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消音装置及空气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82802发布日期:2022-04-22 12:49阅读:80来源:国知局
过滤消音装置及空气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滤消音装置及空气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2.安装有空气悬架的汽车可以根据距离传感器的信号,判断出车身高度变化,再通过控制空气悬架,使汽车的底盘降低或升高,从而提高车身的稳定性,使汽车可以适应复杂路况,提升汽车驾乘的舒适性。
3.空气悬架通过充气和泄气来实现对汽车的底盘高度的调整,空气悬架泄气过程中会产成噪声,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滤消音装置及空气悬架系统。
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悬架的过滤消音装置,所述过滤消音装置包括:
6.壳体,包括大气连通口和气泵接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通气口,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通过通气口连通;第一单向流通元件,设置在所述通气口处,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可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进入所述第二腔室;
7.消音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所述消音部内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口连通;
8.过滤部,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
9.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由所述大气连通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通过所述过滤部后流向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并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流入所述第一通道,并经过所述气泵接口排出;通过所述气泵接口流入所述第一通道的气体通过所述消音部侧壁流出,之后流经所述第一腔室排出;或者,
10.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由所述大气连通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进入所述第一腔室,之后通过所述过滤部后流至所述气泵接口并排出;通过所述气泵接口流入所述第一腔室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流入所述第一通道,之后经所述消音部侧壁流至所述大气连通口并排出。
11.可选的,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时,所述过滤部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朝向大气连通口的一端封堵。
12.可选的,所述过滤部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消音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所述消音部对气体的流动阻力大于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对气体的流动阻力;通过气泵接口流入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气体通过消音部侧壁流入所述过滤部,并通过所述过滤部流向所述大气连通口。
13.可选的,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时,所述第一腔室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过滤部之间的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的通孔,所述过滤消音装置还包括第二单向流通元件;所述第二单向流通元件设置在所述通孔处;通过所述消音部侧壁流出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二单向流通元件进入所述第一气道,并通过所述大气连通口流出。
14.可选的,所述第二单向流通元件包括由所述壳体的内壁延伸形成的凸台及第一封堵部,所述第一封堵部位于所述凸台朝向所述第一气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封堵部远离凸台的端部固定设置,朝向所述壳体内壁的端部与所述凸台相抵,将所述通孔封堵;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流经所述通孔,使所述第一封堵部朝向所述壳体内壁的端部与所述凸台分离,气体经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凸台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第一气道。
15.可选的,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时,所述过滤部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一端与所述通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通过所述气泵接口进入所述第二通道的气体通过所述通气口进入所述第一通道,之后经过所述消音部并通过所述大气连通口排出。
16.可选的,所述第一腔室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过滤部之间的第一气道,所述第二腔室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消音部之间的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连通;通过所述大气连通口进入所述第二气道的气体进入所述第一气道内,之后经过所述过滤部并通过所述气泵接口排出;通过所述气泵接口流入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进入所述第一通道,之后通过消音部进入所述第二气道并通过所述大气连通口排出。
17.可选的,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包括第二封堵部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封堵部设置在所述弹性件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所述第二封堵部将所述通气口封堵;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推动所述第二封堵部,使所述弹性件压缩,所述通气口打开,气体通过所述通气口进入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弹性件伸张,所述第二封堵部将所述通气口封堵。
18.可选的,所述过滤消音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侧壁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侧壁设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一支撑架套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架外,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消音部夹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
19.可选的,所述过滤消音装置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所述隔板开设所述通气口;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时,所述消音部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与所隔板相抵,所述消音部朝向所述气泵接口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抵;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时,所述消音部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与所述隔板相抵,所述消音部背离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抵,且所述大气连通口设置在所述消音部背离所述第一腔室的端部的周侧。
20.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气悬架系统,所述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空气悬
架及上述过滤消音装置。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及空气悬架系统,过滤消音装置包括的壳体、第一单向流通元件、消音部和过滤部均设置在壳体内,过滤消音装置的结构紧凑,有助于减小其所占的空间。
22.在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的情况下,在对空气悬架进行充气时,气体通过大气连通口进入第一腔室,进入第一腔室的气体经过过滤部过滤后,通过通气口处的第一单向流通元件流入消音部的第一通道,随后通过气泵接口进入空气泵;过滤部可过滤空气中的杂质,避免空气中灰尘将消音部堵塞,并且防止其对空气悬架系统中的其他部件造成损坏;由于消音部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通气口连通,充气时流过通气口的气体会直接进入第一通道,不会流过消音部,也即是在空气悬架充气过程中气体不会经过消音部,有助于延长消音部的使用寿命。空气悬架在泄气时,通过气泵接口进入壳体的气体进入消音部内的第一通道,由于第一单向流通元件单向导通的特性,气流无法从通气口进入第一腔室,则气体通过消音部的侧壁流出,并经第一腔室流向大气连通口并排出壳体;气体流经消音部时,气体的噪声减小,从而可减小空气悬架工作过程中的噪声大小。
23.在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气泵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大气连通口连通的情况下,在对空气悬架进行充气时,气体通过大气连通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室,进入第二腔室的气体接着进入第一腔室,并经过过滤部过滤后通过气泵接口进入空气泵;由于第一单向流通元件单向导通的特性,充气时进入第二腔室的气体无法通过通气口进入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内的气体必须流经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过滤部后,再通过气泵接口进入空气泵,从而避免气体中的灰尘进入空气泵。在空气悬架泄气时,气体通过气泵接口进入第一腔室,之后气体通过通气口进入消音部内的第一通道内,再经过消音部后通过大气连通口排出,如此设置,气体流经消音部30可以减小气体产生的噪声大小,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26.图1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的第一支撑架与隔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的第一支撑架与隔板的剖视图。
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的第二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的过滤部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在对空气悬架充气时的气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34.图9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在空气悬架泄气时的气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35.图10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在对空气悬架充气时的气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36.图11为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在空气悬架泄气时的气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37.图12为本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在对空气悬架充气时的气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38.图13为本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在空气悬架泄气时的气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0.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41.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4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悬架的过滤消音装置及空气悬架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4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悬架系统,所述空气悬架系统包括过滤消音装置和空气悬架。所述过滤消音装置包括大气连通口和气泵接口,气泵接口和空气悬架的空气入口连通。
4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悬架系统还包括气泵、分配阀和储气罐,所述过滤消音装置的大气连通口与大气连通,气泵接口与所述气泵连接,气体通过过滤消音装置后进入气泵,再通过气泵进入分配阀,由分配阀将气体分配到空气悬架和储气罐中。
45.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悬架系统的过滤消音装置100包括壳体10、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消音部30和过滤部40。
46.所述壳体10包括大气连通口101和气泵接口102;所述壳体10内设有第一腔室103、第二腔室104和通气口105,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第二腔室104通过通气口105连通。
47.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设置在所述通气口105处,所述第一腔室103内的气体可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4。
48.所述消音部30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04,所述消音部30内设有第一通道301,所述第一通道301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口105连通。
49.过滤部40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03内。
50.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所述第一通道301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由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进入所述第一腔室103内的气体通过所述过滤部40后流向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并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流入所述第一通道301,并经过所述气泵接口102排出;通过所述气泵接口102流入所述第一通道301的气体通过所述消音部30侧壁流出,之后流经所述第一腔室103排出。或者,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04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由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4内的气体进入所述第一腔室103,之后通过所述过滤部40后流至所述气泵接口102并排出;通过所述气泵接口102流入所述第一腔室103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流入所述第一通道301,之后经所述消音部30侧壁流至所述大气连通口101并排出。
5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100包括的壳体10、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消音部30和过滤部40均设置在壳体内,过滤消音装置的结构紧凑,有助于减小其所占的空间。
52.在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所述第一通道301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的情况下,在对空气悬架进行充气时,气体通过大气连通口101进入第一腔室103,进入第一腔室103的气体经过过滤部40过滤后,通过通气口105处的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流入消音部30的第一通道301,随后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空气泵;过滤部40可过滤空气中的杂质,避免空气中灰尘将消音部30堵塞,并且防止其对空气悬架系统中的其他部件造成损坏;由于消音部30设有第一通道301,所述第一通道301与通气口105连通,充气时流过通气口105的气体会直接进入第一通道301,不会流过消音部30,也即是在空气悬架充气过程中气体不会经过消音部30,有助于延长消音部30的使用寿命。空气悬架在泄气时,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壳体10的气体进入消音部30内的第一通道301,由于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单向导通的特性,气流无法从通气口105进入第一腔室103,则气体通过消音部30的侧壁流出,并经第一腔室103流向大气连通口101并排出壳体10;气体流经消音部30时,气体的噪声减小,从而可减小空气悬架工作过程中的噪声大小。
53.在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04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的情况下,在对空气悬架进行充气时,气体通过大气连通口101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4,进入第二腔室104的气体随后进入第一腔室103,并经过过滤部40过滤后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空气泵;由于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单向导通的特性,充气时进入第二腔室104的气体无法通过通气口105进入第一腔室103,第二腔室104内的气体必须流经设置在第一腔室103内的过滤部40后,再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空气泵,从而避免气体中的灰尘进入空气泵;在空气悬架泄气时,气体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第一腔室103,之后气体通过通气口105进入消音部30内的第一通道301内,再经过消音部30后通过大气连通口101排出,气体流经消音部30可以减小气体产生的噪声大小,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08和第二壳体109,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过滤消音装置100组装过程中,可以先将消音部30设置在第二壳体109内,
将过滤部40设置在第一壳体108内,再将第一壳体108和第二壳体109连接,便可完成过滤消音装置100的组装,将壳体10设置为第一壳体108和第二壳体109,可以便于过滤消音装置100的组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8和第二壳体109可以通过焊接工艺连接,也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5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材料可以是工程塑料,例如壳体10的材料可以是pa6(polyamide-6,尼龙塑料聚酰胺6)和gf(glass fiber,玻璃纤维)的混合材料,其中玻璃纤维的质量分数可以是30%。壳体10采用该材料可以使壳体10具有较好的刚性和强度,同时具有较小的密度,有利于减轻壳体10的重量。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0的材料也可以是钢材等其他材料。
5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主体部11以及由主体部11向外延伸形成的气泵接头13,所述气泵接头13设有所述气泵接口102,所述消音部、过滤部和第一单向流通元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1内,所述气泵接头13的最大外径的尺寸范围可以是8mm~12mm。例如,气泵接头13的最大外径可以是8mm、9mm、10mm、11mm、12mm等。通过设置气泵接头13,可以便于过滤消音装置100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
5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主体部11在气体流动方向的最大外径的尺寸范围为35mm~45mm。例如,壳体10在气体流动方向的最大外径可以是35mm、38mm、40mm、43mm、45mm等。如此设置所述过滤消音装置100占据的空间较小,可以节省汽车内部空间。
5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壁厚的尺寸范围为2mm~3mm,例如壳体10壁厚可以是2mm、2.5mm、3mm等。如此设置,壳体10可以在保证刚度的同时,不过多占据内部空间。
5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大气连通口101与气泵接口102相对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便于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消音部30和过滤部40在主体部11内的设置排布,同时可以使气体的流通更加顺畅。
6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包括第二封堵部201和弹性件202,所述弹性件202背离所述第一腔室103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封堵部201设置在所述弹性件202朝向所述第一腔室103的一端,所述第二封堵部201将所述通气口105封堵。所述第一腔室103内的气体推动所述第二封堵部201,使所述弹性件202压缩,所述通气口105打开,气体通过所述通气口105进入所述第一通道301;所述弹性件202伸张,所述第二封堵部201将所述通气口105封堵。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202可以是弹簧。
6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还包括由第二封堵部201向背离通气口105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导杆203,所述导杆203穿设弹性件202且可相对于弹性件202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
62.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3,所述过滤消音装置还包括隔板80,所述隔板8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第二腔室104之间。隔板80将壳体10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103与第二腔室104,所述隔板80开设所述通气口105。通过设置隔板80,可以将第一腔室103和第二腔室104的气体隔开。
63.在向空气悬架充气的过程中,第二封堵部201向背离隔板80的方向移动;停止向空气悬架充气后,第二封堵部201与隔板80相抵。
6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及图5,所述隔板80包括本体802及由本体802向朝向第一腔室103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801,所述通气口105贯通所述延伸部801。本体802朝向
第二腔室的一侧设有凹槽803。第二封堵部201将通气口封堵时,所述第二封堵部201容纳在所述凹槽803内。
65.在一个实施例中,再次参见图1、图2及图3,所述消音部30为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内部空间为消音部30的第一通道301。
6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部30具有多孔结构。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到壳体10内的气体在通过消音部30的孔时其流速会降低,有助于降低气体的噪声;噪音在消音部30的孔传播时,噪声的声波在消音部30的多孔结构内进行折射、反射,气体的声能转换为热能,从而不断削减噪音的能量,实现降噪效果。消音部30的孔隙率可以根据降噪需求设置,例如消音部30的孔隙率可以为70%以上。
67.在一个实施例中,消音部30的材料可以是pe(polyethylene,聚乙烯)材料。消音部30的材料为聚乙烯材料时,消音部的孔径小,对噪音的能量削减效果好,可以实现更好的降噪效果。消音部的孔隙率影响降噪效果,可根据降噪效果的需求来确定消音部的孔隙率。
6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3,所述过滤消音装置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04内的第一支撑架60和第二支撑架70。参见图4、图5和图6,所述第一支撑架6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70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架60的侧壁设有第一透气孔601,所述第二支撑架70的侧壁设有第二透气孔701。所述第一支撑架60套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架70外,所述第二支撑架70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301内,所述消音部30夹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架60和第二支撑架70之间。消音部30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架60相抵,内壁与所述第二支撑架70相抵。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到壳体内的气体可依次经过第二透气孔701、消音部30及第一透气孔601,最终通过大气连通口101排出。如此设置,所述过滤消音装置100可以在实现气体通过的同时,对消音部30进行固定支撑,防止消音部30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偏移。
6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第二支撑架70内设有支座702,所述支座上设有过孔703。弹性件202背离第一腔室的端部固定在支座702外部。所述导杆203穿过所述过孔703,且可在过孔703内滑动。
7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60、第二支撑架70和第二封堵部201的材料可以是pa6(polyamide-6,尼龙塑料聚酰胺6)和gf(glass fiber,玻璃纤维)的混合材料,其中玻璃纤维的质量分数可以是30%。第一支撑架60、第二支撑架70和第二封堵部201采用该混合材料可以实现较好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可以减轻其重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60、第二支撑架70和第二封堵部201也可以采用其他硬质材料。
7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消音装置100,包括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所述第一通道301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04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
72.下面首先介绍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所述第一通道301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
7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所述过滤部40内设有第二通道401,所述第二通道401与所述通气口105连通,所述第二通道401朝向大气连通口101的一端封堵。将所述第二通道401朝向大气连通口101的一端封堵,由大气连通口流入的气体便无法通过第二通道401朝向大气连通口101的一端直接进入过滤部40,气体需要通过过滤部40的侧壁流入第二
通道401,保证了流入第二腔室104的气体的清洁。
7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103还包括位于过滤部40与大气连通口101之间的通气腔14,所述通气腔14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通过设置通气腔14,有利于空气悬架在充气过程中气体的充入以及在泄气过程中气体的排出。
75.在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向空气悬架充气的过程中,通过大气连通口101进入到第一腔室103中的气体在经过过滤部40后,通过第二封堵部201对弹性件202施加作用力,气体对弹性件202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202的弹力时,弹性件202压缩,带动第二封堵部201向背离通气口105的方向移动,通气口105打开,第一腔室103中的气体可通过通气口105进入第一通道301;停止向空气悬架充气后,第一腔室103中的气体对弹性件202的作用力消失,弹性件伸张,带动第二封堵部201朝向所述通气口105移动,第二封堵部201封堵所述通气口105;空气悬架在泄气的过程中,第二封堵部201受到的气体的作用力与受到的弹性件202的弹力的方向相同,第二封堵部201在作用力和弹力的共同作用下封堵所述通气口105。
76.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消音部30朝向第一腔室103的一端与所述隔板80相抵,所述消音部30朝向所述气泵接口102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0内壁相抵,所述消音部30朝向第一腔室103的端口环绕通气口105,消音部30朝向气泵接口102的端口环绕气泵接口102。如此设置,在过滤消音装置充气过程中,经过第一腔室103中的气体经过通气口105流入第二腔室104时几乎全部进入到第一通道301,再通过气泵接口102流出,气体不流经消音部30的侧壁,可以增加消音部30的使用寿命,同时有利于保证充气过程的通畅性。
77.进一步地,所述消音部30包括第一密封垫片90和第二密封垫片91,所述第一密封垫片90设置在所述消音部30朝向隔板80的端部,所述第一密封垫片90与所述隔板80相抵;第二密封垫片91设置在所述消音部30朝向气泵接口102的端部,所述第二密封垫片91与所述壳体内壁相抵。所述第一密封垫片90与所述第二密封垫片91的材料可以是橡胶材料或pu(polyurethane,聚氨酯)。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垫片90和第二密封垫片91,可以避免由气泵接口102进入的气体从消音部30与隔板80的间隙以及消音部30与壳体10内壁的间隙流出,有利于实现更好的降噪效果。
7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述过滤部40包括壳套402和滤芯403,所述壳套402至少设置在滤芯403朝向大气连通口的一端,所述壳套402封堵第二通道401朝向大气连通口101的一端。
7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套402还设置在滤芯403朝向气泵接口102的一端,壳套402朝向气泵接口102的一端设有开口404,所述第二通道401通过所述开口404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如此设置,壳套可防止滤芯403被气体冲击变形,同时使过滤部40结构紧凑,便于过滤消音装置100的安装。
8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芯403的材料为滤纸或无纺布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滤部40的材料还可以是其他具有过滤功能的材料。过滤部40由滤纸或无纺布折叠制成,可以对气体中灰尘进行过滤,在过滤消音装置100使用寿命期间,所述过滤部40的过滤效率大于等于9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一腔室10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与所述过滤部40之间的第一气道106,所述第一气道106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所述壳体10内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气道106与所述第二腔室104之间的通孔107。第一气道106通过通气腔14与大气连通口101连通。所述过滤消音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所述
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设置在所述通孔107处;通过所述消音部30侧壁流出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进入所述第一气道106,并通过所述大气连通口101流出。通过设置第一气道106及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泄气时气体不经过过滤部40,而是直接通过第一气道106流向大气连通口101,减少第二腔室流出的高压气体对过滤部40的冲击,避免过滤部40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破损变形,有利于延长过滤部40的使用寿命。
81.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8及图9,第二腔室104包括位于第一支撑架60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储气腔302,经过消音部30流出的气体首先进入到储气腔302内,再经过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进入到第一气道106。
82.在对空气悬架进行充气时,气泵工作,使得大气中的气体进入到壳体内;参见图8,气体通过大气连通口101进入所述通气腔14,再由通气腔14进入所述第一气道106;由于所述第一气道106与所述第二腔室104之间的通孔107处设有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使得气体无法从通孔107处流入第二腔室104,则气体通过过滤部40并进入过滤部40的第二通道401,进入第二通道401内的气体使通气口105打开,并经过通气口105进入第一通道301,之后通过气泵接口102流至空气悬架。
83.在空气悬架泄气时,参见图9,空气悬架排出的气体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第一通道301,之后流经消音部30的侧壁进入储气腔302,进入储气腔302内的气体使通孔107打开,并从通孔107流入第一气道106,随后经所述通气腔14流向大气连通口101,最后经大气连通口101流出壳体。
84.进一步地,参见图1,所述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包括由所述壳体10的内壁延伸形成的凸台501及第一封堵部502,所述第一封堵部502位于所述凸台501朝向所述第一气道106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封堵部502远离凸台501的端部固定设置,朝向所述壳体10内壁的端部与所述凸台501相抵,将所述通孔107封堵。所述第二腔室104内的气体流经所述通孔107,使所述第一封堵部502朝向所述壳体10内壁的端部与所述凸台501分离,气体经所述第一封堵部502与所述凸台501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第一气道106。如此设置,所述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结构简单,不过多占据壳体10内部空间,并且安装方便。
85.参见图9,在空气悬架泄气时,由气泵接口102流入壳体10的气体通过消音部30后流向通孔107,气体对第一封堵部502施加作用力,使第一封堵部朝向所述壳体10内壁的端部向背离凸台501的方向移动,第一封堵部502与凸台501之间产生间隙,气体通过该间隙流入所述第一气道106。空气悬架泄气结束后,第一封堵部502不再受到气体的作用力,第一封堵部502恢复形变,与凸台501相抵。参见图7,在向空气悬架充气时,第一封堵部502朝向壳体10内壁的端部与凸台501相抵,将所述通孔107封堵,使气体无法通过通孔107进入第二腔室104。
8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台501呈环形,环绕隔板80的本体802设置,通孔107位于隔板80与凸台501之间。
8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部40全部位于第一腔室103内,所述过滤部40朝向大气连通口101的一端与壳体内壁相抵,朝向第二腔室104的一端与所述隔板80相抵,所述第二通道401通过所述开口404与所述通气口105连通,且开口404的面积大于通气口105的面积。
88.进一步地,所述隔板80的延伸部801卡设在所述第二通道401内,所述延伸部801可
呈圆台形,即延伸部801背离第二腔室104的一端端面的横截面积小于其与本体802连接处的横截面积。如此设置,所述延伸部801可以在第二通道401内卡紧,保证通过过滤部40进入第二通道401的气体通过延伸部801内的通气口105进入第二腔室104,同时有利于提高过滤部安装的稳固性。
8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堵部502的材料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可以是pu(polyurethane,聚氨酯)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封堵部502的材料也可以是橡胶等其他弹性材料。聚氨酯材料具有耐磨、高强度、高回弹性等特点,第一封堵部502采用聚氨酯材料有助于在对空气悬架进行充气时提高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的密封性,且在空气悬架泄气时使得第一封堵部502易于发生形变,便于气体通过,提高第二单向流通元件50的使用寿命。
9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封堵部502可以通过硫化包胶的工艺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板80上。通过硫化包胶的方式,可以使第一封堵部502与隔板80紧密粘接,防止第一封堵部502在气体的冲击下脱落。当然,所述第一封堵部502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设置。
91.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及图5,所述隔板8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60朝向第一腔室103的一端固连,如此设置可以简化过滤消音装置100内部结构,同时增加各部件适配的稳定性。
92.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过滤部40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03内,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04内,所述消音部30位于所述第二通道401内。所述消音部30对气体的流动阻力大于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对气体的流动阻力;通过气泵接口102流入所述第一通道301内的气体通过消音部30侧壁流入所述过滤部40,并通过所述过滤部40流向所述大气连通口101。
93.通过设置所述消音部30对气体的流动阻力大于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对气体的流动阻力,相对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不需要设置第二单向流通元件,有助于简化过滤消音装置结构的复杂度。在一个实施例中,隔板80位于第二通道401内,且隔板80的边缘各处均与过滤部40的内壁相抵。第一腔室103包括位于隔板80朝向大气连通口一侧与壳套之间的腔体405,腔体405为第二通道401的一部分。
9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部40的外壁与所述壳体10的内壁相抵,所述过滤部40的内壁与第一支撑架60相抵。
9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包括弹性件202和第二封堵部201时,调整弹性件202的弹性系数和消音部30的孔隙率,来实现所述消音部30对气体的流动阻力大于所述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对气体的流动阻力。如此设置,在向空气悬架充气时,由大气连通口101流入的气体优先通过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而不从消音部30通过,保证进入到第二腔室中的气体几乎全部通过消音部30。
96.在对空气悬架进行充气时,参见图10,气体通过大气连通口101进入所述通气腔14,进入通气腔14的气体需要通过过滤部40进入腔体405;进入腔体405中的气体使通气口105打开,进而气体通过通气口105进入第一通道301内;进入第一通道301内的气体经过气泵接口102流入空气悬架。在空气悬架泄气时,参见图11,空气悬架排出的气体从气泵接口102进入第一通道301中,由于通气口105处设有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气体无法通过通气口105,则气体经过消音部30进入过滤部40,进入过滤部40的气体进入通气腔14,最后通气腔
14中的气体通过大气连通口101排出。
97.下面介绍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04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介绍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方案时,仅介绍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之处可参见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相关的描述,不再进行赘述。
9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04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时,所述过滤部40设有第二通道401,所述第二通道401一端与所述通气口10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泵接口102连通;通过所述气泵接口102进入所述第二通道401的气体通过所述通气口105进入所述第一通道301,之后经过所述消音部30并通过所述大气连通口101排出。其中,空气悬架在泄气过程中,所述消音部30与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对气体的流动阻力之和小于过滤部40对气体的流动阻力。如此设置,可以防止由气泵接口102流入的气体不经过消音部30而是直接流经过滤部40后进入第二腔室104并排出,由气泵接口102流入的气体必流经消音部30而后流至大气连通口101。
99.在向空气悬架充气的过程中,通过气泵接口102进入第一腔室103的气体通过第二封堵部201对弹性件202施加作用力,气体对弹性件202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202的弹力时,弹性件202压缩,带动第二封堵部201向背离通气口105的方向移动,通气口105打开,第一腔室103中的气体可通过通气口105进入第一通道301;停止向空气悬架充气后,第一腔室103中的气体对弹性件202的作用力消失,弹性件伸张,带动第二封堵部201朝向所述通气口105移动,第二封堵部201封堵所述通气口105;空气悬架在泄气的过程中,第二封堵部201受到的气体的作用力与受到的弹性件202的弹力的方向相同,第二封堵部201在作用力和弹力的共同作用下封堵所述通气口105。
10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10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与所述过滤部40之间的第一气道106,所述第一气道106与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0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与所述消音部之间的第二气道110,所述第一气道106与所述第二气道110连通。通过设置第一气道106和第二气道110,可以避免由大气连通口101进入的气体直接冲击消音部30和过滤部40,延长消音部30和过滤部40的使用寿命。
10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部30朝向所述第一腔室103的一端与所述隔板80相抵,所述消音部30背离所述第一腔室103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0的内壁相抵,且所述大气连通口101设置在所述消音部30背离所述第一腔室103的端部的周侧。大气连通口101与第二气道110连通。如此设置,在过滤消音装置泄气的过程中,经过第一腔室103的气体通过通气口105流入第一通道301后,气体不会直接通过大气连通口101直接流出,气体必须流经消音部30后再通过大气连通口101排出,有利于保证在泄气时实现降噪。
102.在对空气悬架进行充气时,参见图12,气体通过大气连通口101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4的第二气道110内,之后进入第一腔室103的第一气道106中,再通过过滤部40过滤后进入第二通道401,进而气体通过气泵接口102流入空气悬架。在空气悬架泄气时,参见图13,空气悬架排出的气体从气泵接口102进入第二通道401,由于过滤部40的流动阻力大于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与消音部30的流动阻力之和,因此第二通道401的气体不会经过过滤部40,而是通过第一单向流通元件20进入第一通道301内,之后流经消音部30进行降噪,进而流到第二气道110并通过大气连通口101排出。
103.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