装结构,而是直接将部分蜗壳固定在网本体的内壁面上,例如采用点焊方式,或者紧固件紧固方式,或者卡扣卡接方式等等,只需将部分蜗壳固定在网本体上的固定方式都可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塔扇,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具有实施例1中提供的壳网组件,壳网体组件中的壳本体包括后壳22和安装在后壳22上的前壳21,后壳22与前壳21围成安装腔体,第一开口221开设后壳22上,塔扇的风轮5安装在蜗壳内;安装在后壳22上的网本体为后网11,蜗壳具有分体式的前蜗壳31和后蜗壳32。其中后蜗壳32形成实施例1中的部分蜗壳并安装在后网11上,前蜗壳31安装在前壳21上,待蜗壳安装到位后,后蜗壳32上远离后网11的一端端面紧密抵压在前蜗壳31的一端端面上,以形成所需的光滑风道,光滑风道能够降低风轮5运动时所产生的噪音。

此结构的塔扇,由于采用实施例1中的壳网组件,使得塔扇内风轮5需要取出时,只需将后网11从后壳22上拆卸下来,就使得后蜗壳32随着后网11一起拆卸下来,增大风轮5与后蜗壳之间的操作间隙,便于风轮5的取出或放入。

对于后蜗壳32与后网11的固定方式,现以实施例1中提供的网本体上的安装结构为例来说明。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后蜗壳32连接于后网11的一端的两侧上分别具有折弯的一个钩形部321,在将后蜗壳32安装到后网11上时,将后网11两侧的钩形部321分别插入位于后网11内壁面两侧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挡筋121之间的夹持空间内,实现将后蜗壳32限位在容纳空间8内,钩形部321的设计,便于将后蜗壳32的一端插接在夹持空间内。同时,采用固定组件将后蜗壳32固定在后网11上。

例如,如图4所示,后蜗壳32的中部和边缘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322,如图1所示,后网11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322对应的第二连接孔122,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322和第二连接孔122,将后蜗壳32固定在后网11上;同时,在后网11内壁面上设有卡扣123,卡扣123将后蜗壳32的侧壁边缘卡在后网11上,以实现将后蜗壳32牢固地安装在后网11上,确保后网11拆卸时,后网11与后蜗壳32同步运动,实现后网11和后蜗壳32的同步拆卸和安装。

如图7和图8所示,前蜗壳31抵压在后蜗壳32上的一端的外壁面上具有沿风轮5的径向向外延伸的连接部311,连接部311与前壳21可拆卸连接。例如,连接部311为外沿,外沿上开设第三连接孔3111,对应地前壳21上开设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该两个连接孔,以将连接部311与前壳21固定连接,实现前蜗壳31的一端固定在前壳21上;同时,连接部的设置,使得前蜗壳与前壳的固定位置不会影响前蜗壳与后蜗壳抵压后形成所需的光滑风道。

如图8所示,前蜗壳31的另一端被限位件限制在前壳21的靠近前壳21的出风口的位置处,实现前蜗壳31与前壳21之间的牢固连接。例如,限位件为成型在前壳21内壁面上的多个第二挡筋211,多个第二挡筋211与前壳2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插板空间,前蜗壳31的另一端插入该插板空间内,并被多个第二挡筋211限制在该插板空间内。例如,第二挡筋211的结构为凸缘。

如图8所示,前蜗壳31与后蜗壳32抵压的一端与连接部311之间形成第一台阶,如图7所示,当前蜗壳31与后蜗壳32安装到位后,后蜗壳32的外侧的钩形部321与前蜗壳31的连接部311,以及位于钩形部321与连接部311之间的蜗壳的外壁面之间围成一个开口朝向外的避让空间7,该避让空间7适于嵌入后壳22,连接部311位于后壳22与前壳21之间,使得整个塔扇内部的结构紧凑所占用的空间小。另外,前壳21与后壳22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方式。

如图5所示,上述的塔扇,还包括安装在前壳21内壁面上的蜗舌4,蜗舌4和蜗壳分布在风轮5的两侧,将蜗舌4与蜗壳分体设置,便于蜗舌4和蜗壳的加工制造;同时,便于蜗舌4和蜗壳在壳本体上的单独装配。优选地,蜗舌4呈空心结构,其一端固定在前壳21内壁面上,另一端固定在前壳21的出风口处的位置上,便于排到出风口处的风及时经出风口排出。另外,在前壳21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多个格栅6,相邻两个格栅6之间形成出风通道,位于靠近出风口两侧的格栅6,通过设置在前壳21内壁面上的第三挡筋212被卡接在前壳21上。例如,如图7所示,在前蜗壳31的边缘上开设有避让缺口,前壳21在避让缺口处设置有第三挡筋212,格栅6靠近前蜗壳31的一侧的边缘通过第三挡筋212被限制在前壳21上。

上述的后蜗壳32和前蜗壳31的内壁面均成弧形面,以使得后蜗壳32与前蜗壳31安装到位后,风道呈光滑过渡的风道。

作为实施例2的第一个可替换实施方式,蜗舌4还可以与前蜗壳31一体成型,蜗舌4和前蜗壳31整体安装在前壳21上。

作为实施例2的第二个可替换实施方式,限位件还可以替换为设置在前壳21内壁面上的限位销,通过限位销将前蜗壳31的靠近出风口的一端限制在前壳21上。或者限位件还可替换为其他阻挡部件,只需将前蜗壳31的靠近出风口的一端限制在前壳21上即可。作为进一步的变形,还可以不设置该限位件,前蜗壳31仅通过其上的连接部311与前壳21连接。

作为前蜗壳31的连接部311与前壳21之间的固定方式的变形,除了为紧固件,还可以为其他固定方式,例如卡扣连接。作为进一步的变形,前蜗壳31还可以不设置连接部311,直接将前蜗壳31安装在前壳21上。

作为实施例2的第三个可替换实施方式,后蜗壳32与后网11固定方式中,还可以将第一连接孔322开设在钩形部321上,钩形部321不仅插接在相对的两个第一挡筋121之间的夹持空间内,还可以利用紧固件直接将钩形部321固定在后网11上。或者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将钩形部321固定在后网11上或者第一挡筋121上。作为进一步的变形实施方式,后蜗壳32上还可以不设置上述的钩形部321,只需将后蜗壳32连接于后网11的一端的两侧边缘分别插接在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挡筋121之间的夹持空间内即可。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塔扇中的壳网组件还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的其他可替换实施方式提供的壳网组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塔扇,与实施例2中提供的塔扇相比,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开口221开设在前壳21上,安装在前壳21上的网本体为前网,前蜗壳31形成实施例1中的部分蜗壳并安装在前网上,此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21作为出风口,通过将前网从第一开口221上拆卸下时,一并将前蜗壳31从壳本体内取出,增大风轮5与前壳21之间的操作间隙,在需要取出风轮5时,用户的手经第一开口221伸入到前壳21与风轮5之间的操作间隙内,实现风轮5从前壳21的第一开口221上取出或放入,便于取放风轮5,改善用户的体验。

作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前壳21和后壳22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221,后壳22上的第一开口221一般作为进风口,前壳21上的第一开口221一般作为出风口。安装在后壳22上的网本体为后网11,安装在前壳21上的网本体为前网,后蜗壳32和前蜗壳31分别形成实施例1中的部分蜗壳,前蜗壳31安装在前网上,后蜗壳32安装在后网11上。在需要将风轮5从蜗壳内取出时,用户可以只拆卸前网,并同时将前蜗壳31拆卸下来,增大风轮5与前壳21内壁面之间的操作间隙;或者用户只拆卸后网11,并同时将后蜗壳32拆卸下来,增大风轮5与后壳22内壁面之间的操作间隙;用户还可以同时将后网11和前网均拆卸下来,使得后蜗壳32随着后网11一起拆卸,前蜗壳31随着前网一起拆卸,实现将整个蜗壳从壳本体内拆卸出来,增大风轮5外周表面与前壳21、后壳22内壁面之间的操作间隙,用户可以从前壳21或后壳22上的第一开口221将风轮5取出,进一步地便于风轮5的取出和放入。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