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3289发布日期:2019-01-04 23:3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卧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卧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例如卧式压缩机)的应用十分广泛,为了降低压缩机的吐油量,通常在其内的压缩机构和电机之间增设气体导向装置,以使压缩机构和电机之间形成有经过气体导向机构的内腔的气流通道。

但目前,由于装配工艺所限,气体导向装置和压缩机构之间往往存有装配间隙,致使从压缩机构排出的大部分冷媒不再流经电机,而直接从该装配间隙处流走,这样,不仅会降低电机的冷却效果,而且还使得冷媒不能充分的进行油气分离,进而大幅降低了气体导向装置用于降低压缩机吐油量的作用,降低了压缩机的能效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该卧式压缩机的能效和可靠性均较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压缩机,该卧式压缩机包括:壳体;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压缩机构包括主轴承;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压缩机构作业,所述电机具有绝缘端板;气体导向装置,所述气体导向装置包括电机连接端和压缩机构连接端,所述电机连接端与所述绝缘端板密封连接,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抵接在所述主轴承上并与所述主轴承形成端面密封,所述压缩机构与所述电机之间形成有经过所述气体导向装置的内腔的气流流道。

优选地,所述气体导向装置为旋转成型体,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的内周壁向内凸出有环状连接部,使得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的连接端面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的周壁的径向厚度,所述连接端面与所述主轴承的环形承台面抵接并形成端面密封。

优选地,所述连接端面的径向宽度与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的周壁的径向厚度之间的比值不小于2且不大于5。

优选地,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与所述主轴承形成止口连接,使得所述连接端面和所述环形承台面形成为相互配合的阶梯形环面。

优选地,所述气体导向装置包括弹性施压件,所述弹性施压件用于对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施加弹性压力,使得所述连接端面与所述环形承台面形成紧压靠的端面密封。

优选地,所述主轴承包括套装于所述电机的转轴的套装部和从所述套装部径向向外伸出的环形承台部,所述弹性施压件为碟形簧片,所述碟形簧片的内环部套装于所述套装部的外周壁上,所述碟形簧片的外周缘部弹性抵压于所述环状连接部,以朝向所述环形承台部的所述环形承台面推动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

优选地,所述碟形簧片的内环部设有贯通的排气槽。

优选地,所述绝缘端板为圆环板,所述绝缘端板形成有轴向延伸的环槽,所述环槽内设有弹性件,所述电机连接端插装于所述环槽中,所述弹性件朝向所述环形承台面沿轴向弹性推动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

优选地,所述绝缘端板包括端部相连的内环壁和外环壁以形成所述环槽,所述内环壁与所述电机连接端形成环面密封,所述外环壁包括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限位翅片,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翅片上形成有限位凹槽,所述电机连接端中形成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销,所述限位销插装于所述限位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主轴承包括套装于所述电机的转轴的套装部和从所述套装部径向向外伸出的环形承台部,所述压缩机构连接端包括从所述环状连接部径向向内延伸至所述套装部的外周壁的环形消音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压缩机中,通过将气体导向装置的压缩机构连接端设置成能够抵接在主轴承上并与主轴承形成环面密封,能够有效地提高气体导向装置与压缩机构之间的气密性,从而避免从压缩机构排至气体导向装置的内腔的流体(例如冷媒)从气体导向装置与压缩机构之间的间隙处流出,提高了气体导向装置的导流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电机的冷却效果,而且还能够提升冷媒的油气分离效果,有利于提高卧式压缩机的能效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卧式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碟形簧片的正视图;

图4为图1中的碟形簧片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的A部分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卧式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B-B截面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的绝缘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的气体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的B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壳体 2 电机

3 压缩机构 4 绝缘端板

5 气体导向装置 6 主轴承

7 副轴承 8 碟形簧片

9 上油管

11 排气口 12 油池

21 定子 22 转子

41 限位翅片 42 限位凹槽

43 弹性件 51 环状连接部

53 限位销 54 环形消音壁

61 通气孔 62 环形承台面

541 排气孔

P1 第一容纳空间 P2 第二容纳空间

P3 第三容纳空间 P4 第四容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目前,卧式压缩机普遍通过在压缩机构3和电机2之间增设气体导流装置,以使压缩机构3和电机2之间形成有经过气体导向装置5的内腔的气流流道,这样,从压缩机构3排出的冷媒可通过该气流通道流向电机2,进而在实现了电机2冷却的同时,还能使冷媒充分的进行油气分离。但由于受装配工艺的限制,在气体导向装置5和压缩机构3之间往往存有装配间隙,致使从压缩机构3流出的大部分冷媒不再流向电机2,而直接从该装配间隙处流走,这样就会大幅减弱气体导向装置5控制冷媒流向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电机2的冷却效果和冷媒的油气分离效果,增大了卧式压缩机的吐油量,进而降低了卧式压缩机的能效和可靠性。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参照图1和图6,该卧式压缩机包括:壳体1;压缩机构3,压缩机构3设于壳体1内,压缩机构3包括主轴承6;电机2,电机2驱动压缩机构3作业,电机2具有绝缘端板4;气体导向装置5,气体导向装置5包括电机连接端和压缩机构连接端,电机连接端与绝缘端板4密封连接,压缩机构连接端抵接在主轴承6上并与主轴承6形成端面密封,压缩机构3与电机2之间形成有经过气体导向装置5的内腔的气流流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气体导向装置5的压缩机构连接端设置成能够抵接在主轴承6上,且压缩机构连接端与主轴承6之间还形成端面密封,如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气体导向装置5与压缩机构3之间的气密性,从而避免从压缩机构3排至气体导向装置5的内腔的流体(例如冷媒)从气体导向装置5与压缩机构3之间的间隙处流出,进而促使冷媒流体能够流经电机2的轴向空隙(如定子21与转子22之间的空隙、定子线槽之间的空隙等),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气体导向装置5的导流效果,不仅有利于提高电机2的冷却效果,而且还能够提升冷媒的油气分离效果,从而降低了卧式压缩机的吐油量,有利于提高卧式压缩机的能效和可靠性。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卧式压缩机可以为变频压缩机,如变频旋转压缩机,也可以为其它形式的卧式压缩机,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压缩机构3可有多种适当的设置形式,以下以活塞式压缩机构3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地,压缩机构3包括气缸组件、主轴承6、副轴承7和曲轴,主轴承6和副轴承7分别设置在气缸组件的轴向两侧且主轴承6靠近电机2设置,电机2的转轴与曲轴相连以驱动气缸组件作业,且气缸组件的气缸上设有用于通入冷媒的流体入口和用于排出冷媒的流体出口,主轴承6上相应地设有贯通孔以使来自气缸的气体依次通过流体出口和该贯通孔后进入气体导向装置5的内腔中。

另外,绝缘端板4优选地设置在电机2的定子21上,当然绝缘端板4也可以设置在电机2的其它适当位置,但该绝缘端板4与定子21之间需密封相连,这样,当气体导向装置5的电机连接端与绝缘端板4密封连接时,才能够确保冷媒能够流经电机2的轴向空隙。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6,为便于描述,将气体导向装置5的内腔(也即电机2、主轴承6和气体导向装置5的内壁面限定出的空间)称为第一容纳空间P1,将电机2远离压缩机构3的端部与壳体1之间围成的空间称为第二容纳空间P2,将气体导向装置5和主轴承6之间围成的空间称为第三容纳空间P3,将压缩机构3远离电机2的端部和壳体1限定出的空间称为第四容纳空间P4。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和图6,从压缩机构3排出的冷媒首先进入第一容纳空间P1,而后在气体导向装置5的导流作用下进入电机2,冷媒通过电机2的轴向间隙后进入第二容纳空间P2,其中,冷媒在第二容纳空间P2内进行第一次油气分离。第一次分离后的油自然沉降到油池12内,第一次分离后的冷媒流经电机2的外周壁与壳体1之间的间隙后进入第三容纳空间P3,而后经主轴承6上的通气孔61通入第四容纳空间P4,其中,第一次分离后的冷媒在第三容纳空间P3和第四容纳空间P4内进行第二次油气分离。第二次分离后的油也自然沉降到油池12中,而第二次分离后的冷媒则通过壳体1上设置的排气口11向外流出。来自压缩机构3的冷媒经上述两次油气分离,其内的油含量明显减少,进而大幅降低了卧式压缩机的吐油量。

优选地,气体导向装置5为旋转成型体,压缩机构连接端的内周壁向内凸出有环状连接部51,参照图1、图5、图6和图10,使得压缩机构连接端的连接端面的径向宽度大于压缩机构连接端的周壁的径向厚度,连接端面与主轴承6的环形承台面62抵接并形成端面密封,这样,通过增大压缩机构连接端的连接端面的径向宽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气体导向装置5与压缩机构3之间的气密性,进而提升气体导向装置5的导流效果。

其中,为使气体导向装置5与压缩机构3之间具有较好的气密效果,连接端面的径向宽度与压缩机构连接端的周壁的径向厚度之间的比值不小于2且不大于5,当然也不限于此。

另外,压缩机构连接端与主轴承6形成止口连接,使得连接端面和环形承台面62形成为相互配合的阶梯形环面,参照图5和图10,如此,便于装配人员将气体导向装置5定位安装于主轴承6上,从而提高卧式压缩机的装配效率。且在连接端面和环形承台面62形成为相互配合的阶梯形环面,还有利于提高气体导向装置5和压缩机构3之间的气密效果,进而有效降低冷媒从气体导向装置5与压缩机构3之间的间隙处溢出的概率。

具体地,气体导向装置5应包括弹性施压件,该弹性施压件用于对压缩机构连接端施加弹性压力,这样,能够使得连接端面与环形承台面62形成紧压靠的端面密封。其中,通过弹性施压件(如弹簧)使压缩机构连接端弹性抵压在环形承台面62上,能够使压缩机构连接端的连接端面与主轴承6的环形承台面62形成紧压靠。此外,电机2以及压缩机构3中的零件在生产时难免会产生公差,并且/或者电机2以及压缩机构3在安装时也或多或少会产生装配误差,这样,就会致使原先设计的气体导向装置5不适用(例如气体导向装置5的轴向尺寸超过了电机2和压缩机构3之间的间距,那么气体导向装置5就不能安装于电机2和压缩机构3之间;或者,气体导向装置5的轴向尺寸小于电机2和压缩机构3之间的间距,就会使气体导向装置5与上轴承之间产生间隙),因此,通过设置弹性施压件,能够有效地消除电机2以及压缩机构3的零件公差和/或装配误差对气体导向装置5所带来的影响,进而使一种规格的气体导向装置5就能满足装配要求,便于安装。

优选地,参照图1至图5,主轴承6包括套装于电机2的转轴的套装部和从套装部径向向外伸出的环形承台部,弹性施压件为碟形簧片8,碟形簧片8的内环部套装于套装部的外周壁上,碟形簧片8的外周缘部弹性抵压于环状连接部51,以朝向环形承台部的环形承台面62推动压缩机构连接端。且如此设置,还能在碟形簧片8、气体导向机构和上轴承之间限定出消音腔,以对来自压缩机构3的排气进行消音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卧式压缩机的噪音。

其中,碟形簧片8的内环部设有贯通的排气槽。此外,在上轴承的套装部的外周部上还形成有供碟形簧片8的内环部卡入的环槽,以防止碟形簧片8滑脱而使碟形簧片8的外周缘部对于环状连接部51的抵接效果产生影响。

具体地,弹性施压件除了上述的类型和设置方式之外,也可以为环槽内设有弹性件43,参照图6至图10,绝缘端板4为圆环板,绝缘端板4形成有轴向延伸的环槽,电机连接端插装于环槽中,弹性件43朝向环形承台面62沿轴向弹性推动压缩机构连接端。当然,弹性施压件的类型和设置方式还可以有其它适当的形式,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进一步地,参照图8和图9,绝缘端板4包括端部相连的内环壁和外环壁以形成环槽,内环壁与电机连接端形成环面密封,外环壁包括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限位翅片41,至少一个限位翅片41上形成有限位凹槽42,电机连接端中形成有与限位凹槽42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销53,限位销53插装于限位凹槽42中,这样,不仅便于气体导向装置5限位安装于绝缘端板4上,而且还能有效地防止卧式压缩机运行时气体导向装置5出现滑移的情形,进而有利于提高气体导向装置5与绝缘端板4之间的气密效果。

另外,主轴承6包括套装于电机2的转轴的套装部和从套装部径向向外伸出的环形承台部,参照图6和图10,压缩机构连接端还包括从环状连接部51径向向内延伸至套装部的外周壁的环形消音壁54,如此,能够在环形消音壁54、环状连接部51和环形承台部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消音腔,这样,从环形承台部排出的来自压缩机构3的气体就能够在此消音腔内进行消音处理,进而有利于降低卧式压缩机的整机噪音。且环形消音壁54与气体导向装置5一体成型,生产工艺简单,且在生产时也不需装配人员手工将环形消音壁54与气体导向装置5进行组装,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人工成本。其中,环形消音壁54上还设有贯通的排气孔54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压缩机以及其内的电机2、压缩机构3和气体导向装置5等的其它构成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为了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