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26667发布日期:2019-08-03 11:1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塔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塔扇。



背景技术:

塔扇结构轻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放置位置。一般的塔扇将提手与机体一体成型连接,虽然具有提手功能,但是对于塔扇的外观具有一定影响。或者部分塔扇的提手设置在机体的后侧,虽然在视觉上提手可以被机体遮挡,但是存在使用时不够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提供一种塔扇,以同时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和视觉效果。

一种塔扇,包括机体和提手,所述提手包括成夹角设置的手持部和连接部,所述机体的顶壁设有与所述手持部匹配的手持凹槽,所述机体的侧壁设有与所述连接部匹配的限位凹槽,手持凹槽与所述限位凹槽连通形成隐藏凹槽,所述提手活动配合在所述隐藏凹槽中,所述限位凹槽的壁面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沿所述机体的纵向设置,所述连接部上与所述条形槽对应的位置设有导向凸块,所述导向凸块滑动配合在所述条形槽中。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塔扇,当不需要搬运时,所包含的提手能够隐藏在所述隐藏凹槽中;当需要使用提手时,可以将提手从隐藏凹槽中抽出,在所述导向凸块的作用下所述提手沿所述机体的纵向滑动,当所述导向凸块滑动到所述条形槽的顶端时,所述提手被限位,完成上拉过程。当提手使用完后,再沿纵向将所述提手向下压,使得提手最终隐藏在所述隐藏凹槽中。进而使用过程中通过抽拉的方式即可以将提手拉出方便搬运,在不需要搬运时则可以将提手隐藏在机体中,从而同时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和视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手包括两个连接部,两个连接部分别连接在所述手持部的两端,形成u型提手,所述机体的侧壁设有两个所述限位凹槽,形成与所述u型提手匹配的u型凹槽,所述条形槽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的底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凸块穿过所述条形槽伸入所述机体内,所述导向凸块伸入所述机体内的部分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被所述机体的侧壁限位在机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凸块为导向柱,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导向柱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体的内侧设有弹性定位组件,所述弹性定位组件与所述限位凹槽对应设置,所述弹性定位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机体连接,所述限位凹槽的壁面设有让位孔,所述连接部上靠近所述导向凸块的位置设有定位槽,当所述导向凸块滑动到所述条形槽的顶端时,所述定位槽与所述让位孔对应,所述弹性定位组件的另一端能够穿过所述让位孔抵接在所述定位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让位孔位于所述条形槽的上方,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导向凸块的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定位组件中能够抵接到所述定位槽中的一端为球状结构,所述定位槽为与所述球状结构匹配的凹槽,所述定位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球状结构的半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定位组件包括固定件、弹性件和定位球,所述固定件连接在所述机体的内侧面,所述弹性件沿横向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或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球连接或抵接,所述定位球能够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穿过所述让位孔抵接在所述定位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支撑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机体顶壁的内侧面连接,所述支撑部沿所述机体的纵向设置,所述弹性件抵接在所述支撑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体的顶壁上与所述手持部对应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扣手位,所述手持部上与所述手持凹槽相对的内侧面向上弯曲形成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体包括壳体和送风组件,所述壳体包裹在所述送风组件外,所述隐藏凹槽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沿所述隐藏凹槽所在的纵向切面分为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可拆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提手处于隐藏状态时所述塔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塔扇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所述提手被抽出后所述塔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述塔扇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塔扇的爆炸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塔扇,11、机体,111、前壳,112、后壳,113、送风组件,114、手持凹槽,115、限位凹槽,116、条形槽,117、让位孔,118、扣手位,12、提手,121、手持部,1211、弧面,122、连接部,1221、定位槽,13、导向凸块,14、限位块,15、弹性定位组件,151、固定件,152、弹性件,153、定位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塔扇10,包括机体11和提手12,所述提手12包括成夹角设置的手持部121和连接部122,如图5所示,所述机体11的顶壁设有与所述手持部121匹配的手持凹槽114,所述机体11的侧壁设有与所述连接部122匹配的限位凹槽115,手持凹槽114与所述限位凹槽115连通形成隐藏凹槽,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提手12活动配合在所述隐藏凹槽中,所述限位凹槽115的壁面设有条形槽116,所述条形槽116沿所述机体11的纵向设置,所述连接部122上与所述条形槽116对应的位置设有导向凸块13,所述导向凸块13滑动配合在所述条形槽116中。

当不需要搬运时,所包含的提手12能够隐藏在所述隐藏凹槽中。当所述提手12隐藏在所述隐藏凹槽中时,所述提手12的外表面与所述机体11的外表面平齐。当需要使用提手12时,可以将提手12从隐藏凹槽中抽出,在所述导向凸块13的作用下所述提手12沿所述机体11的纵向滑动,当所述导向凸块13滑动到所述条形槽116的顶端时,所述提手12被限位,完成上拉过程。当提手12使用完后,再沿纵向将所述提手12向下压,使得提手12最终隐藏在所述隐藏凹槽中。进而使用过程中通过抽拉的方式即可将提手12拉出方便搬运,在不需要搬运时则可以将提手12隐藏在机体11中,从而同时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和视觉效果。

具体地,所述条形槽116可以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115的底壁或者侧壁上,所述导向凸块13在所述连接部122上的位置随所述条形槽116的位置做适应性改变。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提手12包括两个连接部122,两个连接部122分别连接在所述手持部121的两端,形成u型提手12。如图4所示,所述机体11的侧壁设有两个所述限位凹槽115,形成与所述u型提手12匹配的u型凹槽。使用的过程中两个所述连接部122分别在所述限位凹槽115中上下移动,同时对应的导向凸块13在相应的条形槽116中移动。

而进一步地,当所述提手12为上述u型结构时,可以将所述条形槽116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115的底壁上。如此两个连接部122上分别设置的导向凸块13相对布置,如图2所示,当所述导向凸块13分别安装到对应的条形槽116后,所述提手12可以将导向凸块13限位在各自对应的条形槽116中,避免导向凸块13脱离条形槽116,进而提高所述提手12在所述机体11上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导向凸块13可以是柱状结构,或者是其他形状的结构,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只要其能够在所述条形槽116中活动配合,对提手12的运动过程进行导向和限位即可。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导向凸块13穿过所述条形槽116伸入所述机体11内,所述导向凸块13伸入所述机体11内的部分设有限位块14,所述限位块14被所述机体11的侧壁限位在机体11内。

从而当装配完成后所述限位块14能够有将导向凸块13有效限定在所述条形槽116中,进而避免所述提手12脱落的情况发生。

当所述提手12为u型结构时,所述导向凸块13的设置与所述提手12一起进一步保障了连接的可靠性。具体地,所述导向凸块13与所述限位块14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的方式。

例如,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导向凸块13为导向柱,所述限位块14与所述导向柱可拆卸连接。

如此所述限位块14可以先单独加工,之后再将其装配在所述导向柱上,以降低加工难度。具体地,所述限位块14与所述导向柱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或者是其他可拆卸的方式,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而且为了方便各个零部件的装配,可以将所述机体11设置为分体式结构。例如,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体11包括壳体和送风组件113,所述壳体包裹在所述送风组件113外,所述隐藏凹槽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沿所述隐藏凹槽所在的纵向切面分为前壳111和后壳112,所述前壳111与所述后壳112可拆卸连接。

如此,可以先将所述限位块14与所述导向凸块13之间装配在一起,然后将装配之后的结构放置到前壳111或者后壳112上隐藏凹槽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使得所述导向凸块13位于所述条形槽116内,所述限位块14位于所述机体11内,然后将后壳112和前壳111连接,将提手12装配到隐藏凹槽中。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至图6所示,所述机体11的内侧设有弹性定位组件15,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与所述限位凹槽115对应设置,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的一端与所述机体11连接,所述限位凹槽115的壁面设有让位孔117,所述连接部122上靠近所述导向凸块13的位置设有定位槽1221,当所述导向凸块13滑动到所述条形槽116的顶端时,所述定位槽1221与所述让位孔117对应,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的另一端能够穿过所述让位孔117抵接在所述定位槽1221中。

当需要搬运时,将所述提手12向上拉,当所述导向凸块13在所述条形槽116中滑动到顶端时,如图4所示,所述定位槽1221与所述让位孔117对应,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的另一端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向外伸入所述定位槽1221中,从而将提手12与机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此时若操作人员不对提手12施加作用力,提手12则保持在拉出的状态。以便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搬运的过程中需要频繁拉出提手12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让位孔117位于所述条形槽116的上方,所述定位槽1221位于所述导向凸块13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让位孔117也可以位于所述条形槽116的下方或侧方,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只要当所述提手12被拉出后,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的另一端能够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穿过所述让位孔117抵接在所述定位槽1221中即可。

如图4所示,当所述提手12被拉出后,所述导向凸块13与所述条形槽116的端部的侧壁抵接时,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刚好通过所述让位孔117抵接到所述定位槽1221中。

当搬运完成需要隐藏所述提手12时,操作人员可以对所述提手12稍微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则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在所述连接部122的作用下向机体11内压缩,使得弹性定位组件15脱离所述定位槽1221,进而进一步将提手12压入隐藏凹槽中。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中能够抵接到所述定位槽1221中的一端为球状结构,所述定位槽1221为与所述球状结构匹配的凹槽,所述定位槽1221的深度小于所述球状结构的半径。如此当需要将提手12按下时,所述定位槽1221能够给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一定向机体11内的作用力,方便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向机体11内压缩,完成提手12的下压过程。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包括固定件151、弹性件152和定位球153,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件151连接在所述机体11的内侧面,所述弹性件152沿横向设置,所述弹性件15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151连接或抵接,所述弹性件152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球153连接或抵接,所述定位球153能够在所述弹性件152的作用下穿过所述让位孔117抵接在所述定位槽1221中。

在装配过程中,将所述固定件151装配在所述机体11的内侧面,将所述弹性件152压缩在所述固定件151和所述定位球153之间,当所述提手12装配到位后,所述定位球153被所述连接部122向内抵压,所述弹性件152处于压缩状态。当所述提手12被拉出时,所述定位球153则在所述弹性件152的弹力作用下向外抵接到定位槽1221中。

当所述机体11为分体式结构时,可以先将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5装配完成后,再将分体式结构的机体11连接起来。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151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支撑部,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机体11顶壁的内侧面连接,所述支撑部沿所述机体11的纵向设置,所述弹性件152抵接在所述支撑部上。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所述机体11的顶壁上与所述手持部121对应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扣手位118,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手持部121上与所述手持凹槽114相对的内侧面向上弯曲形成弧面1211。

从而在所述提手12与所述机体11的顶壁之间形成让位空间,方便操作人员抓持所述提手12的手持部12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