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5994发布日期:2019-10-23 01:35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线性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性压缩机。



背景技术:

通常,压缩机(compressor)作为从马达或者涡轮机等动力装置接收动力,压缩空气或制冷剂或除此以外的多种工作气体而增加压力的机械装置,广泛应用于所述家电产品或者整个行业。

这种压缩机可大致分为往复式压缩机(reciprocatingcompressor)、旋转式压缩机(rotarycompressor)、以及涡旋式压缩机(scrollcompressor)。

最近,在所述往复式压缩机中,尤其多开发着:通过将活塞直接与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驱动马达相连接,来能够消除由运动切换所引起的机械损耗而提高压缩效率,并且以简单的结构构成的线性压缩机。

通常,线性压缩机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密闭的外壳内部,活塞通过线性马达来在汽缸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同时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后排出。

在作为现有技术的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7-0124904号(2017年11月13日)中,公开了一种有关构成线性压缩机的、包括排出盖、排出阀以及弹簧组装体的排出阀组件的结构。

根据现有技术,为了形成划分了的多个排出空间,所述排出盖可以由多个盖部(例如:第一盖部、第二盖部、第三盖部)层叠的方式形成,所述排出阀组件插入于多个盖部中的最内侧盖部的内侧。此时,所述多个盖部分别由钢(steel)材质形成,并且,各个盖部互相焊接而固定。

并且,经由所述排出阀而流入的制冷剂,依次穿过在所述多个盖部所形成的各个排出空间,之后经由与所述排出盖相结合的盖管而向外部排出。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排出盖结构,存在有如下所述的问题。

第一,为制造排出盖,需要有多个部件(例如:多个盖部、盖管等),并且需要逐一对多个部件进行焊接,因此,存在有要求焊接人员具有熟练技术,并且难于管理各个部件之间的尺寸的问题。

第二,在焊接构成排出盖的多个盖部的过程中,会存在因焊接而可能会产生缝隙,并且制冷剂经由所述缝隙发生泄漏的问题。

第三,在焊接各个盖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使插入排出盖组件的盖部发生热变形,据此,存在有发生排出盖组件从盖部的内侧脱离的现象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排出盖的内部进行流动的制冷剂发生泄漏的线性压缩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省略针对构成排出盖的各个盖部的焊接工序,来能够缩短作业时间,并且能够容易管理各个部件之间的尺寸的线性压缩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幅地减少构成排出盖的部件数量,并且通过简单的组装来能够形成制冷剂的排出流路的线性压缩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压缩机的启动过程中能够防止排出阀组件从排出盖的内侧脱离的现象的线性压缩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铝压铸(diecasting)来制造现有的钢材质的排出盖,从而能够实现同等或者大于现有的降噪效果的线性压缩机。

为了达成如上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具备排出盖单元,所述排出盖单元包括:盖壳体,其用于形成制冷剂的排出空间;排出盖,其以与所述盖壳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盖壳体,并且遮蔽所述盖壳体的打开了的一面;以及固定环,其设置于所述排出盖的内周面。

此时,所述固定环由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排出盖的热膨胀系数的材质形成,从而所述固定环从制冷剂接收热量并发生膨胀,使得所述排出盖能够牢固地紧贴于所述盖壳体。

作为一例,所述排出盖由工程塑料材质形成,所述固定环由不锈钢材质形成,并且,所述盖壳体可以以铝压铸方法形成一体。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盖壳体包括:腔室部,其前面部封闭,其后面部打开,并且其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所述排出空间;以及凸缘部,其从所述腔室部的后端弯曲,并且紧贴于所述框架头部(head)的前面,所述排出盖的外侧边缘可插入于在所述凸缘部的内周面所形成的挂止台。

另外,所述盖壳体还包括划分套筒,其从所述腔室部的内侧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将所述腔室部的排出空间划分为多个排出空间,所述排出盖可以被所述划分套筒的端部支撑。

此时,所述划分套筒可形成为,从所述腔室部的前面部(frontsurfaceportion)的背面(rearsurface)朝向所述腔室部的后面部侧延伸的圆筒形状;所述划分套筒的外径可形成为小于所述腔室部的内径。

所述排出盖可包括:盖凸缘,所述盖凸缘的外侧边缘插入于所述挂止台;安装部,其从所述盖凸缘的内侧边缘弯曲,并且用于安装所述阀弹簧组装体;以及盖本体,其从所述安装部的前面朝向所述划分套筒的内侧延伸,并且形成用于容纳穿过所述排出阀的制冷剂的容纳部,所述安装部的前面可紧贴于所述划分套筒的端部。

此时,所述固定环可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可以以压入(pressfitting)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盖本体的内周面。作为一例,所述固定环可包括:圆筒部,其前面和后面打开,并且紧贴于所述盖本体的内周面;延伸部,其从所述圆筒部的前面边缘朝向内侧方向延伸。

因此,所述固定环能够简便地固定于所述盖本体的内周面,所述固定环因制冷剂的热量而发生膨胀,并且对所述腔室部进行施压。

另外,所述排出盖还包括瓶颈部,其从所述盖本体的中心部朝向所述盖本体的内侧空间延伸而成,并且,在所述瓶颈部可形成排出孔,所述排出孔用于使所述盖本体的容纳部和所述划分套筒的内侧空间连通。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腔室部的排出空间划分为:内侧空间,其位于于所述划分套筒的内侧;和外侧空间,其位于所述划分套筒的外侧。引导至所述内侧空间的制冷剂,可经由在所述划分套筒的内周面形成的引导槽引导至所述外侧空间。

其中,所述引导槽可包括:第一引导槽,其从所述划分套筒的内周面沿着所述划分套筒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引导槽,其沿着所述划分套筒的圆周方向形成,冰冰企鹅与所述第一引导槽相连接。

另外,所述划分套筒还包括连通孔,其从所述划分套筒的端部以到达至所述第二引导槽的深度凹陷而成,从所述排出盖排出并引导至所述内侧空间的制冷剂,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进行流动,并且可以经由所述连通孔而引导至所述外侧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立体图。

图2是容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外壳内部的压缩机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盖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所述盖壳体的剖面立体图。

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出盖和固定环结合于盖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出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固定环的主视图。

图9是图6中示出的排出盖单元的结合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出盖单元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立体图。

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可包括:形成外观的外壳(shell)101;一对外壳盖,其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两个端部。作为一例,所述外壳10可具有圆筒形状。所述一对外壳盖可包括:位于制冷剂吸入侧的第一外壳盖102(参照图3);以及位于制冷剂排出侧的第二外壳盖103。

具体而言,在所述外壳101的下侧可结合有底脚(leg)50。所述底脚50可以与用于设置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产品的底座相结合。作为一例,所述产品可包括冰箱,所述底座可包括所述冰箱的机械室的底座。作为另一例,所述产品可包括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所述底座可包括所述室外机的底座。

所述外壳101形成为平放的圆筒状,由此在将所述线性压缩机10设置于冰箱的机械室底座时,具有能够降低所述机械室的高度的优点。换言之,所述外壳10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与后述的压缩机本体的中心轴一致,并且,压缩机本体的中心轴与构成压缩机本体的汽缸和活塞的中心轴一致。

在所述外壳101的外表面可设置有接线(terminal)端子108。可以将所述接线端块108理解为,向线性压缩机的马达组件140(参照图3)供应外部电源的连接部。

在所述接线端子108的外侧设置有托架109。所述托架109可以起到从外部的冲击等中保护所述接线端子108的功能。

所述外壳101的两个端部形成开口。在所述外壳101的形成开口的两个端部,可结合有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和第二外壳盖103。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空间可以通过所述外壳盖102、103形成密闭。

以图1为基准,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可位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右侧部(或者后端部),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可位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左侧部(或者前端部)。并且,可以将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的所述外壳101的端部定义为吸入侧端部;可以将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所述外壳101的端部定义为排出侧端部。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以包括多个管(pipe)104、105、106,其设置于所述外壳101或者外壳盖102、103。制冷剂经由所述多个管104、105、106而流入到所述外壳101内部并被压缩之后,排出到所述外壳101的外部。

具体而言,所述多个管104、105、106可包括:吸入管104,其用于使制冷剂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排出管105,其用于使被压缩的制冷剂从所述线性压缩机10排出;以及工艺管(processpipe)106,其用于向所述线性压缩机10补充制冷剂。

作为一例,所述吸入管104可结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制冷剂可经由所述吸入管104沿着轴向可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

所述排出管105可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外周面。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沿着轴向流动的同时可被压缩。并且,所述被压缩的制冷剂可经由所述排出管105排出到外部。所述排出管105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相比,可配置在更靠近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位置。

所述工艺管106可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外周面。操作者可通过所述工艺管106来向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注入制冷剂。

为避免所述工艺管106与所述排出管105发生干涉,所述工艺管106可以在与所述排出管105不同的高度上与所述外壳101结合。所述高度,是指从所述底脚50沿着垂直方向(或者外壳的半径方向)分别到达至所述排出管105和所述工艺管106的距离。并且,所述排出管105和所述工艺管106在互不相同的高度上与所述外壳101的外周面结合,由此可提高用于注入制冷剂的操作的便利性。

在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的内侧面中央,可设置有盖支撑部102a(参照图3)。在所述盖支撑部102a可结合有后述的第二支撑装置185。所述盖支撑部102a和所述第二支撑装置185可理解为,是为了使压缩机本体在所述外壳101的内部保持水平状态而对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后端进行支撑的装置。其中,所述压缩机的本体是指,设置于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的部件组,作为一例,可包括:驱动部,其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以及支撑部,其用于支撑所述驱动部。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驱动部可包括如活塞130、磁铁架138、永磁体146、支架137以及吸入消音器(muffler)150等部件。并且,所述支撑部可包括如共振弹簧176a、176b、后盖170、定子盖149、第一支撑装置200以及第二支撑装置185等部件。

在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的内侧面的边缘可设置有止动部(stopper)102b(参照图3)。所述止动部102b可理解为,是用于防止所述压缩机主体、尤其马达组件140因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或冲击等与所述外壳101发生碰撞而破损的结构。所述止动部102b设置于靠近后述的后盖170的位置,由此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发生晃动时,所述后盖170与所述止动部102b发生干涉,从而能够防止冲击直接传到所述马达组件140。

图2是容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外壳内部的压缩机本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参照图2和图3,设置于所述外壳101内部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的本体可包括:框架110;汽缸120,其插入于所述框架110的中心;活塞130,其在所述汽缸120的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以及马达组件140,其用于向所述活塞130提供驱动力。所述马达组件140可以是,使所述活塞130沿着所述外壳101的轴向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线性马达。

具体而言,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吸入消音器150。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结合于所述活塞130,并且用于降低从经由所述吸入管104而吸入的制冷剂产生的噪音。并且,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穿过所述吸入消音器150流入到所述活塞130的内部。作为一例,在制冷剂穿过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噪音。

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可包括多个消音器。所述多个消音器可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消音器151、第二消音器152以及第三消音器153。

所述第一消音器151位于所述活塞130的内部,所述第二消音器152结合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端。并且,所述第三消音器153将所述第二消音器152容纳于其内部,其前端部可结合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端。

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观点上看,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消音器153、第二消音器152以及第一消音器151。在该过程中,能够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噪音。

在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可设置有消音过滤器(mufflerfilter)154。所述消音过滤器154可位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和所述第二消音器152相结合的边界面。作为一例,所述消音过滤器154可具有圆形形状,所述消音过滤器154的边缘可支撑在所述第一、二消音器151、152的结合面之间。

此处,“轴向”可理解为,与所述活塞130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向一致的方向、即所述圆筒形外壳10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并且,在所述“轴向”中,将从所述吸入管104沿着压缩空间p的方向、即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定义为“前方(frontwarddirection)”,而与其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后方(rearwarddirection)”。当所述活塞130向前方进行移动时,所述压缩空间p可以被压缩。

相反,“半径方向”为所述外壳101的半径方向,可定义为与所述活塞130往复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

所述活塞130可包括:活塞本体131,其大致呈圆筒状;以及活塞凸缘部132,其从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后端向半径方向延伸。所述活塞本体131可以在所述汽缸12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而所述活塞凸缘部132可以在所述汽缸120的外侧进行往复运动。所述活塞本体131能够容纳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汽缸120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被所述活塞130压缩的压缩空间p。并且,在从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面部中央向半径方向隔开规定距离的地点,形成有多个吸入孔133。

具体而言,所述多个吸入孔133沿着所述活塞130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而排列,制冷剂穿过所述多个吸入孔133流入到所述压缩空间p。所述多个吸入孔133可沿着所述活塞130的前面部的圆周方向隔开固定间隔而配置,也可多个吸入孔133组成一组而形成。

另外,在所述吸入孔133的前方设置有吸入阀135,所述吸入阀135用于选择性地打开所述吸入孔133。并且,所述吸入阀135可通过如螺钉或螺栓等紧固构件135a来固定于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面。

此外,在所述压缩空间p的前方可设置有:排出盖单元190,其用于形成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空间;以及排出阀组件,其结合于所述排出盖单元190的内侧,并且用于将在所述压缩空间p被压缩的制冷剂排出到所述排出空间。

所述排出盖单元190可设置成多个盖层叠的形状。并且,在结合于多个盖中的最外侧(或者最前方)的排出盖,可形成有紧固孔或者紧固槽191w(参照图8),其用于使后述的第一支撑装置200结合。

具体而言,所述排出盖单元190还可包括:盖壳体191,其固定于所述框架110的前面;排出盖192,其配置于所述盖壳体191的内侧。并且,所述排出盖单元190还可包括圆筒状的固定环220,其紧贴于所述排出盖192的内周面。所述固定环220由具有与所述排出盖192不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质形成,从而能够防止所述排出盖192从所述盖壳体191分离。

即,所述固定环220由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排出盖192的热膨胀系数的材质形成,由此所述固定环220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接收热量并发生膨胀,由此使所述排出盖192牢固地紧贴于所述盖壳体191。这样,能够降低所述排出盖192从所述盖壳体191脱离的可能性。作为一例,所述排出盖192可以由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形成,而所述盖壳体191可以由铝压铸件(diecasting)形成,并且,所述固定环220可以由不锈钢材质形成。

另外,所述排出阀组件可包括:排出阀161;以及阀弹簧组装体240,其朝向使所述排出阀161紧贴于所述汽缸120的前端的方向提供弹性力。

具体而言,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排出压力以上时,所述排出阀161从所述汽缸120的前面分离,由此使被压缩的制冷剂排出到形成于所述排出盖192内部的排出空间(或者排出腔室)。

所述阀弹簧组装体240可包括:阀弹簧242,其呈板簧形状;弹簧支撑部241,其围绕所述阀弹簧242的边缘,并且用于支撑所述阀弹簧242;以及摩擦环243,其插入于所述弹簧支撑部241的外周面。

并且,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排出压力以上时,所述阀弹簧242朝向所述排出盖192侧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使所述排出阀161从所述汽缸120的前端部隔开间隔。

所述排出阀161的前面中央部固定结合于所述阀弹簧242的中央,而所述排出阀161的后面通过所述阀弹簧242的弹性力来紧贴于所述汽缸120的前面(或者前端)。

若所述排出阀161被所述汽缸120的前面支撑,则所述压缩空间p保持密闭状态。若所述排出阀161从所述汽缸120的前面隔开间隔,则所述压缩空间p被打开,由此能够排出在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被压缩的制冷剂。

所述压缩空间p可理解为,在所述吸入阀135和所述排出阀161之间形成的空间。并且,所述吸入阀135形成于所述压缩空间p的一侧,所述排出阀161可设置于所述压缩空间p的另一侧、即所述吸入阀135的相反侧。

所述活塞130在所述汽缸120的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制冷剂的吸入压力以下,则所述吸入阀135被打开,由此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压缩空间p

相反地,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制冷剂的吸入压力以上,则所述吸入阀135关闭,并且所述压缩空间p的制冷剂通过所述活塞130的前进来被压缩。

此外,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大于所述排出空间内的压力(排出压力)时,所述阀弹簧242向前方发生变形,由此所述排出阀161从所述汽缸120分离。并且,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制冷剂经由所述排出阀161与汽缸120隔开的缝隙而排出到形成于所述排出盖192内部的排出空间。

当结束所述制冷剂的排出时,所述阀弹簧242向所述排出阀161提供复原力,由此使所述排出阀161重新紧贴于所述汽缸120的前端。

另外,在所述弹簧支撑部241的前面设置有密封垫(gasket)210,当所述排出阀161被打开时,所述阀弹簧组装体240沿着轴向进行移动并直接与所述排出盖192发生碰撞,由此能够防止发生噪音。

此外,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盖管162。所述盖管162结合于所述盖壳体191,并且用于使从所述压缩空间p向所述排出盖单元190内部的排出空间排出的制冷剂排出到外部。

为此,所述盖管162的一端可以与所述盖壳体191相结合,而其另一端可以与所述排出管105相结合。所述盖管162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盖管162由柔性材质构成,并且可以沿着所述外壳101的内周面弯曲延伸。

此外,所述框架110可理解为用于使所述汽缸120固定的结构。作为一例,所述汽缸120可以沿着所述外壳101的轴向插入于所述框架110的中心部。并且,所述排出盖单元190可通过紧固构件来结合于所述框架110的前面。

另外,在所述盖壳体191和所述框架110之间可设置有绝热密封垫230。具体而言,所述绝热密封垫230放置在所述盖壳体191的后面或后端和所述框架110的前面之间,由此能够使传导至所述框架110的所述排出盖单元190的热量最小化。

此外,所述马达组件140可包括:外定子141,其固定于所述框架110,并且以围绕所述汽缸120的方式配置;内定子148,其在所述外定子141的内侧与所述外定子141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永磁体146,其位于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之间的空间。

所述永磁体146通过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之间产生的相互电磁力来能够在轴向上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并且,所述永磁体146可以由具有一个极的单一磁铁构成,或者由具有三个极的多个磁铁构成。

所述磁铁架138可形成为,其前面开口,而其后面封闭的圆筒状。并且,所述永磁体146可结合于所述磁铁架138的开口了的前面的端部、或者所述磁铁架138的外周面。并且,在所述磁铁架138的后面中央形成有贯通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贯通孔,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可固定于所述磁铁架138的后面。

具体而言,从所述活塞130的后端向半径方向延伸的所述活塞凸缘部132,固定于所述磁铁架138的后面。并且,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端边缘设置在所述活塞凸缘部132和所述磁铁架138的后面之间,由此固定于所述磁铁架138的后面中央。

并且,当所述永磁体146在轴向上进行往复运动时,所述活塞130可以与所述永磁体146一体地在轴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外定子141可包括线圈绕组体和定子铁心141a。所述线圈绕组体可包括:线轴141b;线圈141c,其沿着所述线轴141b的圆周方向缠绕;以及端子部141d,其用于引导与所述线圈141c连接的电源线,使得该电源线向所述外定子141的外部引出或者露出。

所述定子铁心141a可包括多个芯块(coreblocks),其由字型的多个层合板(laminationplate)沿着圆周方向层叠而构成。所述多个芯块能够配置成围绕所述线圈绕组体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外定子141的一侧设置有定子盖149。具体而言,所述外定子141的前端部固定支撑于所述框架110,在其后端部固定有所述定子盖149。

并且,杆状的盖紧固构件149a贯通所述定子盖149,并且经过所述外定子141的边缘而插入固定于所述框架110。即,所述马达组件140通过所述盖紧固构件149a来稳定地固定于所述框架110的后面。

所述内定子148固定于所述框架110的外周。并且,所述内定子148由多个层合板在所述框架110的外侧沿着圆周方向层叠而构成。

具体而言,所述框架110可包括:框架头部110a,其呈圆板形状;框架主体110b,其从所述框架头部110a的后面中心延伸,并且在其内部容纳有所述汽缸120。而且,所述排出盖单元190固定于所述框架头部110a的前面,所述内定子148固定于所述框架主体110b的外周面。并且,构成所述内定子148的多个层合板沿着所述框架主体110b的圆周方向层叠。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支架137,其用于支撑所述活塞130的后端。所述支架137结合于所述活塞130的后侧,并且,在其内侧可形成有用于使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穿过的中空部。

所述支架137固定于所述磁铁架138的后面。并且,所述活塞凸缘部132与磁铁架138和所述支架137通过紧固构件来结合为一体。

在所述支架137可结合有配重179。所述配重179的重量可基于压缩机本体的运转频率的范围而确定。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后盖170。所述后盖170的前端部固定于所述定子盖149并向后方延伸,并且被第二支撑装置185支撑。

具体而言,所述后盖170可包括三个支撑底脚,所述三个支撑底脚的前面部(或者前端部)可结合于所述定子盖149的后面。在所述三个支撑底脚和所述定子盖149的后面之间,可设置有垫片181。通过调节所述垫片(spacer)181的厚度,可确定从所述定子盖149到所述后盖170的后端部的距离。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流入导向部156,其结合于所述后盖170,并引导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内部。所述流入导向部156的前端部可插入于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内侧。

所述线性压缩机10可包括分别调节了固有振动频率的多个共振弹簧,使得所述活塞130能够进行共振运动。

具体而言,所述多个共振弹簧可包括:多个第一共振弹簧176a,其设置在所述支架137和所述定子盖149之间;以及多个第二共振弹簧176b,其设置在所述支架137和所述后盖170之间。

通过所述多个共振弹簧的作用,活塞130能够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外壳101内部进行稳定的直线往复运动,并且能够使由所述活塞130的移动而产生的振动或者噪音最小化。

所述支架137可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共振弹簧176a的后端插入的所述弹簧插入构件137a。

所述线性压缩机10可包括多个密封构件,其用于增加所述框架110和所述框架110周边的部件之间的结合力。

具体而言,所述多个密封构件可包括:第一密封构件129a,其设置在所述汽缸120和所述框架110之间;第二密封构件129b,其设置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内定子148相结合的部分。

所述第一密封构件129a和第二密封构件129b可以是环形形状。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一对第一支撑装置200,其用于支撑所述压缩机10本体的前端部。具体而言,一对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00各自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排出盖单元190,而各自的另一端紧贴于所述外壳101的内周面。并且,一对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00以打开90度至120度的角度的状态支撑所述排出盖单元190。

具体而言,构成所述排出盖单元190的所述盖壳体191可包括:凸缘部191f,其紧贴固定于所述框架头部110a的前面;腔室部191e,其从所述凸缘部191f的内侧边缘沿着所述外壳101的轴向形成;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其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进一步延伸而成;以及划分套筒191a,其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内侧延伸。

并且,在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外周面,分别固定有一对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00的端部。在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外周面,可形成有紧固槽(未图示),其用于插入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00的前端部凸出的紧固凸起(未图示)。

另外,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外径可形成为,小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部外径。

此外,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第二支撑装置185,其用于支撑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支撑装置185可包括:第二支撑弹簧186,其形成为圆形的板簧形状;第二弹簧支撑部187,其插入于所述第二支撑弹簧186的中心部。

并且,所述第二支撑弹簧186的外侧边缘通过紧固构件来固定于所述后盖170的后面,所述第二弹簧支撑部187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中央的所述盖支撑部102a相结合,使得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后端在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的中心部被弹性支撑。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排出盖单元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盖壳体的立体图,图5是所述盖壳体的剖面立体图,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出盖和固定环结合于盖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所述排出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所述固定环的主视图,图9是图6中示出的排出盖单元的结合剖视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出盖单元的纵剖视图。

参照图4至图10,如上所述。所述排出盖单元190可包括:外侧的盖壳体191;排出盖192,其安装于所述盖壳体191的内侧;以及固定环220,其插入于所述排出盖192的内周面。

另一方面,所述盖壳体191和排出盖192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定义为第一排出盖191,而另一个也可以定义为第二排出盖192。

所述盖壳体191可以是压铸铝件,所述排出盖192可以是工程塑料,所述固定环220可以是不锈钢。并且,所述阀弹簧组装体240可安装于所述排出盖192的后端。

所述盖壳体191固定于所述框架110的前面,并且在其内部形成有制冷剂的排出空间。作为一例,所述盖壳体191整体上可具有容器形状。即,所述盖壳体191的后面形成打开了的排出空间,所述排出盖192插入于所述盖壳体191,以遮蔽所述盖壳体191的打开了的后面。

尤其,本发明的盖壳体191的特征在于,所述盖壳体191以铝压铸制造成一体。因此,与现有的盖壳体不同,本发明的盖壳体191可省略焊接工序。因此,所述盖壳体191的制造工序被简化,其结果,使产品不良最小化,从而具有降低产品单价的优点。不仅如此,通过省略焊接工序来能够显著降低因焊接所产生的尺寸公差,由此在所述盖壳体191没有缝隙,其结果,具有防止制冷剂泄漏的优点。

具体而言,参照图4和图5,所述盖壳体191包括:凸缘部191f,其紧贴固定于所述框架头部110a的前面;腔室部191e,其从所述凸缘部191f的内侧边缘向所述外壳101的轴向延伸;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其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进一步延伸。

所述腔室部191e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可具有圆筒形状。并且,所述腔室部191e的外径形成为小于所述凸缘部191f的外径,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外径可形成为小于所述腔室部191e的外径。

所述凸缘部191f是,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后端弯曲,并且紧贴于所述框架头部110a的前面的结构。即,所述凸缘部191f可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后端部向外侧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所述凸缘部191f可具有大致在其中心形成有贯通孔的圆板形状。所述贯通孔可以是圆形。

并且,在所述凸缘部191f可形成有紧固孔191i,其用于通过紧固构件来紧固于所述框架头部110a。

所述紧固孔191i可形成有多个,并且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作为一例,所述紧固孔191i可形成为三个,并且可以沿着所述凸缘部191f的圆周方向隔开相同的间隔而配置。即,所述凸缘部191f通过三个点上支撑于所述框架头部110a,来能够使所述盖壳体191牢固地固定于所述框架110的前面。

而且,在所述凸缘部191f的外周面可形成有旋转防止部191j,其用于防止所述盖壳体191在安装于所述框架110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所述旋转防止部191j可形成为从所述凸缘部191f的外周面朝向所述凸缘部191f的中心方向凹陷的形状。

另外,在所述凸缘部191f可形成有旋转防止孔191k,其用于防止所述盖壳体191在安装于所述框架110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所述旋转防止孔191k可以从所述凸缘部191f的前面贯通至后面而形成。

另外,在所述凸缘部191f可形成有旋转防止孔191k,其用于防止所述盖壳体191在安装于所述框架110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所述旋转防止孔191k可以从所述凸缘部191f的前面贯通至后面而形成。

所述腔室部191e从所述凸缘部191f的前面向所述外壳101的轴向延伸。具体而言,所述腔室部191e可以从形成于所述凸缘部191f的贯通孔的内侧向所述外壳101的轴向延伸而形成。。

作为一例,所述腔室部191e可以以其内部为空的圆筒形状延伸而成。并且,在所述腔室部191e的内部可设置有制冷剂进行流动的排出空间。

在所述腔室部191e的内侧可形成有划分套筒191a,其用于划分所述腔室部191e的内部空间。

所述划分套筒191a可以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内侧以圆筒形状延伸。具体而言,所述划分套筒191a可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191m向后方凸出而形成。此时,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外径形成为小于所述腔室部191e的外径。因此,所述腔室部191e的内侧空间可被所述划分套筒191a划分。

另一方面,所述划分套筒191a可以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部(frontsurfaceportion)191m的背面(rearsurface)191s朝向所述腔室部191e的后方延伸。

在本实施例,位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内侧的空间可定义为第二排出腔室d2;位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外侧的空间可定义为第三排出腔室d3。即,所述腔室部191e的排出空间可以被所述划分套筒191a划分为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和第三排出腔室d3。

此处,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可命名为“内侧空间”,所述第三排出腔室d3可命名为“外侧空间”。

另外,在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内周面,可形成有第一导向槽191b和第二导向槽191c。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可以沿着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长度方向以规定的宽度和长度延伸,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可以沿着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圆周方向以规定的宽度和长度形成为带形状。

此时,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可与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以连通的方式相连接。因此,引导至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的制冷剂可先沿着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向轴向(后方)进行移动,之后沿着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向圆周方向进行移动。

另外,在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内周面可以台阶地形成有连通孔191h(参照图7),其具有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至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的深度。所述连通孔191h与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连通。

所述连通孔191h可理解为,是用于使沿着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向圆周方向移动的制冷剂流入到所述第三排出腔室d3的通路。

所述连通孔191h可形成于,从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沿着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间隔的地点。作为一例,所述连通孔191h可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相反的位置或者面向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流入到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的制冷剂停留在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内的时间增加,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制冷剂的脉冲噪音。

在本说明书的附图中,图示了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内周面凹陷并延伸至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的情况,但是,实际上,引导至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的制冷剂无法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来流入到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即,若所述排出盖192紧贴于所述盖壳体191的内侧,则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的端部可以被所述排出盖192的外表面遮蔽。

不过,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因铝压铸工序而不可避免地延伸至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而形成。

另外,所述腔室部191e还可包括结合有所述盖管162的管结合部191n。

所述管结合部191n可以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外周面凸出而形成。在所述管结合部191n可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盖管162的安装槽(未图示)。

并且,在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形成有插入槽191p,所述盖管162的入口端贯通并插入于所述插入槽191p。此时,所述插入槽191p可以与所述第三排出腔室d3连通。

因此,当所述盖管162插入于所述插入槽191p时,所述第三排出腔室d3的制冷剂可以引导至所述盖管162侧。并且,引导至所述盖管162的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排出管105而排出到压缩机的外部。

另外,所述腔室部191e还可包括凹陷部191r,所述凹陷部191r在所述盖管162结合于所述管结合部191n的状态下,用于避免所述腔室部191e与所述盖管162发生干涉。

当所述盖管162插入于所述插入槽191p时,所述凹陷部191r起到防止所述盖管162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191m接触的功能。为此,所述凹陷部191r可以从所述腔室部的前面191m的一部分向后方凹陷而形成。即,所述凹陷部191r可以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191m形成台阶。

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191m沿着所述外壳101的轴向延伸。具体而言,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可以以具有小于所述腔室部191e外径的圆筒状从所述腔室部191e的前面191m延伸而成。

在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外周面,分别结合有一对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00的端部。为此,在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外周面形成有紧固槽191w,所述紧固槽191w用于插入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00的前端部凸出的紧固凸起(未图示)。

具体而言,对于所述紧固槽191w,在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侧面部、即用于形成圆筒部的面(以下,定义为圆周面),形成有用于与所述一对第一支撑装置200相结合的一对紧固槽191w。一对所述紧固槽191w可形成于沿着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圆周面隔开规定角度的位置。并且,所述紧固槽191w可以在从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圆周面朝向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d的中心部的方向上贯通而形成。作为一例,所述紧固槽191w可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但并不限于此。

在所述腔室部191e的后端部的内周面,可台阶式形成有用于挂止所述排出盖192的后端部的挂止台191g。

参照图6至图10,将对所述排出盖192和固定环220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排出盖192可包括:凸缘192e,其外侧边缘挂止于所述挂止台191g;安装部192a,其从所述凸缘192e的内侧边缘弯曲,以安装所述阀弹簧组装体240;盖本体192d,其从所述安装部192a的前面延伸而成;以及瓶颈部(bottleneckportion)192f,其从所述盖本体192d的中心部朝向所述盖本体192d的内侧空间延伸而成。其中,所述排出盖192的凸缘192e可命名为“盖凸缘”。

具体而言,所述凸缘192e是,插入于在所述盖壳体191形成的挂止台191g的构件。作为一例,所述凸缘192e可形成为其内部为空的圆形或者椭圆形。所述凸缘192e插入于所述腔室部191e的后端部的内侧。

所述安装部192a可包括:第二部分192c,其从所述凸缘192e的内侧边缘朝向前方弯曲而成;第一部分192b,其从所述第二部分192c的前端朝向所述排出盖192的中心方向弯曲而成。并且,所述盖本体192d从所述第一部分192b的内侧边缘朝向前方弯曲之后,朝向所述排出盖192的中心方向弯曲而形成。

另一方面,所述排出盖192的截面结构的说明如下:瓶颈部192f从所述盖本体192d的前面中心朝向所述排出盖192的内部延伸而成;所述第一部分192b从所述盖本体192d的后端部沿着半径方向延伸而成;所述第二部分192c从所述第一部分192b的外侧边缘沿着轴向延伸而成;所述凸缘192e从所述第二部分192c的后端沿着半径方向延伸而成。

根据这种结构,所述盖本体192d的直径l2形成为,小于所述凸缘192e的直径l1。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排出盖192插入于所述盖壳体191时,在所述盖壳体191的内侧所形成的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可以与所述排出盖192相接触。

即,若所述凸缘192e的边缘挂止于所述挂止台191g,则所述排出盖192的安装部192a将会紧贴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具体而言,所述安装部192a的第二部分192c的前面,可以紧贴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

并且,所述固定环220的外周面,可以与所述盖本体192d的内周面相接触。

所述盖本体192d的内部空间可被定义为第一排出腔室d1;在所述瓶颈部192f的后端,可形成有用于使从所述第一排出腔室d1排出的制冷剂穿过的排出孔192g。

其中,所述第一排出腔室d1可命名为“容纳部”。

具体而言,当所述排出盖192插入于所述盖壳体191时,所述安装部192a的前面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相接触。此时,所述安装部192a的前面紧贴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由此能够遮蔽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

不过,形成于所述划分套筒191a的端部的所述连通孔191h处于与所述安装部192a隔开间隔的状态,因此,引导至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的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连通孔191h而移动到所述第三排出腔室d3。

并且,所述盖本体192d的外周面,可以以与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隔开固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因此,引导至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的制冷剂,可引导至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从而能够流入到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

另外,所述阀弹簧组装体240的前面安装于所述第一部分192b,所述摩擦环243与所述第二部分192c相接触而产生摩擦力。

并且,所述摩擦环安装槽241的深度和/或宽度形成为小于所述摩擦环243的直径,由此可以使所述摩擦环243的外侧边缘从所述弹簧支撑部241的外周面凸出。那么,当所述阀弹簧组装体240安装于所述安装部192a时,所述摩擦环243被所述第二部分192c施压,由此圆形截面变形为椭圆形截面,其结果,与所述第二部分192c的接触面积变宽,从而能够产生规定的摩擦力。那么,不会在所述第二部分192c和所述弹簧支撑部24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缝隙,由此通过所述摩擦力来能够防止所述阀弹簧组装体240沿着圆周方向空转的现象。

不仅如此,通过所述摩擦环243,所述弹簧支撑部241不会直接与所述排出盖192、具体为所述第二部分192c发生碰撞,因此能够使冲击噪音的产生最小化。

另外,通过在所述第一部分192b和所述弹簧支撑部241的前面之间设置密封垫210,来能够防止所述弹簧支撑部241直接与所述第一部分192b发生碰撞。

另外,所述阀弹簧242的外侧边缘插入到所述弹簧支撑部241的内部,所述阀弹簧242的外侧边缘可位于与所述弹簧支撑部241的前面相比更靠近后面的地点。并且,所述排出阀161的前面中央部可插入于所述阀弹簧242的中心

此外,所述固定环220可理解为,是插入于所述排出盖192的内周面,并且用于防止所述排出盖192从所述盖壳体191脱离的构件。

所述固定环220可由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排出盖192的热膨胀系数的材质形成。作为一例,所述固定环220可以由不锈钢材质形成,所述排出盖192可以由工程塑料材质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环220可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可以以压入(presspitting)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盖本体192a的内周面。

具体而言,所述固定环220可包括圆筒部220a,其前面和后面打开,并且紧贴于所述盖本体192a的内周面;延伸部220b,其从所述圆筒部220a的前面边缘朝向所述圆筒部220a的内侧方向延伸而成。

所述圆筒部220a沿着所述外壳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而成,并且具有其内部为空的形状。所述圆筒部220a形成为,其直径l3小于所述盖本体192d的直径l2,并且所述圆筒部220a配置于所述盖本体192d的内周面。

因此,当启动所述压缩机本体时,所述固定环220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吸收热量并发生膨胀,由此使所述排出盖192牢固地紧贴于所述盖壳体191。那么,能够降低所述排出盖192从所述盖壳体191脱离的可能性。

另外,所述排出盖192被所述固定环220牢固地紧贴于所述盖壳体191侧,因此,在所述盖壳体191和排出盖192之间不存在缝隙,从而能够防止制冷剂泄漏。

并且,所述固定环220的后端部、具体为所述圆筒部220a的后端部,可以紧贴于所述弹簧组件240的前面。作为一例,所述圆筒部220a在其后端部形成有以延伸的辐射状延伸而成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可紧贴于所述弹簧组件240的前面。

因此,当启动所述压缩机本体时,所述固定环220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吸收热量并发生膨胀,由此紧贴于所述弹簧组件240的前面,从而能够对所述排出盖192和弹簧组件240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

此外,因所述排出阀161的打开而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穿过形成于所述阀弹簧241的狭缝而引导至所述第一排出腔室d1。此处,所述排出阀161的打开,是指所述排出阀161因所述阀弹簧241的弹性变形而朝向靠近所述瓶颈部192f后端的方向进行移动,由此使所述压缩空间p的前面打开的情况。

引导至所述第一排出腔室d1的制冷剂,经由形成于所述瓶颈部192f后端的排出孔192g而引导至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此处,与所述排出孔形成于所述盖本体192d的前面的结构相比,通过将所述排出孔形成于所述瓶颈部192f来能够显著地降低制冷剂的脉冲噪音。即,所述第一排出腔室d1内的制冷剂在穿过截面较窄的所述瓶颈部192f之后,向截面较宽的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排出,从而能够显著地降低因制冷剂的脉冲而产生的噪音。

另外,引导至所述第二排出腔室d2的制冷剂,先沿着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沿着轴向进行移动,之后沿着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沿着圆周方向进行移动。之后,沿着所述第二导向槽191c沿着圆周方向进行移动的制冷剂,穿过所述连通孔191h并引导至所述第三排出腔室d3。

其中,在沿着截面较窄的所述第一导向槽191b、第二导向槽191c以及所述连通孔191h进行流动的制冷剂,在排出到截面较宽的所述第三排出腔室d3的过程中,制冷剂的脉冲噪音再一次被降低。

引导至所述第三排出腔室d3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盖管162排出到压缩机的外部。

根据形成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具有如下所述的效果。

第一,通过将形成制冷剂的排出空间的盖壳体由铝压铸制造为一体来能够省略焊接工序,因此,具有缩短作业时间的同时容易管理尺寸的优点。

第二,排出盖以与盖壳体的内周面相接触的方式插入,并且,由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排出盖的热膨胀系数的材质而形成的固定环设置于所述排出盖的内周面。因此,所述固定环从制冷剂吸收热量并发生膨胀,由此使所述排出盖牢固地紧贴于所述盖壳体,从而所述盖壳体和排出盖之间的缝隙消失,进而能够防止制冷剂泄漏。另外,具有在启动压缩机的过程中,能够防止所述排出盖从所述外罩盖脱离的现象的优点。

第三,在盖壳体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将排出空间划分为多个排出空间的划分套筒,并且排出盖以能够遮蔽所述划分套筒的方式组装来形成多个排出空间,因此,其结果,具有能够减少构成排出盖的部件数量,并且排出盖的组装变得简便的优点。

第四,在划分套筒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划分套筒的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第一引导槽和沿着所述划分套筒的圆周方向延伸而成的第二引导槽,由此能够增加制冷剂停留在所述盖壳体内部的时间,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降低制冷剂的脉冲噪音的优点。

第五,在结合于盖壳体内侧的排出盖,设置有与所述盖壳体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绝热构件,因此,具有能够使从盖壳体传递至框架侧的热量最小化的优点。另外,通过所述绝热构件,在所述盖壳体和所述排出盖之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因此能够防止所述排出盖从所述盖壳体的内侧脱离或空转的现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