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照明无叶变频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79106发布日期:2019-11-08 22:02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立式照明无叶变频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无叶风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照明无叶变频风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无叶风扇包括有环形无叶出风风扇,和立式无叶出风风扇。环形无叶出风风扇设有底座、机身和由机身承托的用于出风的环形喷嘴。立式无叶风扇设有底座、机身和用于出风的立式出风筒。无论环形无叶风扇,还是立式无叶风扇,均是由下方内部设有电机和叶轮的机身产生风力,并输送进上方的出风装置,由上方的出风装置进行输出;

比如专利cn201711097261x公开了一种立式的无叶风扇,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有机身1和设于机身1上端的立式出风筒2,机体1内设有电机4和产生气流的叶轮3;进风底板13上设有进气口11,进气口11为传统的小圆孔入风栅格。

本申请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发现上述专利以及现有技术中的无叶风扇均具有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进行改进:

1、如图1所示,电机4位于叶轮3的上方,而无叶风扇均采用机身在下,出风装置在上的结构,因此出风时,叶轮旋转向上方送风,电机的安装结构位于送风路径上,对叶轮吹出的气流形成了阻碍,会减少空气分子的动能,降低出风速度和出风量;阻碍了出风量。

2、如图2所示,进气口11采用传统的小圆孔入风栅格,一般为φ3-5mm,不易清洗,使用一段时间后,小圆孔一般会被灰尘与杂物堵塞,入风量减少,出风量相应减少。因为进风隔板本身设置小圆孔式的进风口,圆孔易堵塞,这种进风隔板在进行清灰清洗的时候,需要将进风隔板整体拆卸下来,然后再进行清洗,清洗完毕,需要再度进行安装,清灰时使用非常的不方便。

3、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无叶风扇,扇叶均是装配于电机底部的,这样使得运行时噪音随叶轮的送风而向外送出,消音效果差。

4、现有技术中的无叶风扇,其功能单一,仅仅具有送风功能,而没有照明功能,这样造成了使用功能的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照明无叶变频风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立式照明无叶变频风扇,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包括:机身外壳、装配于机身外壳内的动力系统;机身外壳的顶部形成有出风口,机身外壳上于出风口的下方形成有进风口;

风力系统包括:电机以及由电机驱动的叶轮,电机通过电机安装支架固定于机身外壳内,叶轮位于电机的上方,直接向出风口输送风力;

出风立柱,呈直管结构,装配于机身外壳顶部的出风口处,通过出风立柱向外送风;

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灯杆以及安装于灯杆顶部的照明灯;灯杆为直管结构,灯杆装配于出风立柱的顶端,灯杆与出风立柱之间呈直线连接;照明灯设置于灯杆顶部,照明灯光线向四周发散。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立柱顶部与灯杆之间通过连接头可拆卸连接。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照明灯包括:灯罩及装配于灯罩中的发光元件,灯罩可拆卸装配于灯杆顶部,发光元件的光线透过灯罩发散。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灯罩上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装配有可转动转出/转入安装槽中的阅读灯。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身外壳底部呈敞口设置,敞口处设置有进风隔板,进风隔板上形成有所述进风口。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隔板主体呈环形,包括有环形上隔板、环形下隔板、防尘网;上隔板和下隔板上下层叠可拆卸式连接;上隔板和下隔板上均设有进风口;所述防尘网夹设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将下隔板与上隔板拆卸打开时,取出、更换防尘网是可以的。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的内环与外环之间,均周向间隔设有若干隔杆,相邻隔杆之间的间隙形成长条扇形的进风口。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安装支架包括罩体,罩体的内部为中空结构的电机安装位,罩体的下端面为便于拆装电机的敞口结构,电机经由罩体下端的敞口装配于电机安装位中,电机的输出轴穿过罩体顶部向上伸出。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罩体的底部安装于进风隔板的环形中心处;罩体上均匀开设有散热孔。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罩体内壁设置有第一消音棉。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机身外壳内装配有消音结构,消音结构形成有消音腔,风力系统安装于消音腔内。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音结构包括锥台形的消音支架以及安装于消音支架外壁的第二消音棉,消音支架内部形成所述的消音腔;所述第二消音棉的内侧面与消音支架外壁贴合;第二消音棉的外侧面设有若干外凸的环形波浪纹。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音支架的上端和下端均向外环设有用于抵住机身外壳上的支撑环,上、下支撑环板之间形成有第二消音棉的安装空间;

所述消音支架的顶部形成支架出风口,支架出风口与机身外壳上的出风口对应衔接,消音支架底部呈敞口结构,风力系统从敞口结构装配于消音腔内。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立柱通过连接套装配于机身外壳的出风口处;

所述出风立柱包括:

出风管,出风管的侧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连通出风管内部的开口;

导风构件,从侧面插入安装于出风管的开口处,导风构件上形成导风面;

所述出风管其开口处的管壁与导风构件的导风面之间形成有出风窄缝。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构件将出风管内形成两进风区域,出风窄缝对应进风区域设置;

所述的出风管具有呈c状的管体,沿管体的开口的向内弯折延伸形成对称的两个侧板;所述导风构件装配于出风管内位于两侧板之间;

所述导风构件具有对应于侧板的两个导风板,对应的侧板与导风板之间形成所述出风窄缝;导风板上形成所述导风面,出风管内的气流通过导风面引导从出风窄缝向外喷出;管体内壁形成有插槽,导风板的边缘插入插槽内,实现导风构件的定位装配。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立柱与机身外壳之间通过连接套连接,连接套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出风立柱插入装配并与出风立柱形状匹配的插孔;连接套装配于机身外壳顶部与机身外壳的出风口连通,出风立柱经由连接套与机身外壳的出风口连通;

所述的机身外壳的端壁上成型有带有圆柱槽的定位凸块,对应地,连接套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插柱,定位插柱插入定位凸块的圆柱槽中将连接套定位装配于机身外壳顶部;

所述的机身外壳的端壁向下开设有卡槽,卡槽内设置弹性卡扣;连接套顶部设置有与弹性卡扣匹配的卡扣部,通过弹性卡扣与卡扣部配合将连接套锁定于机身外壳顶部。

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机身内部设置有电路组件;

所述照明装置电性连接于机身内部的电路组件,或

所述照明装置的灯罩内部设置有独立的电路组件;

所述的机身上设置有控制面板。

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一底座,所述的机身可转动装配于底座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下面具体实施例中阐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立式无叶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本申请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立式无叶风扇的进风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中机身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b’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中机身的轴向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机身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进风隔板和风力系统的组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风力系统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电机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消音结构的组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消音结构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进风隔板、风力系统、消音结构的组合状态的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中出风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中出风立柱的俯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中出风立柱的轴向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本发明中出风立柱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本发明中机身、连接套、出风立柱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中连接套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中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中照明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中照明装置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中阅读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中阅读灯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中底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中底座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3-4所示,立式照明无叶变频风扇,包括:机身100、风力系统200、出风立柱300、照明装置400和消音结构500,风力系统200装配于机身100的内腔,出风立柱300装配于机身100的顶部,通过风力系统200向出风立柱300送风,风流从出风立柱300喷出。照明装置400装配于出风立柱300的顶部,用于照明使用。

请参阅图5-6所示,机身100具有机身外壳101,机身外壳101内部形成用于风力系统200装配的容腔,于机身外壳101的顶部形成出风口102,机身外壳101上于出风口102的下方形成进风口103,其中风力是从下方进风口103抽吸,并往上进行输送的,即从进风口103进入经出风口102排出。

机身外壳101于本实施例中采用锥台形,实际上其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形状。而由于送风的路径是由下而上送风的,机身外壳101的锥台形结构,能够有效地起到束风的效果。

风力系统200包括:电机210及叶轮220。风力系统200是通过电机安装支架230固定设置在机身外壳101内;电机210固定安装在电机安装支架230上,电机210的输出轴的上端向上设置;所述叶轮220位于电机210的上方,并固定安装在电机210的输出轴的上端,风力系统200安装于机身外壳101的内腔时,叶轮220对应于出风口102的下方,这样使得风力能够直接从出风口102送出。

对比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无叶风扇,风扇包括机身1、底座5、出风装置2和连接组件21;其中风力是从下方抽吸,并往上进行输送的;特别地,现有技术中电机4的安装结构位于叶轮3的吹风路径上,如此就对叶轮吹出的气流形成了阻碍,会减少空气分子的动能,降低出风速度和出风量;而本申请如图6所示,将电机210设置于叶轮220的下方,叶轮220向上方进行输风时,电机210及其安装结构(安装支架等部件)不再对叶轮220喷出的气流形成阻碍;使得叶轮220输出的风量和风速不会被削弱,间接地增强了无叶风扇的出风效果。

请参阅图7-9所示,机身外壳101下端为敞口结构,供风力系统200、消音结构500等部件进入装配。敞口处设置有进风隔板600,进风隔板600上形成有所述进风口103。进风隔板600是用于与机身外壳101装配,使风力系统20、消音结构500等结构限定于机身外壳101内,相当机身外壳101的″底板″。

进风隔板600主体呈环形,包括有环形上隔板610和环形下隔板620;上隔板610和下隔板620上下层叠可拆卸式连接;上隔板610和下隔板620上均设有所述进风口103。

在某实施例中,所述上隔板610和所述下隔板620的内环与外环之间,均周向间隔设有若干隔杆,相邻隔杆之间的间隙为长条扇形的进风口103。

若设置为上述结构的长条扇形的进风口103,该进风口103的尺寸较大,当然能够获得良好的进风效果,但是同时灰尘、小废屑等也容易经由进风口103进入机身外壳101内,影响风力系统200的运行。因此,在上隔板610和下隔板620之间可以增设防尘网630。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设置了防尘网630,所以设置在上、下隔板610、620上的进风口103就需要足够大,以使上、下隔板610、620上的进风口103不会自己堵塞,灰尘都粘附在防尘网630上,便于更换清洗;具体地,上、下隔板610、620的进风口103可设置为大型圆孔、大型方孔等形状都可以,有一定大小的进风面积即可。

某种程度上来说,进风口103小到长时间使用下不易被灰尘堵塞的程度,大到孔与孔之间的支撑结构可以支撑防尘网630,使防尘网630可以夹持在上、下隔板610、620之间均可。

上隔板610和下隔板620之间层叠设置,应当于上隔板610和下隔板620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为简易的卡扣621形式,可以为侧面锁扣形式,更可以是上螺丝的形式,只需要将上隔板610与下隔板620之间锁定即可。

下隔板620与上隔板610拆卸打开时,取出、更换防尘网630是可以的。在防尘网630上粘了很多灰尘时,就可以拆卸上、下隔板610、620从而取出防尘网630进行更换,清灰更加的方便快捷。

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满足简易拆装的需求,上隔板610和下隔板620之间采用以下的连接方式:所述上隔板610设有卡接口611,所述下隔板620对应卡接口611设有n型卡扣621,n型卡扣621的上端向上凸设用于插入卡接口611内;n型卡扣621的下端的一头与下隔板620连接固定;n型卡扣621的下端的另一头向下延伸,低于下隔板620的下表面,形成便于外力拨动的卡扣621拨动头622,拨动头622从图6中可以体现;所述n型卡扣621的上端位于卡扣621拨动头622一侧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与卡接口611边缘卡接的扣牙623。卡接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外力按压卡扣621拨动头622,即可方便的解除卡接关系,便于拆卸安装。

在某实施例中,所述上隔板6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接口611,所述下隔板620对应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n型卡扣621;一个卡接口611与一个n型卡扣621卡接为一个卡接点;两个弧形的防尘网630,分别分布于两卡接点连线的两侧设置。防尘网630的一种实施结构,便于取出防尘网630。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更多个的卡接口611和n型卡扣621,形成更多个的卡接点,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卡接点的增多,必然对防尘网630的设置形成更多的隔断,需设置更多的防尘网630来形成一个整体的防尘结构。防尘网630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网格型的防尘孔;在图8-9的实施例中,则采用在防尘棉上设置圆形小孔作为防尘孔,形成防尘网630。在其它的实施例中,防尘网630的设置还可采用其它的材料或结构。

在某实施例中,所述卡接口611与扣牙623配合连接的一侧边缘,沿边缘线分为凸起侧612和凹陷侧613,凸起侧612用于与扣牙623配合限位,凹陷侧613的设置便于旋转解除卡接关系。便于卡接口611和n型卡扣621的卡合与解除卡合关系。

在某实施例中,所述上隔板610的内环沿上下方向分别延伸设有安装凸缘614;所述下隔板620的内环套接在安装凸缘614的下端外侧面;所述安装凸缘614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机安装罩203的连接装置。安装凸缘614使上、下隔板610、620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可用于连接安装电机安装支架23。

在某实施例中,用于安装电机安装罩203的连接装置,为在安装凸缘614内侧面上凸设的连接凸板6141,所述连接凸板6141上设有螺纹孔;连接凸板6141的外围边缘向上延伸有凸起,在连接凸板6141的上表面形成有连接容纳腔6142。设置连接容纳腔6142,形成连接时的引导关系,便于与电机安装罩203的连接柱放置到连接凸板6141的连接容纳腔6142内,安装时更加方便。此为安装电机安装罩203的连接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进行设置,用于安装电机安装罩203或者其它结构的电机安装组件。

进风隔板600是装配于机身外壳101的敞口结构中,那么进风隔板600与机身外壳101之间需要设置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采用螺丝连接、粘接、套接等方式。

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隔板620向上设有倒置的l型旋转卡子624,所述上隔板610上设有用于l型旋转卡子穿过的穿孔615;所述l型旋转卡子11穿过穿孔615后机身外壳101内壁的卡槽进行卡合限位。

请参阅图10-11所示,所述电机安装支架230包括罩体231,罩体23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的电机安装位,罩体231的下端面为便于拆装电机210的敞口结构,电机210经由罩体231下端的敞口装配于电机安装位中,电机210的输出轴穿过罩体231顶部向上伸出。

具体地,所述罩体231的上顶板为用于安装电机210的电机安装板232;装配时,可以将电机210从罩体231下端敞口放入罩体231内,并将电机210与电机安装板232螺丝连接固定;倒置安装在罩体231内部,电机210的输出轴从安装穿孔中由下至上的伸出罩体231,叶轮220装配于电机输出轴上且叶轮220位于罩体231之外,进而避免电机安装结构位于叶轮220向上的输风路线上,可提高叶轮220的出风量;同时罩体230的设置结构简单,电机210安装于罩体230内,本身就具有消音的效果。而对比图1现有技术中的无叶风扇,叶轮220在转动抽风时,电机210的噪音被罩体231所阻隔,并且电机210不再对叶轮230喷出的气流形成阻碍;使得叶轮输出的风量和风速可以大增。

电机210装配于罩体231内,解决了其隔音问题,但是电机210在转动时发热,其热量需要发散,那么,于罩体231的侧壁以及顶部均开设有内外贯通的散热孔233,电机210的热量可以从散热孔233发散,加之罩体231下端呈敞口结构,也方便于散热。特别地说明,叶轮220位于罩体231的上方,电机安装板232和罩体231的侧面均开设散热孔233;,叶轮220对于罩体231内部的空气也将具有吸力;电机安装板232、罩体231侧面的散热孔233与罩体下端的敞口结构相配合,叶轮220带动罩体231内的空气流动,对电机210具有非常良好的散热效果。

电机安装支架230装配时,是先将电机210装配于罩体231内,然后将罩体231装配于进风隔板600,具体地是罩体231的下端装配于进风隔板600的安装凸缘614所形成的空间中。

请参阅图11所示,具体的装配结构为:所述罩体231的下端周向向外延伸有多个用于与进风隔板600连接支撑的水平凸缘234;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平凸缘234之间设有走线空缺部,电源导线从风扇底座中进入机身100,部分电线与电机210连接;部分电线则可从走线空缺部处进入机身内部去连接其它的电子元器件;所述水平凸缘234的下表面设有用于与进风隔板600连接固定的第一连接柱235;所述水平凸缘234直径小于进风隔板600的内环直径,即小于安装凸缘614的内径。装配时,第一连接柱235支撑于连接凸板6141上。更了进一步固定,装配后还可以选择上螺丝方式进一步固定。上螺丝固定的方式由于是与进风隔板600的上隔板610连接,因此,不会影响上隔板610和下隔板620之间的拆卸或者装配,也不会影响防尘网630的更换。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固定罩体231,罩体231还可以增加连接结构,如卡扣等方式。

上述实施例中,罩体231采用的是可拆卸式地连接在进风隔板600上;但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罩体231的下端还可以直接地一体相连地连接在进风隔板上,即罩体231与进风隔板600一体相连地制成,比如通过注塑、浇铸等等方式成型。当然采用一体相连式成型连接时,只是与进风隔板600的上隔板610一体相连,而并非是与下隔板620一体相连。

上述将罩体231支撑固定在进风隔板600上,在拆卸进风隔板600时,因电机安装支架230与机身100内的其它结构无连接关系,便可以同步拆装电机安装支架230及电机210、叶轮220;易拆装,便于电机安装支架230、电机210、叶轮220的修理和清灰,简单、方便、快捷。

按照上述的方式,将进风隔板600和风力系统200进行组装完毕后,接上电源后机身100整体已经可以运行,电机210带动叶轮220转动,空气从进风隔板600进入,经叶轮200带动从机身外壳101的出风口102喷出。在进风的同时,通过防尘网630阻隔灰尘和大型废屑,保证机身100内部环境,从而保证喷出风的质量。而叶轮220向上方进行送风时,没有了电机安装结构对叶轮喷出的气流形成阻碍,使得叶轮输出的风量和风速可以大增。

上述电机210采用外转子直流无刷电机设计,它自身运转时静音效果可以改善噪音,电机210的安装位置有别于传统的无叶风扇,传统上无叶风扇的电机放在出风口,叶轮放在机身内,出风时,电机结构阻碍出风量,本申请的新设计将电机的放置位置设置在机身内,叶轮220对应出风口,有利于出风量。

电机210采用外转子直流无刷电机,为减少风扇运转中的噪音和控制电机的转速,我们采用pwm调速的方法,就是通过高低电平的时长来控制电机的通断时间来控制电机的速度。在pwm驱动控制的调节系统中,最常用的是矩形波pwm信号,在控制时调节pwm波的占空比,占空比是指高电平在一个周期时间内的百分比。在控制电机的转速时,占空比越大,转速就越快,若全为高电平时占空比为100%,此时转速达到最大。

利用软件延时,当高电平延时时间到时,对i/o口电平取反,使其变成低电平,再延时一定时间,反之在低电平延时到时,对i/o口电平取反,如此循环即可得到pwm信号。这样在控制板的ic控制下,通过调控无刷电机的转速,电机可以在低中高大速度范围内运行,从而得到稳定的各档风速。现设计12个档位,且采用无刷电机,电机效率高,能耗低,过载能力强,电机体积小,能够很大的延长电机使用寿命。

无叶变频风扇的一种重要功能指标的静音效果,因此,在机身100内需要增加消音结构500。

而消音的第一步,可以于罩体231内壁贴上第一消音棉,第一消音棉不会对罩体231上的散热孔造成干涉,其对应于散热孔处也会设置有与散热孔形状匹配的孔。

所述消音结构500内部形成消音腔,风力系统200装配于消音腔内,或者至少风力系统200中的叶轮220应当装配于消音腔内。

请参阅图12-14所示,消音结构500包括锥台形的消音支架510,所述消音支架510的上端端部向外凸设有环形的凸缘顶板511,所述消音支架510的下端端部向外凸设有环形的凸缘底板512;所述凸缘顶板511和凸缘底板512之间为第二消音棉520安装位;所述消音支架510内侧为叶轮安装空间;消音支架510的上端为消音支架510的支架出风口514,支架出风口514直径小于等于叶轮220的扇风直径,对位于支架出风口514下方的叶轮进行导风。

叶轮220扇出来的风,某种程度上说是离散型的,越是远离叶轮220,风束越向外横向扩散;叶轮220的扇风直径,指的是叶轮扇风轮叶的直径;将叶轮设置在出风口下方,出风口直径小于等于叶轮220的扇风直径,具有束风的效果,同时结合锥台形状的倾斜的内侧壁,具有引导功能,可尽量少的减少风能消耗。

本申请研发的无叶风扇,叶轮220上方无电机安装结构,所以消音支架510的上端支架出风口514端部的直径可设置得小于叶轮220的扇风直径,加上消音支架510本身为锥台形,内侧壁具有倾斜度,可以进行导风;消音支架510增加了导风功能,减少机身100内送风过程中风能的消耗。

所述消音棉520也呈环状锥台形,消音棉520的内侧面与消音支架510贴合;消音棉520的外侧面设有若干外凸的环形波浪纹。外侧面上外凸设置的环形波浪纹,更加符合音波在消音棉环状锥台形结构下的反射原理,消音效果更强。当然,本实施例中,消音支架510的消音支架本身,因其上端高于叶轮,且具有收口,其本身对音波也具有一定的消音效果。

消音结构500装配于机身外壳101内,首先,消音结构500的整体形成大致是于机身外壳101的内腔形状相同,同时,消音结构500的外壁即第二消音棉520的外壁的贴近于机身外壳101的内壁装配的,这样能尽可能地节省装配空间,简化机身外壳101的体积。

消音支架510装配时,可以通过凸缘顶板511与机身外壳101的端壁之间上螺丝固定,也可以通过卡扣、粘结等方式固定。

消音支架510装配时,还可以通过凸缘底板512与进风隔板600的上隔板610连接,达到装配的目的。消音支架510装配时,还可以通过其它结构与机身外壳101的内壁进行连接,达到稳定装配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消音支架510与进风隔板600进行连接,这样能够便于组装,也便于拆卸维修,具体结构为:凸缘底板512的下端面周向均匀间隔地设有多个用于支撑连接在进风隔板600上的连接柱513;所述凸缘顶板511的上端面用于与外部机身壳体101的上端部的内侧抵顶;而对应地,于进风隔板600的上隔板610上设置有连接柱513配合的下连接柱616,两者之间上螺丝固定。

所述消音支架510的内部空间同时容纳有叶轮220和电机210是可以的。现有技术(如图1)中的消音组件,因为在上下方向无法展开,只能对叶轮进行消音,而本申请的消音支架510,可以在机身外壳101内上下方向进行展开同时容纳叶轮220和电机210,具有更好的消音效果。如图14中所示结构,消音支架510的下端并未完全位于电机210之下,但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消音支架510与进风隔板600的连接结构缩短,将消音支架106的下端面向下移,使电机210完全置于消音支架210内,是可以的,对整个叶轮220、电机210均具有消音作用,消音效果也更强。

本实施例的消音支架510中,支架出风口514位置的内侧壁为由下至上逐渐向内倾斜的圆形束口导风结构,所述支架出风口514的内侧壁向内的倾斜角度,大于消音支架510下端内侧壁向内的倾斜角度。支架出风口514位置采用圆形束口导风结构,其内侧壁倾斜角度,大于消音支架510本身下端内侧壁的倾斜角度,以便消音支架510高出叶轮220的上端,更快的进行收口,控制消音支架510上端的体积大小。提升机身空间利用率,同时也节约用料。

机身100的使用需要通电,那么于机身100内部应当设置有电路结构,以向电机210进行供电。

再有,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支架510的外侧面上对应机身100设有触摸屏的位置设有控制电路板安装位515;所述第二消音棉520对应控制电路板安装位515设有空缺。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支架510的外侧面,对应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位51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安装挡板516,所述安装挡板516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凸缘顶板511和凸缘底板512。安装挡板516将控制电路板安装位515与消音棉520隔开,同时也可设置固定结构用于安装固定控制电路板518。

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518安装连接在控制电路板安装座517上,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座517适配安装于控制电路板安装位515处。设置控制电路板安装座517,可以先将控制电路板518与控制电路板安装座517固定,再将控制电路板安装座517与安装位515进行装配;可以预先设计控制电路板安装座517和安装位515的装配基准面,使控制电路板的安装更加方便、稳定、精准。

于安装位515和安装座517上都预留有走线缺口,便于机身100内的布线。

所述出风立柱300装配于机身100的出风口102处。

请参阅图15-20所示,出风立柱300包括:出风管310和导风构件320,出风立柱300为铝合金材料制作,可承载出风风导功能与电源引线通道功能。

出风管310的侧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连通出风管内部的开口;

导风构件320从侧面插入安装于出风管310的开口处,导风构件320上形成导风面321;出风管310其开口处的管壁与导风构件320的导风面之间形成有出风窄缝301。

具体地,出风管310具有呈c状的管体,沿管体的开口的向内弯折延伸形成对称的侧板311;所述导风构件320装配于出风管310内位于两侧板311之间;导风构件320具有对应于侧板311的导风板322,侧板311与导风板322之间形成所述出风窄缝301;导风板322上形成所述导风面321,出风管310内的气流通过导风面321引导从出风窄缝301向外喷出;管体内壁形成有插槽302,导风板322的边缘插入插槽302内,实现导风构件320的定位装配。

从原理上而言,出风管310内的气流是可以直接从开口排出的,但开口的口径较大,会导致气流喷出时气流流速低,风量小,气流分散不集中,导致送风效果较差,因此,导风构件320的作用是将出风管310上的开口直径减少,以达到喷出的气流流速高、流量大、气流相对集中、送风效果理想的目的,并且实现导风的效果。

具体地,侧板311包括: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对称设置,第一侧板3111、第二侧板3112和管体是一体成型的;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之间形成所述的开口。

在某些实施例中,出风管310的管体除了上述的c型外,其实还还可以为其它的形状,如矩形、椭圆形等,但是根据实际应用的效果而言,c型的管体内壁的弧形的,其对气流的阻力/阻碍是最小的,对气流的影响最小,因此本实施例中出风管310的管体采用c型。

导风构件320安装于开口处,导风构件320上形成有导风面321,导风面321与第一侧板3111、第二侧板3112之间形成有出风窄缝301;导风构件320的导风面321引导气流从出风窄缝301喷出。

具体地,导风板322包括:第一导风板323和第二导风板324,第一导风板323和第二导风板324的一侧的相连接的,另一侧反向延伸,使得第一导风板323和第二导风板324之间大致呈八字形,便于引导风向。

第一导风板323与第一侧板3111相对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出风窄缝301a;且第一导风板323与第一侧板3111相对应的侧面形成导风面。

第二导风板324与第二侧板3112相对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出风窄缝301b,且第二导风板324与第二侧板3112相对应的侧面形成导风面。

第一出风窄缝301a与第二出风窄缝301b经由第一导风板323和第二导风板324的导风作用使得气流从第一出风窄缝301a和第二出风窄缝301b呈喇叭状向外流出。

请参阅图16所示,图中箭头所述方向为第一出风窄缝201a和第二出风窄缝301b的气流流向。第一导风板323和第二导风板324的连接处位于出风管310的开口中且向外凸出(即向远离出风管310内部方向凸出,也即图中的向下凸出),连接处与第一出风窄缝301a和第二出风窄缝301b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对应第一出风窄缝301a和第二出风窄缝301b中的风流具有一定的间隔作用,防止两股风流之间相抵触/抵消。

导风构件320上下走向装配于出风管310内,第一导风板323和第二导风板324的第二侧卡入卡槽214中,而第一导风板323与第一侧板3111、第二导风板324与第二侧板3112之间形成干涉,防止导风构件320在水平方向退出出风管310。

出风口201是由第一侧板3111、第二侧板3112与导风构件320的第一导风板323和第二导风板324所构成的,为了保持出风口201的稳定性,防止产生形成,在第一侧板3111与第一导风板323、第二侧板3112与第二导风板324之间设置有稳定的支撑结构。

具体地,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由于的沿管体向内延伸的,其一侧连接于本体213,另一侧是自由的,因此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是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

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向内延伸的一侧末端形成有弧形支撑面313;导风构件320上对应于弧形支撑面313设置有多个支撑凸起325,支撑凸起325与弧形支撑面313形状匹配。当导风构件320安装于出风管310的开口时,支撑凸起325与弧形支撑面313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产生轻微、非常小的形变,使得第一侧板3111和第二侧板3112分别具有朝向第一导风板323、第二导风板324的作用力,使两者之间稳定连接。

如图16所示,通过导风构件320装配于出风管310上,使得出风立柱300形成双列式的风腔结构,即形成两个单独的出风腔,每个出风腔对应连接于相应的出风窄缝;增大了送风角度,扩大出风范围,风量能均匀通过两组出风窄缝输出,改善由于单组出风,令风量过于集中而产生的风响噪音;出风立柱300由特殊截面拉伸铝材的出风管310与塑料导风板320配合组成,塑料导风板320通过特殊截面拉伸铝材的出风管310上插槽302紧固,两者的配合形成了独特风腔,空气通过风腔室再由出风窄缝将风输出。

机身100与出风立柱300之间通过连接套330进行连接,连接套330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出风立柱300插入装配并与出风立柱300形状匹配的插孔303;连接套330装配于机身100顶部与机身100的出风口102连通,出风立柱300经由连接套330与机身100的出风口102连通。

另外,为了便于布线方便,与出风管310上留有布线通道。

机身外壳101的端壁与连接套33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用于两者稳定连接的定位结构和卡扣结构。

请参阅图21-22所示,机身外壳101的端壁上开设有带有圆柱槽104的定位凸块105,定位凸块105的作用是起到定位作用的,连接套330的底部对应圆柱槽104的插柱3322,引导连接套330以正确角度装配于机身外壳101顶部,便于连接套330快速安装于机身外壳101顶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机身外壳101的端壁向下开设有安装槽106,定位凸块105位于安装槽106中,圆柱槽104从定位凸块105的端面向下开设。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定位凸块105的侧壁与安装槽106的槽壁之间留有间隙。

机身外壳101的端壁向下开设有卡槽107,卡槽107内设置弹性卡扣108;连接套330顶部设置有与弹性卡扣108匹配的卡扣部3321,通过弹性卡扣108与卡扣部3321配合将连接套330锁定于机身外壳101顶部。

具体地,弹性卡扣108是与卡扣部3321配合的,弹性卡扣108装配于卡槽107内,为了让弹性卡扣108能够显露于机身外壳101表面,卡槽107需要连通机身外壳101的外侧面。弹性卡扣108连接有用于提供弹性卡扣108复位力的复位弹簧109。在连接套330装配于机身外壳101时,弹性卡扣108与卡扣部3321之间相互钩合,复位弹簧109是提供弹性卡扣108与卡扣部3321之间紧密钩合的力。在驱动弹性卡扣108转动时,弹性卡扣108与卡扣部3321分离,此时复位弹簧109被压缩,拆卸时直接施力将连接套330取出即可,即同时将出风立柱300取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卡扣108包括:用于与连接套330底部的卡扣部3321相扣的钩部1081、枢接于卡槽107内部的枢接轴1082以及推动弹性卡扣108于卡槽107内绕枢接轴1082转动的主体1083,复位弹簧109一端连接于弹性卡扣108,另一端连接于卡槽107的内壁。钩部1081位于弹性卡扣108的顶部。

卡槽107内形成有与枢接轴1082匹配的孔。

请参阅图22所示,为连接套330的结构示意图。连接套330可以为分体式结构,连接套330包括:套体331和连接台332。套体331和连接套320之间通过螺丝锁紧。

套体331上开设有所述用于出风立柱300安装的插孔303,连接台332上开设有贯通连接台332上下表面的通孔305,通过通孔305将出风立柱300与机身100的出风口102连通。

连接台332的底部对应于圆柱槽104设置所述的插柱3322;连接台332底部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凸环323,该凸环323插入于机身外壳101顶部的出风口102处,并与出风口102的内壁紧贴;凸环323的外圆周上成型有所述的卡扣部3321。

装配时,将连接套330对准机身外壳101顶部嵌入,到达一定距离后,插柱3322插入圆柱槽104中,引导连接套330正确装配于机身外壳101顶部,插柱3322插入圆柱槽104的同时,卡扣部3321与弹性卡扣108的钩部1081相抵触,通过相互作用力推动弹性卡扣打开,此时复位弹簧109被压缩;当插柱3322完全插入圆柱槽104后,卡扣部3321进入卡槽107中,同时卡扣部3321与钩部108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消失,弹性卡扣108在复位弹簧109的作用力下复位,将卡扣部3321限位于卡槽107内不能脱离。

从上述装配过程中得知,卡扣部3321与弹性卡扣108之间具有相互抵触移动的过程,因为,两者之间应该形成引导面,引导安装。

拆卸时,施力推动弹性卡扣108,使弹性卡扣108的钩部1081离开卡扣部3321,施力将连接套330上移即可取出连接套330,即将出风立柱300与机身100分离。

出风立柱300与机身100接驳口以嵌入与卡扣结构结合装配,改变了传统单一卡扣结构,优点:a.易对准装配位置,接驳装配简单,稳固又可靠,内置弹性卡扣,使用多次不会令塑料变形,改变传统卡扣反复使用时易松脱缺陷;b、双重固定结构,可防止误操作令立柱倾倒。

另外,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实现接驳口承载通电功能,插柱3322可以采用导电插针结构,圆柱槽104内可以设置金属导电套,金属导电套与机身100内的电路结构电性连接,那么接驳时当连接套330装配于机身100顶部时,实现了通电导通。而传统的卡扣结构无法实现这点功能。

本实施例中定位凸块105与机身外壳101的端壁上是对称设置的,而弹性卡扣108于机身外壳101上也是对称设置的,对应地,连接台332上插柱3322和卡扣部3321也分别是对称设置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定位凸块105与弹性卡扣108是数目可以根据机身100的大小不同而进行增减。

为了使连接套330更加稳定地装配于机身外壳101顶部,于机身外壳101端壁上形成有内凸缘110,令机身外壳101的端壁呈台阶面设置。连接台332底部对应于机身外壳101端壁上的内凸缘110成型有一内凹槽3324,装配时更加稳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连接台332的端面上对应于通孔305处向上凸出形成凸缘332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出风立柱300插入连接套330的插孔303中,出风立柱300的末端与连接台332接触,且通过螺丝锁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出风立柱300与连接套330之间还可以采用卡扣、锁扣、卡接等连接方式。

如图16所示,导风构件320将出风管310内部分为三个区域,其中位于两侧的区域分别对应于所形成的出风窄缝301a、301b。而位于两侧的区域也恰好对应于连接台332上所开设的通孔305,且凸缘3323对应卡入两区域中,进一步地稳定连接。

如图21所示,本申请中机身外壳101上端的出风端的出风口102处设有出风隔板120,出风隔板120采用格栅板,本申请为螺旋式格栅板,出风隔板120的外侧与出风口侧壁固定连接;出风隔板120上方放置有ptc发热装置130,ptc发热装置130的上下表面可设置多个贯穿孔,便于空气流过并进行换热;出风隔板120用于支撑ptc发热装置130,而ptc发热装置130的设置,使得本申请的风扇可以输出热风,调节外部的温度、湿度;也可以输出常温的风流;使功能多样化。

上述为本发明的无叶风扇的结构,而为了进一步增加其功能,于基本结构上增加照明装置400。

请参阅图23-25所示,照明装置400包括:灯管410、灯罩420以及发光元件430,发光元件430的光线经灯罩420发散,实现无叶风扇的照明功能。

灯管410是安装于无叶风扇的出风立柱300顶部的,与出风立柱300之间直线连接,灯管410与出风立柱300之间可以采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材质;灯管410为空心的直管结构,灯管410与出风立柱300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头700,连接头700可以为螺纹连接头,灯管410与出风立柱300之间螺纹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十分简单,便于组装。

具体地,连接头700包括:锥形凸台710以及成型于锥形凸台710上方的螺纹环720,螺纹环720是用于螺纹拧紧于灯管410的末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锥形凸台710设置有内螺纹,而出风立柱300顶部设置有外螺纹,出风立柱300也与连接头700螺纹连接,实现灯管410和出风立柱300之间的快速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头除了是上述的螺纹连接方式外,还可以是通过上螺丝连接的方式,锥形凸台710上形成有螺孔,通过螺丝与出风立柱300固定连接。锥形凸台710的设置,是为了灯管410与出风立柱300之间能够稳定连接。锥形凸台710上留有线孔,便于布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灯管410可以为分段式的直管结构,灯管410包括:第一分段411和第二分段412,第一分段411和第二分段412顺序连接,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简易的螺纹连接方式,但不限于此种连接方式,也可以是转动卡扣等连接方式。灯管410分段式的结构,便于产品的运输,出厂时可以匹配多个分段并且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而进行灯管410长度的装配,其余的分段可以进行后备更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灯管410的直径应当是等于或者略小于出风立柱300的直径,但是灯管410的直径不建议制作为大于出风立柱300的直径,上宽下窄的结构,这样可能会影响装配后无叶风扇整体放置的稳定性。

所述的灯罩420包括:相互组装连接的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组合后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形成有容纳发光元件430的容腔,发光元件430装配于容腔内,光线经灯罩420向外发散。

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之间是上下组装结构的形式,两者之间可以是通过扣合连接,又可以是上螺丝连接,还可以是其它连接方式的,只要能够将两壳体之间连接组合即可。

按照上下组装结构的形式,第一壳体421位于第二壳体422的上方,上下扣合连接。发光元件430的光线需要经过灯罩420向外发散,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可以任意一个或者两个都是透光罩,这里选择第二壳体422为透光罩结构,能够令光线向外发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的局部为透光罩结构,使得发光元件430的光线能够沿透光罩向外发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灯罩420上可能不设置有透光罩,而是采用发光元件430装配于灯罩420后,发光元件430上的led灯珠432直接显露于灯罩420外,光线直接向外射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灯罩420上可能不设置有透光罩,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直接采用透明材质支撑,发光元件430的光线穿过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发散。

发光元件430为led灯板,led灯板包括:基板431以及安装于基板431上的led灯珠432。

基板431固定于容腔内,led灯珠432设置于基板431上对应于第二壳体422,便于光线经第二壳体422发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板431可以通过成型于第一壳体421内部的凸柱支撑,凸柱上设置有螺孔,基板431通过螺丝锁紧于螺孔上,完成基板431的装配。

照明装置400可以连接于机身100内的电路组件进行通电。上述描述到,如图16所示,导风构件320中留有布线通道,便于发光元件430与机身100内的电路结构电性连接。

而上述结构中,在出风立柱300与机身100的接驳位处,也设置为导电结构,即插柱3322可以采用导电插针,插入到圆柱槽104后与机身100内的电路组件电性导通,而布线时,发光元430的电线穿过导风构件320的布线通道,与导电插针电性连接即可。这样的设计,也能够方便出风立柱300与照明装置400的拆除,便于后续的清洗与维修工作,并且也便于装配。出风立柱300装配于机身100上便可实现电性连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430还可以是通过安装于灯罩420内的独立的电路组件进行驱动的,与一般结构的led灯具的控制电路相同,该电路组件包含:驱动电路板、电源以及控制开关,发光元件430与驱动电路板电性连接,电源提供发光元件430电能。

电路组件安装于灯罩420内位于发光元件430和第一壳体421之间,电源可以为蓄电池,通过蓄电池提供电能,那么驱动电路板上应当设置有用于蓄电池充电的接口,接口显露于灯罩420外;或者电源应当是直接连通市电,只要是能够为发光元件430供电即可。

控制开关可以为机械式开关或触摸式开关,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发光元件430的开/闭。

如图25所示,所述的灯罩420可拆卸安装于灯管410顶部,灯罩420是通过螺柱组件440装配于灯杆10顶部的。

螺柱组件440包括:螺柱441、六角螺母442及螺帽443,螺柱441的下端形成有带有螺纹的安装台444,灯管410顶部设置有内螺纹,安装台444螺纹拧紧于灯管410顶部。

所述的第一壳体421、第二壳体422和基板431上同心开设有穿孔,装配时,先将第二壳体422进行装配,螺柱441穿过第二壳体422的穿孔,第二壳体422底部支撑于安装台444或灯管410顶部;然后六角螺母442螺纹拧紧于螺柱441,以将第二壳体422进行限位;接着,将基板431和第一壳体421均安装于螺柱441上,基板431与六角螺母442顶部抵触,最后,将螺帽443从第一壳体421外螺纹拧紧于螺柱441上,完成装配。

上述的装配方式中,基板431可以是预先通过螺丝装配于第一壳体421上,当然,基板431可以与第二壳体422之间是不固定连接的,基板431直接通过螺柱组件440进行限位。

上述的装配方式中,可以得知螺柱441的高度必须大于灯罩整体的高度,使得装配后螺柱441可以穿过第一壳体421的穿孔向上穿出,能够使得后续螺帽443锁定。

上述的装配方式中,组装完毕后,可以后续通过螺丝或者扣合的方式将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之间进行装配。

发光元件430与机身100内的电路结构电连接,那么螺柱411可以为中空结构,便于布线。

上述结构的照明灯可以实现简单、快捷地安装于无叶风扇的出风立柱300上,便于运输以及组装,组装于无叶风扇上,在实现通风/扇风降温的同时实现大堂、走廊、室内照明。应用于室内,可以集吹风、照明一体。

在某些实施例中,照明装置400还可以上增加阅读灯450,该阅读灯450可以作为阅读灯使用。

请参阅图24所示,阅读灯450可转动地装配于灯罩420上。

灯罩420具有上下组合结构的第一壳体421和第二壳体422,于第一壳体421的端面上开设有收纳槽4211。收纳槽4211是用于阅读灯450不使用时进行收纳的。

阅读灯450以可转动方式装配于灯罩420上并对应于收纳槽4211装配。

阅读灯450可转动旋入收纳槽4211内进行收纳或旋出收纳槽4211以进行照明。

阅读灯450以翻转形式装配于灯罩420上。

如图26-27所示,阅读灯450包括:外壳451、灯板452、电池453和开关(图中并未显示,但开关结构显露于外壳451属于现有结构中常用的,只需要在相应位置设置有与开关显露的孔即可)。

外壳451包括:上下组装扣合的上壳体4511和下壳体4512,上壳体4511与下壳体4512组装后形成灯板452的装配空间,灯板452装配后,灯板452上的led灯珠光线经下壳体4512发散。从图27中能够可以看出,上壳体4511的边缘处成型有扣槽,而对应地,下壳体4512的边缘处应当成型有扣钩,虽然扣钩于图7中由于角度问题并没有显示,但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认知,应当能够理解此卡扣连接原理。

具体地,外壳451上形成有对称的一组枢接脚4513,枢接脚4513上形成有用于枢接于收纳槽4211上的枢接轴4514,对应地,收纳槽4211的内侧壁上对应成型有枢接孔,转动时,阅读灯450在竖直平行上翻转。

下壳体4512上形成有用于led灯珠显露的孔,灯板452装配后led灯珠从下壳体4512的孔中显露。下壳体4512的表面对应设置有透光板454。透光板454与下壳体4512之间扣合连接。

下壳体4512的表面成型有扣槽,透光板454的边缘对应成型有扣脚。

透光板454装配后,与下壳体4512的表面齐平,使得阅读灯450整体更加美观。

电池453为纽扣电池,上壳体4511上对应有纽扣电池形成有更换电池453的开口,开口处设置有电池盖455,便于电池453的更换。

开关64电性连接于灯板452,开关64可以为机械开关或者触摸开关。

更具体地,收纳槽4211上设置有一限位块4212,限位块4212与收纳槽4211的左右侧壁之间形成有用于枢接脚4513收纳的空间。

如图24所示,在灯罩420上增设有两个阅读灯450,分别为阅读灯450a和阅读灯450b,图中阅读灯450a为向外翻转脱离收纳槽4211,阅读灯450b为收纳于收纳槽4211中。

在不使用时,阅读灯450应当如阅读灯450b所示,收纳于收纳槽4211中,此时,透光板454是朝向上,若此时开启阅读灯,则光照向上。

在使用时,阅读灯450应当如阅读灯450a所示,翻转转出收纳槽4211,此时,透光板454是朝向下,若此时开启阅读灯,则光照向下。

通过上述可以得出,还可以在180°的方向上调节光照角度。

在电池453电量耗尽时,可以将电池盖455打开,进行纽扣电池的更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取消电池453的设计,改为通过电源线连接于灯罩420内独立的电路组件,以此进行供电。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阅读灯450还可以以水平转动的方式进行转动收纳,此时收纳槽4211的结构以及大小也应当进行改变。

通过上述阅读灯450的设置,可以在停电等紧急状况下进行应急照明,或者在灯罩420内的发光元件430光照亮度不够时进行补光。

上述结构中,照明装置400可以进行照明使用,而在进行送风的过程中进行照明,用途广泛、功能多样。

请参阅图1所示,为了使无叶变频风扇的机身100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于平面/地面上,于机身100底部增加有底座800。

请参阅图28-29所示,底座800包括:基座810以及装配于基座810上的支撑台820,基座810与支撑台820之间稳定连接,具体的稳定连接方式为上螺丝连接。而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以卡扣、套接等方式连接。

基座810的结构为碟状,具有水平的底面,便于整机稳定地放置于地面/水平面。基座810中中心向边缘弧度渐变薄。

支撑台820是为了与机身100进行稳定连接而设定的,支撑台820具有上下结构组合的壳体,壳体内容形成容腔,电路组件900装配于容腔中,电路组件900具体是用于控制机身100的运行的,电路组件900的具体电路原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设定,本专利申请主要的保护无叶变频风扇的硬件结构,对于电路结构不做限定。

支撑台820的端面上设置有圆形凸台821,该圆形凸台821形成是与上隔板610内环上所设置的安装凸缘614的形状相同,并且使得装配时安装凸缘614可以切好包覆于圆形凸台821的外缘上,最后通过上螺丝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无叶变频风扇的机身100转动,实现摆头功能,可以在底座800上增加摆头电机,图28的实施例中支撑台820中预留了摆头电机的装配位置,而实际设置中,圆形凸台821可以是与支撑台820之间可转动连接的,便于圆形凸台821通过摆头电机驱动转动,同时带动机身100转动,实现出风立柱300的摆头功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