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吸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77778发布日期:2020-07-14 17:03阅读:1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吸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吸泵。



背景技术:

自吸泵属自吸式离心泵,它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运行平稳、维护容易、效率高、寿命长,并有较强的自吸能力等优点。管路不需安装底阀,工作前只需保证泵体内储有定量引液即可。

现有技术中的自吸式泵内部采用单向阀橡胶防止液体回流,达到自吸效果。而单向阀吸合率高,使用时间长后容易损坏,造成自吸力不持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吸泵,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自吸泵采用单向阀橡胶防止液体回流,造成自吸力不持久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吸泵,包括泵本体和集水壳体,所述泵本体包括驱动装置和叶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叶轮驱动连接;所述集水壳体固设于所述泵本体的驱动端,其内部形成有集水空腔;所述集水空腔内设有竖直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水空腔分隔为第一集水腔和第二集水腔;所述第一集水腔的顶壁设有与其连通的注水部,其顶部还设有吸入口,所述吸入口位于所述注水部的下方;所述第二集水腔的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吸入腔,其顶壁设有与其连通的吐出口;所述叶轮设于所述吸入腔内;所述吸入腔的吸入端通过所述隔板上的通孔与所述集水空腔的底部连通。

较优地,所述注水部包括注水口和第一螺丝;所述注水口与所述第一集水腔连通,其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丝配合的第一螺纹。

较优地,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吐出口的外侧面上均设有第二螺纹。

较优地,所述第一集水腔的底部还设有排水部,所述排水部位于所述通孔的下方。

较优地,所述排水部包括排水口和第二螺丝;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第一集水腔连通,其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螺丝配合的第三螺纹。

较优地,所述吸入腔与所述通孔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圈。

较优地,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吸泵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该自吸泵工作时,先通过注水部将第一集水腔内注满液体,从吸入口将待输送的液体及管路中的空气抽进第一集水腔内,液体和空气通过吸入腔进入第二集水腔,空气从吐出口排出,液体则继续存留在第二集水腔,空气全部排出后开始输送液体。该自吸泵去掉了传统自吸泵中的单向阀,延长自吸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吸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吸泵,包括泵本体10和集水壳体20,所述泵本体10包括驱动装置11和叶轮12,所述驱动装置11与所述叶轮12驱动连接。所述集水壳体20固设于所述泵本体10的驱动端,其内部形成有集水空腔21。所述集水空腔21内设有竖直的隔板22,所述隔板22将所述集水空腔21分隔为第一集水腔23和第二集水腔24。所述隔板22上设有异形密封橡胶件222,异形密封橡胶件222进一步分隔第一集水腔23和第二集水腔24。所述第一集水腔23的顶壁设有与其连通的注水部231,其顶部还设有吸入口232,所述吸入口232位于所述注水部231的下方。所述第二集水腔24的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吸入腔241,其顶壁设有与其连通的吐出口242。所述叶轮12设于所述吸入腔241内。所述吸入腔241的吸入端通过所述隔板22上的通孔221与所述集水空腔21的底部连通。

该自吸泵工作时,先通过注水部231将第一集水腔23内注满液体,从吸入口232将待输送的液体及管路中的空气抽进第一集水腔23内,液体和空气通过吸入腔241进入第二集水腔24,空气从吐出口242排出,液体则继续存留在第二集水腔24,空气全部排出后开始输送液体。该自吸泵去掉了传统自吸泵中的单向阀,延长自吸泵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自吸泵的所述注水部231包括注水口2311和第一螺丝2312。所述注水口2311与所述第一集水腔23连通,其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丝2312配合的第一螺纹2313。具体地,第一螺丝2312与注水口2311螺接,方便拆装和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自吸泵的所述吸入口232和所述吐出口242的外侧面上均设有第二螺纹2321、2421。第二螺纹2321、2421方便连接管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自吸泵的所述第一集水腔23的底部还设有排水部233,所述排水部233位于所述通孔221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自吸泵的所述排水部233包括排水口2331和第二螺丝2332。所述排水口2331与所述第一集水腔23连通,其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螺丝2332配合的第三螺纹2333。具体地,第二螺丝2332与排水口2331螺接,方便拆装和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入腔241与所述通孔221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圈25。密封垫圈25可以是橡胶圈,其增强了密封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自吸泵的所述驱动装置11为电机。电机具有工作稳定、能耗低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吸泵,包括泵本体和集水壳体,所述泵本体包括驱动装置和叶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叶轮驱动连接;所述集水壳体固设于所述泵本体的驱动端,其内部形成有集水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空腔内设有竖直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水空腔分隔为第一集水腔和第二集水腔;所述第一集水腔的顶壁设有与其连通的注水部,其顶部还设有吸入口,所述吸入口位于所述注水部的下方;所述第二集水腔的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吸入腔,其顶壁设有与其连通的吐出口;所述叶轮设于所述吸入腔内;所述吸入腔的吸入端通过所述隔板上的通孔与所述集水空腔的底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部包括注水口和第一螺丝;所述注水口与所述第一集水腔连通,其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丝配合的第一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吐出口的外侧面上均设有第二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腔的底部还设有排水部,所述排水部位于所述通孔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部包括排水口和第二螺丝;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第一集水腔连通,其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螺丝配合的第三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腔与所述通孔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圈。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吸泵,包括泵本体和集水壳体,泵本体包括驱动装置和叶轮,驱动装置与叶轮驱动连接;集水壳体固设于泵本体的驱动端,其内部形成有集水空腔;集水空腔内设有竖直的隔板,隔板将集水空腔分隔为第一集水腔和第二集水腔;第一集水腔的顶壁设有与其连通的注水部,其顶部还设有吸入口,吸入口位于注水部的下方;第二集水腔的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吸入腔,其顶壁设有与其连通的吐出口;叶轮设于吸入腔内;吸入腔的吸入端通过隔板上的通孔与集水空腔的底部连通。该自吸泵去掉了传统自吸泵中的单向阀,延长自吸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吴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创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7
技术公布日:2020.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