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04936发布日期:2020-08-18 19:1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尤其涉及一种泵壳与衬套的安装定位性好的泵。



背景技术:

洗碗机等家电设备常常需要动力系统和加热系统协同工作,以为介质提供输送动力的同时对介质进行加热。其中,泵作为动力系统为介质提供输送动力,便于完成洗涤过程。

相关技术中,泵包括电机部分和泵体部分,泵体包括泵壳,泵壳内具有泵腔和衬套,泵腔内设有叶轮,通过叶轮、衬套和泵壳的相互配合,完成能量的转换。然而,泵壳与衬套的安装定位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泵,该泵内部安装定位性较好。

一种泵,包括:泵壳,所述泵壳具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泵腔,所述泵腔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泵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泵壳包括环绕所述泵腔的周壁,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周壁;衬套,所述衬套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泵腔内,所述衬套包括第一套体和第二套体,所述第一套体设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二套体设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套体环绕在所述第二套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套体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套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套体通过所述泵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套体与所述泵壳周壁相贴合,所述第一套体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所述泵壳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台,所述定位台卡设于所述定位槽。

本申请通过第一套体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所述泵壳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台,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台相配合,以使所述衬套与所述泵壳定位连接,以实现泵壳与衬套的环向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二壁与所述泵壳周壁相贴合,所述定位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壁,所述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壁呈向内凹陷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定位槽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第一套体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所述至少一个定位台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台位于所述泵壳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绕第二套体大致呈螺旋延伸,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有所述第一壁的螺旋始端,所述第二段设有所述第一壁的螺旋末端,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曲率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末端相对所述螺旋始端更加靠近所述衬套进水口,所述第一段为平滑平面,所述第二段为平滑平面,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设有连接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段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曲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第一套体的外端,所述第二壁与第一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壁与第一壁的外边缘相连接,所述第一段包括连接于第二壁的外侧和位于第二壁与第二套体之间的内侧,沿第一套体至第二套体的方向上,所述内侧相高于所述外侧,使得第一段相对于所述第二壁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段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二壁的外壁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体设有衬套出水口,所述衬套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一内腔和所述泵腔,所述第二套体设有衬套进水口,所述衬套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套体的第二内腔和所述进水口,所述衬套出水口为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衬套出水口为两个,两个所述衬套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套体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体设有第三壁,所述第三壁为平滑平面,所述第三壁位于所述第二套体与所述第一壁之间,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套体和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三壁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第二套体和所述第二壁之间,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套体和所述第二壁,所述凸台位于所述衬套出水口的外壁面,所述凸台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套体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泵壳相连,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导热盘和加热元件,所述导热盘固定于所述泵壳的周壁,所述导热盘和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泵壳的周壁的相对两侧;电机,所述电机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一内腔内,用于驱动水从所述进水口经所述衬套流入所述泵腔内并经所述出水口排出;叶轮,所述叶轮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一内腔且与所述电机相连;轴承支架,所述轴承支架位于叶轮与电机之间,所述轴承支架与所述衬套的第一套体的底面相贴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泵的立体图;

图2是如图1所示泵的剖视图;

图3是如图所示泵的爆炸图;

图4是如图3所示泵壳和衬套的爆炸图;

图5是如图4所示衬套的立体图;

图6是如图5所示衬套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7是如图3所示的泵壳的立体图;

图8是如图6所示圆圈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如图6所示圆圈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相关技术泵内流动的压力场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泵内流动的压力场示意图;

附图标记:

泵壳1,泵腔11,进水室111,压水室112,进水口12,出水口13,叶轮2,轴承支架3,轴承限位座31,封口板32,连接部33,加热组件4,导热盘41,加热元件42,温控器43,导热棒45,保险丝44,电机5,定子51,转子52,电机轴53,轴承54,衬套6,定位槽61,定位台603,第一套体62,第一内腔620,第一壁621,第二壁622,第三壁623,第一段6211,第二段6212,第二套体63,第二内腔630,衬套出水口64,衬套进水口65,凸台66,分水盘7,筒体71,凸缘72,冷却腔74,罩壳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1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泵包括泵壳1、叶轮2、轴承支架3、加热组件4、电机5、衬套6和分水盘7,其中,泵壳1具有泵腔11,分水盘7设在泵壳1的一端(图2所示的泵壳1的左端),加热组件4设在泵壳1另一端(图2所示的泵壳1的上端),即分水盘7、泵壳1和加热组件4限定出泵腔11。换言之,如图2所示,泵壳1的左端连接分水盘7,泵壳1的上端连接加热组件4,分水盘2和加热组件4分别封闭泵壳1的左端和上端,以在泵壳1内限定出泵腔11,其中泵壳1的轴向为左右方向,衬套6组装于泵壳1,并至少部分安装于泵腔11内。

泵壳1上设有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且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均与泵腔11连通,出水口13的轴向和进水口12的轴向彼此正交。进水口12与泵腔11连通,出水口13与泵腔11连通。外部的水通过进水口12的进入泵腔11内,再通过出水口13排出。

电机5包括定子51和转子52,转子52设在分水盘7内,定子51位于分水盘7外且设在转子52的外周以形成磁力。具体地,分水盘7包括筒体71和凸缘72,筒体71的第一段(图2所示的筒体71的左端)封闭,凸缘72从筒体71的第二段(图2所示的筒体71的右端)的外周沿筒体71的径向向外延伸,凸缘72与泵壳1相连,转子52设在筒体71的内部,定子51环绕在筒体71的外周。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定子51的右端与凸缘72连接,定子51的左端连接有罩壳8。轴承54安装于轴承支架3,且轴承54用于支承电机轴53,即轴承54的外圈与轴承支架3相对固定,轴承54的内圈与电机轴53相对固定。

换言之,如图2所示,泵壳1的左端与分水盘7的凸缘72连接,筒体71的左端封闭,筒体71的右端开口,转子52设在筒体71的内部,即电机5设在泵腔11内的左端,电机5的中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且可转动的电机轴53,电机轴53的左端在筒体71的内部,电机轴53的右端从筒体71的右端穿出并与泵腔11内的叶轮2相连,定子51环绕筒体71的外周设置且与凸缘72的左端面相连。具体地,分水盘2和泵壳1的第一段之间设有密封件(未图示),该密封件例如可以为0型密封圈,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转子52置于分水盘7的内部,电机5可通过泵内的水进行冷却,提高电机的冷却效率;通过电机5的电机轴53带动叶轮2旋转,从而使得叶轮2带动泵腔11中的水流转动且叶轮2对水流做功,使水流得到能量而流出,此时水流的动能和压能均增大。

轴承支架3与分水盘7相连,且轴承支架3与分水盘7共同限定出冷却腔74,冷却腔74内注有冷却水,冷却腔74内的冷却水可对转子52起到很好的冷却作用。轴承支架3具有排气孔(未图示),排气孔用于排出冷却腔74内的气体。这样,在向冷却腔74内流入冷却水时,冷却腔74内的气体随着冷却水的流入逐渐通过排气孔排出,轴承支架3凸缘72与相连,电机轴53贯穿轴承支架3,即轴承支架3具有避让孔,电机轴53的一端贯穿避让孔伸入冷却腔74,以与转子52相对固定。轴承支架3包括沿径向依次相连的连接部33、封口板32和轴承限位座31,连接部33、封口板32和轴承限位座31可为一体成型,便于提高轴承支架3的整体结构强度。连接部33、第一轴承限位座31均为圆环形,且连接部33与分水盘7相连,连接部33的外周与分水盘7密封相连。

衬套6安装在泵腔11内且与进水口12相连接,用以将泵腔11分为进水室111和压水室112,其中,邻近进水口12的为进水室111,进水室111和压水室112相连通,衬套6的衬套出水口64连通进水室111和压水室112。换言之,如图2所示,衬套6设在泵腔11内的左端,且将泵腔11分为彼此连通的进水室111和压水室112,且相比于压水室112,压水室112更邻近于加热组件4,即泵腔11包括衬套6与进水口12相连通的进水室111和衬套5与出水口13相连通的压水室112。具体地,叶轮2设在压水室112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泵通过设置衬套6,能够将泵腔11分为彼此连通的进水室111和压水室112,能够与叶轮2配合使用作为水流的能量转换装置,提高水流的动能和压能,并且结构紧凑,能够适用于空间受限的场合;通过设置大体筒形的分水盘7,将转子52设在分水盘7内且定子51位于分水盘外,电机5能够通过泵内的水冷却,提高了电机5的冷却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7所示,衬套6包括第一套体62和第二套体63,泵腔11的位于衬套6第一侧(衬套6右侧与进水管12相连通)的部分形成进水室111,泵腔11的位于衬套6第二侧,衬套6上侧和下侧与出水管相连通,以及靠近加热组件4的部分形成压水室111,第二套体63设有衬套进水口65,衬套进水口65与进水口12连通,第一套体62上设有两个衬套出水口64,两个衬套出水口64均匀设置于衬套6,两个套出水口64分布于第一套体62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衬套6设有衬套进水口65,衬套进水口65与泵壳进水口12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衬套进水口65与进水口12相连通,具体的,衬套出水口64可以设置为至少一个,为了实际需要,衬套出水口64可以设置为二个、三个或者四个甚至更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套体62设有第一内腔620,第二套体63设有第二内腔630,第一套体62连接于第二套体63的一端,第一套体的第一内腔620与第二套体的第二内腔630连通,第二套体63的另一端与进水口12连通。衬套6的底面,即靠近电机5的一面与轴承支架3的连接部33相贴合,换言之,第一套体62的底面与轴承支架3的连接部33相贴合,第一套体62的第一内腔620与进水口12相连通,第二套体63的第二内腔630与出水口13相连通。

如图5所示,第一套体62包括第一壁621,第一壁621位于第一套体62的外周,第一壁621围绕第一套体62大致呈螺旋延伸,在轴向上的尺寸逐渐增大,第一壁621设于第一套体62的左端,靠近第二套体63设置。

具体地,第一壁621为两个大致呈螺旋延伸第一壁621,一大致螺旋状从左向右的方向螺旋,另一个大致螺旋状从右向左的方向螺旋,第一壁621轴向上的尺寸沿螺旋延伸的方向逐渐增大,一大致螺旋状的螺旋始端与另一大致螺旋状的螺旋末端相连接,一大致螺旋状的螺旋末端与另一大致螺旋状的螺旋始端相连接,与第一套体62设有的两个衬套出水口64相对应,一螺旋始端与一个衬套出水口64相靠近,另一螺旋始端与另一个衬套出水口64相靠近。螺旋末端相对所述螺旋始端更加靠近所述衬套进水口65,两个衬套出水口64关于所述第一套体62的中心轴线呈对称设置,同样的,两个螺旋延伸第一壁621分布于第一套体62的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换言之,两个螺旋延伸第一壁621关于所述第一套体62的中心轴线呈对称设置,衬套出水口64的个数与第一壁621的个数一致。

第一壁621包括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第一段6211设有第一壁621的螺旋始端,第二段6212设有第一壁621的螺旋末端,换言之,第一段6211靠近第一壁621的螺旋始端,第二段6212靠近第一壁621的螺旋末端,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的曲率不同,第一段6211为平滑平面,第二段6212为平滑平面,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之间设有连接部,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第一段6211的曲率大于第二段6212的曲率,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与连接部之间形成一个大致折线状,其中连接部为折线状的最低处,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之间通过连接部平滑的连接,以使产生回流的水减小,同时能量损失减小。

泵壳1包括环绕泵腔11的周壁,第一套体62包括第二壁622,第二壁622与泵腔11的周壁相贴合,第二壁622位于第一套体62的外端,第二壁622与第一壁621相连接,第一段6211的曲率为变曲率,第一段6211的曲率在靠近第二壁622方向上逐渐增大。水从进水口12进入泵内,然后经衬套进水口65进入衬套6内进入第一套体62的第一内腔620,然后进入第二套体63的第二内腔630,从第一壁62螺旋始端流向螺旋末端,进而从衬套出水口64流出衬套,经加热组件4加热,从出水口13流出泵。更进一步地,衬套进水口65设在衬套6的中心轴线上,更具体地,衬套6和泵壳1同轴设置。

具体地,为清楚地描述衬套结构,以一个衬套出水口64所在结构来描述,第一套体62包括第一壁621,第二壁622和第三壁623,第二壁622与第一壁621相连接,第一壁621与第三壁623相连接,第二壁622所在的方向与第二套体63的中心轴线所在方向大体平行,第二壁622与泵壳1的周壁相接触,第二壁622为环形。第一壁621包括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相连接,第一壁621大致呈螺旋状,第一壁621的第一段6211,即第一壁621的螺旋始端靠近衬套进水口65,从左向右的方向螺旋,第一壁621的第二段6212即螺旋的末端靠近衬套出水口64,换言之,螺旋末端相对所述螺旋始端更加靠近所述衬套进水口65,进一步地,第一壁621在轴向上,沿螺旋延伸的方向逐渐向轴向方向螺旋。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壁621,第二壁622和第三壁62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设置,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设置,通过连接部件相互连接。

更具体地,第一壁621包括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第一段6211为平滑设置,第二段6212为平滑设置,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通过连接部相连接,连接部为一大致折线状,以使第一段6211的曲率与第二段6212的曲率不同,以使产生回流的水减小,能量损失减小,水泵整体效率有所提升。更一步地,第一段6211的曲率大于第二段6212的曲率,具体地,第一段6211的曲率为固定曲率,第二段6212的曲率为固定曲率,第一段6211沿朝向第二壁622方向倾斜,更具体地,第一段6211包括连接于第二壁622的外侧和位于第二壁622与第二套体63之间的内侧,沿第一套体62至第二套体63的方向上,内侧相高于外侧,使得第一段6211相对于所述第二壁622倾斜设置,以使得流体水流经衬套喉部时,喉部两侧的压力差减少,以使产生回流的水减小,能量损失减小,进而提高泵的整体效率。更具体地,第一段6211的外壁面和第二壁622的外壁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以使产生回流的水减小,能量损失减小,进而提高泵的整体效率。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可以理解的是,外部的水依次经进水口12进入进水室111内,进水室111内的水经衬套出水口64进入压水室112内,压水室11内的水依次经泵壳的出水口13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具有第一套体62和第二套体63的衬套6安装在泵腔11内,将泵腔11分为进水室111和压水室112,由于第一套体62的第一壁621以螺旋结构呈现,压水室112内的容积沿轴向变化,能够与在叶轮2配合时,提高水流的动能和压能;而且衬套6的衬套进水口65邻近第一壁621的螺旋的始端设置,衬套6的衬套出水口64设在第一壁621的螺旋末端,能够在保证水流的动能和压能的情况下,将泵的轴向尺寸做到最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套体62设有第三壁623,第三壁623为平滑平面,位于所述衬套进水口65与第一壁621之间,并连接于第一套体62和第一壁621,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不设置第三壁623,将第一壁621直接连接到第二套体63,为了结构的需要,可以设置第三壁623,用于连接第一壁621和第二套体63。更具体的,所述第三壁623设有至少一个凸台66,凸台66位于所述衬套进水口65与衬套出水口64之间,且与第二套体63的外壁面相连接,并与所述衬套出水口64壁面相连接,具体地,凸台66设有两个,位于所述衬套出水口64与衬套进水口65之间,凸台的数量与衬套出水口64的数量相一致,更进一步的,在第二套体63外壁面可以设有加强筋(图中未标示),以增强衬套结构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衬套6的第二壁622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61,泵壳内壁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台603,定位槽61相对于第二壁622呈向内凹陷设置,定位台603卡设于定位槽61,定位槽61与所述定位台603相配合,以使所述衬套6与所述泵壳1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壁62设有两个定位槽61,泵壳内壁设有两个定位台603,定位槽61靠近所述衬套出水口64的一侧,两个定位槽61在衬套第二壁622上均匀分布,两个定位台603在所述泵壳1内壁上均匀分布,定位台603卡设于定位槽61,定位台603与定位槽61相配合,换言之,两个定位槽61在衬套6第二壁622上分布于第一套体62的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两个定位槽61关于第一套体62的中心轴线呈对称设置,两个定位台603在泵壳1内壁上分布于第一套体62的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两个定位台603关于进水口12的中心轴线呈对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台63为一个、两个或多个,衬套6的第二壁632设有多个定位槽61时,多个定位槽61在衬套6的周向上间隔布置,通过将在泵壳1内壁的定位台603配合在定位槽61内,能够便于衬套6在泵腔11内的定位。更具体地,衬套6和泵壳1同轴设置,泵壳1的内壁面呈台阶状,衬套6的端部能够配合在台阶处以进一步实现衬套6的环向定位,换言之,实现衬套6的径向定位。

第一套体62包括第一壁621和第二壁622,定位槽61设置于第二壁622,定位槽61设置于第二壁622,定位槽61相对于第二壁622呈向内凹陷设置,以与定位台63相配合,定位台63卡设于定位槽61,以实现衬套6的环向定位,可以实现在整泵进行装配时保证衬套的位置不会因为电机5和泵壳1的相对旋转产生错位。泵壳1内壁的定位台63与衬套6外壁的定位槽61采用旋紧配合的方式实现零部件的正确安装,且选择在泵壳1内壁附加定位台63,在衬套6外壁面开设定位槽61,在实现定位的同时可以因泵壳结构的改变从而实现对密封圈的密封效果产生影响。

更具体地,定位槽61的在轴向上略低于第二壁632的轴向上高度,定位槽61为一方形结构凹槽,定位台为一方形结构凸台,凹槽与凸台相互配合,以实现衬套6在泵腔11内的定位,在固定径向定位的同时可以保证在进行整泵装配时泵壳1和电机5相对旋转时不会造成衬套6与泵壳1相对位置的变动,从而影响水力性能。可以理解的是,凹槽可以其他形状,比如环形或者或者长方形,相应的凸台结构的形状也可为环形或者长方形,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定位槽61的一侧(图5所示的上侧)与衬套出水口64在外壁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定位槽61的一侧(图5所示的右侧)与第一壁621的外端一部分重合,定位槽61的一侧(图5所示的左侧)与第一壁622的外端部分重合,定位槽61的一侧(图5所示的下侧)在第二壁622外端,定位槽61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段6211的长度,定位槽61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壁622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4包括导热盘41和加热元件42,导热盘41连接在泵壳1的第二段(图2所示泵壳1的上端)。换言之,导热盘41连接泵壳1的左端,且导热盘41和泵壳1以及泵壳1右端的分水盘7一起限定出泵腔11,导热盘41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泵壳的周壁的相对两侧,出水口与所述导热盘之间的夹角为0°~180°。进一步地,导热盘41的材料为陶瓷,能够起到绝缘导热的作用。更进一步地,导热盘41和泵壳1之间设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可以为0型密封圈,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盘41邻近进水室111设置,加热元件42和进水室111中的液体分隔于导热盘41的两侧,通过导热盘41进行传热,提高了通电安全性,而且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

如图3所示,加热元件42为加热管,加热管设在导热盘41的外端面,具体地,导热盘41具有凹部,该凹部的开口朝外,且凹部为沿导热盘4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加热管嵌入在导热盘41的环形凹部内,通过导热盘41外端面的加热管对泵腔11内的流体进行加热。换言之,如图2所示,导热盘41具有向右凹入的凹部,且该凹部沿导热盘41的一周设置以形成环状,加热管设在该环状的凹部中。

更进一步地,加热组件4还包括温控器43、保险丝44以及导热棒45,温控器43和保险丝44均设在导热盘1的外端面,且温控器43和保险丝44均通过导热棒45与加热元件42串联。换言之,导热盘1的左端面还设有温控器43、保险丝44和导热棒45,其中温控器43通过一个导热棒45与加热元件42电性连接,保险丝44通过一个导热棒45与加热元件42电性连接。具体地,温控器和保险丝均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导热盘41的外端面,该固定件可为螺栓和螺母,且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导热盘41上设在温控器43和保险丝44,能够实时监控温度,提高了安全性能。更进一步地,温控器43和保险丝44并列设置,连接温控器43和加热管的导热棒45与连接保险丝44和加热管的导热棒45彼此大体平行设置。

下面参考附图1-10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泵。

如图1-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泵包括泵壳1、叶轮2、轴承支架3、加热组件4、电机5、衬套6和分水盘7,其中,泵壳1的左端连接分水盘2,泵壳1的上端连接加热组件4,分水盘2和加热组件4分别封闭泵壳1的右端和上端,以在泵壳1内限定出泵腔11。泵壳1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如图1所示,进水口设在泵壳1的轴向方向上,出水口设在泵壳1的周壁,且出水口与加热组件4间隔开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泵包括泵壳1、叶轮2、轴承支架3,加热组件4,电机5和衬套6,其中,泵壳1具有泵腔11,分水盘7设在泵壳1的第一段(图2所示的泵壳1的左端),加热组件4设在泵壳1第二段(图1所示的泵壳1的上端),即分水盘7、泵壳1和加热组件4限定出泵腔11。换言之,如图2所示,泵壳1的左端连接分水盘7,泵壳1的上端连接加热组件4,分水盘2和加热组件4分别封闭泵壳1的左端和上端,以在泵壳1内限定出泵腔11,轴承支架3位于叶轮2和电机5之间,所述轴承支架3与所述衬套6的第一套体62的底面相贴合。

外部的水通过进水口12进入泵腔11内,再通过出水口13排出,出水口的轴向和进水口的轴向彼此正交。

分水盘7包括筒体71、凸缘72和围堰,凸缘72从筒体71的左端的外周沿筒体71的径向向外延伸,围堰从凸缘72的外周缘沿筒体71的轴向朝向筒体71的左端延伸,围堰与泵壳1的左端相连,凸缘22和泵壳1之间设有0型密封圈。轴承支架3包括沿径向依次相连的连接部33、封口板32和轴承限位座31,连接部33的外周与分水盘7密封相连。

电机5包括定子51和转子52,且电机5设在泵腔11内的右端,电机5的肘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且可转动的电机轴53,电机轴53的左端和转子52设在筒体51的内部,筒体51的左端开口,筒体51的右端封闭,电机轴53的右端从筒体21的右端穿出并与泵腔11内的叶轮2相连,定子51环绕在筒体51的外周,且定子51的右端与凸缘52的左端面连接,定子51的左端连接有罩壳8,可以理解的是,定子51围绕在转子52的外周以形成磁力。轴承54的外圈与轴承支架3相对固定,轴承54的内圈与电机轴53相对固定。

加热组件4包括导热盘41、加热元件42、温控器43、保险丝44和导热棒45,导热盘41连接泵壳1的左端,且导热盘41和泵壳1以及泵壳1右端的分水盘2一起限定出泵腔11,导热盘41的材料为陶瓷,能够起到绝缘导热的作用,导热盘41和泵壳1之间设有0型密封圈。

加热元件42连接导热盘41,加热元件42可以为加热管(如图3所示)。导热盘41的上端面还设有温控器43、保险丝44和导热棒45,其中温控器43通过一个导热棒45与加热元件42串联,保险丝44通过一个导热棒45与加热元件42串联。通过在导热盘41上设在温控器43和保险丝44,能够实时监控温度,提高了安全性能。连接温控器43和加热管的导热棒45与连接保险丝44和加热管的导热棒45彼此大体平行设置。

衬套6组装于泵腔11内且邻近进水口12设置,衬套6和泵壳1同轴设置,该衬套6能够将泵腔11分为邻近进水口12的进水室111和邻近出水口13的压水室112,且衬套6上衬套进水口65可以连通进水室111和压水室112。

衬套6设有第一套体62和衬套出水口64,第一套体62包括第一壁621第二壁622和第三壁623,衬套6上设有两个衬套出水口64,两个衬套出水口64位于第二壁622上,两个衬套出水口64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套体62上,两个衬套出水口64分布于第一套体62的中心轴线的相对两侧,衬套6的第二壁622的底面,即靠近电机5的面与轴承支架3的连接部33靠近叶轮2的一面相贴合,第二壁622与泵腔11的周壁相贴合,第二壁622位于第一套体62的外端,第二壁622与第一壁62的外边缘相连接。

衬套6设有第二套体63和衬套进水口65,衬套进水口65位于衬套6的中心轴线上的右侧,第一壁621沿衬套6的轴向螺旋延伸且围绕在衬套进水口65的外周,螺旋末端相对所述螺旋始端更加靠近衬套进水口65,第一壁621螺旋的始端位于衬套6的一端面,第一壁621螺旋的末端位于衬套5的另一端面,第一壁621的螺旋的始端邻近衬套进水口65,第一壁621的螺旋的末端位于衬套出水口64,第一壁621在轴向上的尺寸沿螺旋延伸的方向逐渐增大,沿垂直于衬套6的轴向的平面剖开第一套体62,第一套体62的底面为两个沿轴向向内凹入的介于环形与螺旋形之间。衬套进水口65连通进水室111和压水室112且衬套进水口65邻近进水口12设置,第二套体63的外壁与进水口12的内壁面相贴合,以便将水从进水口12进入衬套6,通过衬套6的过流作用,将水以一定压力从出水口13排出。第一套体62的第一壁621包括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第一段6211靠近第一壁621的螺旋始端,第二段6212靠近第一壁621的螺旋末端,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均为平滑的平面,且平滑连接,第一段6211曲率大于第二段6212的曲率,更具体地,第一段6211包括连接于第二壁622的外侧和位于第二壁622与第二套体63之间的内侧,沿第一套体62至第二套体63的方向上,内侧相高于外侧,使得第一段6211相对于所述第二壁622倾斜设置,第一段6211的外壁面和第二壁622的外壁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以减少从衬套出水口64流出的水的回流量,从而能量损失减少,进而使泵的整体工作效率有所提升。

第一套体62设有第三壁623,第三壁623为平滑平面,位于所述衬套进水口65与第一壁621之间,并连接于第二套体63和第二壁622,以便于结构的连接以及实现尺寸大小的需要。第一壁与第三壁623设有两个凸台66,凸台66位于衬套进水口65与衬套出水口64之间,且与第二套体63的外壁面相连接,并与衬套出水口64壁面相连接,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衬套6的第二壁6设有两个位于第一壁621螺旋始端的定位槽61,定位槽61相对于第二壁622呈向内凹陷设置,定位槽61同时邻近衬套出水口64,泵壳1的内壁设有与定位槽61相配合的定位台603,定位台603卡设于定位槽61。泵壳1的内壁面呈台阶状,衬套6的端部能够配合在台阶处以进一步实现衬套6的环向定位,以实现衬套6在环向定位和径向定位,从而在进行整泵的装配时泵壳和电机相对旋转时不会造成衬套与泵壳相对位置的移动,进而不会影响水力性能。

下面参考附图10和附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泵的效果。

对比附图10、11可知,即对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泵的压力场与现有泵的速度场可知:衬套6的第一段6211曲率大于第二段6212的曲率,第一段6211的曲率在靠近第二壁622方向上逐渐增大,可以减少流体的回流量,

衬套6的第二壁622呈环形,在第一套体的内腔620中流动的流体速度是逐渐增大的。经衬套出水口64流经隔舌时会因为压力差的存在导致流体向隔舌喉部回流,重新与叶轮2流出来的流体相汇合,此时会导致能量的损失。原有结构的大致螺旋形状的第一壁621是按照固定曲率进行延伸,则在衬套出水口64处的隔舌的间隙较大,出口处的压差大,各个过流断面的面积相等,由衬套6收集的液体回流量大,与叶轮2新排出的流体进行混合,能量损失较大。故对于第一壁621曲率固定的衬套6,叶轮2中排出的流体在第一套体的内腔620中流动时速度逐渐增大但能量损失较大,经衬套6能量转化后,衬套出水口64截面的液体速度较大,则在后续的路径中所产生的能量损失较大,则整泵效率下降。现不同曲率处理的第一套体62的内壁面处于环形和螺旋形之间,在隔舌部位进行了不同曲率的处理,隔舌间隙变小,在衬套出水口64部位喉部的压差有所减小,则回流量减小,因而该部分损失减小。经衬套6能量转换后动能相对较小,动能向静压能转换对于水泵整体而言,可增加水泵的扬程和效率。

从压力场可以看出,变曲率的衬套6在衬套出水口64处的压力梯度小,固定曲率的衬套6在同一截面处压力梯度较大,所以能量损失更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