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6663发布日期:2020-07-04 04:42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涡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

本申请基于2017年11月2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229348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已知在密封型的壳体内具有涡旋压缩部的涡旋压缩机。涡旋压缩部设为固定涡旋盘与回旋涡旋盘相互啮合的结构,其中,在固定涡旋盘的端板的一侧面立设有作为涡旋状的壁体的涡圈,在回旋涡旋盘的端板的一侧面立设有实际上与固定涡旋盘的涡圈相同形状的涡圈。

涡旋压缩部通过使回旋涡旋盘相对于固定涡旋盘进行公转回旋运动来逐渐减少各涡旋盘的涡圈壁体、及形成于端板之间的月牙状压缩室的容积,从而将压缩室内的流体进行压缩。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设置有将残留于压缩室的润滑油排放到涡旋压缩部的外部的通路的压缩机。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压缩机中,将排放的润滑油引导至轴承部或将自转运动转换成公转运动的机构等(压缩机工作时发生摩擦的各种滑动部位)。上述轴承部或转换机构的周边(以下称作“机械部”)是尤其需要润滑的部分。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51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不仅是机械部,涡旋压缩部本身也具有多个滑动部位。

因此,在涡旋压缩部的内部若润滑油充分存在,则不仅是摩擦电阻的降低带来的效率提高,可靠性也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密封性的提高等压缩性能的提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涡旋压缩机中是将涡旋压缩部的内部的润滑油排放到涡旋压缩部的外部的机械部,因此涡旋压缩部的内部的润滑油相对减少,有可能导致涡旋压缩部的可靠性下降或压缩效率的降低。

本发明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压缩效率,且能够提高可靠性的涡旋压缩机。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以下方法。

本发明的一观点的涡旋压缩机具有:密封型的壳体;旋转轴,能够在所述壳体内绕轴线旋转;电动机,对该旋转轴赋予旋转力;轴承部,将该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包含压缩室的涡旋压缩部,所述压缩室经由将该旋转轴的自转运动转换成公转运动的转换机构连接于该旋转轴并且通过该旋转轴的旋转力进行工作来压缩流体;以及润滑油分离部,设置于该涡旋压缩部的外部,将通过该涡旋压缩部被压缩而喷出到该涡旋压缩部的外部的压缩流体中所含有的润滑油进行分离,所述压缩部具备:固定涡旋盘,壁体具有以涡旋状立设的端板并且固定内设于所述壳体;以及回旋涡旋盘,所述壁体具有以涡旋状立设的端板并且该壁体以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所述壁体啮合的状态正对所述固定涡旋盘,且在所述壳内以能够公转回旋的方式被支承,所述固定涡旋盘具备将在所述润滑油分离部的内部被分离的润滑油供给到所述涡旋压缩部的内部的第一通路,所述回旋涡旋盘具备将导入到所述涡旋压缩部的内部的润滑油排放到所述涡旋压缩部的外部的第二通路。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将润滑油向涡旋压缩部的内部供给的第一通路,能够提高压缩室内的密封性以及改善滑动,因此能够提高压缩效率。

并且,通过具有将向涡旋压缩部的内部导入的润滑油向涡旋压缩部的外部排放的第二通路,能够向涡旋压缩部的外部(例如机械部(压缩室外的驱动部、受压部等滑动部)直接排放,因此能够提高可靠性。

并且,在上述涡旋压缩机中,俯视观察所述端板时,被所述壁体夹住而形成的压缩室在所述涡旋压缩部进行工作时沿所述壁体绕轴中心回旋且朝向所述轴中心移动时,相对于通过移动由所述压缩室描绘的轨迹的包络线包围的区域即涡旋状区域,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二通路两者可以开口。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进行在涡旋压缩部的工作时形成并一边移动一边朝向逐渐收缩的压缩室内部的润滑油的供给、以及缩室内部的润滑油的排放。

由此,不仅能够相对于涡旋状区域有效地供给润滑油,还能够使相对于涡旋状区域的润滑油的供给以及排放量适当化。

并且,在上述涡旋压缩机中,关于在所述涡旋压缩部的工作时一边绕所述轴中心回旋一边朝向所述轴中心在所述涡旋状区域内移动的所述流体的移动、在设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流动时,所述第一通路的涡旋压缩部内部侧的开口可以设置于比所述第二通路的涡旋压缩部内部侧的开口更靠近所述流动的上游侧。

通过该结构,从第一通路导入的润滑油不会因由涡旋压缩部的工作生成的工作流体的涡旋状的流动而逆流,而是在使涡旋压缩部润滑的同时移动后,从第二通路被排放。因此,无需使用特别的附加机构也能够使润滑油的供给与排放两者圆滑。

并且,在上述涡旋压缩机中,所述第一通路以及所述第二通路的涡旋压缩部内部侧的开口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设置于所述端板上。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在涡旋压缩部中还会在更需要润滑的部分即壁体(涡圈部)的齿顶面与回旋涡旋盘的端板的滑动面相同的面上形成开口。

由此,润滑油的移动路径形成于上述滑动面上,因此促进该滑动面的润滑,或者能够使润滑油的供给、移动、排放更圆滑。

并且,在上述涡旋压缩机中,当所述轨迹的内周侧的边界线通过所述压缩室中的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壁体的壁面描绘时,在描绘其轨迹的所述压缩室开口的所述第一通路的压缩室侧的开口可以设置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壁体的径向外侧的壁面或该壁面附近的端板,当所述轨迹的外周侧的边界线通过所述压缩室中的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壁体的壁面描绘时,在描绘其轨迹的所述压缩室开口的所述第一通路的压缩室侧的开口可以设置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壁体的径向内侧的壁面或该壁面附近的端板。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通过涡旋压缩部的工作,即使随着回旋涡旋盘的公转而压缩室缩小,也能够延长第一通路的连续开口时间,因此能够使向压缩室的润滑油的供给更圆滑。

并且,通过设为上述结构,在壁体的附近或壁体上也能够形成润滑油的移动路径,因此能够促进壁体彼此的接触位置上的润滑以及提高密封性。

并且,在上述涡旋压缩机中,当所述轨迹的内周侧的边界线通过所述压缩室中的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壁体的壁面描绘时,在描绘其轨迹的所述压缩室开口的所述第二通路的压缩室侧的开口可以设置于所述回旋涡旋盘的壁体的径向内侧的壁面或该壁面附近的端板,当所述轨迹的外周侧的边界线通过所述压缩室中的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壁体的壁面描绘时,在描绘其轨迹的所述压缩室开口的所述第二通路的压缩室侧的开口可以设置于所述回旋涡旋盘的壁体的径向外侧的壁面或该壁面附近的端板。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通过涡旋压缩部的工作,即使随着回旋涡旋盘的公转而压缩室缩小,也能够延长第二通路的连续开口时间。由此,能够使来自于压缩室的润滑油的排放以及朝向机械部的润滑油的供给更圆滑。

并且,在上述涡旋压缩机中,通过所述涡旋压缩部的工作而所述压缩室移动,可以在所述第一通路与第二通路两者相对于所述压缩室中的某一个压缩室能够同时通过的位置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通路与第二通路的涡旋压缩部内部侧的开口。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确保朝向压缩室的润滑油的供给与来自于压缩室的润滑油的排放两者同时进行的时间。

由此,能够减少在涡旋压缩部的内部存在的润滑油的总量的变动,因此能够避免涡旋压缩部内部的润滑油的过多或过少状态。

并且,在上述涡旋压缩机中,在所述端板上,具有在所述端板上立设有所述壁体的一侧的面上朝向相对的另一侧的端板突出的区域即端板突出区域、以及沿该端板突出区域的边界延伸的高低差部,所述第二通路的涡旋压缩部内部侧的开口可以设置于所述高低差部的附近且所述端板突出区域之外。

通过该结构,在高低差部附近设置第二通路的开口。不仅在涡旋盘的径向与周向,还能够在轴线方向进行压缩的涡旋盘式的涡旋压缩部中,该高低差部是润滑油更容易偏向且需要密封的部分。由此,能够从通过设置第一开口而使润滑油变得更加丰富的高低差部排放润滑油,因此能够使润滑油的排放以及向机械部的润滑油的供给更加圆滑。并且,由于设置有第一开口,更多的润滑油向高低差部移动,因此该高低差部的润滑性与密封性也得到确保。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压缩效率,并且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a-a面的截面图,仅表示固定涡旋盘。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a-a面的截面图,是追加画出了润滑油排放口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a-a面的截面图,是从图3的状态将回旋涡旋盘回旋了约1/6周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a-a面的截面图,是从图4的状态进一步将回旋涡旋盘回旋了约1/6周的图。

图6是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涡旋压缩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0例如连接于冷冻装置的制冷剂电路,且用于压缩制冷剂气体。

涡旋压缩机100具有壳体1、容纳于壳体1的内部的驱动部2、涡旋压缩部30以及油分离器(润滑油分离部)。壳体1构成涡旋压缩机100的外形,将除去工作流体的吸入位置与喷出位置的内部的各个机构密封容纳。

壳体1为大致圆柱形,沿圆柱形的中心轴延伸方向较长,将驱动部2、涡旋压缩部30以及油分离器依次且沿上述方向串联配置而容纳。

驱动部2具有机械部5以及电动机6。

机械部5由旋转轴7、轴承部8以及将旋转轴7绕旋转轴线01的自转运动转换成公转运动的转换机构9构成。机械部5通过转换机构9连接于涡旋压缩部30,将旋转轴7的自转运动通过转换机构9转换成公转运动并传递至涡旋压缩部30。

电动机6对通过轴承部8被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线01自转的旋转轴7赋予旋转力。电动机6由转子芯11与定子芯12构成。

转子芯11在旋转轴7的中央部以沿旋转方向(周向)包围的方式固定,且呈现与旋转轴线01具有同一个中心轴的大致圆筒形。定子芯12以从外周侧沿周向包围转子芯11的方式固定于壳体内壁面,且同样地呈现具有以旋转轴线01为中心轴的大致圆筒形。电动机6连接于电源,通过将电转换成旋转力,使旋转轴7绕旋转轴线01自转。

转换机构9具有偏心部13以及驱动器衬套14。

偏心部13是在旋转轴7的涡旋压缩部30侧的终端固定的圆柱形的部件。偏心部13的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与旋转轴7的旋转轴线01平行,偏心轴线与旋转轴线01设置成有限的距离,因此随着旋转轴7的旋转,偏心部13绕旋转轴线01旋转。

驱动器衬套14是以包围偏心部13的方式固定于偏心部13的大致圆柱形的部件,驱动器衬套14的中心轴线为偏心轴线02。驱动器衬套14与偏心部13成为一体而绕旋转轴线01旋转。

如上述,电动机6赋予旋转轴7的旋转力转换成驱动器衬套14的公转运动。

在参考图1、图3、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部30详细进行说明之前,对图3所示的压缩室r、压缩室r0以及压缩室r1进行说明。

压缩室r0是月牙状空间的总称。图3的情况下,有5个压缩室r0。

压缩室r表示5个压缩室r0中,位于通过从这里收缩而描绘出涡旋状区域d的位置的压缩室。图3的情况下,总计存在2个压缩室r。并且,压缩室r通过向内侧移动来描绘出涡旋状区域d(固定涡旋盘外壁侧涡旋状区域d1以及固定涡旋盘内璧侧涡旋状区域d2)。

压缩室r1表示压缩室r中特定的1个压缩室r(图3的情况下为2个压缩室r中的另一个压缩室r)。

涡旋压缩部30具有固定涡旋盘210a和回旋涡旋盘210b。

固定涡旋盘210a具有固定端板220a(端板)和固定涡圈230a。固定端板220a是圆盘状的金属板,在固定端板220a的一个面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涡圈230a。固定涡圈230a是从固定端板220a垂直立起的壁体,直立方向的高度恒定。并且,设置成在俯视观察固定端板220a的状态下,固定涡圈230a成为涡旋状。作为一例,该涡旋形状成为将固定端板220a的中心作为中心的渐开线。

回旋涡旋盘210b具有回旋端板220b(端板)以及回旋涡圈230b。回旋端板220b为圆盘状的金属板,回旋涡圈230b在回旋端板220b的一个面上固定设置。回旋涡圈230b也是从回旋端板220b垂直立起的壁体,直立方向的高度恒定。该高度与固定涡圈230a的高度相同。并且,在俯视观察回旋端板220b时,回旋涡圈230b以成为涡旋状的方式设置。作为一例,该涡旋形状成为将回旋端板220b的中心作为中心的渐开线。

固定涡旋盘210a以与旋转轴线01共用中心轴的方式固定于壳体内壁面。

回旋涡旋盘210b在使固定端板220a的立设有固定涡圈230a的面与回旋端板220b的立设有回旋涡圈230b的一侧面相互正对、且使作为彼此的壁体的顶部的涡圈齿顶面与彼此的端板220相接触的状态即啮合的状态下,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涡旋盘210a公转的方式被支承。此时,回旋端板220b以与偏心轴线02共用中心轴的方式被支承。

回旋端板220b的未立设有回旋涡圈230b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凸台部24。

凸台部24是与上述转换机构9中同时作为驱动器衬套14的中心轴线的偏心轴线02共用中心轴的圆筒形的部件,其与回旋端板220b成为一体,相对于回旋端板220b垂直立设。通过驱动器衬套14以能够绕偏心轴线02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该凸台部24嵌合,驱动器衬套14的公转运动传递至回旋端板220b的凸台部24,因此回旋涡旋盘210b相对于固定涡旋盘210a进行公转。在此,回旋涡旋盘210b通过十字头联轴节(oldham’scoupling)部25被禁止自转。

如上述,旋转轴7的自转运动经由转换机构9转换成公转运动后,传达至回旋涡旋盘210b。由此,通过二个涡圈230与端板220形成的月牙状空间即压缩室r0绕旋转轴线01回旋,同时朝向端板220的中心一边描绘着旋涡一边移动并且收缩,由此能够压缩制冷剂气体等流体。

设置有由固定端板220a的未设置有固定涡圈230a的一侧与壳体壁1a构成的喷出室,并且在壳体壁设置有油分离器(未图示)。

具体而言,通常已知离心式油分离器等为如下装置:将混合有高压气体与润滑油的流体向圆柱状的空间、以及具有与圆柱状空间同心配置的空间更小直径的分离管的油分离器内以成为回旋流的方式导入,并通过离心力分离成气体和润滑油,在此基础上从一侧的分离管排放气体,并从另一侧的排油孔排放润滑油。

通过涡旋压缩部30的工作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从设置于固定涡旋盘210a的中央部的喷出孔经由在固定端板220a的未设置有固定涡圈230a的一侧设置的喷出阀喷出到涡旋压缩部30的外部的喷出室,且从设置于壳体隔壁1b的未图示的通路被导向油分离器内部。油分离器在将被导入的制冷剂气体中所含有的润滑油进行分离,并将制冷剂气体排放到压缩机机外的基础上,将润滑油在内部作为润滑油池进行储存。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涡旋盘210a具备将油分离器的内部的润滑油导入到压缩室r0的内部的润滑油导入通路40(第一通路),回旋涡旋盘210b具备将导入到压缩室r0的内部的润滑油排放到压缩室r0的外部的润滑油排放通路50(第二通路)。

润滑油导入通路40从固定涡旋盘210a的凹部26的底边朝向设置有固定涡圈230a的一侧即压缩室r0侧贯穿固定端板220a而设置。在润滑油导入通路40的中途,设置有对被导入的润滑油赋予流路电阻的节流器44。润滑油导入通路40的压缩室r0侧的开口(润滑油供给口410)位于固定涡圈230a根底附近的固定端板220a上。

润滑油排放通路50从回旋涡旋盘210b的压缩室r0侧朝向未设置有回旋涡圈230b的一侧即机械部5侧贯穿回旋端板220b而设置。润滑油排放通路50的压缩室r0侧的开口(润滑油排放口510)位于回旋涡圈根部附近的回旋端板220b上。在润滑油排放通路50的中途也设置有对被导入的润滑油赋予流路电阻的节流器54。在此,优选以使导入到压缩室r0的润滑油与被排放的润滑油尽量相同的方式对各节流器的流路电阻进行设定。

以下,根据图2至图5,对润滑油供给口410与润滑油排放口510的各个位置及其关系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3至图5所示,固定涡旋盘210a在从回旋涡旋盘210b侧俯视观察时,月牙状的压缩室r在工作时通过一边绕轴中心回旋一边朝向轴中心来收缩容积,同时进行移动。此时在涡旋盘端板上,将由该月牙状的压缩室的轨迹的包络线构成的区域设为涡旋状区域d时,润滑油供给口410与润滑油排放口510两者相对于该涡旋状区域d开口。

图2中,以固定涡旋盘为例,示出上述涡旋状区域d(固定涡旋盘外壁侧涡旋状区域d1以及固定涡旋盘内璧侧涡旋状区域d2)。另外,制冷剂气体随着沿该涡旋状区域d经过涡旋型的路径并向中心部移动而被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区域的上游侧(外侧)设置有润滑油供给口410,在比润滑油供给口410更靠近下游侧(内侧)设置有润滑油排放口510。并且,这些开口彼此的距离成为在涡旋压缩部30工作时,润滑油供给口410与润滑油排放口510两者能够相对于相同的压缩室r1开口的距离。

在此,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0中,上述涡旋状区域d存在2个。

即,是由固定涡旋盘涡圈的外侧圆弧构成的压缩室的轨迹的包络线所形成的固定涡旋盘外壁侧涡旋状区域d1、以及由固定涡旋盘涡圈的内侧圆弧构成的压缩室的轨迹的包络线形成的固定涡旋盘内璧侧涡旋状区域d2。上述2个涡旋状区域d在固定涡圈230a彼此的间隙的中央部相互重复。

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涡旋盘外壁侧涡旋状区域d1与固定涡旋盘内壁侧涡旋状区域d2两者,与各自的区域对应的润滑油供给口410开口,且在流路重复的区域不开口。

以下,为了简便,在图3至图5中,以相对于图2中的固定涡旋盘外壁侧涡旋状区域d1开口的润滑油供给口410以及润滑油排放口510为例,对它们的位置关系与功能进行详述。

如图3所示,通过固定涡旋盘外壁侧涡旋状区域d1上的压缩室r0的容积成为最大时,润滑油供给口410与润滑油排放口510两者相对于压缩室r1开口。将从图3所示的状态,使回旋涡旋盘210b向压缩制冷剂气体的方向回旋约1/6周的状态示于图4。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供给口410设置于固定涡旋盘210a的端板上的与固定涡圈230a相邻的位置,因此即使回旋涡圈230b靠近固定涡圈230a,在从图3的状态达到图4的状态期间,润滑油供给口410也不会关闭。

同样地,将从图4所示的状态,使回旋涡旋盘210b进一步向压缩制冷剂气体的方向回旋约1/6周的状态示于图5。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排放口510设置于回旋涡旋盘210b的端板上的与回旋涡圈230b相邻的位置,因此即使回旋涡圈230b靠近固定涡圈230a,在从图3的状态达到图5的状态期间,润滑油排放口510也不会关闭。

如上述,润滑油供给口410以及润滑油排放口510设置于在工作时存在因相互对向的涡旋盘的涡圈230而被堵塞的情况的位置上,因此以开口持续的时间变得更长的方式配置。

上述结构的涡旋压缩机100中,将通过油分离器分离的润滑油导入到压缩室r的内部的润滑油导入通路40设置于固定涡旋盘210a,因此促进构成压缩室r的部件的润滑。由此,即使将压缩室r内部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排放通路50排放到压缩室r的外部,也可以确保涡旋压缩部30的润滑以及压缩室r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提高涡旋压缩部30的可靠性并且能够提高压缩效率。而且,从压缩室r排放的润滑油供给到轴承部8和转换机构9,因此机械部5的润滑性的提高带动可靠性以及运转效率提高。

并且,上述结构的涡旋压缩机100中,能够向通过涡旋压缩部30的工作形成的某一个压缩室r1内供给润滑油,并从该压缩室r1内排放润滑油。由此,能够促进各压缩室r各自的移动的润滑,且提高密封性,并且抑制各压缩室r1单元的润滑油的供给量与排放量的过量,使各压缩室r1单元中的润滑油量适当化。

并且,如上述,在涡旋状区域d的上游侧设置有润滑油供给口410且在下游侧设置有润滑油排放口510,由此沿着工作流体的流动引导润滑油,因此无需特别的机构也能够使润滑油的供给与排放圆滑。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涡旋压缩机100中,润滑油供给口410与润滑油排放口510与相互的涡旋盘上的涡圈230相邻设置。因此,在涡旋压缩部30的工作中,也能够更长时间连续地相对于压缩室r1开口。由此,能够更圆滑地进行润滑油的供给与排放。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涡旋压缩机100中,润滑油供给口410与润滑油排放口510两者设置于能够相对于相同的某一个压缩室r1开口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润滑油的供给与排放同时进行的时间,因此能够避免涡旋压缩部30内部的润滑油量的过多以及过少,能够进行可靠性更高的运转。

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00能够在如上提高涡旋压缩部30中的润滑性以及密封性的基础上提高机械部5的润滑性,因此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以及效率性。

并且,涡旋压缩机100中,润滑油供给口410设置于比固定涡圈230a外侧端部更靠近外侧的端板部分且靠近固定涡圈230a壁面外侧附近,且回旋涡圈230b外侧端部设置于铅垂方向正下方附近(图3~6)。此时,在涡旋压缩机100停止时,即使通过油分离器分离的大量的润滑油供给到压缩室r内的情况下,润滑油也容易因重力而从回旋涡圈230b外侧端部流出到压缩室外,在之后的重新启动时不易发生压缩室以被液封的状态启动的所谓液压缩,在噪音及可靠性方面也具有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300进行说明。图6中,仅图示涡旋压缩机300的构成要件中的涡旋压缩部350。

图6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0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300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涡旋压缩机100的涡旋压缩部30而具有涡旋压缩部350,除此以外与涡旋压缩机100同样地构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回旋端板221b或固定端板221a的中央部设为朝向立设有回旋涡圈231b或固定涡圈231a的方向以台状突出的突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回旋端板221b的中央部设为突出部的例子)。该突出部的顶部设为相对于回旋端板221b平行的平面,且该平行的平面为端板突出区域p。在回旋端板221b上的端板突出区域p与该区域外的边界设置有半圆形状的回旋涡旋盘高低差部61b。

另一方面,固定涡旋盘210a的固定涡圈231a的高度将高低差71a作为边界,中央部低且外侧部高。固定涡旋盘211a的固定端板221a上的中央部、外侧部的涡圈高度设定为在将固定涡旋盘211a与回旋涡旋盘211b进行组合时,适合于回旋涡旋盘2ub的回旋端板221b的厚度。

回旋涡旋盘高低差部61b设置于在回旋端板221b(未图示)上夹在回旋涡圈231b与固定涡圈231a之间的涡旋状的区域的中途。端板突出区域p和连接该区域外的高低差面与涡圈231的延伸方向同样地相对于端板直立,在俯视观察端板时,成为朝向涡旋状区域d的下游侧膨胀地半圆形而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润滑油排放口511与回旋涡圈231b相邻,而且设置于回旋端板221b上的回旋涡旋盘高低差部61b的附近且端板突出区域p之外的回旋端板221b上。其他各开口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上述结构的压缩机101中,润滑油排放口511为回旋端板221b上的回旋涡旋盘高低差部61b的附近,且能够将容易偏向端板突出区域p之外的润滑油有效地进行排放。由此,润滑油的排放得到促进,能够更有效地向机械部5供给润滑油。并且,润滑油供给口410也设置于涡旋状区域d的上游侧,因此从上述结构的压缩机101的性质来看,润滑以及密封的需要更高的区域即回旋涡旋盘高低差部61b附近的润滑以及密封性也得到确保。

由此,在设为如上述能够进行三维压缩的涡旋压缩部350中也能够提高润滑性以及密封性,而且能够提高机械部5的润滑性,因此能够提高压缩机101的可靠性以及效率性。

以上,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述,但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还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例如,润滑油供给口410以及润滑油排放口511也可以按照所对应的涡旋状区域分别设置多个,润滑油导入通路40以及润滑油排放通路50也同样地可以设置多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润滑油供给口410以及润滑油排放口511设置于端板220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涡圈230的壁面上开口,也可以从涡圈230的齿顶开口。并且,从压缩室r通过润滑油排放通路50被引导的润滑油排放口也可以在回旋涡旋盘210b的凸台部内开口。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将回旋端板221b的中央部设为突出部的例子,但固定端板221a的中央部也同样地可以设为突出部。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固定涡旋盘221a以及回旋涡旋盘221b中所含的端板或涡圈等结构,本发明还具有固定侧的结构替换成回旋侧且回旋侧的结构替换成固定侧的结构是不言而喻的。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电动机6被驱动的压缩机进行了详述,但关于驱动力没有限定,例如可为从发动机直接获得驱动力的压缩机。

而且,油分离器也可为除离心式以外的其他形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合于涡旋压缩机。

符号说明

1-壳体,1a-壳体壁,1b-壳体隔壁,2-驱动部,4-油分离器,5-机械部,6-电动机,7-旋转轴,8-轴承部,9-转换机构,11-转子芯,12-定子芯,13-偏心部,14-驱动器衬套,24-凸台部,25-十字头联轴节部,26-凹部,30、350-涡旋压缩部,40-润滑油导入通路,50-润滑油排放通路,44、54-节流器,61b-回旋涡旋盘高低差部,51-突出部,71a-固定涡圈齿项高低差部,81-高低差面,100、300-涡旋压缩机,210a-固定涡旋盘,210b-回旋涡旋盘,220a-固定端板,220b-回旋端板,230a-固定涡圈,230b-回旋涡圈,410-润滑油供给口,510-润滑油排放口,d-涡旋状区域,d1-固定涡旋盘外壁侧涡旋状区域,d2-固定涡旋盘内璧侧涡旋状区域,01-旋转轴线,02-偏心轴线,p-端板突出区域,r、r1-压缩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