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抽空防颗粒型磁力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1976发布日期:2018-08-04 13:3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专利申请涉及磁力泵,尤其涉及泵送运行中抗抽空泵装置。



背景技术:

磁力泵为外磁转子磁力驱动内磁转子及泵轴转动,带动轴端叶轮转动的离心泵送泵,内外磁无接触力矩传递方式实现以静密封取代动密封,达到无泄漏泵送技术目的。现有的磁力泵,在泵盖上开设通入滑动轴承座内腔的介质入孔,滑动轴承座内腔通过泵轴通入隔离套与内磁转子间隙相通的轴孔,再由泵盖的介质出孔与泵腔相通,构成为滑动轴承润滑、为内外磁传动总成冷却降温的介质循环回路,解决泵轴滑动轴承润滑和内外磁传动总成间的磁涡流温升的技术问题。但,现有磁力泵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技术问题:1、回路结构阻力大,循环能力弱,润滑和冷却效果不甚理想;2、不耐抽空,运行中一旦出现抽空状态时,滑动轴承组件无有效的润滑补充,会迅速升温、甚至炸裂,内外磁传动总成会同时因缺乏润滑液冷却,磁涡流升温导致磁部件退磁;3、泵送介质含有颗粒时,含颗粒介质进入滑动轴承组件中加速磨损,甚至发生磨漏泄漏故障。因此,现有磁力泵难以满足复杂介质的泵送运行工况,尤其难以适应包括易气蚀、易气化、含颗粒泵送介质的泵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专利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泵轴系润滑液回路循环能力、并具有抗抽空性能、能够满足易气蚀、易气化等复杂介质的泵送运行工况抗抽空防颗粒型磁力泵。本专利申请的抗抽空防颗粒型磁力泵技术方案,其主要技术内容是:一种抗抽空防颗粒型磁力泵,包括泵体、泵盖、泵轴、轴套、滑动轴承组件、叶轮、内外磁传动总成、隔离套、驱动轴及泵托架,泵轴经滑动轴承组件和轴套转动安装在泵盖的轴座中,内磁转子设置于泵轴驱动轴端,泵盖的介质导入孔将滑动轴承组件内腔与泵腔相连通,泵盖上开设的介质导出孔内磁转子的隔离套间隙腔与泵腔的连通孔,轴座的泵腔端面与叶轮之间的泵轴上、轴座的内端面与内磁转子之间的泵轴上设有止推环,泵盖下部开设有通入滑动轴承组件内腔和内磁转子隔离套间隙腔的介质导流孔;还包括抗抽空机构,包括循环泵罐,循环泵罐上下连接有上管线和下管线,上管线连接于泵体的泵出管处,下管线经由低于泵腔最低水平面的中间管线段与泵盖的介质导流孔相连。

上述整体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方案,介质导入孔口径小于介质导流孔的口径。

上述整体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止推环为止推甩油环。

上述整体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方案,内磁转子外侧设有与叶轮旋转作用力相反的反流叶轮。

上述整体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方案,循环泵罐中,上管线与下管线接口之间设有过滤孔板,过滤孔板的过滤孔根据泵送介质中颗粒大小和软硬性质激光孔切割而成。

本实用新型抗抽空防颗粒型磁力泵技术方案,既保持了泵本身密封性能,还体现出优良的抗抽空性能和介质循环性能,于此基础上还提高了耐颗粒介质泵送能力。在抽空状态以及含颗粒介质泵送运行中,均能展现良好的泵内润滑能力、冷却散热和抗泄漏能力,因此,可广泛应用于有毒、有害、易气化、含颗粒介质及抗抽空、耐颗粒无泄漏的泵送运行,克服了现有磁力泵对泵送介质选择种类的限制,泵轴运转更为顺畅,提高了磁力泵各种复杂工况的稳定泵送的运行适应能力,大大降低了其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抗抽空防颗粒型磁力泵的剖视结构图。

图2为本抗抽空防颗粒型磁力泵的结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a向结构视图。

图4为过滤孔板的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申请公开的抗抽空防颗粒型磁力泵,包括泵体1、泵盖2、泵轴3、轴套4、滑动轴承组件5、叶轮8、内外磁传动总成、隔离套6和泵托架9,泵外还设有抗抽空机构。

泵轴3由滑动轴承组件5、轴套4转动安装在泵盖2的轴座7中,内磁转子16安装于泵轴3驱动轴端,与驱动轴上的外磁转子17磁感应传动安装,隔离套13隔离内、外磁转子空间,于内形成泵轴3工作空间和内磁转子16的隔离套间隙腔c;轴座7的泵腔端面与叶轮8之间的泵轴3上、轴座7的内磁转子腔端面与内磁转子16之间的泵轴3上均设有止推环12a、12b;泵托架9支撑外磁转子总成,装配在泵盖2上。

泵轴3工作空间和内磁转子16的隔离套间隙腔c通过泵盖2上开设的介质导入孔14和介质导出孔15与泵腔a连通,介质导入孔14与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相通,介质导出孔15与内磁转子的隔离套间隙腔c相通。在泵送运行中,泵送介质经介质导入孔14由泵腔a进入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再由内磁转子的隔离套间隙腔c、介质导出孔15回流至泵腔a,构成为滑动轴承组件5润滑、为内磁转子冷却的介质环流回路。

泵盖2下部开设有通入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以及内磁转子隔离套间隙腔c的介质导流孔11。所述的抗抽空机构,其组成包括循环泵罐20、与循环泵罐20上下相通的上管线21和下管线22,循环泵罐20的水平中心l2低于泵腔水平中心l1设置,上管线21连接于泵体的泵出管10处,下管线22经由低于泵腔最低水平面的中间管线段220与所述的介质导流孔11相连。

泵送正常运行时,泵出介质由泵出管10向外泵送,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上管线21充入循环泵罐20中,于循环泵罐20和下管线22中达到一定的积累量后,在持续的泵正常运行中,循环泵罐20内介质由介质导流孔11进入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以及内磁转子隔离套间隙腔c,在参与泵轴空间的介质润滑循环和内外磁传动总成的冷却循环的同时,维持着抗抽空机构内的介质积累量。循环泵罐20内,其上管线21接口与下管线22的接口之间设有过滤孔板23,过滤孔板23对介质实施杂质过滤净化,为参与滑动轴承组件滑润提供洁净的润滑介质、为内磁转子的隔离套间隙腔提供洁净的冷却介质。过滤孔板23的过滤孔大小和分布密度,需要根据泵送介质的属性,如颗粒大小、颗粒软硬性质等来确定,采用激光切割过滤孔制造。为提高过滤效率,本实施结构的循环泵罐20的上管线21接口两侧设有过滤孔板23,形成两过滤孔板23之间的中央罐腔和两侧罐腔,两侧罐腔的底部连接下管线22,两下管线22相并与介质导流孔11相通。中央罐腔的底部设有排污口19。介质导入孔14口径小于介质导流孔11的口径,以便让更多的洁净介质参与润滑和冷却,维护泵长期有效的泵运行。

泵轴3内,由叶轮8一端开通至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开设有轴流管18,使泵腔a还经轴流管18与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相通。泵送运行中,泵送介质还可经由轴流管18从泵腔a进入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为滑动轴承组件5提供润滑,同时由内磁转子的隔离套间隙腔c回流,为内外磁传动总成提供冷却。

泵盖2的另一实施结构如图所示,轴座7的外围形成一外环腔d,外环腔d与内磁转子的隔离套间隙腔c相通,还通过轴座7径向开设的上、下通孔30、40与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连通,其中下通孔40开设位接近于泵盖2的介质导入孔14和介质导流孔11,上通孔30的开设位接近于介质导出孔15,连通滑动轴承组件内腔b与轴座的外环腔d。本结构克服了泵轴空间的介质循环流动阻力大造成介质回流不畅,导致润滑、冷却能力低下的技术问题,同时增强本磁力泵的抗抽空能力。当出现抽空运行状态时,泵入管没有介质进入泵腔,而泵运行仍在持续,这时,循环泵罐20内介质由下管线22经介质导流孔11进入轴座的外环腔d,一路由轴座下通孔40进入滑动轴承组件内腔,再由上通孔30回流至轴座外环腔d,构成滑动轴承组件的介质抽空润滑通道,另一路由轴座的外环腔d进入内磁转子的隔离套间隙腔c,再回流至轴座外环腔d,构成内外磁传动总成的抽空冷却通道,两通道最终由介质导出孔15以及轴流孔18泵出。所述的介质导出孔15口径大于介质导入孔14的口径,提高润滑通道和冷却通道循环流动性,加强润滑和冷却作用,在抽空运行中避免滑动轴承组件缺少润滑而损坏、保护内外磁传动总成。本抗抽空机构还设有循环泵罐20介质容量超低限报警装置,循环泵罐20内设有介质容量超低限检测装置24,达到低限并进一步低位运行时,用于启动所述的报警装置。本抗抽空机构的耐抽空时间可根据介质的不同属性,实践中可设定在30-60分钟,可使磁涡流温升控制在不超过60-85℃范围。

所述的止推环12a、12b为止推甩油环,它们将介质带入泵轴腔体各处,辅助提高介质的润滑作用和散热冷却作用,同时避免介质的颗粒进入泵轴,保护泵轴。

内磁转子16外端上固定设有反流叶轮13,泵运转中,反流叶轮13产生不小于泵腔的运行压力,用于防止介质颗粒在隔离套底部的沉积而导致隔离套磨损、磨漏故障的出现,另一方面加强泵轴空间的介质循环流动,加强润滑和冷却散播作用,克服现有磁力泵不耐颗粒、故障率高的技术缺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