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45704发布日期:2022-01-26 18:18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一种无叶风扇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风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见的无叶风扇中导叶结构是固定在出风口位置处,虽然导叶结构可以细化气流,使得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更加平稳,而使得无叶风扇吹出的气流更加舒适,但是,无叶风扇内生产的气流在经过导叶结构时,气流与导叶结构的接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气流的损失,降低出风口的风速,同时,当高速气流通过导叶结构时,由于空气分子黏滞摩擦力的影响,使得产生的噪音增大,现有的无叶风扇出风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急需可切换模式的无叶风扇,从而满足有导叶结构与无导叶结构两种模式的切换。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叶风扇,其通过切换,实现了出风口位置处存在导叶结构与无导叶结构的两种状态,以便提供用户不同的出风模式。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叶风扇,包括:
7.吹风构件,其上开设有出风口;
8.导风部,其设置在所述吹风构件内;以及
9.驱动所述导风部运动的调节组件,使得所述导风部可相对所述出风口运动;
10.其中,所述导风部沿其延伸方向上布设有若干的导风扇片,所述导风扇片可抵触在所述出风口上,以使得在所述出风口处形成若干风室;在所述调节组件驱使下,使得所述导风扇片与所述出风口脱离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吹风构件内置有固定连接板,所述固定连接板固定在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所述导风部相对所述固定连接板运动。
12.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直线驱动器;所述调节组件驱动所述导风部沿出风方向往复运动。
13.优选地,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导风部间安装有连杆,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沿垂直于出风方向运动,由所述连杆带动所述导风部同时受所述固定连接板限定运动方向,使得所述导风部沿出风方向移动。
14.优选地,所述连杆上安装有楔块,所述导风部上向外凸出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沿所述楔块上的斜面滑动,从而使得所述导风部沿出风方向移动。
15.优选地,所述导风部与所述固定连接板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对所述导风部施加一作用力,以使得所述导向块压合在所述楔块。
1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另一种无叶风扇,包括:
17.吹风构件,其上设置有至少两出风口;以及
18.所述吹风构件一端的入风口处设置有出风系统,其用于在所述吹风构件内形成气流;
19.其中,其中一所述出风口处布设有导风扇片,通过所述导风扇片将所述出风口分隔成若干的风室,所述吹风构件内置有挡风块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挡风块的调节组件,所述挡风块用于阻挡部分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调节组件驱使所述挡风块移动,使得气流切换至从不同所述出风口压出。
20.优选地,所述吹风构件包括外壳体及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有贯穿的中空部;
21.所述外壳体罩设在所述基体外,并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中空部间形成环状的第一出风口,所述基体的中空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
22.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直线驱动器,所述直线驱动器带动所述挡风块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往复运动。
23.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安装在所述吹风构件远离所述入风口的另一端上;
24.所述吹风构件内还安装有固定连接板,所述固定连接板用于限制所述挡风块的移动方向,所述调节组件驱动所述挡风块在所述固定连接板的限定下移动。
25.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板上罩设有一罩壳,使得在所述固定连接板与所述罩壳间形成所述挡风块的运动通道;
26.所述罩壳上开设有出风让位口,所述出风让位口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使得气流通过所述出风让位口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27.优选地,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挡风块间安装有连杆,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出风方向运动,由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挡风块同时受所述固定连接板限定运动方向,使得所述挡风块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移动。
28.优选地,所述连杆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延伸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所述挡风块上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伸入至所述限位孔内;
29.当所述直线驱动器驱动所述连杆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方向运动时,所述挡风块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移动。
30.优选地,所述基体呈环状,所述外壳体罩设在所述基体外,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第壳体连接形成筒状的所述外壳体主体结构。
31.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的动力传输端还连接有挡风块,在所述调节组件的驱动下,使得所述挡风块与所述导风部相对运动。
3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叶风扇,通过调节模组带动导风部远离出风口,将无叶风扇切换到另一种模式下,使得气流直接从出风口排出,避免了风速降低,同时,降低噪音;另一种无叶风扇,利用该无叶风扇上的两个出风口实现不同的出风模式,调节模组带动挡风块,通过挡风块阻挡任一出风口,将气流从另一出口内压出,从而方便实现出风模式的切换。
34.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3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一般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内吹风构件的一般整体示意图;
3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内吹风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内吹风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内吹风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4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内吹风构件的前出风模式气流示意图;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内吹风构件的后出风模式气流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00-出风系统;200-吹风构件;210-外壳体;211-第一壳体;212-第二壳体;220-基体;221-入风口;222-环状延伸部;223-中空部;224-连接柱;230
‑ꢀ
第一出风口;240-第二出风口;250-调节组件;251-驱动部;252-连杆;2521
‑ꢀ
限位孔;2522-楔块;261-罩壳;2611-出风让位口;2612-导向槽;262-导风部;2621-导向块;2622-导风扇片;263-挡风块;2631-导向柱;264-固定连接板;2641-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47.接下来,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48.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出风系统100 以及吹风构件200,其中,所述吹风构件200包括外壳体210及基体220,所述基体220上设置有贯穿的中空部223,使得所述基体220呈环状结构;
49.所述外壳体210罩设在所述基体220外;具体地,所述外壳体210包括第一壳体211及第二壳体212,所述第一壳体211与第二壳体212连接形成筒状的所述外壳体210主体结构;所述外壳体210与所述基体220连接形成所述吹风构件200的主体结构,所述外壳体210
与所述基体220间形成气流流动的腔体,所述外壳体210与所述基体220连接在一端处形成的敞口以用于作为入风口221,所述出风系统100与所述吹风构件200上入风口21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吹风构件200上开设有出风口,使得所述出风系统100产生的气流从而所述入风口210进入至所述外壳体210与所述基体220间形成的腔体内,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50.所述出风系统100内置有一风机,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吹风构件200 的侧壁上,使得所述风机生成的气流方向与气流的排出的方向相垂直或近似垂直,由于风机设置在该无叶风扇内部,使得使用更加安全。
51.进一步地,在所述外壳体210与所述中空部223间形成环状的第一出风口230,气流从所述第一出风口230内排出,具体地,所述基体220沿所述中空部223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环状延伸部222,所述外壳体210上对应所述中空部223设置有槽口,使得所述外壳体210与所述基体220配合,所述环状延伸部222与所述槽口间隙配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230,使得气流可从所述环状延伸部222与所述槽口的间隙内排出。
52.现有的无叶风扇内在出风口位置处设置有导叶结构,通过导叶结构对气流进行处理,从而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更平稳、柔和,没有传统风扇使用叶片切割空气来推动气流,吹向人体时会产生有剧性的风感冲击,不平稳、不舒适的感觉;但是,现在的无叶风扇气流在穿过导叶结构从出风口吹出时,由于,气流受导叶结构的导向不可避免的存在损耗,从而降低风速,同时,噪声增大,目前,导叶结构固定连接在出风口位置处,使得其出风模式单一,难以不同的需求;
53.在具体实施例一中:
54.该无叶风扇还包括导风部262及驱动所述导风部262运动的调节组件 250,所述调节组件250包括驱动部251用以驱动导风部262运动,所述导风部262设置在所述吹风构件200内,在所述调节组件250的驱动下,使得所述导风部262可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230运动,通过可动的所述导风部262,使得该无叶风扇可切换出风模模式,相对于由所述导风部262引导气流的第一出风模式以及没有导风部262引导气流的第二出风模式,所述第二出风模式相对于第一出风模式,降低了气流的损耗,提高了风速,使得两种出风模式在产生相同的风速时,第二出风模式所消耗的电能更少,同时,所述第二出风模式相对于第一出风模式下的噪音更小,使得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两种模式下进行切换,从而更加人性化。
55.具体地,所述导风部262沿自身延伸方向上布设有若干的导风扇片 2622,所述导风扇片2622可抵触在所述出风口上,以使得在所述出风口处形成若干风室,在所述调节组件250驱动下,使得所述导风扇片2622与所述出风口脱离连接。
56.进一步地,所述吹风构件200内置有固定连接板264,所述固定连接板 264固定在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所述导风部262相对所述固定连接板 264运动,通过所述固定连接板264垫设所述导风部262,从而使所述导风部 262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230。
57.在具体实施例二中:
58.在具体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方案;
59.所述调节组件250驱动所述导风部262使得所述导风扇片2622沿出风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其中,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250包括直线驱动器,需要指出地是,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直线驱动器地技术方案仅为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所述调节组件250也选择其他常见的驱动器以实现所述导风部 262做直线运动。
60.所述吹风构件200还内置罩壳261,所述固定连接板264、罩壳261连接在其间形成所述导风部262运动的通道;
61.所述罩壳261上开设有沿出风方向延伸的导向槽2612,所述导风扇片 2622对应穿过所述导向槽2612,所述调节组件250的驱动所述导风部262受所述导向槽2612限定方向移动。
62.更近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250安装在所述吹风构件200远离所述入风口221的另一端上,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导风部262间安装有连杆252,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沿垂直于出风方向运动,由所述连杆252带动所述导风部262同时受所述固定连接板264限定运动方向,使得所述导风部262沿出风方向移动;
63.在具体实施例三中:
64.在具体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另一方案;
65.所述连杆252上安装有楔块2522,所述导风部262上向外凸出的导向块 2621,所述导向块2621沿所述楔块2522上的斜面滑动,从而使得所述导风部262沿出风方向移动。
66.所述导风部262与所述固定连接板264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对所述导风部262施加一作用力,以使得所述导向块2621压合在所述楔块 2522。
67.通过所述连杆252带动所述导风部262,从而调整所述直线驱动器动力输出方向,使得所述直线驱动器驱动所述连杆252运动的方向与所述导风部 262运动方向相垂直,从而合理利用该无叶风扇内的空间,使得整个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68.在具体实施例四中:
69.在具体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另一方案;
70.所述调节组件250带动导风部262转动,所述固定连接板264上对应所述导风扇片2622的位置处设置有让位口,在所述调节组件250驱动下,所述导风部262转动使得所述导风扇片2622伸入至所述让位口,直至所述导风扇片 2622与所述固定连接板264表面相平齐,所述导风扇片2622缩入至所述固定连接板264,以切换出风模式。
71.在具体实施例五中:
72.该无叶风扇包括至少两出风口;所述吹风构件200内置有挡风块263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挡风块263的调节组件250,通过所述调节组件250驱使所述挡风块263阻挡其中部分地所述出风口而使得原本受所述挡风块263的阻挡得所述出风口敞开,使得气流切换流向从后敞开的出风口内压出;
73.具体地,该无叶风扇包括两出风口,所述基体220的中空部223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240;
74.其中,其中一所述出风口处布设有导风扇片2622,通过所述导风扇片 2622将所述出风口分隔成若干的风室,在所述调节组件250的驱动下,所述挡风块263移动至阻挡任一出风口,使得气流从另一出风口压出。
75.所述调节组件250包括直线驱动器,所述直线驱动器带动所述挡风块 263沿所述第一出风口230的出风方向往复运动。
76.所述调节组件250安装在所述吹风构件200远离所述入风口221的另一端上;
77.所述吹风构件200内还安装有固定连接板264,所述固定连接板264用于限制所述挡风块263的移动方向,所述调节组件250驱动所述挡风块263在所述固定连接板264的限定
下移动。
78.所述固定连接板264上罩设有一罩壳261,使得在所述固定连接板264 与所述罩壳261间形成所述挡风块263的运动通道;
79.所述罩壳261上开设有出风让位口2611,所述出风让位口2611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240,使得气流通过所述出风让位口2611从所述第二出风口240 排出。
80.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挡风块263间安装有连杆252,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30出风方向运动,由所述连杆252带动所述挡风块263同时受所述固定连接板264限定运动方向,使得所述挡风块263沿所述第一出风口230的出风方向移动。
81.所述连杆252的两端铰接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以及所述挡风块263上。
82.所述连杆252上开设有限位孔2521,所述限位孔2521的延伸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30的出风方向,所述挡风块263上设置有导向柱2631;所述导向柱2631伸入至所述限位孔2521内;
83.当所述直线驱动器驱动所述连杆25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30方向运动时,所述挡风块263沿所述第一出风口230的出风方向移动。
84.具体实施例六中:
85.根据具体实施例三和具体实施五的基础上形成一优选方案;
86.在所述调节组件250的驱动下,使得所述挡风块263与所述导风部262 相对运动,所述调节组件250内置由一驱动部251,所述驱动部251动力输出端连接有一连杆252,所述连杆252上开设有与所述挡风块263连接的所述限位孔2521,具体地,所述挡风块263上设置有导向柱2631,所述导向柱2631 伸入至所述限位孔2521内;
87.所述挡风块263上还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出风口230出风方向延伸的导向孔,所述固定连接板264上设置有伸入至所述导向孔的限位块2641,通过所述导向孔与所述限位孔2521,使得当所述连杆252运动时带动所述挡风块 263运动;
88.同时,所述连杆252的侧边上设置有楔块2522,所述楔块2522与所述导风部262上设置的导向块2621相贴合,当所述连杆252运动时带动所述导风部262运动,从而,使得所述连杆252运动时,同时带动所述挡风块263及导风部262,并且,所述挡风块263及导风部262相向运动;
89.具体地,所述固定连接板264、挡风块263、导风部262及罩壳261依次由下至上叠放,同时,所述导风部262与所述连杆252设置在所述挡风块263 的同一平面上;
90.通过所述调节组件250驱动所述挡风块263、导风部262运动,切换出风模式,使得该无叶风扇满足不同的出风需要,从而更加人性化,提高了用户体验。
91.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