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8207发布日期:2018-07-11 02:1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电动送风机(送风装置)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5-307985号公报中被公开。该电动送风机被搭载于电吸尘器,具有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的叶轮以及配置在叶轮的上方的电动机。叶轮具有由曲面构成的多个风叶,收纳于在上方开设有吸气口的风扇壳内。电动机具有圆筒状的托架,在托架内收纳有转子和定子。转子与叶轮的旋转轴连结。在托架的上表面的外周部设置有连通口。在托架的下表面设置有排气口。

并且,在风扇壳的下方设置有空气引导件,该空气引导件具有将叶轮的下端部和托架的连通口连结的空气通路。在转子与叶轮的旋转轴的连结部位的附近,在托架的上表面与叶轮之间设置有空间。

在上述结构的电动送风机中,当转子旋转时,空气经由吸气口而流入到风扇壳内。流入到风扇壳内的空气流入相邻的风叶之间,沿着风叶朝向径向外侧加速。朝向径向外侧加速后的空气在叶轮的径向外侧被向下方吹出,在空气通路中流通。在空气通路中流通后的气流经由连通口而流入到托架内,从排气口排出到电动机的外部。

然而,根据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5-307985号公报中记载的送风装置,在叶轮的旋转时气流的一部分会进入到上述空间中。因此,存在送风装置的送风效率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送风效率的送风装置和具有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本公开的例示的送风装置具有:叶轮,其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马达,其配置在所述叶轮的下方,使所述叶轮旋转;马达壳,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风扇壳,其收纳所述叶轮和所述马达壳,在该风扇壳与所述马达壳之间的间隙中构成流路,所述风扇壳的上部覆盖所述叶轮的上方,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吸气口,在所述风扇壳的下部设置有经由所述流路而与所述吸气口连通的排气口,所述叶轮具有:基部,其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以及多个叶片,其沿周向排列设置在所述基部的外周面上,在所述基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环状的叶轮凸部,在所述马达壳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向下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在所述槽部中收纳有所述叶轮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所述马达壳的上表面的外周端配置在比所述叶轮凸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所述槽部的下端配置在比所述马达壳的上表面的外周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叶轮凸部的外周面从所述基部的外缘向径向内侧且下方延伸,所述槽部的径向外侧的侧壁从所述马达壳的上表面的外周端向径向内侧且下方延伸。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所述槽部的径向外侧的侧壁与所述叶轮凸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距离在径向外端部和径向内端部处是相同的。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所述叶轮凸部的内周面和所述槽部的径向内侧的侧壁向径向内侧且上方延伸,所述叶轮凸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槽部的径向内侧的侧壁之间的间隙的距离比所述叶轮凸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槽部的径向外侧的侧壁之间的间隙的距离小。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在所述槽部的径向内侧的侧壁上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凹部。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所述马达壳的上表面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构成所述槽部的径向内侧的侧壁。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配置在比所述叶轮凸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配置在比所述马达壳的上表面的外周端靠上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截面中,所述基部的外周面和所述马达壳的外周面在所述槽部的附近配置在一条直线上或者平滑的一条曲线上。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所述槽部的径向外侧的侧壁与所述叶片的下缘的旋转面平行。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截面中,所述旋转面与所述基部的周面垂直。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在所述马达壳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静叶片,所述静叶片的上缘与所述旋转面平行。

在上述的送风装置中,沿周向相邻的所述静叶片之间的流路的下端的截面积比上端的截面积大。

本公开的例示的吸尘器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例示的本公开,能够提供可提高送风效率的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内部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利用通过比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流入口靠上方的水平截面进行切断而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平面剖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叶轮的平面图。

图9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叶轮的下端部的平面剖视图。

图10是沿着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叶轮的上端部的周向利用与基部的外周面垂直的截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叶轮的下端部的周向利用与基部的外周面垂直的截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叶片和静叶片的关系进行说明的侧视剖视图。

图13是沿着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马达壳和叶轮的周部的径向的截面(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送风装置的静叶片放大的放大平面剖视图。

图15是沿着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送风装置的马达壳和叶轮的周部的径向的截面(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送风装置的马达壳的上部的周部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送风装置的流入口附近的放大平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中,将与送风装置1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送风装置1的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送风装置1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同样,关于叶轮10,将在组装到送风装置1内的状态下与送风装置1的轴向、径向和周向一致的方向分别简称为“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中,将轴向设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叶轮10将风扇壳2的吸气口3侧设为上,对各部分的形状或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上下方向仅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没有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上游”和“下游”分别表示在使叶轮10旋转时从吸气口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和下游。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吸尘器100中,将接近图1的地面F(被清扫面)的方向设为“下方”,并且将远离地面F的方向设为“上方”,而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这些方向仅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没有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上游”和“下游”分别表示在使送风装置1驱动时从吸气口10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和下游。

以下对本公开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进行说明。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吸尘器100是所谓条杆型的电吸尘器,具有在下表面和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吸气口103和排气口104的壳体102。从壳体102的背面导出电源线(未图示)。电源线与设置于居室的侧壁面上的电源插座(未图示)连接,向吸尘器100提供电力。另外,吸尘器100也可以是所谓机器人型、罐型或者手持型的电吸尘器。

在壳体102内形成有将吸气口103和排气口104连结的空气通路(未图示)。在空气通路内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1。在空气通路内流通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等灰尘被过滤器遮蔽,并被集尘在形成为容器状的集尘部内。集尘部和过滤器构成为相对于壳体102能够装卸。

在壳体102的上部设置有把持部105和操作部106。使用者能够把持着把持部105而使吸尘器100移动。操作部106具有多个按钮106a。使用者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而进行吸尘器100的动作设定。例如,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来指示送风装置1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棒状的抽吸管107与吸气口103连接。抽吸喷嘴110以能够相对于抽吸管107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抽吸管107的上游端(图中为下端)。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送风装置1的内部的主视图。送风装置1搭载于吸尘器100而抽吸空气。

送风装置1具有水平截面为圆形的筒状的风扇壳2。风扇壳2对叶轮10和马达壳21进行收纳。风扇壳2具有覆盖叶轮10的上壳部2a和覆盖马达壳21的下壳部2b。

在风扇壳2的上部(上壳部2a)设置有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开口的吸气口3。并且,在吸气口3处设置有从上端向内侧弯曲着向下方延伸的喇叭口31。由此,吸气口3的直径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平滑地变小。风扇壳2的上部覆盖叶轮10的上方。并且,风扇壳2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开口。

马达壳21收纳马达20。水平截面为圆形的筒状的马达壳21收纳与叶轮10连结的马达20(参照图3)。通过马达20的旋转,叶轮10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沿旋转方向R旋转。更详细地说,马达20被配置在叶轮10的下方,使叶轮10旋转。

另外,风扇壳2的上壳部2a和下壳部2b可以由单一的部件构成,也可以由彼此不同的分体的部件构成。

图4是送风装置1的侧视剖视图。在风扇壳2与马达壳21之间的间隙中构成流路5(第1流路)。流路5在上端(上游端)与叶轮10连通,在流路5的下端(下游端)形成排气口4。

在马达壳2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向下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21g。在叶轮10的基部1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叶轮凸部11p。在槽部21g中容纳叶轮凸部11p的至少一部分。

图5是从上方观察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利用通过比流入口21a靠上方的水平截面进行切断。图6是通过送风装置1的流入口21a的平面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叶轮10的下方配置有收纳在马达壳21中的马达20。马达20是所谓内转子型的马达,具有彼此对置的定子24和转子28。

定子24配置在转子28的径向外侧。定子24具有定子铁芯24a和多个线圈(未图示)。定子铁芯24a由层叠钢板构成,具有环状的铁心背部24b和多个齿24t,所述层叠钢板通过将电磁钢板在轴向(图4中为上下方向)上层叠起来而构成。

多个齿24t从铁心背部24b的内周面朝向转子28的磁铁(未图示)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为放射状。由此,多个齿24t沿周向配置。线圈是隔着绝缘件24s在各齿24t的周围分别卷绕导线而构成的。

在齿24t的根部附近,铁心背部24b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为平面。由此,能够防止磁力线的紊乱并且防止线圈的散乱。并且,齿24t的根部附近以外的铁心背部24b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为曲面。由此,在铁心背部24b的至少一部分与马达壳2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GP(参照图5、图6)。间隙GP形成在铁心背部24b的平面的外周面与马达壳21的内表面之间。

从线圈导出引线(未图示),引线的一端与配设在风扇壳2的下方的基板80上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连接。由此,向线圈提供电力。并且,基板80上安装有电容器81。

在定子24的下方配置有圆板状的下盖29,通过下盖29覆盖马达壳21的下表面。在马达壳21的内表面设置有突出部21b,在下盖29上面向突出部21b的下表面而设置有环状的阶梯部29t。使贯穿阶梯部29t的螺钉(未图示)螺合到突出部21b的螺钉孔21c中而将下盖29安装于马达壳21。在下盖29上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多个流出口29a。

转子28配置在定子24的径向内侧。转子28具有圆筒形状的转子壳28a和多个磁铁(未图示)。多个磁铁配置在转子壳28a的外周面上。各磁铁的径向外侧的面与各齿24t的径向内侧的端面对置。多个磁铁的N极的磁极面与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另外,也可以取代多个磁铁而使用单一的环状磁铁。在该情况下,只要在磁铁的内周面上沿周向交替地磁化出N极与S极即可。并且,磁铁和转子壳也可以利用配合了磁性体粉的树脂而成型为一体。

转子壳28a对在轴向上延伸的轴27进行保持。轴27由上下的轴承部26支承,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与转子28一同沿旋转方向R旋转。在叶轮10的基部11的中心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毂部11a。轴27的上端部被压入在设置于毂部11a的中心(中心轴线C上)的孔部11b中。

上方的轴承部26配置在铁心背部24b的径向内侧,下方的轴承部26配置在下盖29的中央部。上方的轴承部26由球轴承构成,并且下方的轴承部26由滑动轴承构成。另外,上下的轴承部26也可以具有其他方式的轴承。

在马达壳21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流路5连通的多个流入口21a。流入口21a在比固定于马达壳21的内表面上的定子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沿径向贯穿。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21a配置在各齿24t的附近,针对1个齿24t设置有2个流入口21a。

马达壳21具有流路6(第2流路),该流路6(第2流路)从流入口21a向上方延伸而与比定子24靠上方的空间JK连通。流路6包括铁心背部24b与马达壳21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GP。并且,铁心背部24b的外表面24w(参照图4)构成流路6的侧面。流路6的下端被下盖29的阶梯部29t封闭。由此,流入到流路6中的气流S全部朝向上方。

在比定子24靠上方处,马达壳21的内表面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即,送风装置1具有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旋转的叶轮10。并且,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20,该马达20配置在叶轮10的下方,具有定子24,使叶轮10旋转。送风装置1具有收纳定子24的马达壳21。送风装置1具有风扇壳2,该风扇壳2对叶轮10和马达壳21进行收纳,并在与马达壳21之间的间隙中构成流路5(第1流路)。风扇壳2的上部覆盖叶轮10的上方,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吸气口3,在风扇壳2的下部设置有经由流路5而与吸气口3连通的排气口4。在马达壳21上,在比固定于马达壳21的内表面的定子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沿径向贯穿且与流路5连通的流入口21a。马达壳21具有流路6(第2流路),该流路6(第2流路)从流入口21a向上方延伸而与比定子24靠上方的空间JK连通。

在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上设置有多个静叶片40。静叶片40构成为板状,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叶轮10的旋转方向R的相反方向倾斜。静叶片40的叶轮10侧呈凸状弯曲。多个静叶片40的外缘与风扇壳2的内表面相接。静叶片40沿周向排列设置,在送风装置1的驱动时将气流S引导向下方。流入口21a设置在比静叶片40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静叶片40的上缘40h(参照图3)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上方延伸。静叶片40的外端部40g(参照图3)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静叶片40的内端部40n(参照图3)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另外,外端部40g是与风扇壳2的内表面相接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内端部40n是在比外端部40g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与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相接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静叶片40的下缘的外端40b(参照图3)配置在比该下缘的内端40a(参照图3)靠下方的位置。

沿周向相邻的静叶片40之间的流路的下端的截面积Sk(参照图3)比上端的截面积Sh(参照图3)大。由此,能够通过静叶片40将在相邻的静叶片40之间流通的空气(气流S)的动压容易地转换成静压,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图7是叶轮10的立体图。叶轮10是由树脂成型品形成的所谓斜流叶轮,具有基部11和多个叶片12。基部11的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换言之,叶轮10具有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大的基部11。即,基部11朝向下方逐渐扩径。如图4所示,基部11的上端部(末端部)配置在与喇叭口31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在基部11的毂部11a的中心(中心轴线C上)设置有供马达20的轴27压入的孔部11b。由此,将毂部11a和轴27连结,叶轮1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向旋转方向R(参照图2)旋转。

多个叶片12在基部11的外周面11w上沿周向排列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12在基部11的外周面11w上沿周向以规定的周期排列设置,与基部11一体成型。叶片1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并且相对于根部12a将外端部12b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并且,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的前表面12p(压力面)上的外端部12b处,设外周侧为正方向时,可以使上端部12h的单位法线向量NV1的径向分量比下端部12k的单位法线向量NV2的径向分量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法线向量NV1的径向分量大致为0,单位法线向量NV2具有朝向外周侧的径向分量。单位法线向量NV1的径向分量也可以朝向内周侧。并且,在单位法线向量NV1和单位法线向量NV2的径向分量朝向外周侧的情况下,单位法线向量NV1的径向分量的绝对值比单位法线向量NV2小。

图8是叶轮10的平面图。图9是通过叶轮10的下端部12k的平面剖视图。图10示出叶轮10的叶片12的上端部12h的剖视图,沿着周向利用与基部11的外周面11w垂直的截面进行切断。图11示出叶轮10的叶片12的下端部12k的剖视图,沿着周向利用与基部11的外周面11w垂直的截面进行切断。下端部12k的根部12a的厚度Tk比上端部12h的根部12a的厚度Th大。

即,叶轮10具有: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的基部11;以及配设在基部11的外周面11w上的多个叶片12。叶片1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下端部12k的根部12a的厚度Tk比上端部12h的根部12a的厚度Th大。

叶片12的下缘12u(参照图3)从根部12a向径向外侧且上方延伸。即,叶片12的下缘12u的外周侧向上方倾斜。

如图12所示,叶片12的下缘12u的内端与静叶片40的上缘的内端之间的轴向间隙G1等于叶片12的下缘12u的外端与静叶片40的上缘的外端之间的轴向间隙G2。由此,能够使叶片12与静叶片40之间的间隙在径向上大致固定。并且,叶片12的下缘12u的内端与外端之间的周向距离等于静叶片40的上缘的内端与外端之间的周向距离。另外,“”除了严格意义上相等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大致相等的情况。

下端部12k的旋转方向R后方的负压面12s的根部12a的曲率半径Rs比叶片12的旋转方向R前方的前表面12p(压力面)的根部12a的曲率半径Rp大。

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s上,上端部12h相对于基部11的外周面11w的周向上的倾斜角度θh(参照图10)比下端部12k相对于基部11的外周面11w的周向上的倾斜角度θk(参照图11)大。

图13是沿着马达壳21和叶轮10的周部的径向的截面(包含中心轴线C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叶轮凸部11p与马达壳21的槽部21g在轴向上对置。槽部21g的上缘位于比叶轮凸部11p的下端11t靠上方的位置。马达壳21的上表面的外周端21t是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上缘,配置在比叶轮凸部11p的下端11t靠上方的位置。槽部21g的下端21k配置在比马达壳21的上表面的外周端21t靠下方的位置。

基部11的下表面(叶轮凸部11p的外周面11s)随着从外缘11g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下方延伸。即,基部11的下表面从外缘11g向下方倾斜。

叶轮凸部11p的外周面11s从基部11的外缘向径向内侧且下方延伸。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侧壁21s从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的上端(上表面的外周端21t)向径向内侧且下方延伸。

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侧壁21s与叶轮凸部11p的外周面11s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在径向外端部和径向内端部处是相同的。另外,“相同”除了严格意义上相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大致相同的情况。

叶轮凸部11p的内周面11n和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向径向内侧且上方延伸。叶轮凸部11p的内周面11n与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2比叶轮凸部11p的外周面11s与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侧壁21s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小。

马达壳21的上表面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1p,突出部21p的外周面构成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突出部21p的上端配置在比叶轮凸部11p的下端11t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突出部21p的上端配置在比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的上端(上表面的外周端21t)靠上方的位置。

在包含中心轴线C的截面中,基部11的外周面11w和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在槽部21g的附近配置在单点划线L所示的一条直线上或平滑的一条曲线上。

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侧壁21s与由使叶片12的下缘12u绕中心轴线C(参照图4)旋转的圆锥面构成的旋转面平行。并且,使叶片12的下缘12u绕中心轴线C旋转的圆锥面在包含中心轴线C的铅垂截面上与基部11的外周面11w垂直,与静叶片40(参照图3)的上缘40h平行。另外,“平行”除了严格意义上平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大致平行的情况。“垂直”除了严格意义上垂直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大致垂直的情况。

在上述结构的吸尘器100中,当对送风装置1的马达20进行驱动时,叶轮1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旋转方向R旋转。由此,包含地面F上的尘埃等灰尘的空气依次在抽吸喷嘴110、抽吸管107、吸气口103(都参照图1)、集尘部以及过滤器中流通。通过了过滤器的空气经由送风装置1的吸气口3而被取入到风扇壳2的内部。此时,通过喇叭口31对从吸气口3吸入的空气进行整流,该空气被顺利地引导到相邻的叶片12之间。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吸气效率。

取入到风扇壳2的内部的空气在相邻的叶片12之间流通,并通过旋转的叶轮10而在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加速。在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加速后的空气向比叶轮10靠下方处吹出。向比叶轮10靠下方处吹出的空气(气流S)流入到流路5。流入到流路5内的空气在沿周向相邻的静叶片40间流通。此时,沿周向相邻的静叶片40间的流路的下端的截面积Sk比上端的截面积Sh大。因此,在流路5中流通的气流S的动压容易转换成静压。

通过了静叶片40的下端的气流S经由排气口4而向风扇壳2的外部排出。排出到风扇壳2的外部的气流S在吸尘器100的壳体102内的空气通路中流通,并从排气口104(参照图1)排出到壳体102的外部。由此,吸尘器100能够在地面F上清扫。

此时,在流路5中流通的气流S的一部分经由流入口21a向流路6流入。流入到流路6中的气流S朝向上方流通,流入比定子24靠上方的空间JK中。流入到空间JK中的气流S沿着定子24的上表面流通之后在转子28与齿24t之间的间隙等中下降,从下盖29的流出口29a排出。由此,定子24的热不容易积存在马达壳21内,能够提高定子24的冷却效率。

叶片1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并且,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的前表面12p(压力面)上的外端部12b处,设外周侧为正方向时,上端部12h的单位法线向量NV1的径向分量比下端部12k的单位法线向量NV2的径向分量小。由此,能够将从吸气口3吸入的空气顺利地引导到比叶轮10靠下方的流路5中。并且,下端部12k的根部12a的厚度Tk比上端部12h的根部12a的厚度Th大。由此,能够提高由于在叶轮10的旋转时送出的空气而使压力变大的叶片12的下端部12k的强度。

在基部1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环状的叶轮凸部11p,在马达壳2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向下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21g。在槽部21g中容纳有叶轮凸部11p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的轴向大型化,并且防止在流路5中流通的气流S流入叶轮10的内侧(空间SP、参照图4)。即,发挥了迷宫式效果。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图14是静叶片40的变形例的侧视剖视图。也可以如该图所示,静叶片40的压力面40p的下端部40k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叶片12的旋转方向R前方倾斜。另外,压力面40p表示与旋转的叶片12接近的面。并且,静叶片40的负压面40s表示远离旋转的叶片12的面。沿着压力面40p的气流S比沿着负压面40s的气流S多。由此,能够降低沿着静叶片40的压力面40p的气流S在静叶片40的下端部40k(下游部)处急剧的剥离。因此,能够减少气流S的逆流。

也可以如图15所示,在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上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凹部21d。由此,在叶轮10的旋转时叶轮凸部11p的内周面11n与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之间的空气容易进入到凹部21d中。因此,能够降低空气对叶轮10的粘性阻力,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并且,也可以如图16所示,在比定子24靠上方的位置,马达壳21的内表面21v向外侧呈凸状平滑弯曲。例如,也可以在比定子24靠上方的位置,马达壳21的内表面像圆顶的内表面那样弯曲。

也可以如图17所示,齿24t的与径向垂直的截面SC与流入口21a在径向上对置。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容易成为高温的齿24t的附近。并且,优选流入口21a的数量与齿24t的数量相同。即,若针对1个齿24t设置1个流入口21a,则能够维持马达壳21的强度,并且高效地冷却容易成为高温的齿24t的附近。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马达壳21上,在比固定于马达壳21的内表面上的定子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沿径向贯穿且与流路5(第1流路)连通的流入口21a。并且,马达壳21具有流路6(第2流路),该流路6(第2流路)从流入口21a向上方延伸而与比定子24靠上方的空间JK连通。由此,在流路5中流通的气流S的一部分经由流入口21a流入到流路6中,并被引导到空间JK。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马达20的定子24。

定子24具有环状的铁心背部24b,在铁心背部24b的至少一部分与马达壳2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GP,流路6包含间隙GP。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的大型化,并且容易地实现流路6。

定子24具有从铁心背部24b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齿24t。并且,齿24t的垂直于径向的截面与流入口21a也可以在径向上对置。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容易成为高温的齿24t的附近。

优选流入口21a的数量与齿24t的数量相同。由此,能够维持马达壳21的强度,并且高效地冷却容易成为高温的齿24t的附近。

铁心背部24b的外表面构成流路6的侧面。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铁心背部24b的附近。

在比定子24靠上方的位置,马达壳21的内表面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由此,能够顺利地将气流S引导到马达20内部的中心部。

另外,在比定子24靠上方的位置,马达壳21的内表面也可以向外侧呈凸状平滑地弯曲。例如,在比定子24靠上方的位置,马达壳21的内表面也可以像圆顶的内表面那样弯曲。由此,能够将气流S更顺利地引导到马达20内部的中心部。

具有对马达壳21的下方进行覆盖的下盖29,在下盖29上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流出口29a。由此,能够从流出口29a容易地排出对定子24进行冷却而升温的空气。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24的冷却效率。

在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静叶片40,流入口21a设置在比静叶片40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在流路5中流通的气流S的一部分经由流入口21a被顺利地引导到流路6内。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24的冷却效率。

沿周向相邻的静叶片40间的流路的下端的截面积Sk比上端的截面积Sh大。由此,在流路5中流通的气流S的动压被容易地转换成静压,在流路5中流通的气流S的一部分经由流入口21a被更顺利地引导到流路6中。

另外,流入口21a也可以设置在比定子24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经由定子24而容易冷却马达20的内部。

由于吸尘器100具有送风装置1,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提高了送风装置1的定子24的冷却效率的吸尘器100。

叶轮10具有: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的基部11;以及配设在基部11的外周面11w上的多个叶片12。叶片1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在配设在旋转方向R前方的前表面12p(压力面)上的外端部12b处,设外周侧为正方向时,上端部12h的单位法线向量NV1的径向分量比下端部12k的单位法线向量NV2的径向分量小。由此,能够将从吸气口3吸入的空气顺利地引导到比叶轮10靠下方的流路5中。并且,下端部12k的根部12a的厚度Tk比上端部12h的根部12a的厚度Th大。由此,能够提高由于叶轮10的旋转时送出的空气而使压力变大的叶片12的下端部12k的强度。此外,在将配设在相邻的叶片12之间的模具(未图示)向径向外侧且下方拔出而对叶轮10进行成型时,能够防止叶片12的破损。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量产性。

叶片12的下缘从根部12a向径向外侧且上方延伸。由此,能够将在叶轮10的叶片12之间流通的空气容易地引导到下方(排气侧)。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具有马达壳21,该马达壳21对马达20进行覆盖,在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上配置有多个静叶片40,静叶片40的上缘40h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上方延伸。由此,能够使从叶轮10送出的空气没有浪费地沿着静叶片40,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叶片12的下缘12u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上方延伸,叶片12的下缘12u的内端与静叶片40的上缘的内端之间的轴向间隙G1等于叶片12的下缘12u的外端与静叶片40的上缘的外端之间的轴向间隙G2。由此,能够使叶片12与静叶片40之间的径向上的间隙大致固定。因此,能够使流路5内的压力分布均匀而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叶片12的下缘12u的内端与外端之间的周向距离等于静叶片40的上缘的内端与外端之间的周向距离。由此,能够使叶片12与静叶片40之间的周向间隙大致固定。因此,能够使流路5内的压力分布更均匀而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静叶片40的外端部40g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静叶片40的内端部40n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由此,能够在流路5的外周侧加长静叶片40,能够将空气没有浪费地引导到下方。

静叶片40的下缘的外端40b配置在比内端40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在流路5的外周侧加长静叶片40,能够将空气没有浪费地引导到下方。

静叶片40的压力面40p的下端部40k也可以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叶片12的旋转方向R前方倾斜。由此,能够降低沿着静叶片40的压力面40p(接近叶片12的面)的气流S在静叶片40的下端部40k处急剧剥离。因此,能够降低气流S的逆流。

基部11的下表面随着从外缘11g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下方延伸。由此,即使在下端部也能够大致确保叶轮10的基部11的厚度均一。因此,能够提高叶轮10的强度。

叶片12的负压面12s的根部12a的曲率半径Rs比叶片12的前表面12p(压力面)的根部12a的曲率半径Rp大。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降低,并且容易提高叶片12的根部12a的强度。并且,在将配设在相邻的叶片12之间的模具朝向径向外侧且下方拔出时,能够防止模具与叶片12的下端部12k干涉,能够容易地拔出模具。

基部11的下表面随着从外缘11g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下方延伸。由此,即使在下端部也能够大致确保叶轮10的基部11的厚度均一。因此,能够提高叶轮10的强度。

叶片12的负压面12s的根部12a的曲率半径Rs比叶片12的前表面12p(压力面)的根部12a的曲率半径Rp大。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降低,并且容易提高叶片12的根部12a的强度。并且,在将配设在相邻的叶片12之间的模具朝向径向外侧且下方拔出时,能够防止模具与叶片12的下端部12k干涉,能够容易地拔出模具。

马达壳21的上表面的外周端21t配置在比叶轮凸部11p的下端11t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迷宫式效果。

槽部21g的下端21k配置在比马达壳21的上表面的外周端21t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送风装置1的轴向长度增加。

叶轮凸部11p的外周面11s从基部11的外缘向径向内侧且下方延伸,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侧壁21s从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的上端(上表面的外周端21t)向径向内侧且下方延伸。由此,能够发挥迷宫式效果,并且容易防止旋转的叶轮10与槽部21g的侧壁21s(内壁)接触。

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侧壁21s与叶轮凸部11p的外周面11s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在径向外端部与径向内端部处相同。由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迷宫式效果。

叶轮凸部11p的内周面11n和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向径向内侧且上方延伸,叶轮凸部11p的内周面11n与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2比叶轮凸部11p的外周面11s与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侧壁21s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小。由此,能够容易地防止旋转的叶轮10与槽部21g的侧壁21s、21n(内壁)接触,并且进一步提高迷宫式效果。

另外,也可以在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上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凹部21d。由此,在叶轮10的旋转时,叶轮凸部11p的内周面11n与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之间的空气容易进入到凹部21d中。因此,能够降低空气对叶轮10的粘性阻力,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马达壳21的上表面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1p,突出部21p的外周面构成槽部21g的径向内侧的侧壁21n。由此,能够容易提高迷宫式效果。

突出部21p的上端配置在比叶轮凸部11p的下端11t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更容易地提高迷宫式效果。

突出部21p的上端配置在比马达壳21的外周面的上端(上表面的外周端21t)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迷宫式效果。

在包含中心轴线C的截面上,基部11的外周面11w和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在槽部21g的附近配置在一条直线上或者平滑的一条曲线上。由此,能够在设置槽部21g的同时使流路5内的空气流通顺畅。

槽部21g的径向外侧的侧壁21s与叶片12的下缘12u的旋转面平行。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气流S进入到叶轮凸部11p与槽部21g的侧壁21s(内壁)之间的间隙。

在包含中心轴线C的截面SC上,叶片12的下缘12u的旋转面与基部11的外周面11w垂直。由此,能够更进一步防止气流S进入到叶轮凸部11p与槽部21g的侧壁21s(内壁)之间的间隙中。

在马达壳21的外周面21w上设置有沿周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静叶片40。静叶片40的上缘40h与叶片12的下缘12u的旋转面平行。由此,能够防止气流S进入到叶轮凸部11p与槽部21g的侧壁21s(内壁)之间的间隙,并且将在相邻的叶片12之间流通的空气高效地送出到流路5的下方(排气侧)。

吸尘器100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1。由此,能够实现具有送风效率高的送风装置的吸尘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1被搭载于吸尘器100,但送风装置1也可以搭载于各种OA设备、医疗设备、输送设备或吸尘器100以外的家庭用电气产品等。

根据本公开,例如能够用于送风装置以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