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型叶轮及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66887发布日期:2020-01-10 21:48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螺旋桨型叶轮及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桨型叶轮及轨道车辆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对轨道车辆的车厢进行空气调节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具有在构成于轨道车辆的车顶上的室外机室收容有室外机的结构。室外机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送风装置,室外热交换器与流过自身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送风装置形成流过室外热交换器的气流。室外送风装置由螺旋桨型叶轮以及使其旋转的马达构成。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结构:室外送风装置从室外机室的侧方将空气吸入室外机室内,并且使吸入后的空气流过室外热交换器后向室外机室的上方排出。以下,将形成这种气流的室外送风装置的动作称为上吹。

与专利文献1中的室外送风装置相反的是,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结构:室外送风装置从室外机室的上方将空气吸入室外机室内,并且使吸入后的空气流过室外热交换器后向室外机室的侧方排出。以下,将形成这种气流的室外送风装置的动作称为下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730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485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室外送风装置中,若能够将上述螺旋桨型叶轮翻过来而安装于马达,则能够与专利文献2的室外送风装置相同地进行下吹。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室外送风装置中,若能够将上述螺旋桨型叶轮翻过来而安装于马达,则能够与专利文献1的室外送风装置相同地进行上吹。

然而,由于在轨道车辆划定出的室外机室几乎没有宽裕空间,因此,若将螺旋桨型叶轮翻过来,则螺旋桨型叶轮会与其它构件抵碰。因此,即使直径相同,也需要制造用于上吹和用于下吹这两种类型的螺旋桨型叶轮。因此,为了减少螺旋桨型叶轮的种类,期望一种既能够应对上吹又能够应对下吹的高通用性的螺旋桨型叶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翻过来进行使用的情况下也不容易与其它构件产生接触的螺旋桨型叶轮以及包括该螺旋桨型叶轮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螺旋桨型叶轮包括:轴套部,所述轴套部以嵌入具有座面和从所述座面突出的转轴的马达的所述转轴的状态载置于所述座面,所述轴套部通过所述转轴旋转;以及气流产生部,所述气流产生部具有分别从所述轴套部向所述转轴的径向外侧伸出的多个叶片,所述气流产生部通过与所述轴套部一同旋转而产生气流,所述轴套部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所述轴套部将平行于所述转轴的厚度方向的一端朝向所述座面而嵌于所述转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座面接触,在所述轴套部将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座面而嵌于所述转轴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座面接触,将自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中的一方的端面起的所述气流产生部的高度设为a,并且将自另一方的端面起的所述气流产生部的高度设为b,其中,a≥b,在该情况下,由a/b定义的对称度为1.0以上且1.3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螺旋桨型叶轮,由于对称度为1.0以上且1.3以下,因此,即使在将该螺旋桨型叶轮翻过来进行使用的情况下,也不容易与其它构件产生接触。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一的室外送风装置正在进行上吹时的室外机室的、图8a所示的aa-aa线的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b是实施方式一的室外送风装置正在进行下吹时的室外机室的aa-aa线的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一的室外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3a是实施方式二的室外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二的室外送风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三的室外送风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b是构成实施方式三的室外送风装置的叶片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四的室外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6a是比较例的室外送风装置正在进行上吹时的室外机室的aa-aa线的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6b是比较例的室外送风装置正在进行下吹时的室外机室的aa-aa线的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室的内部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8a是实施方式一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的俯视图。

图8b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空调设备的功能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图中,对相同或对应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8a和8b,对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轨道车辆空调装置100具有在图8a所示的壳体10收容有图8b所示的空调设备20的结构。

图8a所示的壳体10具有:箱状的基架11,该基架11的上部开口;盖部12,该盖部12将基架11的上部开口封闭;分隔板13,该分隔板13对由基架11和盖部12划定出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分隔板13将壳体10的内部空间沿轨道车辆的行进方向分隔成室外机室r1和室内机室r2。

在盖部12的覆盖室外机室r1的部分形成有第一通气口121和两个第二通气口122a、122b,其中,上述两个第二通气口122a、122b分别与第一通气口121隔开间隔地配置。上述第一通气口121和第二通气口122a、122b分别使室外机室r1与外部连通。

第一通气口121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第二通气口122a和122b分别在俯视观察时呈在轨道车辆的行进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长方形。两个第二通气口122a和122b夹着第一通气口121而在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图8b所示的空调设备20通过利用制冷剂构成冷冻循环,从而对轨道车辆的车室进行空气调节。此处,车室是指在轨道车辆的内部为了供人乘坐而划定出的空间,具体而言,车厢以及驾驶室属于车室。

空调设备20具有室外热交换器21和协作设备组22,其中,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1具有供制冷剂在内部流通的结构,上述协作设备组22利用上述制冷剂与室外热交换器21一同构成冷冻循环。

以下,以对车室进行制冷的情况为例,对室外热交换器21的功能以及协作设备组22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说明。室外热交换器21作为冷凝器起作用,通过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冷凝。

协作设备组22包括:膨胀器22a,该膨胀器22a使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1冷凝后的制冷剂膨胀;室内热交换器22b,该室内热交换器22b作为使膨胀后的制冷剂汽化的蒸发器;气液分离器22c,该气液分离器22c使气态的制冷剂与液态的制冷剂分离;压缩机22d,该压缩机22d对气态的制冷剂进行压缩。此外,协作设备组22还包括制冷剂配管22e,该制冷剂配管22e将室外热交换器21、膨胀器22a、室内热交换器22b、气液分离器22c以及压缩机22d连接,使制冷剂流通。

此外,空调设备20具有室内送风装置23和室外送风装置24,其中,上述室内送风装置23促进室内热交换器22b与空气的热交换,室外送风装置24促进室外热交换器21与空气的热交换。室内送风装置23由离心送风机构成,室外送风装置24由轴流送风机构成。

室内送风装置23将与室内热交换器22b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送入轨道车辆的车室。室外送风装置24从轨道车辆的外部吸入空气,并且使吸入后的空气流过室外热交换器21而重新向轨道车辆的外部排出。

在上述说明的空调设备20的构成要素中,室外热交换器21和室外送风装置24收容于图8a所示的室外机室r1。膨胀器22a、室内热交换器22b、气液分离器22c、压缩机22d以及室内送风装置23收容于图8a所示的室内机室r2。制冷剂配管22e贯穿分隔板13,并且设置成跨及室外机室r1和室内机室r2这两者。

特别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室外机室r1的内部。因此,以下,对室外机室r1的内部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1由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构成,其中,上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配置成当俯视观察时在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夹着室外送风装置24。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之间配置有室外送风装置24。

如图1a所示,室外送风装置24载置于基架11的底面11a。与基架11的底面11a面对面的盖部12的、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水平地形成,在该水平的部分形成有也如图8a所示的第一通气口121。盖部12的、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双肩部分朝向下方倾斜,在上述双肩的倾斜部分分别形成有也如图8a所示的第二通气孔122a、122b。

此外,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配置于面向一方的第二通气口122a的位置,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配置于面向另一方的第二通气口122b的位置。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以沿着盖部12的双肩的倾斜的方式朝向下方倾斜。

这样,使盖部12的双肩倾斜并且使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以沿着上述倾斜的方式倾斜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室外机室r1的整个高度、即从基架11的底面11a到第一通气口121为止的高度来实现低高度化的过程中,实现尽可能高效的热交换。

室外送风装置24具有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和马达40,其中,上述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作为产生气流的螺旋桨型叶轮,上述马达40使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旋转。马达40具有转轴41,该转轴41嵌有铁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转轴41在相对于基架11的底面11a的法线方向上延伸。第一通气口121位于嵌于转轴41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的上方。

此外,在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的外周设置有喇叭口50,该喇叭口50将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围住。喇叭口50构成为朝向基架11的底面11a呈喇叭状敞开的筒形。

铁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通过马达40旋转,从而在室外机室r1形成从第二通气口122a和122b朝向第一通气口121的气流。喇叭口50具有整顿上述气流的作用。

具体而言,形成一种气流,该气流从室外机室r1的侧方经由第二通气口122a和122b流入室外机室r1,并且在流过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后,流过喇叭口50,从而经由第一通气口121向室外机室r1的上方流出。以下,将形成这种气流的室外送风装置24的动作称为上吹。

图1b中示出了方向与图1a的方向相反的气流,即该气流从室外机室r1的上方朝向下方流入室外机室r1且流过喇叭口50,并且在流过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后,从室外机室r1的侧方向外部流出。以下,将形成这种气流的室外送风装置24的动作称为下吹。另外,在进行下吹的情况下,喇叭口50以向盖部12呈喇叭状敞开的朝向安装。

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的特征在于具有能够应对图1a所示的上吹以及图1b所示的下吹这两者的高通用性的形状。以下,为了使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的形状的意义明确,参照图6,对比较例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比较例中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也形成从第二通气口122a和122b朝向第一通气口121的气流。然而,该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无法应对方向与图6a所示的气流的方向相反的气流的形成,即无法应对从第一通气口121朝向第二通气口122a和122b的气流的形成。以下,对这一点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6b所示,假定能够将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翻过来,即假定能够将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上下翻转地安装于马达40,则能够形成从第一通气口121朝向第二通气口122a和122b的气流。然而,在将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翻过来的情况下,该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的上端部分91将与盖部12接触。因此,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无法应对图6b所示的气流的形成。

因此,为了形成图6b所示的气流,需要额外地制造具有不与盖部12产生接触的形状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如此一来,就目前而言,存在下述技术问题:即使直径相同,也需要制造用于上吹和用于下吹这两种类型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从而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的种类变多。

另外,虽然在图6b中对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与盖部12接触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与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接触的部位不限于此。在轨道车辆中,需要使室外机室r1低高度化,从而室外机室r1的内部空间几乎没有宽裕,因此,需要将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与围绕该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的周围构件之间的间隔抑制到所需的最小程度。因此,在将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翻过来的情况下,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0可能与任何构件接触,尤其是也可能与马达40接触。

基于上述说明的比较例,参照图2,回到本实施方式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包括轴套部31和气流产生部32,其中,上述轴套部31嵌于马达40的转轴41,上述气流产生部32通过与轴套部31一同旋转而产生气流。如图7所示,气流产生部32具有分别从轴套部31向转轴41的径向外侧伸出的多个叶片321。

另外,图2示出了气流产生部32旋转时的投影图。即,在图2中,通过将图7所示的各叶片的旋转轨迹投影至包含转轴41的中心线的假想平面上得到的投影图的方式示出了气流产生部32。之后所参照的图3a和图5也同样如此。

马达40具有与转轴41一同旋转的座面42。转轴41从座面42突出。在座面42载置有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的轴套部31。当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载置于座面42时,气流产生部32的面向转轴41的内周端在转轴41的径向上位于比马达40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

另一方面,轴套部31具有第一端面31a和第二端面31b,其中,上述第一端面31a在轴套部31将厚度方向一端朝向座面42而嵌于转轴41的情况下与座面42接触,上述第二端面31b在轴套部31将厚度方向另一端朝向座面42而嵌于转轴41的情况下与座面42接触。图2中示出了第二端面31b与座面42接触的状态。此处,轴套部31的厚度方向是指轴套部31的与转轴41平行的方向。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具有下述形状:将自第一端面31a起的气流产生部32的高度设为x,并且将自第二端面31b起的气流产生部32的高度设为y,此时,由x/y定义的对称度为1.0。另外,具体而言,x、y的值为50mm。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自第一端面31a起的气流产生部32的高度是指自第一端面31a起的气流产生部32的、沿着马达40的转轴41从第二端面31b朝向第一端面31a的方向上的高度。此外,自第二端面31b起的气流产生部32的高度是指自第二端面31b起的气流产生部32的、沿着马达40的转轴41从第一端面31a朝向第二端面31b的方向上的高度。

由于具有对称度为1.0的形状,因此,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即使如图1b所示的那样翻过来、即即使与图1a所示的情况上下翻转地安装于马达40,该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也不会与盖部12、马达40这些其它的构件接触。因此,利用上述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也能够进行下吹。

如此一来,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具有既能够应对上吹也能够应对下吹的高通用性。因此,不需要制造用于上吹和用于下吹这两种类型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从而能够减少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的种类。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x=y,不过,在图2中,在将自第一端面31a和第二端面31b中的一方的端面起的气流产生部32的高度设为a且将自另一方的端面起的气流产生部32的高度设为b时(其中,设为a≥b),只要使由a/b定义的对称度为1.0以上且1.3以下,则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为了进一步降低翻过来的情况下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与其它构件接触的可能性,对称度a/b优选为1.2以下,更优选为1.1以下。

另外,在轨道车辆中,要求尽可能地降低室外机室r1的高度来实现低高度化。因此,用于轨道车辆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具有与其它用途相比扁平的形状。具体而言,在图2中,在将气流产生部32的整个高度设为c并且将气流产生部32的直径设为d时,由c/d定义的长宽比(日文:アスペクト比)为0.10以上且0.16以下。

此处,气流产生部32的整个高度c是指气流产生部32中的、自第一端面31a起的高度为a的端点与自第二端面31b起的高度为b的端点在与转轴41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此外,气流产生部32的直径d是指表示气流产生部32中的、在转轴41的径向上最远离转轴41的端点所描绘的轨迹的假想圆的直径。

通过将长宽比c/d设为0.16以下,能够充分地确保作为载置马达40的载置面的底面11a与气流产生部32的间隔e。也就是说,能够充分且较大地确保气流产生部32产生的气流的流路。因此,不容易产生压力损失。此外,通过将长宽比c/d设为0.10以上,能够抑制气流产生部32变得过于扁平,从而不容易牺牲气流产生部32的刮风能力。

[实施方式二]

图2中示出了前倾角为0°的气流产生部32,该前倾角表示气流产生部32相对于与第一端面31a和第二端面31b平行的假想平面倾斜的程度。若a+b的值为115mm以下,具体而言,若a为1mm以上且65mm以下,b为1mm以上且50mm以下,那么,由于气流产生部32足够扁平,因此,即使具有前倾角,在翻过来的情况下,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与其它构件也不容易产生接触。以下,对设置有前倾角的具体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60具有轴套部61以及从轴套部61伸出的气流产生部62,在这点上与实施方式一是共通的,不过,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60的气流产生部62具有前倾角α。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倾角α为40°以下。另外,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60通过翻转而应对上吹和下吹,在翻转的情况下,前倾角的符号相反,因此,本说明书中的前倾角是指由绝对值表示的概念下的前倾角。也就是说,具有前倾角是指由绝对值表示的前倾角的值大于0°的意思。

参照图3b,对前倾角α的定义进行说明。如图3b所示,通过构成气流产生部62的叶片621的叶片弦的中点的轨迹来定义叶片中心线cl。如图3a所示,前倾角α是指叶片中心线cl与平行于第一端面31a和第二端面31b的假想平面hs所成的角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60具有前倾角α,因此,除了实施方式一的效果以外,具有下述效果:能够实现形成气流的能率、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的热交换效率或者室外机室r1内的静谧性中的至少一者的最优化。

[实施方式三]

图2和图3中虽然没有明确地示出表示气流产生部32和62相对于与转轴41平行的假想平面倾斜的程度的交错角(staggerangle),但当a+b的值为115mm以下时,气流产生部32和62足够扁平,因此,即使交错角较小,在翻过来的情况下,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30和60与其它构件也不容易产生接触。以下,对限制了交错角的具体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70具有轴套部71以及从轴套部71伸出的气流产生部72,在这点上与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是共通的,不过,在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70中,气流产生部72的交错角β被限制为75°以下。具体而言,交错角β被限制为60°以下,不过,交错角β也可设计得更小。

参照图4b,对交错角β的定义进行说明。图4b中示出了将在构成气流产生部72的叶片721的、以马达40的转轴41为中心的假想圆筒的侧面处切割而得到的剖面沿平面展开后的展开图。交错角β是指该展开图中表示叶片弦的叶片弦线bc与平行于马达40的转轴41的假想平面vs所成的角度。另外,在交错角根据转轴41的径向位置而不同的情况下,β的值表示最大的交错角。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70的交错角β限制为75°以下,因此,除了实施方式一的效果以外,具有下述效果:能够防止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片70的转速变得过大,能够实现形成气流的能率、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1b的热交换效率或者室外机室r1内的静谧性中的至少一者的最优化。

[实施方式四]

在上述实施方式二和实施方式三中,将气流产生部62和72中的a+b的值限制为115mm以下,不过,a+b的值也可大于115mm。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气流产生部62和72形成有避免与其它构件接触的缺口。以下,对其具体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80具有轴套部81以及从轴套部81伸出的气流产生部82,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一至实施方式三是共通的,其不同点在于,在气流产生部82形成有避免与马达40的上表面的角部接触的缺口82a。

缺口82a使气流产生部82的、在转轴41的延伸方向上从一端至另一端的高度局部降低。具体而言,缺口82a使气流产生部82的、在转轴41的径向上靠近转轴41的内周部的高度局部降低。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气流产生部82的a+b的值大于115mm,因此,与实施方式二和实施方式三的气流产生部62和72相比,整个高度较高,但由于形成有缺口82a,因此,能够避免与马达40接触。

另外,由于气流产生部82的上述对称度a/b为1.0以上且1.3以下这一点与实施方式一至实施方式三是共通的,因此,即使在以缺口部82a面向图1a所示的盖部12的方式翻转而安装于马达40的情况下,也不会与马达40产生接触。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进行如下所述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至实施方式四中,对马达40的转轴41朝向铅垂方向并且室外送风装置24进行上吹和下吹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不过,马达40的转轴41也可不朝向铅垂方向。此外,室外送风装置24形成的气流的朝向也可不是上下方向,还可以是左右方向以及斜向。

在图7中对具有三块叶片321的气流产生部32进行了例示,不过,气流产生部32所具有的叶片321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气流产生部32也可仅具有两块叶片321,还可具有四块以上的叶片321。

在实施方式四中,形成于气流产生部82的缺口82a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缺口82a的形状只要能够避免与其它构件的干涉即可,也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者上述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

本发明能在不脱离其广义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实现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范围不是实施方式所示,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此外,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及与其同等发明意义的范围内所实施的各种变形也视为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2017年5月31日提交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107436号。将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107436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整体以参见的方式纳入本说明书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轨道车辆空调装置能够用于轨道车辆中的车室的空气调节。此外,本发明的螺旋桨型叶轮特别适用于轨道车辆中的车室的空气调节,也能够用于轨道车辆以外的用途。

符号说明

10…壳体;11…基架;11a…底面;12…盖部;121…第一通气口;122a、122b…第二通气口;13…分隔板;20…空调设备;21…室外热交换器;21a…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1b…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2…协作设备组;22a…膨胀器;22b…室内热交换器;22c…气液分离器;22d…压缩机;22e…制冷剂配管;23…室内送风装置;24…室外送风装置;30、60、70、80…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螺旋桨型叶轮);31、61、71、81…轴套部;32、62、72、82…气流产生部;321、621、721…叶片;31a…第一端面;31b…第二端面;40…马达;41…转轴;42…座面;50…喇叭口;82a…缺口;90…轨道车辆空调装置用螺旋桨型叶轮;91…上端部分;100…轨道车辆空调装置;r1…室外机室;r2…室内机室;cl…叶片中心线;hs、vs…假想平面;bc…叶片弦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