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7484发布日期:2022-01-26 21:44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


背景技术:

2.由于涡旋压缩机运行时对密封和润滑要求高,需要用足量的润滑油使其保持密封并进行润滑。现有的立式涡旋压缩机采用曲轴油泵将压缩机底部油池中的润滑油吸取到压缩机上部进行润滑,并通过上支架的润滑油回流结构进行回流。在采用回油管进行回流时,管内流速与油流量的直接相关,随着压缩机运行频率的升高,油流量增大,会导致回油管流速过快,使底部油池受到较大冲击,润滑油溅入电机下腔并进入冷媒循环中,使压缩机排气的含油率升高,对压缩机的性能产生影响,降低压缩机效率。
3.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现有压缩机存在油池回油时由于液面受到冲击而飞溅等情况,而导致压缩机排气含有油,冷媒携带油进入冷媒循环,使得冷媒的含油率升高,油池液面降低,无法起到正常有效的供油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
4.公开内容
5.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油池回油时由于液面受到冲击而导致压缩机排气含有油,使得冷媒的含油率升高,油池液面降低,无法起到正常有效的供油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包括:
7.回油管和分流架,所述分流架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回油管一端能够穿过所述分流架以将油导入所述空腔中,所述分流架包括螺旋架,所述螺旋架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螺旋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延伸的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将所述空腔分隔成至少一个螺旋槽的通道,所述螺旋槽从上至下成螺旋形延伸,使得进入所述空腔中的油经由所述螺旋槽排出。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管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槽相对,且所述回油管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槽的顶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通过所述回油管的下端向所述螺旋槽供入油;和/或,所述分流架的顶端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能将所述空腔与所述通气孔上方的空间连通。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槽包括第一螺旋槽和第二螺旋槽,所述第一螺旋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槽同向延伸且均延伸至所述分流架的底端;所述第一螺旋槽的顶端与所述回油管的下端呈部分相对,所述第二螺旋槽的顶端也与所述回油管的下端呈部分相对。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螺旋片的纵向截面中,所述螺旋片形成的螺旋面与水平面夹设倾角,使得同一所述螺旋片中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的高度低于位于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高度;所述分流架的周壁上设置有分流槽,所述分流槽能够将所述螺旋槽连通至所述分流架的外部。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槽的延伸方向沿着竖直方向;和/或,所述倾角为2
°‑
15
°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架的底部具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与所述螺旋槽连通以将所述螺旋槽中的流体导出:
13.所述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竖直方向成不为0
°
的倾角;和/或,所述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沿着所述分流架的内壁的切线方向。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架包括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螺旋槽的径向内侧,且沿所述分流架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中心管的周壁上开设有分流孔,能够将所述中心管外部的流体经由所述分流孔导入至所述中心管的内部并排出。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内部设置有沿所述中心管的轴向开设的通孔,所述分流孔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通孔的上端与所述回油管的下端错开设置;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回油管的内径。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孔为多个,且在所述中心管的周壁上均匀分布;和/或,所述中心管的外周壁与所述螺旋片的径向内侧之间固定连接。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上还设置有中心管固定架,所述中心管固定架能延伸至与所述分流架连接;
18.所述中心管固定架沿径向方向延伸至与所述分流架的内壁相接;和/或,所述中心管固定架有多个,多个所述中心管固定架沿所述中心管的周向间隔布置。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回油管固定法兰,所述回油管固定法兰设置于所述空腔中且能对所述回油管的下端进行固定;和/或,
20.还包括分流架固定法兰,所述分流架固定法兰连接固定于所述分流架的外周壁,通过所述分流架固定法兰能够将所述分流架固定到压缩机的下支架上。
21.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前任一项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所述压缩机还包括上支架,所述回油管能够从所述上支架处进行引流润滑油。
22.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1.本公开通过设置包括回油管和分流架的回油分流结构,且分流架包括空腔和位于空腔中的螺旋架,螺旋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片并延伸形成至少一个从上而下的螺旋槽结构,能够将压缩机的润滑油通过回油管引入空腔中的螺旋槽中,并沿着螺旋槽从上而下运动,从而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有效的分流作用,减小流速,减小流下的油对油池液面的冲击,防止润滑油飞溅起而导致排气含油,使得润滑油与冷媒实现分离,有效减小压缩机排气含油率,保证油池的正常液面不会降低或减小降低的程度,提高供油率;
24.2.本公开还通过螺旋片的径向外侧的位置高度低于径向内侧的位置高度,并且在分流架周壁上开设的分流槽,能够将螺旋槽中分流出来的油朝斜下方由分流槽排出至分流架的外部,以进入油池,能够防止油池直接向下冲击油池液面,能够防止油池飞溅,进一步降低排气含油率;本公开还通过螺旋片在分流架底部的结构能够使得底部的油沿着不竖直向下的方向从下开口排出分流架,也能够进一步防止油池直接向下冲击油池液面,能够防止油池飞溅,进一步降低排气含油率;
25.3.本公开还通过中心管的设置能够使得回油量较大时通过中心管的分流孔将螺旋槽中的油引入中心管内部,并通过中心管排出,能够利于快速将润滑油排出至油池中,并且中心管的直径大于回油管,能够减小流速,减小对油池的冲击,减小油池飞溅;本公开的
中心管的顶部与回油管的下端间隔距离设置,能够使得油流量过大超出螺旋槽的排油能力时通过中心管的顶部引入油而直接向下排出,利于快速排出油;
26.4.回油管出口位于第一螺旋槽的起始位置的正上方,被第一螺旋槽部分遮挡,润滑油通过第一螺旋槽起始位置后被分流为两部分,一部分沿第一螺旋槽流动,另一部分落下到第二螺旋槽中流动,以增加分油量,提高分油率,提高防油池飞溅油的效果,进一步减小排气含油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的立体结构图1;
28.图2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的立体结构图2;
29.图3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与下支架装配的爆炸结构图;
30.图4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的内部剖视图;
31.图5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内部剖视图。
32.附图标记表示为:
33.1、下盖;2、壳体;3、下支撑环;4、转子;5、定子;6、均油管;7、主平衡块;8、排气管;9、密封环;10、上盖;11、吸气管;12、静涡旋盘;13、动涡旋盘;14、十字滑环;15、上支架;16、曲轴;17、副平衡块;18、下支架;19、油泵;201、回油管;202、分流架;202a、螺旋架;202b、中心管;202a1、第一螺旋槽;202a2、第二螺旋槽;202a3、分流槽;202a4、回油管固定法兰;202a5、分流架固定法兰;202a6、分流架上盖;202a7、通气孔;202b、中心管;202b1、中心管管体;202b2、分流孔;202b3、中心管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34.如图1-5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包括:
35.回油管201和分流架202,所述分流架202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回油管201一端能够穿过所述分流架202以将油导入所述空腔中,所述分流架202包括螺旋架202a,所述螺旋架202a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螺旋架202a包括至少一个螺旋延伸的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将所述空腔分隔成至少一个螺旋槽的通道,所述螺旋槽从上至下成螺旋形延伸,使得进入所述空腔中的油经由所述螺旋槽排出。本公开通过设置包括回油管和分流架的回油分流结构,且分流架包括空腔和位于空腔中的螺旋架,螺旋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片并延伸形成至少一个从上而下的螺旋槽结构,能够将压缩机的润滑油通过回油管引入空腔中的螺旋槽中,并沿着螺旋槽从上而下运动,从而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有效的分流作用,减小流下的油对油池液面的冲击,防止润滑油飞溅起而导致排气含油,使得润滑油与冷媒实现分离,有效减小压缩机排气含油率,保证油池的正常液面不会降低或减小降低的程度,提高供油率。
36.为增强压缩机的润滑油回流能力、降低压缩机的排气含油率并减少对油池的冲击作用,本公开提出一种立式涡旋压缩机及其润滑油回流分流机构,该机构由回油管和分流架组成,回油管入口与压缩机上支架相配合,使回流润滑油与冷媒相隔离;分流架与回油管的出口相连,润滑油在分流架中被分流至多个出口,以减缓其流速并改变流动方向,使润滑油能够相对平缓的回流到底部油池中。
37.1.本公开通过多层螺旋槽导流,并在流动过程中多次分流,可以使大流量的润滑
油平缓的回到油池中,防止因液面受到冲击而飞溅,有利于保持油池液面和油量的稳定;
38.2.本公开在回油过程中将润滑油与高速运动的冷媒隔离开,将润滑油出口设置在下支撑环(下支架)以下,避免了润滑油进入冷媒循环,有利于降低冷媒气体的含油率。
39.采用本公开结构的涡旋压缩机,其上支架的润滑油能稳定回到油池中,避免出现因油池油量不足而导致的供油问题,使压缩机的运行更加稳定;本公开可以使得油在回流过程中逐渐被分流,避免出现大量高速流体直接冲击油池导致油滴飞溅并进入冷媒气体的现象,避免冷媒的含油率升高,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效率。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槽相对,且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槽的顶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通过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向所述螺旋槽供入油;和/或,所述分流架202的顶端开设有通气孔202a7,所述通气孔202a7能将所述空腔与所述通气孔上方的空间连通。本公开通过将回油管下端与螺旋槽相对,能够将回油管落下的油直接导流至螺旋槽中,并沿螺旋槽向下螺旋运动,减小流动速度,减小对油池液面的冲击,且回油管下端与螺旋槽顶部间隔预设距离,能够保证油能够顺畅地流下,且利于回油管流到多个螺旋槽中,形成进一步的分流作用,减小对油池的冲击。本公开通过在分流架顶端开设的通气孔,能够有效地将空腔中的气体排出,以利于将回油管中的油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螺旋槽中。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槽包括第一螺旋槽202a1和第二螺旋槽202a2,所述第一螺旋槽202a1和所述第二螺旋槽202a2同向延伸且均延伸至所述分流架202的底端;所述第一螺旋槽202a1的顶端与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呈部分相对,所述第二螺旋槽202a2的顶端也与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呈部分相对。本公开通过设置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螺旋槽,能够对回油管下落的油进行分流作用,进一步起到减小油流动的速度,使油被分成多个细小的流体螺旋形地向下落入油池中,减小油落下而对油池的冲击力,减小油池中的油飞溅,从而减小飞溅油进入排气冷媒中而导致压缩机中油减少的情况发生。第一螺旋槽的顶端与回油管的部分相对,第二螺旋槽的顶端与回油管的部分相对,使得两个螺旋槽均能从回油管处获得润滑油,提高分流的效果。
42.如图4所示,回油管出口位于第一螺旋槽起始位置的正上方,被第一螺旋槽部分遮挡,润滑油通过第一螺旋槽起始位置后被分流为两部分,一部分沿第一螺旋槽流动,另一部分落下到第二螺旋槽中流动,以增加排油量;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螺旋片的纵向截面中,所述螺旋片形成的螺旋面与水平面夹设倾角,使得同一所述螺旋片中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的高度低于位于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高度;所述分流架202的周壁上设置有分流槽202a3,所述分流槽202a3能够将所述螺旋槽连通至所述分流架202的外部。本公开还通过螺旋片的径向外侧的位置高度低于径向内侧的位置高度,并且在分流架周壁上开设的分流槽,能够将螺旋槽中分流出来的油朝斜下方由分流槽排出至分流架的外部,以进入油池,能够防止油池直接向下冲击油池液面,能够防止油池飞溅,进一步降低排气含油率。
44.本公开的螺旋架为内部含有螺旋体的壳体组件,顶部留有使气压平衡的空隙,底部为润滑油流出口,侧面开有分流槽,用以实现稳定回油并减少回油对油池的冲击,保持油池液面稳定;所述中心管为侧面开有分流孔的管状组件,底部通过辐条结构固定在螺旋架底部,用于与螺旋架共同形成回油通路,防止油跨螺旋槽流动;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槽202a3的延伸方向沿着竖直方向;和/或,所述倾角为2
°‑
15
°
。这是本公开的分流槽的优选结构形式,竖直方向延伸的分流槽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与多个螺旋槽分别连通,从而使得螺旋向下运动的油被分割成多个倾斜向下流动的小细流,减小了大流量油落下而对油池造成的冲击作用,减小油池油的飞溅情况;倾角优选在2-15
°
范围能够形成平缓的坡度使得油朝向油池的方向流下,进一步减小了对油池的冲击力。
46.优选地为提高分流效率,所述螺旋槽的截面设置有2-15
°
的倾斜角,便于润滑油从分流架侧面的分流槽流出;在油流量较大时,所述中心管侧壁的分流孔能够通过中心管进行排油。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架202的底部具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与所述螺旋槽连通以将所述螺旋槽中的流体导出:
48.所述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竖直方向成不为0
°
的倾角;和/或,所述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沿着所述分流架202的内壁的切线方向。
49.通过在分流架底部设置的下开口,还能使得螺旋槽中的油在流至分流架底部时通过下开口朝向油池流下,并且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竖直方向成不为0
°
的倾角,能够使得底部的油沿着不竖直向下的方向从下开口排出分流架,也能够进一步防止油池直接向下冲击油池液面,能够防止油池飞溅,进一步降低排气含油率;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沿着所述分流架202的内壁的切线方向,如图4所示,其沿着垂直于纸面朝里或朝外的方向落下,能够进一步防止油池直接向下冲击油池液面,能够防止油池飞溅。
50.为减少对油池的冲击,螺旋槽底部出口处的方向应与压缩机壳体相切,使排出的油沿壳体做圆周运动,避免润滑油直接撞击壳体而导致飞溅。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架202包括中心管202b,所述中心管202b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中心管202b位于所述螺旋槽的径向内侧,且沿所述分流架202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中心管202b的周壁上开设有分流孔202b2,能够将所述中心管202b外部的流体经由所述分流孔202b2导入至所述中心管202b的内部并排出。本公开还通过中心管的设置能够使得回油量较大时通过中心管的分流孔将螺旋槽中的油引入中心管内部,并通过中心管排出,能够利于快速将润滑油排出至油池中。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202b内部设置有沿所述中心管202b的轴向开设的通孔,所述分流孔202b2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通孔的上端与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错开设置;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回油管201的内径。本公开的中心管内部设置的通孔,能够容纳从螺旋槽经由分流孔流来的油,进而从通孔的底端排出;通孔上端与回油管的下端错开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回油管中的油直接落入中心管中,防止无法起到有效的螺旋分流的作用;并且中心管的直径大于回油管,能够减小流速,减小对油池的冲击,减小油池飞溅的程度。
53.优选地,中心管的顶部与回油管的出口距离为3mm以上,当油流量过大超出螺旋槽的排油能力时可直接从中心管的顶部向下排出,由于中心管的直径大于回油管,出口流速减弱,对油池的冲击作用减小。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孔202b2为多个,且在所述中心管202b的周壁上均匀分布;和/或,所述中心管202b的外周壁与所述螺旋片的径向内侧之间固定连接。这是本公开的分流孔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多个分流孔能够提高从螺旋槽流入中心管内部通孔的流
量,以应对大流量时无法将油及时排出的情况;中心管的外周壁优选与螺旋片的径向内侧固定连接,优选将中心管卡设进入螺旋片的中央,以使得中心管能够起到引流螺旋槽中的油的作用,且防止油直接从螺旋槽沿中央落下,通过中心管的分流孔能够进一步起到对油降速的作用,进一步减小油对油池的冲击。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202b上还设置有中心管固定架202b3,所述中心管固定架202b3能延伸至与所述分流架202连接;
56.所述中心管固定架202b3沿径向方向延伸至与所述分流架202的内壁相接;和/或,所述中心管固定架202b3有多个,多个所述中心管固定架202b3沿所述中心管202b的周向间隔布置。
57.本公开通过中心管固定架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将中心管固定到分流架上;中心管固定架的优选结构为设置于中心管的底部,并沿径向方向延伸至与分流架固定连接,优选为焊接;通过多个中心管固定架能够提高对中心管的固定效果。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回油管固定法兰202a4,所述回油管固定法兰202a4设置于所述空腔中且能对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进行固定;和/或,
59.还包括分流架固定法兰202a5,所述分流架固定法兰202a5连接固定于所述分流架202的外周壁,通过所述分流架固定法兰202a5能够将所述分流架202固定到压缩机的下支架18上。
60.本公开通过回油管固定法兰能够对回油管的下端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通过分流架固定法兰能够有效地将分流架固定到压缩机内部的下支架上。
61.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压缩机(优选为涡旋压缩机),其包括前任一项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所述压缩机还包括上支架15,所述回油管201能够从所述上支架15处进行引流润滑油。
62.本公开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润滑油回流分流机构,包括回油管和分流架;所述回油管为一直角弯管,其入口与压缩机上支架的回油孔相连,出口与分流架相连,使压缩机的回油完全进入分流架;所述分流架由螺旋架和中心管两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分流架安装于下支架之下,使分流过程与电机下腔的冷媒隔离,防止润滑油飞溅至电机下腔;
63.本公开所述回油分流机构包括回油管201和分流架202,分流架202由螺旋架202a和中心管202b组成,具体结构说明如下:
64.回油管201为一直角弯管,进口安装于上支架15的回油孔处,出口穿过分流架上盖202a6安装于回油管固定法兰202a4处,以保证回流润滑油能完全进入分流架;
65.螺旋架202a为分流架202的主体部分,用于分流架202的固定和回油的分流,含有两个固定法兰202a5和202a4,上部有非完全封闭的上盖202a6,侧面开有分流槽202a3,内部含有两条同向的第一螺旋槽202a1和第二螺旋槽202a2并延伸至螺旋架202a的底面,第一螺旋槽的起始位置应部分遮挡回油管出口,使油分流到两条螺旋槽中流动,螺旋槽横截面具有2-15
°
的倾角,用于将油导向分流槽,并且螺旋槽底部的出流方向与压缩机壳体相切;
66.中心管202b通过固定架202b3焊接于螺旋架202a底部,其管体202b1伸入螺旋架202a内部,管体202b1顶部低于回油管出口位置至少3mm,管体侧壁开有分流孔202b2,也可在流动过程中进行分流。
67.参考图3,本公开的具体运行方式说明如下:
68.压缩机运行时油泵19通过曲轴16中心的油孔向上支架15供油,少部分润滑油通过密封环9进入到背压腔中为静涡旋盘12、动涡旋盘13和十字滑环14润滑,其余润滑油通过上支架15的回油孔进入回油管201回流。回油管201出口处的润滑油进入分流架202后先在第一螺旋槽202a1的起始位置被分流,分为沿第一螺旋槽202a1流动的部分和下落到第二螺旋槽202a2流动的部分;之后润滑油分别沿两螺旋槽流动,并由于螺旋槽的倾角聚集在螺旋槽的外侧;当润滑油流动到分流槽202a3开口处时,会再次进行分流,部分润滑油从分流槽流出,沿分流架202的外壁进入油池;同时,在螺旋槽的内侧,当润滑油的液面高于分流孔202b2时,会从分流孔202b2向中心管202b分流,从中心管202b的下部出口进入油池;润滑油经过内外两侧的分流后到达分流架202底部时,沿两螺旋槽的切向流入油池,避免直接冲击油池底部。
69.为防止润滑油进入分流架202时溅出,采用分流架上盖202a6作为挡板,同时为保证气压平衡,分流架上盖202a6靠回油管一侧存在开口(即通气孔202a7),如图1所示;在分流过程中,为防止分流槽202a3处流量过大造成飞溅,应采用较小的分流槽宽度,使分流槽202a3在流动过程中对润滑油进行多次、小流量的分流;当油流量过大,超出第一螺旋槽202a1和第二螺旋槽202a2的排油能力时,分流架202内油液面会上升,此时润滑油可通过中心管202b中心的通孔排出,该通孔的直径应大于回油管201内径,使润滑油的流速减小,对油池的冲击作用减弱。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