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风轮、离心风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09501发布日期:2022-12-20 19:14阅读:56来源:国知局
离心风轮、离心风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心风轮、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常采用多采用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常设于换热风道内,用于驱动气流沿换热风道流动。
3.离心风机理想的进风方向为转轴的轴向,理想的出风方向为转轴的径向。然而受到空调器安装条件的限制,换热风道的实际进风口通常位于离心风机的径向,使得实际进风方向与离心风机的理想进风方向通常呈近90
°
的夹角,引发进气气流畸变,增加了气流流动损失,降低了离心风机的送风效率,造成噪音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风轮、离心风机及空调器,旨在改善现有离心风机的进气气流流场,加强送风效率,降低噪音。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离心风轮,包括:
6.轮盘,所述轮盘的至少一侧为安装侧;
7.导流风叶,设于所述安装侧,包括多个沿所述轮盘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导流叶片,各所述导流叶片沿自所述轮盘的中部向外周的方向延伸;以及,
8.离心风叶,设于所述安装侧,包括多个环绕于所述导流风叶的外周且间隔分布的离心叶片,各所述离心叶片沿轴向延伸。
9.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在周向上朝向同一侧弯曲设置。
10.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的弯曲方向与各所述离心叶片相同,各所述离心叶片的进口角为α1,各所述导流叶片的出口角大于等于170
°‑
α1,且小于等于190
°‑
α1。
11.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的弯曲方向与各所述离心叶片相反,各所述离心叶片的进口角为α1,各所述导流叶片的出口角大于等于α1-10
°
,且小于等于α1+10
°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叶的外径为d,所述导流风叶的外径大于等于0.6d,且小于等于0.75d;和/或,
13.各所述离心叶片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为h,各所述导流叶片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等于0.4h,且小于等于0.6h。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侧中部凸设有轮毂,所述轮毂自所述安装侧向远离所述安装侧的方向上至少一段呈渐缩设置,各所述导流叶片自所述轮毂的周侧向所述轮盘的外周延伸。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轮毂自所述安装侧向远离所述安装侧的方向呈渐缩设置,且所述轮毂的周侧与所述安装侧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45
°
,且小于等于55
°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叶的外径为d,所述轮毂与所述安装侧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大于等于0.4d,且小于等于0.5d。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轮毂呈锥台状设置,所述轮毂远离所述安装侧的端部形成有轴孔,所述轴孔用以供电机轴穿设。
18.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自所述安装侧凸设,且具有连接于所述轮毂的叶根部、及远离所述轮毂的叶尖部;
19.各所述叶根部的凸设高度为h1,所述轮毂的凸设高度大于等于0.9h1,且小于等于1.1h1,和/或,
20.各所述导流叶片在所述安装侧的凸设高度自所述叶根部向所述叶尖部至少部分地逐渐减小,各所述叶根部的凸设高度为h1,各所述叶尖部的凸设高度大于等于0.4h1,且小于等于0.6h1。
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轮为双吸式离心风轮,所述轮盘的两侧均为所述安装侧。
2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离心风机,包括:
23.蜗壳,所述蜗壳形成有离心风道;以及,
24.如上所述的离心风轮,设于所述离心风道。
2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离心风机。
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形成有换热风道、及连通所述换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离心风机设于所述换热风道,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离心风机在径向上的一端,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离心风机在径向上的另一端。
2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管道式空调室内机。
28.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含有离心风轮的离心风机,离心风轮包括轮盘、导流风叶和离心风叶,轮盘的至少一侧为安装侧,导流风叶设于安装侧,包括多个沿轮盘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导流叶片,各导流叶片沿自轮盘的中部向外周的方向延伸,离心风叶设于安装侧,包括多个环绕于导流风叶的外周且间隔分布的离心叶片,各离心叶片沿轴向延伸。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导流风叶起到导流作用,改善离心风轮进气区域的流场,一定程度上抑制进气气流畸变导致的离心叶片吸力面气流分离现象,改善了湍流噪音,减少空调器内部流场流动损失,提高离心风轮的送风效率,在相同转速下能够提高风量,在相同风量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噪音值。并且,上述离心风轮结构使得在满足空调器的风量需求时,能够缩减离心风轮的直径,缩小离心风机尺寸,从而降低空调器的整体尺寸。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其中部分机壳被移除;
30.图2为图1中离心风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3图2中离心风轮的轮毂及导流风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4图1中离心风机的正视图;
33.图5为图4中a-a处的剖视图;
34.图6为图4中离心风轮的正视图;
35.图7为图6中离心风轮的剖视图;
36.图8为图6中离心风轮的导流风叶布置示意图;
37.图9为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机的子午流面静压云图;
38.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离心风机一实施例的子午流面静压云图。
39.附图标号说明:
40.标号名称标号名称200空调器12导流风叶201机壳120导流叶片20换热风道121叶根部100离心风机122叶尖部10离心风轮13离心风叶15蜗壳130离心叶片150离心风道14轮毂11轮盘140轴孔
41.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4.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5.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200。该空调器200可以是一体式空调器,也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可以是空调室外机,也可以是空调室内机。具体地,可以是柜式空调室内机、管道式空调室内机、或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等任意可以应用离心风机的空调器200。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200为管道式空调室内机,例如可以是风管机,也可以是中央空调中的嵌入式空调室内机。
46.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空调器200包括机壳201,所述机壳201内形成有换热风道20,所述机壳201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换热风道20。所述换热风道20内设有离心风机100,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离心风机100在径向上的一端,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离心风机100在径向上的另一端。
47.当所述空调器200在房间内安装完毕后,其方位如图所示。空调器200的机壳201包括在上下方向分离设置的顶壁和底壁,顶壁和底壁之间延伸设置有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及所述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换热风道20,位于所述机壳201前侧的所述侧壁上开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离心风机100驱动气流自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换热风道20,并从所述出风
口流出。具体地,离心风机100的径向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离心风机100的出风端朝向位于所述机壳201前侧的出风口设置。
48.请参阅图4和图5,离心风机100包括蜗壳15,所述蜗壳15内形成有离心风道150,所述离心风道150内设有离心风轮10,当离心风轮10被驱动转动时,离心风轮10中的离心风叶驱动从所述机壳201的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自轴向进入所述离心风道150,并从径向流出所述离心风道150,并从所述机壳201的所述出风口送出。也就是说,离心风机100的进风端位于其在轴向上的一端,离心风机100的出风端位于其在径向上的一端,也就是说离心风机100的理想气流方向为轴向进风、径向出风。然而对于一般的管道式空调室内机,受到其安装条件设置,无法将进风口设置于离心风机100在轴向上的端侧,空调器200的实际进风口一般设于机壳201的底壁、或者位于所述机壳201后侧的所述侧壁,导致换热风道20的实际进风口位于所述离心风机100在径向上的另一端,也就是与所述离心风机100理想的进风方向呈近90
°
的夹角,进而引发进气气流畸变,增加了气流流动损失,降低了离心风机100的送风效率,造成噪音增加。
49.请参阅图9,图9示出应用现有的离心风机100的管道式空调室内机的子午流面静压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离心风机100的离心风道150的进风端附近,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回流,这种区域回流由于进气气流畸变引起,并且导致空调器200的进风口处产生较大的噪音,这一噪音部分由于进气气流畸变导致的离心风机100中离心叶片130吸力面气流分离造成,因而改善离心风机100中离心风叶的进气气流流场,能够抑制离心叶片130吸力面的气流分离,从而改善因进气畸变引起的换热风道20内流场流动损失,达到较好的提高离心风机100效率、降低噪音值的技术效果。
50.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心风轮10,及包含该离心风轮10的离心风机100,旨在改善空调器200中气流畸变引起的内部流场流动损失、加强送风效率、降低噪音。可以理解,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离心风轮10及所述离心风机100不限于应用于上述结构的管道式空调室内机中,其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可以应用离心风机100的空调器200,同样能起到一定的加强送风效率、降低噪音的技术效果。特别是将上述离心风轮10及离心风机100应用于换热风道20的实际进风方向与离心风机100的理想进风方向呈近90
°
夹角的空调器200中,能够较好地改善进气气流,从而加强送风效率、降低噪音的技术效果。
51.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离心风轮10包括轮盘11、导流风叶12和离心风叶,所述轮盘11的至少一侧为安装侧,所述导流风叶12设于所述安装侧,包括多个沿所述轮盘11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导流叶片120,各所述导流叶片120沿自所述轮盘11的中部向外周的方向延伸,所述离心风叶设于所述安装侧,包括多个环绕于所述导流风叶12的外周且间隔分布的离心叶片130,各所述离心叶片130沿轴向延伸。
52.所述导流风叶12设于所述安装侧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固定于所述安装侧,最好与所述轮盘11一体成型设置。如此,所述离心风轮10被驱动转动时,所述导流风叶12与所述轮盘11没有相对转动,并随所述轮盘11同步转动。也可以是所述导流风叶12通过传动结构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侧,即所述离心风轮10被驱动转动时,所述导流风叶12与所述轮盘1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上述两种安装方式,前者结构更为简单,成本较低,并且两种安装方式中,所述导流风叶12由于其自所述轮盘11的中部向外周的方向延伸的形状设置,均具有导流作用,并能够实现改善进气气流,从而加强送风效率、降低噪音的技术效果。
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风叶12的具体形状及材质不作限制,其延伸方向为自所述轮盘11的中部向外周的方向延伸,从而起到导流作用,将原本因进气气流畸变偏离的进气气流引导至位于导流风叶12外周的离心风叶的吸风侧,从而改善离心风轮10进气区域的流场,减少区域回流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离心叶片130吸力面气流分离现象,改善了湍流噪音,减少空调器200内部流场流动损失,提高离心风轮10的送风效率。从而上述离心风轮10在相同转速下能够提高风量,在相同风量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噪音值。并且,由于导流风叶12在转动时能够做功,使得上述离心风轮10结构在满足空调器200的风量需求时,能够缩减离心风轮10直径,缩小离心风机100尺寸,从而降低空调器200的整体尺寸。这一设置对于管道式空调室内机尤其有利,因为管道式空调室内机通常安装在吊顶中,对于上下方向的尺寸较为敏感,离心风机100在空调器200中,其径向通常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而具有上述结构的所述离心风轮10的所述离心风机100在径向上的尺寸缩减,能够降低所述空调器200的整体高度,从而减少吊顶高度,改善室内因吊顶安装带来的压抑感,提升用户使用舒适度。可以理解,对于其他类型的空调器200,上述离心风轮10结构同样能够起到缩减所述空调器200整体尺寸,使得所述空调器200结构更紧凑、外表更美观的作用。
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盘11具有两侧,当所述离心风轮10为普通的单侧进风的离心风轮10,所述轮盘11朝向所述蜗壳15的进气口的一侧即为所述安装侧。而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7,所述离心风轮10为双吸式离心风轮10,所述蜗壳15的两侧均开设进气口,所述轮盘11的两侧均为所述安装侧,即所述轮盘11的两侧均设置所述导流风叶12和离心风叶。双吸式离心风机100从轴向上的两端进风,从径向上的一端出风,相较于普通的单侧进风的离心风轮10具有更大的进风量,从而能够为空调器200提供更大的送风量。并且,双吸式离心风轮10由于进气气流畸变引起的噪音也更加明显,此种情况下,上述导流风叶12所起到的加强送风效率及降低噪音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55.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导流风叶12包括多个在周向向间隔设置的导流叶片120,一般而言,各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叶型相同或相近。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6,各所述导流叶片120在周向上朝向同一侧弯曲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120呈片状,且各所述导流叶片120所在平面基本沿轴向延伸,各导流叶片120在周向上朝同一侧弯曲设置指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前缘和/或尾缘在轴向上的投影呈弧形,并朝向在周向上的一侧弯曲。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120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尾缘基本平行,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中,各所述导流叶片120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尾缘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6,多个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弯曲方向相同,最好,多个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弯曲角度也基本相同。
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叶围绕所述导流风叶12设置,各所述导流叶片120通过其形状的设置,除了起到在径向上将气流引导至所述离心风叶吸风侧的作用,还能够通过调整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弯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从所述导流风叶12出气端送出的所述气流在周向上出气方向,使其与所述离心风叶的进气方向相适配。可以理解,为了降低风损,减少各所述离心风叶吸力面的气流分离现象,各所述导流叶片120出气端送出的所述气流的出气方向最好与各所述离心叶片130的进气方向向适配,从而较好的改善各所述离心叶片130吸力面的气流分离现象,从而提升所述离心风机100的整体送风效率,改善湍流噪音,减少噪音值。
57.具体地,各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出口角决定了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出气方向,且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离心叶片130弯曲方向的关联性,决定了所述导流叶片120与所述离心叶片130出口角的关系。为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个实施例。
58.具体地,请参阅图8,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弯曲方向与各所述离心叶片130的弯曲方向相同,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所述离心风轮10转动时,各所述导流叶片120同时做功,提升所述离心风机100的送风量。如图8所示,图中实线的导流叶片120示出本实施例中导流叶片120的具体形状及布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出口角为a,各所述离心叶片130的进口角为α1,a大于等于170
°‑
α1,且小于等于190
°‑
α1。
5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导流叶片120的结构设置,使得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出气方向与所述离心叶片130的进气方向大致相同,偏离较少,使得所述离心风轮10中心区域的气流能够通过所述导流风叶12被顺畅地引导至相邻两所述离心风叶之间的出风间隙,并从所述离心风轮10的径向上顺利地流出。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风损,减少各所述离心风叶吸力面的气流分离现象,改善湍流噪音,减小噪声值。并且起到改善离心风轮10进气区域的流场,减少区域回流现象,同时所述导流风叶12在所述离心风轮10转动时做功,在相同转速下能够提高所述离心风机100的送风量,使得上述离心风轮10结构在满足空调器200的风量需求时,能够缩减离心风轮10直径,从而使得空调器200结构更紧凑,尺寸更小。
60.请继续参阅图8,在另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弯曲方向与各所述离心叶片130的弯曲方向相反,如此使得所述离心风轮10功率较小,在所述离心风机100同风量的情况下,更加节能。如图8所述,图中虚线的导流叶片120示出本实施例中一片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具体形状,可以理解,所述导流叶片120应当设置有多片,并沿周向间隔分布,其他导流叶片120在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出口角为b,各所述离心叶片130的进口角为α1,b大于等于α1-10
°
,且小于等于α1+10
°

6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导流叶片120的结构设置,使得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出气方向与所述离心叶片130的进气方向大致相同,偏离较少,使得所述离心风轮10中心区域的气流能够通过所述导流风叶12被顺畅地引导至相邻两所述离心风叶之间的出风间隙,并从所述离心风轮10的径向上顺利地流出。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风损,减少各所述离心风叶吸力面的气流分离现象,改善湍流噪音,减小噪声值。并且起到改善离心风轮10进气区域的流场,减少区域回流现象,同时所述导流风叶12在所述离心风轮10转动时做功,在相同转速下能够提高所述离心风机100的送风量,使得上述离心风轮10结构在满足空调器200的风量需求时,能够缩减离心风轮10直径,从而使得空调器200结构更紧凑,尺寸更小。
62.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离心风叶的外径为d,所述导流风叶12的外径为d1。具体地,所述离心风叶的外径d为所述离心风叶在径向上距离最远的两端之间的距离。所述导流风叶12的外径d1为所述导流风叶12在径向上距离最远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导流风叶12的外径d1大于等于0.6d,且小于等于0.75d。
63.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由于所述导流风叶12设于所述离心风叶内周区域中,所述导流风叶12的外径应当小于所述离心风叶,并且所述导流风叶12的外径越大,所述导流风叶12外周与所述离心风叶内周之间的间距越小。当上述两者之间的间距偏大时,将导致所述导流风叶12无法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改善区域回流效果不明显。当两者之间距离偏小时,又将导致所述导流风叶12自身的气流分离现象加强,使得风损变大,反而降低所述离
心风轮10的送风效率,增大噪声值。考虑到上述因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风叶12的外径d1大于等于0.6d,且小于等于0.75d,在该范围内,使得所述导流风叶12的大小在合理范围内,即能够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又能避免自身气流分离现象过强,使得所述离心风轮10整体的送风效率较高,噪声值较小。
64.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各所述离心叶片130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为h,各所述导流叶片120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h1大于等于0.4h,且小于等于0.6h。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离心叶片130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h即为所述离心叶片130在所述轮盘11的所述安装侧的最大凸设高度,所述导流叶片120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h1即为所述导流叶片120在轴向上距离最远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120直接自所述安装侧凸设,也就是说,所述导流叶片120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h1即为个所述导流叶片120的最大凸设高度。由于所述导流风叶12设于所述离心风叶内周,所述导流叶片120在轴向上的尺寸应当小于所述离心叶片130。
65.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120在轴向上的尺寸h1越大,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导流作用及辅助送风的做功效果越强,反之,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导流作用及辅助送风的做功效果越不明显。并且考虑到生产成本,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尺寸越小,所述离心风轮10整体的生产成本越低,且越容易成型。而当各所述导流叶片120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h1在大于等于0.4h,且小于等于0.6h的范围内时,一方面能够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及辅助送风的做功效果,另一方面当所述导流叶片120的尺寸超出上述范围时,其导流作用及辅助送风的做功效果提升不明显。因此,综合上述因素考虑,所述导流叶片120在轴向上的最大尺寸h1大于等于0.4h,且小于等于0.6h时能够兼顾导流叶片120的导流作用、送风效果及经济成本。上述两个实施例可以分别单独实施或结合实施。
66.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结合参阅图2、图5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盘11的所述安装侧中部凸设有轮毂14,所述轮毂14自所述安装侧向远离所述安装侧的方向上至少一段呈渐缩设置,各所述导流叶片120自所述轮毂14的周侧向所述轮盘11的外周延伸。
6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毂14由于其周侧自所述轮盘11的中心向外周倾斜的形状,能够起到将所述轮盘11中部区域的进气气流向外周的离心风叶引导的作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毂14还和所述导流风叶12共同起到导流作用,结合所述导流风叶12的做功,使得原本因进气气流畸变偏离的进气气流被所述轮毂14及所述导流风叶12共同引导至所述离心风叶的吸风侧,从而改善离心风轮10进气区域的流场,减少区域回流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离心叶片130吸力面气流分离现象,改善了湍流噪音,减少空调器200内部流场流动损失,提高离心风轮10的送风效率。从而上述离心风轮10在相同转速下能够提高风量,在相同风量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噪音值。并且,由于导流风叶12在转动时能够做功,使得上述离心风轮10结构在满足空调器200的风量需求时,能够缩减离心风轮10直径,缩小离心风机100尺寸,从而降低空调器200的整体尺寸。
68.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7,所述轮毂14自所述安装侧向远离所述安装侧的方向呈渐缩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毂14大致呈圆锥状,且所述轮毂14的周侧与所述安装侧之间的夹角β大于等于45
°
,且小于等于55
°
。可以理解,当轮毂14周侧与所述安装侧之间的夹角β与所述轮毂14引导气流的方向相关,在上述取值范围内,所述轮毂14将所述离心风轮10的进气气流沿上述角度向外周的所述离心风叶引导,能够与所述导流风叶12共同
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更为明显地改善由于进气畸变引起的导流风轮区域回流现象。
69.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8,如图所示,所述离心风叶的外径为d,所述轮毂14与所述安装侧连接的一端的外径d2大于等于0.4d,且小于等于0.5d。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毂14的尺寸适宜,各所述导流叶片120自所述轮毂14的周侧延伸至所述轮毂14的外周,并继续向外延伸。相邻两所述导流叶片120之间的进气气流,在所述轮毂14区被沿轴向和径向所述轮盘11及所述离心风叶方向引导后,继续沿径向和周向向所述离心风叶的进风侧引导。导风方向与所述离心风轮10的实际送风方向贴近,使得所述离心风轮10的气流更加顺畅。如此,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原本因进气气流畸变偏离的进气气流被所述轮毂14及所述导流风叶12共同引导至所述离心风叶的吸风侧,从而改善离心风轮10进气区域的流场,减少区域回流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离心叶片130吸力面气流分离现象,改善了湍流噪音,减少空调器200内部流场流动损失,提高离心风轮10的送风效率。从而上述离心风轮10在相同转速下能够提高风量,在相同风量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噪音值。
70.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毂14呈锥台状设置,所述轮毂14远离所述安装侧的端部形成有轴孔140,所述轴孔140用以供电机轴穿设。如此,使得轮毂14的中心区域中能够安设于所述电机轴配合的传动结构,并且,所述电机轴能够穿设于所述轴孔140,并与所述轮盘11上的所述传动结构配合,驱动所述离心风轮10转动,结构设置合理紧凑。
71.可以理解,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导流叶片120和所述轮毂14最好一体成型设置,以便于生产安装。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叶片120自所述安装侧凸设,且具有连接于所述轮毂14的叶根部121、及远离所述轮毂14的叶尖部122,各所述叶根部121的凸设高度为h1,所述轮毂14的凸设高度大于等于0.9h1,且小于等于1.1h1。最好,各所述导流叶片120叶根部121的高度于所述轮毂14的高度相同,以便于成型,且两者能够更好地起到协同导流作用。
72.在另一实施例中,考虑到脱模成型的便利性,各所述导流叶片120在所述安装侧的凸设高度自所述叶根部121向所述叶尖部122至少部分地逐渐减小,各所述叶根部121的凸设高度为h1,各所述叶尖部122的凸设高度为h2,h2大于等于0.4h1,且小于等于0.6h1,最好h2为0.5h1。如此,使得所述导流叶片120与所述轮毂14成型过程中脱模简单,成品率高。且如此设置,也能起到较好的导流和辅助作用效果。上述两个实施例可以分别单独实施或结合实施。
73.下面,请结合参阅图9和图10,图9示出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机100的子午流面静压云图,图10示出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00的子午流面静压云图。从图9中可以看出,在现有的离心风机100的离心风道150的进风端附近,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回流现象,这种区域回流由于进气气流畸变引起,并且导致空调器200的进风口处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空调器200的送风量。而在图10中,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机100的空调器200,其内部的区域回流现象改善明显,从而减少进气畸变带来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离心叶片130吸力面气流分离现象,改善了湍流噪音,减少空调器200内部流场流动损失,提高离心风轮10的送风效率。从而上述离心风轮10在相同转速下能够提高风量,在相同风量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噪音值。
7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
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