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寿命双吸双蜗壳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9228发布日期:2019-08-16 21:50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寿命双吸双蜗壳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泵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高寿命双吸双蜗壳离心泵。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双面进水离心泵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泵体1以及位于泵体1内的双吸叶轮2,所述泵体1内还设置有叶轮工作腔3,所述双吸叶轮2通过动力轴4而与外部动力源相连,所述叶轮工作腔3具有上进水口5、下进水口6以及侧出水口7,如此在外部动力源的带动下,所述双吸叶轮2不断转动让水流分别从上进水口5和下进水口6进入到叶轮工作腔3内,经叶轮工作腔3一个循环之后再通过侧出水口7实现对外供水。在泵体1内水通过双吸叶轮2增加能量,以隔舌为界,一边为低压区,一边为高压区。

如图2所示,上述双面进水离心泵,由于流道是渐变扩张的流道,如此会使得双吸叶轮2的转轴处于整个叶轮工作腔3的偏心位置,由于流道内的水压是不断增加的,会对双吸叶轮2形成一个径向的力,这样在转轴的长期转动过程中,转轴两侧会一直受到不同的挤压力,这种大小不同的挤压力会造成转轴松动,并直接影响整个离心泵的使用寿命。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寿命双吸双蜗壳离心泵,其可以实现双面进水,具有出水量大的特点,同时由于采用双蜗壳结构,平衡了径向力,大大提高了整个离心泵的使用寿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高寿命双吸双蜗壳离心泵,包括泵体以及位于泵体内的双吸叶轮,所述泵体内还设置有叶轮工作腔,所述双吸叶轮通过动力轴而与外部动力源相连,所述叶轮工作腔具有上进水口、下进水口、第一隔舌以及侧出水口,所述叶轮工作腔内形成有流道;所述叶轮工作腔中还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从所述流道中部延伸至侧出水口,所述导流板上形成有第二隔舌,所述导流板将第二隔舌到侧出水口之间的流道分为内侧流道和外侧流道,所述内侧流道对双吸叶轮的径向作用力与泵体对双吸叶轮的径向作用力相抵消。

进一步,所述导流板的位置是由泵体内壁以双吸叶轮的转轴为中心转动180度之后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侧出水口内设置有与所述导流板相过渡连接的导流段,所述导流段与所述导流段两侧的所述侧出水口侧壁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所述导流板在外侧流道的位置通过导流板与叶轮工作腔的上内壁和下内壁相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寿命双吸双蜗壳离心泵,其通过进一步设置导流板,然后让导流板将第二隔舌和侧出水口之间的流道一分为二,这样当双吸叶轮处于工作状态而带动水流流动时,水流对双吸叶轮的反作用力会由于导流板的巧妙设计而让双吸叶轮的转轴呈平稳状态,这样大大提升了整个双吸叶轮的使用寿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双吸叶轮,大大提高了出水量,平衡了对双吸叶轮的轴向作用力,而且还通过增加设置导流板的结构,平衡了径向作用力,提升了使用寿命,大大增强了整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双面进水离心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叶轮工作腔和侧出水口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叶轮工作腔和侧出水口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离心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泵体1;双吸叶轮2;叶轮工作腔3;第一隔舌31;第二隔舌32;动力轴4;上进水口5、下进水口6;侧出水口7;导流段71;导流板8;内侧流道81;外侧流道8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高寿命双吸双蜗壳离心泵,包括泵体1以及位于泵体1内的双吸叶轮2,所述泵体1内还设置有叶轮工作腔3,所述双吸叶轮2通过动力轴4而与外部动力源相连,所述叶轮工作腔3具有上进水口5、下进水口6、第一隔舌31以及侧出水口7,所述叶轮工作腔3内形成有流道;所述叶轮工作腔3中还设置有导流板8,所述导流板8从所述流道中部延伸至侧出水口7,所述导流板8上形成有第二隔舌32,所述导流板8将第二隔舌32到侧出水口7之间的流道分为内侧流道81和外侧流道82,所述内侧流道81对双吸叶轮2的径向作用力与泵体1对双吸叶轮2的径向作用力相抵消。

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寿命双吸双蜗壳离心泵,其通过进一步设置导流板8,然后让导流板8将第二隔舌32和侧出水口7之间的流道一分为二,这样当双吸叶轮2处于工作状态而带动水流流动时,水流对双吸叶轮2的反作用力会由于导流板8的巧妙设计而让双吸叶轮2的转轴呈平稳状态,这样大大提升了整个双吸叶轮2的使用寿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双吸叶轮2,大大提高了出水量,平衡了对双吸叶轮2的轴向作用力,而且还通过增加设置导流板8的结构,平衡了径向作用力,提升了使用寿命,大大增强了整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8是由泵体1内壁的位置以双吸叶轮2的转轴为中心转动180度之后的位置。即所述第二隔舌32设置在第一隔舌31以双吸叶轮2的转轴为中心相隔180度的位置,所述导流板8的曲率和位置与以双吸叶轮2的转轴为中心相隔180度后的泵体1内壁相同。这样,双吸叶轮2的径向力得到完全抵消,使得双吸叶轮2处于一个平稳状态。

优选地,所述侧出水口7内设置有与所述导流板8相过渡连接的导流段71,所述导流段71与所述导流段71两侧的所述侧出水口7侧壁的距离相等。这样,所述导流段71将所述侧出水口7的流道平均分成两部分,起到保持两侧压力平衡的作用,能够降低噪音和减少能量损失。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8的位置是由泵体1内壁以双吸叶轮2的转轴为中心转动度之后的位置。这样在内侧流道81内的水流对双吸叶轮2的作用力将会与对侧的水流的作用力完全相互抵消,使得双吸叶轮2的转动更加平稳。

作为导流板8的另一种固定方式,优选地,所述导流板8在外侧流道82的位置通过导流板8与叶轮工作腔3的上内壁和下内壁相连接。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导流板8与叶轮工作腔3的上内壁和下内壁相连接,具有连接强度高和不影响外侧流道82的特点。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