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油箱及液压压驱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41305发布日期:2021-06-01 23:17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油箱及液压压驱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油箱及液压压驱泵。



背景技术:

压驱技术是利用常规压裂施工工艺向地层中注入大体积高效驱油剂来恢复地层能量,并利用高效驱油剂的驱替和置换作用来挖潜剩余油,提高储层动用程度的一项措施增产技术。在我国大庆油田压驱作业实践中,压驱技术阶段累计增油是常规压裂措施的4倍,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目前,部分油田采用压裂车进行压驱作业,常见的压裂车一般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上的柴油发动机、液力变矩器、传动轴和压裂泵等,在工作过程中,柴油发动机启动后,经液力变矩器变速、变矩后,通过传动轴带动压裂泵转动,以实现压裂作业。

但是,现有技术的曲轴式柱塞泵中,冲程较短,换向次数多,柱塞动作频繁,易损件的寿命短,例如,液力端的阀座、阀和阀胶皮等的使用寿命只有几十小时;另外,这种曲轴式柱塞泵的输出压力、流量的覆盖范围较窄,若要提高覆盖范围,需更换不同缸径的液力端;另外,柱塞在频繁快速换向时,压裂液尚未充分吸入即排出,造成吸入效率不高,导致工作效率偏低;另外,压裂泵内集成安装有曲轴、动力输入齿轮、连杆、液力端的箱体及座体等,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拆装维护不便;另外,动力输入齿轮作高速重载旋转,对润滑和冷却的要求高,需要布置结构复杂的润滑系统及对应的冷却系统。

液压压驱泵具有冲程长、换向次数少、易损件寿命长等优点。但是,现有的液压调剖泵排量相对较小,不能满足液压压驱泵对大排量注入设备的使用要求。而如果要增大液压压驱泵的最大排量,系统的产热量将大幅提升,现有的液压压驱泵的散热能力较弱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液压油箱及液压压驱泵,提高了液压油箱的散热能力。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油箱,用于液压压驱泵,包括:

箱体;

散热器;以及

散热油泵,所述散热油泵的吸入端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散热油泵的排出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散热器的排出端与所述箱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散热油泵均为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散热油泵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箱体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一侧壁上设有多个油箱出油口。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设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的内腔分隔为多个容置腔,每个所述容置腔均对应有至少一个所述油箱出油口。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设有散热吸油管,所述散热吸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油泵连接,另一端贯穿至少一个所述隔板,所述散热吸油管上设有多个吸油孔,所述散热吸油管通过所述吸油孔与多个所述容置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的排出端与散热回油管连接,所述散热回油管包括多个分支管,所述多个分支管分别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设有在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箱体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液压压驱泵,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液压油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传统的液压调剖泵中将散热器连接至回油管路上,而本实施例中的液压油箱则采用旁路散热,一方面散热器免受回流的液压油冲击,延长了散热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便于根据散热的需要匹配合理的散热油泵,对液压油进行高效散热,提高了液压油箱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液压压驱泵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液压压驱泵的液压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泵站撬的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泵站撬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的a向视图。

图8为图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b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压泵站撬,101-动力元件,102-传动元件,103-分动箱,104a、104b-液压油泵,105-吸油管路,106-出油管路,107-蓄能器,108-阀块,109-回油集成块,110-溢流管路,111-回油管路,112a、112b-回油滤油器,113-供油集成块,114-单向阀;

2-液压油箱,201-箱体,2011-油箱出油口,2012-第一隔板,2013-第二隔板,2014-第三隔板,202-散热器,203-散热油泵,204-散热吸油管,2041-吸油孔,205-散热回油管,2051-第一分支管,2052-第二分支管,206-通风管。

3-液力撬;

6-分体连接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解释以下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清楚。

液压压驱泵包括液压泵站撬1和液力撬3,其中,液压泵站撬1上包括动力元件101、液压油泵104a、104b、液压油箱2;而液力撬3中则包括机架、主工作液缸和阀箱,液压泵站撬1和液力撬3通过分体连接管路6连接。液压泵站撬1用于向液力撬3提供液压油,液力撬3则用于将液压油的压力转化为工作介质的压力,进行压驱作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液压泵站撬1,包括动力元件101、分动箱103和两个液压油泵104a、104b,所述动力元件101与分动箱103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分动箱103具有两个输出端,所述分动箱103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液压油泵104a、104b传动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液压油泵104a、104b的排量并不能任意选择,特别是对大排量液压油泵进行选型时往往受到技术成熟度、价格等因素的限制,本实施例的液压泵站撬1中,采用一个动力元件101驱动两个液压油泵104a、104b,并通过分动箱103进行传动,在使用少量动力元件101的情况下,选择常规的液压油泵104a、104b即可大幅提高液压压驱泵的最大排量。

本实施例中动力元件采用电动机,电动机通过传动元件102与分动箱103连接,上述传动元件102例如可以包括钟形罩和联轴器,电动机的壳体通过钟形罩与分动箱103的壳体连接,电动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分动箱103的输入端连接,通过钟形罩和联轴器进行传动连接,同轴度好,性价比高。

其中,动力元件101例如可以为电动机或者柴油机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具有多种选择,对此不作特别地限定。本实施例中,分动箱103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一个液压油泵104a、104b传动连接。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更多数量输出端的分动箱103,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元件101为多个。例如在一台液压泵站撬1中安装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动力元件101。在一个液压泵站撬1中安装多个动力元件101,与此同时,每个动力元件101驱动两个液压油泵104a、104b,当然也可以为多个液压油泵,从而达到液压压驱泵最大排量的大幅提升的技术效果,满足液压压驱作业对大排量注入设备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液压泵站撬1包括三个动力元件101,每个动力元件101则能够同时驱动两台液压油泵,这样在一台液压压驱泵中则具有六台液压油泵,相对于传统的液压调剖泵来说,在采用同样规格的液压油泵情况下,整机的排量能够提高至六倍。

本实施例中,在每个液压油泵的出口均设置单向阀114,避免液压系统回油损伤液压油泵,对液压油泵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泵站撬1还包括液压油箱2;所述液压油泵104a、104b的吸入口通过吸油管路105与所述液压油箱2连接。

其中,吸油管路105例如可以设置进油滤油器和喉箍,进油滤油器用于过滤掉液压油中的杂质,避免杂质进入循环;喉箍便于对管路进行连接,也能够起到隔振的作用。

液压油箱2的主要作用是储存油液,此外还起着对油液的散热、杂质沉淀和使油液中的空气逸出等作用。按油箱液面是否与大气相通,油箱可分为开式与闭式两种。开式油箱用于一般的液压系统中;闭式油箱用于水下和对工作稳定性、噪声有严格要求的液压系统中。本实施例中的液压油箱2为开式油箱。液压油泵104a、104b的吸入口与液压油箱2连接,从液压油箱2内吸入液压油,并将液压油泵104a、104b送至主工作液压缸,从主工作液缸流回的油液再经过回油管路111流回液压油箱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油箱2包括箱体201、散热器202和散热油泵203,所述散热油泵203的吸入端与所述箱体201连接,所述散热油泵203的排出端与所述散热器202连接,所述散热器202的排出端与所述箱体201连接。传统的液压调剖泵中将散热器202连接至回油管路111上,而本实施例中的液压油箱2则采用旁路散热,一方面散热器202免受回流的液压油冲击,另一方面,便于根据散热的需要匹配合理的散热油泵203,对液压油进行高效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202和所述散热油泵203均为多个,且所述散热器202与所述散热油泵203一一对应。通过增加散热器202和散热油泵203的数量能够增大液压泵站撬1的散热能力,当系统的产热量较低时,通过启动部分散热油泵203工作即可满足散热要求,避免了能源的浪费,便于维持液压油的油温在合理的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泵站撬1还包括供油集成块113,所述供油集成块113的进油口与所述液压油泵104a、104b的排出口通过出油管路106连接,在出油管路106中可以设置蓄能器107,蓄能器107用于缓冲液压回路中的液压冲击。出油管路106的一端与液压油泵连接,另一端与阀块108连接,在阀块108上可以设置溢流阀,溢流阀的溢流口通过溢流管路110连接至回油集成块109,可以通过溢流阀将液压油直接回流至液压油箱,起到控制液力撬启动和停止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在阀块108上设置安全阀,限定液压系统的压力,对液压系统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所述供油集成块113具有多个出油口。将液压压驱泵设计为分体式,即包括用于提供液压油的液压泵站撬1和液力撬3,从而每一部分具有较小的体积和重量,便于运输。通过在液压泵站撬1上设置供油集成块113便于通过液压油管将液压泵站撬1与液力撬3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泵站撬1还包括回油集成块109,与所述回油管路111的一端连接,所述回油管路111的另一端与回油滤油器112a、112b连接,所述回油滤油器112a、112b与所述油箱连接,通过设置回油集成块109便于通过液压油管将从液力撬3流回的液压油连接至液压油箱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油滤油器112a、112b为多个;所述回油管路111具有多个出油口,所述回油管路111的出油口分别与一个所述回油滤油器112a、112b连接。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回油滤油器112a、112b具有几种规格,通过设置多个回油滤油器112a、112b来适应大排量的回油过滤要求,并且采用常规的回油滤油器112a、112b维护方便,设备保养时更换常规的滤芯即可。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液压油箱,该液压油箱2包括箱体201、散热器202和散热油泵203,散热油泵203的吸入端与箱体201连接,散热油泵203的排出端与散热器202连接,散热器202的排出端与箱体201连接。传统的液压调剖泵中将散热器202连接至回油管路111上,而本实施例中的液压油箱2则采用旁路散热,一方面散热器202免受回流的液压油冲击,另一方面,便于根据散热的需要匹配合理的散热油泵203,对液压油进行高效散热。

散热器202和散热油泵203均为多个,且散热器202与散热油泵203一一对应。通过增加散热器202和散热油泵203的数量能够增大液压泵站撬1的散热能力,当系统的产热量较低时,通过启动部分散热油泵203工作即可满足散热要求,避免了能源的浪费,便于维持液压油的油温在合理的区间内。

本实施例的液压油箱2具有三个散热油泵203和三个散热器202,散热油泵203和散热器202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每个散热器202均由一个散热油泵203供油。当然,也可以采用三个散热油泵203向两个散热器202供油,或者两个散热油泵203向三个散热器202供油,即,两者数量不相同也可以。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202位于箱体201的上方。散热器202从下侧吸风,向上排出热风。在散热器202与箱体201之间设有用于空气流通的空隙。散热器202设于箱体201的上方合理利用了箱体201上方的空间,减小了液压油箱2在长度和宽度方向的空间占用。

箱体201的一侧壁上设有多个油箱出油口2011。每个液压油泵与一个油箱出油口2011对应,通过油箱出油口2011从液压油箱2内吸取液压油。

箱体201内设有多个隔板,隔板将箱体201的内腔分隔为多个容置腔,每个容置腔均对应有至少一个油箱出油口2011。本实施例中,每个容置腔对应于两个油箱出油口2011。

本实施例中,箱体201内设有第一隔板2012和第二隔板2013,第一隔板2012和第二隔板2013平行设置,将箱体201的内腔分隔为三个容置腔。第一隔板2012和第二隔板2013由箱体201的底部向上延伸,但与箱体201的顶部之间保留一定间隔,当一个容置腔的油位超过隔板的高度时,该容置腔内的液压油可以向相邻的容置腔溢出。

如图6所示,箱体201的右侧壁上设有油箱出油口2011,箱体201的顶部左侧设有回油滤油器。而第一隔板2012和第二隔板2013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箱体201内设有散热吸油管204,散热吸油管204的一端与散热油泵203连接,另一端贯穿至少一个隔板,散热吸油管204上设有多个吸油孔2041,散热吸油管204通过吸油孔2041与多个容置腔连通。这样散热油泵203能够从不同的容置腔内吸取液压油,保证液压油箱2内各个容置腔内的液压油温均衡。

散热器202的排出端与散热回油管205连接,散热回油管205包括第一分支管2051和第二分支管2052,第一分支管2051和第二分支管2052分别与不同容置腔连通。经过散热器202降温后的液压油被分配至两个容置腔,进一步确保了各个容置腔内液压油的油温均衡。

如图8所示,在箱体201的中部设有第三隔板2014,第三隔板2014与第一隔板2012的延伸方向垂直,在左右方向将箱体201的内腔分隔开。回油滤油器在第三隔板2014的一侧,油箱出油口2011在第三隔板2014的另一侧。经过系统循环后,液压油由回油滤油器流回油箱,在第三隔板2014的左侧经过沉降后流动至第三隔板2014的右侧,第三隔板2014能够起到沉降液压油内杂质的作用。

在箱体201上还设有多个通风管206,通风管206在上下方向贯穿箱体201,在通风管206内形成连通箱体201上侧和下侧的通风孔。通风管206位于散热器202的下方。通风孔一方面能够为散热器202提供进风通道,对箱体201内部的液压油起到降温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箱体201的结构强度。

参考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装置,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公开内容的基础上做出任何改造、修饰以及变动。本申请包括上述具体实施方案及其任何等同形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