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隔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5005发布日期:2019-05-15 22:3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风机隔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隔震结构。



背景技术:

风机是生产企业常用的辅助设备,主要用于通风与除尘装置中,确保生产环境洁净,保护生产者身心健康,但同时风机运行中会产生机械震动,震动会引发噪声,随着风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其震动引发的噪声问题越来越严重。风机噪声不仅干扰人们的正常休息,危害生产者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破坏建筑物及仪器设备。因此,作为改善劳动条件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风机噪声的控制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专利(CN201010522009.0)揭示了一种风机,其包括产风装置和壳体,该壳体包括内壳,外壳,及设置在内壳和外壳之间的吸音填充料,该吸音填充料为开孔式泡沫塑料、玻璃棉、岩棉或矿渣棉中的一种或多种,产风装置安装在内壳内部,由于内壳悬浮设置在外壳内,因此,有效避免产风装置在内壳内部产生的震动传递至外壳上,进而减少了外壳的震动,甚至减少了外壳与安装面之间的震动,避免外壳的震动在安装面上产生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消音效果。

有上述可知,内壳和外壳之间通过设置吸音填充料,以达到吸音的效果。但是,其减震效果有效,因此无法完全抑制隔震现象,及因隔震产生的噪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隔震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开创了一种隔震效果好,且防噪音的风机隔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隔震结构,包括内壳、外壳和产风装置,所述内壳内部设置有所述产风装置,且所述内壳悬浮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防震装置;

所述防震装置包括:

多个减震管组,包括多个减震管和多个连接管,所述减震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相抵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减震管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多个减震垫,所述减震垫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相抵接。

进一步,所述减震管的两端分别覆盖有弹性膜。

进一步,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内壁上分别覆盖有弹性膜;

所述减震垫两侧分别与弹性膜相抵接。

进一步,位于所述内壳上的弹性膜和位于外壳上的弹性膜之间连接有减震带。

进一步,所述减震带穿过所述减震垫。

进一步,所述减震垫与相邻的所述减震管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进一步,减震垫内部设置有若干消音孔。

进一步,位于所述减震垫两侧的所述减震管之间连接有连接管。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穿过所述减震垫。

进一步,弹性膜、连接管、减震带和减震垫分别为橡胶材料制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产风装置工作产生的震动传递至内壳上时,内壳会对减震管进行挤压,使减震管内部的气体气压增加,进而形成高压气体,该高压气体回流向连接管,在该流向过程中,高压气体会造成能耗,使震动力逐渐被消除,从而起到隔震的效果,避免噪音的产生。再者,位于同一连接管两侧的减震管因挤压产生的高压气体,会产生对冲现象,在该现象下,震动力进一步被消耗掉了,加强了隔震效果。另外,内壳的震动力还会传递至减震垫上,减震垫通过橡胶材质的弹性性能对内壳的震动力进行缓冲减震。综上,通过在内壳和外壳之间设置减震管组合减震垫,不仅起到隔震和防噪音的效果,还起到了防止出现内壳和外壳碰撞造成噪音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机隔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震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减震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震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震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震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内壳、200外壳、300产风装置、400防震装置、410减震管组、411减震管、4111波纹管、412连接管、420减震垫、421减震带。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所述风机隔震结构包括内壳100、外壳200、产风装置300和防震装置400,内壳100内部设置有产风装置300,且内壳100悬浮设置在外壳200内,即内壳100和外壳200之间形成有空腔,该空腔内设置有防震装置400。

如图2所示,防震装置400包括多个减震管组410和多个减震垫420,相邻的两个减震管组410之间设置有一个减震垫420。

减震管组410由多个减震管411组成,参考图3,减震管411包括波纹管4111,波纹管4111为中空结构,波纹管4111的两端分别覆盖有弹性膜,且,波纹管4111的两端分别与内壳100和外壳200相抵接。减震管组410还包括多个连接管412,连接管412为中空结构,且两端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减震管411侧壁,使得多个减震管411内部相连通。该弹性膜、连接管412可均采用橡胶材质。

当内壳100因产风装置300工作而产生的震动时,会对减震管411进行挤压,该震动力会透过弹性膜传递至波纹管内部,随着弹性膜向波纹管内部变形,波纹管内部的气压随之增加,高压气体会随着连接管412流向相邻的减震管411,气流在流经连接管412时,则会造成能耗,使震动力逐渐消除。且,当相邻的两个减震管411被挤压时,其会在相邻的连接管412内形成高压气体对冲现象,在高压气体对冲过程中,震动力则会被消耗,从而起到进一步减震的效果。

减震垫420的两侧分别与内壳100和外壳200相抵接,该减震垫400可采用橡胶材质。

当内壳100因产风装置300工作而产生的震动时,该震动力会直接作用在减震垫420上,减震垫420通过橡胶材质的弹性性能对内壳100上的震动力进行缓冲减震。

本实用新型同时采用了减震管组410和减震垫420,对产风装置300工作而产生的震动进行不断减震,将震动力逐渐消除,最大程度的保证减震效果,使震动力不会对风机的运行产生影响,起到了隔震的效果,从而避免噪音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减震管组410和减震垫420不仅起到减震的效果,还避免了内壳100和外壳200之间碰撞而发出噪音。

前述的减震管组410和减震垫420为相互独立的结构,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连接。其中,减震管组410和减震垫420可直接铺在内壳100和外壳200之间,为实现位置固定,允许采用紧固件或胶水等方式进行固定,例如,减震垫420的一侧通过胶水固定在内壳100上,另一侧不做处理。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于,参考图4,减震垫420与相邻的减震管411之间通过连接管412连接。这样,该与减震垫420相邻减震管411内形成的高压气体可流向减震垫420,该高压气体在连接管412内流动时会消耗掉,进而消除震动力。

减震垫420内部设置有若干消音孔,内壳100因震动对减震垫420进行挤压时,消音孔内部形成了高压气体,该高压气体可流向连接管412,与减震管411传来的高压气压进行对冲,消耗掉了震动力,进一步提升隔震效果,以及避免噪音产生。

第三实施例

与第二实施例不同在于,参考图5,位于减震垫420相邻两侧的减震管411之间通过连接管412相连接,并且,该连接管412穿过减震垫420,该连接管412起到固定减震垫420的作用,使得减震管组410和减震垫420为一整体结构,便于防震装置400安装在内壳100和外壳200之间。

第四实施例

与第二实施例不同在于,参考图6,内壳100和外壳200的内表面均覆盖有一层弹性膜,以替代波纹管4111的两端覆盖的弹性膜,该弹性膜同样可对波纹管4111内部变形,使得波纹管4111内部的气压增加。

减震垫420的两侧分别与弹性膜相对设置,通过增加弹性膜,进一步防止内壳100和外壳200相互碰撞,而发出噪音,以及起到加强隔震的效果。

如图6所示,位于内壳100上的弹性膜和位于外壳200上的弹性膜之间连接有减震带421,该减震带421可穿过减震垫420,该减震带420可采用橡胶材质。由于减震带420具有弹性,因弹性膜和减震垫420震动下会不断的拉扯以及收缩,对传递来的震动力不断进行缓冲减震。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采用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