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泵用的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0882发布日期:2019-04-16 22:34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泵用的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器,尤其是一种高速泵用的冷却器,属于冷却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速泵是一种高速离心泵,利用增速箱的增速作用使工作叶轮获得数倍于普通离心泵叶轮的工作转速,它利用提高叶轮转速,加大叶轮外沿的流体线速度,达到高扬程的目的,消除了大部分多级泵的缺点,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石化、能源、化工、食品等行业,其工作过程中工作液或者输送液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当工作液温度过高时,会对泵体及机组造成损坏,因此为了避免工作液温度过高,需要对工作液进行冷却,而现有的技术是采用冷却器进行冷却,冷却器包括冷却器主体以及用于支撑冷却器主体的支撑座,此种冷却器管路较长,占用空间大、移动不方便、无缓冲作用、冷却效果不佳等缺陷,目前对冷却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冷却器主体上,通过改进换热管或其他结构来改善冷却效果,但是冷却器管路较长,在与高速泵安装过程中,难以移动只能依靠其他辅助工具来移动冷却器或者微调位置,因此急需设计一种能保证冷却效果同时兼备自动移动进行微调和缓冲应力的冷却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保证冷却效果同时兼备自动移动进行微调和缓冲应力的冷却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速泵用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器主体、两个缓冲支撑组件、移动组件,两个所述缓冲支撑组件间隔设在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侧,所述缓冲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座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下方的缓冲机构,所述第一支撑座的中心设有容置槽,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底座、设在底座中心的空腔、弹簧、支撑柱、顶丝、支撑帽,所述弹簧置于所述空腔的底部;所述支撑柱设于所述弹簧的上方;所述顶丝设在所述支撑柱的上方,且伸出空腔的外部;所述支撑帽设在顶丝的上方,所述支撑帽远离顶丝的一端设于容置槽内;所述移动组件设于冷却器主体下侧,且位于两个缓冲支撑组件之间;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座、移动机构,所述第二支撑座上开设开口向下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均匀分布多个可伸缩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电动伸缩杆、移动轮机构以及凹槽的侧壁上相对设有长圆孔,所述移动机构沿着长圆孔上下移动,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与凹槽顶端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移动轮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轮机构包括框架、通过转轴与框架连接的移动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冷却器主体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管板、管束、以及沿壳体长度方向均匀设置的多个带有导流缺口的折流板,所述折流板上设有便于管束穿过的通孔,且相邻折流板的导流缺口交错设置以便在壳体内形成S型的流体通道,多个所述折流板的高度占壳体内径的四分之三,且相邻的折流板之间的间距为壳体直径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顶丝与支撑柱、支撑帽之间均为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壳体外侧设有一层防腐蚀层。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实用新型设计缓冲组件代替原有的冷却器仅采用支座来进行支撑,解决了原有换热器没有缓冲功能的缺陷,增强了冷却器的实用性,该设计防止冷却器长时间发生振动,造成冷却器的损坏。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可隐藏的移动组件,结构合理、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并且只有对换热管进行移动或者微调的时候移动组件才受力,正常使用时移动组件隐藏在支撑座内,既保证了稳定性还能保证外观美观。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折流板的高度和间距,使热媒流体既能快速的通过流体通道又能在冷气的作用下达到快速降温的功能,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支撑组件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主体的立体图;

其中,1、冷却器主体,2、缓冲支撑组件,3、移动组件,11、壳体,12、管板,13、管束,14、折流板,21、第一支撑座,211、容置槽,22、缓冲机构, 221、底座,222、弹簧,223、支撑柱,224、顶丝,225、支撑帽,31、第二支撑座,32、移动机构,321、电动伸缩杆,322、移动轮机构,323、长圆孔,3221、框架,3222、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高速泵用的冷却器,包括冷却器主体1、两个缓冲支撑组件2、移动组件3,两个缓冲支撑组件2间隔设在冷却器主体1的下侧,缓冲支撑组件2包括第一支撑座21和位于第一支撑座下方的缓冲机构22,其中缓冲机构22与第一支撑座2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可以在缓冲机构损坏的时候只更换缓冲机构,节约了维修工时,第一支撑座21的中心设有容置槽211,缓冲机构22包括底座221、设在底座中心的空腔、弹簧222、支撑柱223、顶丝224、支撑帽225,弹簧置于空腔的底部;支撑柱设于弹簧的上方;顶丝设在支撑柱的上方,且伸出空腔的外部;支撑帽设在顶丝的上方,支撑帽远离顶丝的一端设于容置槽内;其中,顶丝与支撑柱、支撑帽之间均为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缓冲组件代替原有的冷却器仅采用支座来进行支撑,解决了原有换热器没有缓冲功能的缺陷,增强了冷却器的实用性,该设计防止冷却器长时间发生振动,造成冷却器的损坏。

如图3所示,移动组件3设于冷却器主体1下侧,且位于两个缓冲支撑组件2之间;移动组件3包括第二支撑座31、移动机构32,第二支撑座31上开设开口向下的凹槽,凹槽内均匀分布多个可伸缩的移动机构32;移动机构32 包括电动伸缩杆321、移动轮机构322以及凹槽的侧壁上相对设有长圆孔323,移动机构沿着长圆孔上下移动,电动伸缩杆321的一端与凹槽顶端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移动轮机构322固定连接,移动轮机构322包括框架 3221、通过转轴与框架连接的移动轮3222。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了可隐藏的移动组件,结构合理、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并且只有对换热管进行移动或者微调的时候移动组件才受力,正常使用时移动组件隐藏在支撑座内,既保证了稳定性还能保证外观美观。

如图4所示,冷却器主体1包括壳体11、位于壳体内的管板12、管束13、以及沿壳体长度方向均匀设置的多个带有导流缺口的折流板14,折流板14上设有便于管束13穿过的通孔,且相邻折流板的导流缺口交错设置以便在壳体内形成S型的流体通道,多个折流板14的高度占壳体内径的四分之三,且相邻的折流板14之间的间距为壳体直径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优选的,相邻的折流板14之间的间距为壳体直径的三分之一,通过设置折流板的高度和间距,使热媒流体既能快速的通过流体通道又能在冷气的作用下达到快速降温的功能,提高换热效果,当折流板间距太小存在不利制造和维修、流阻过大的缺陷;折流板间距过大则接近纵向流动,传热效果差,本实用新型经多次测试合理优化了折流板的高度和间距。

壳体11外侧设有一层防腐蚀层,可以降低使用过程中对壳体的损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