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润滑结构及具有其的筒袋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72757发布日期:2022-04-09 04:2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轴承润滑结构及具有其的筒袋泵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水泵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及具有其的筒袋泵。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筒袋泵及其他水泵轴,为避免引起附加轴向力,并在两个方向将轴限制在轴向游隙范围内,大多采用成对双联安装的角接触球轴承;考虑到轴承的润滑需要,双联轴承多安装于装有润滑油的油箱内;
3.油箱内的润滑油通常保持循环状态,由高速转动的轴承滚珠牵引油液向上输送至油箱上部,并经由通路流回油箱下部,以在此循环过程中完成对轴承的润滑;但是,循环的油液量易受到主轴转速、油箱内油液量、通路是否畅通等因素的影响,若循环过程中的油液量过少或过多,前者可能导致轴承润滑不充分,后者可能导致油液滞留于油箱上部,从而易在压盖处发生泄漏;
4.目前,当出现油箱内循环的油液量过少或过多的情况后,大多只能在使用者观察到油箱的运行异常后,通过对油箱进行维护以排除影响循环油液量的因素,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油箱内循环的油液量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运行异常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动态平衡循环油液量的轴承润滑结构及具有其的筒袋泵。
6.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轴承润滑结构,用于筒袋泵,包括油箱、主轴以及双联轴承,所述主轴贯穿所述油箱;所述双联轴承包括两组轴承以及外隔圈,所述外隔圈位于两组所述轴承之间且与两组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外隔圈沿径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一连通孔;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主轴相对固定,外圈与所述油箱相对固定,以通过所述双联轴承将所述油箱内部分隔为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所述油箱还开设有多个上端连通所述上部空间的通路,至少一个所述通路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其他所述通路的下端与所述下部空间连通。
7.上述轴承润滑结构,通过下端与第一连通孔连通的通路能够将上部空间内的油液引入两组轴承之间,且该部分油液能够根据上部空间内的油液量自适应的改变流向,以实现对循环内油液量的动态平衡,避免因循环内的油液量过多或过少导致运行异常的情况发生。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的以及下端与所述下部空间连通的所述通路各开设有一个,且两个所述通路以所述主轴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联轴承还包括内隔圈,所述内隔圈位于两组所述轴承之间且与两组所述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内隔圈沿径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二连通孔;所述轴承润滑结构还包括轴套,所述轴套固设于所述主轴,所述轴承的内圈固设于所述轴套的外缘面,所述轴套的外缘面开设有多道下端与所述下部空间连通且上端与所述第二
连通孔连通的通油槽。
1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轴套转动沿通油槽牵引输送至两组轴承之间的油液同样能够根据上部空间内的油液量自适应的改变流向,以实现对循环内油液量的动态平衡,进一步增加循环内油液量的自适应调节能力。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套周向贯通开设有多个自下往上向远离所述主轴方向倾斜的回油孔,所述回油孔与所述通油槽连通。
12.可以理解的是,轴套与主轴之间的润滑油能够在离心力作用下沿回油孔回到通油槽内,以增加能够用于动态平衡的油液量。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箱底端还设置有密封挡套,所述密封挡套的外侧与所述油箱固定连接。
14.可以理解的是,密封挡套能够避免油箱内的润滑油油液沿主轴从贯穿油箱处泄漏,进而减小油液泄漏的可能。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部分所述密封挡套位于所述主轴与所述轴套之间,且所述密封挡套的顶端与所述回油孔的内侧开口对应。
16.可以理解的是,密封挡套与主轴之间的油液,大部分能够在主轴的转动作用下,向上输送并通过回油孔甩回至通油槽,以达到增加密封挡套密封效果的作用,进一步减小油液泄漏的可能。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套的底端位于所述双联轴承下侧,且所述轴套的底端具有自下往上向远离所述主轴方向倾斜的倒角。
18.可以理解的是,润滑油能够在离心力作用下沿倒角甩出至双联轴承的下排滚珠,以在满足润滑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工作状态下向上运输的油液量,从而达到了避免润滑油泄漏的效果。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角的倾斜方向朝向位于下侧的所述轴承的滚珠。
20.可以理解的是,经由轴套甩出的油液较大比例能够直接甩至下排滚珠,并经由下排滚珠向上输送,以增加润滑油油液的输送效率。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套的外缘面以所述主轴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通油槽。
22.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筒袋泵,该筒袋泵包括上述的轴承润滑结构。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筒袋泵轴承架部分的正视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轴承润滑结构的正视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3中轴套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10、油箱;110、箱体;120、轴承箱;130、压盖;11、上部空间;12、下部空
间;13、通路;14、密封挡套;20、主轴;30、双联轴承;31、轴承;32、外隔圈;321、第一连通孔;33、内隔圈;331、第二连通孔;40、轴套;41、通油槽;42、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润滑结构,用于筒袋泵,包括油箱10、主轴20以及双联轴承30,主轴20贯穿油箱10;双联轴承30包括两组轴承31以及外隔圈32,外隔圈32位于两组轴承31之间且与两组轴承31的外圈固定连接,外隔圈32沿径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一连通孔321;轴承31的内圈与主轴20相对固定,外圈与油箱10相对固定,以通过双联轴承30将油箱10内部分隔为上部空间11与下部空间12;油箱10还开设有多个上端连通上部空间11的通路13,至少一个通路13的下端与第一连通孔321连通,其他通路13的下端与下部空间12连通。
35.油箱10内的油位通常位于下侧轴承31的滚珠中心所在高度,以在主轴20开始转动后,通过轴承31滚珠高速转动产生的牵引力,将润滑液向上输送至上部空间11,而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下端与下部空间12连通的通路13回流至下部空间12,以形成一个油路循环;
36.而在此油路循环中,部分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会沿下端与第一连通孔321连通的通路13回流至两组轴承31之间:
37.若此时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量较少,即代表此时油路循环内向上输送的油液量较少,且此时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对上排滚珠的压力较小,对上排滚珠转动向上牵引油液的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因此位于两组轴承31之间的油液会被上排滚珠牵引向上运输,以增加向上运输的油液量,进而增加循环内的油液量;
38.而此时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量较多,即代表此时油路循环内向上输送的油液量较多,且此时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对上排滚珠的压力较大,对上排滚珠向上牵引油液的影响较大,因此两组轴承31之间的油液较难进一步向上运输,并且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下排滚珠向下回流,进而阻碍下排滚珠向上运输油液,以减少向上运输的油液量,进而减少循环内的油液量。
39.因此,通过下端与第一连通孔321连通的通路13能够将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引入两组轴承31之间,且该部分油液能够根据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量自适应的改变流向,以实现对循环内油液量的动态平衡,避免因循环内的油液量过多或过少导致运行异常的情况发生。
40.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油箱10包括箱体110、轴承箱120以及压盖130,其中,轴承箱120位于箱体110与压盖130之间,且轴承箱120的法兰部分别与箱体110与压盖130固定连接,轴承31的外圈与轴承箱120固定,以使得轴承31的外圈与油箱10相对固定,并且通过双联轴承30与轴承箱120配合将箱体110与压盖130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部空间11与下部空间12两个部分;
41.轴承箱120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以使得润滑油能够通过该通孔进入轴承箱120内并对双联轴承30进行润滑;双联轴承30的顶端位于压盖130与轴承箱120的接触面以下,以保证循环油液的最高点低于压盖130与轴承箱120的接触面,从而进一步减小润滑油泄漏的可能。
42.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下端与第一连通孔321连通的以及下端与下部空间12连通的通路13各开设有一个,且两个通路13以主轴20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43.为便于下文描述,将下端与第一连通孔连通的通路13定义为吸油通路,在自平衡时能够起到回油作用,而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其主要作用为向上引油;将下端与下部空间12连通的通路13定义为回油通路,其主要作用为将油液回油至下部空间12,防止油液在上部空间11积压;
44.而减少吸油孔数量,增加回油孔数量,能够防止因油液在上部空间11内过度积压,导致增加泄露风险增加;此外,回油效果增加后,使得所需要的循环油量也可以相应减少。
45.优选的,吸油孔数量为一个,回油孔数量为七个,共八条通路13以主轴20为中心周向均布设置,经多次试验测试,以上述比例、位置关系设置的通路13,能够达到良好的油液润滑循环效果。
46.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双联轴承30还包括内隔圈33,内隔圈33位于两组轴承31之间且与两组轴承31的内圈固定连接,内隔圈33沿径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二连通孔331;轴承润滑结构还包括轴套40,轴套40固设于主轴20,轴承31的内圈固设于轴套40的外缘面,轴套40的外缘面开设有多道下端与下部空间12连通且上端与第二连通孔331连通的通油槽41。
47.通油槽41能够在主轴20带动轴套40开始转动后,通过轴套40转动产生的向上的牵引力,将油液沿通油槽41向上输送;又由于内隔圈33贯通开设有第二连通孔331,且通油槽
41上端与第二连通孔331连通,因此油液会沿第二连通孔331被输送至两组轴承31之间。
48.若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量较少,即代表此时油路循环内向上输送的油液量较少,此时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对上排滚珠的压力较小,对上排滚珠转动向上牵引油液的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依靠下排滚珠转动将下部空间12的油液牵引至两组轴承31之间,本技术中,还能够通过轴套40的转动将下部空间12的油液沿通油槽41牵引输送至两组轴承31之间,从而使得更多油液能够通过上排滚珠被输送至上部空间11,以增加循环内的油液量;
49.而此时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量较多,即代表此时油路循环内向上输送的油液量较多,此时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对上排滚珠的压力较大,对上排滚珠向上牵引油液的影响较大,故两组轴承31之间的油液较难进一步向上运输;因此,沿通油槽41牵引输送至两组轴承31之间的油液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下排滚珠向下回流,进而阻碍下排滚珠向上运输油液,以减少向上运输的油液量;
50.从而使得该部分沿通油槽41牵引输送至两组轴承31之间的油液同样能够根据上部空间11内的油液量自适应的改变流向,以实现对循环内油液量的动态平衡,进一步增加循环内油液量的自适应调节能力。
51.在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轴套40周向贯通开设有多个自下往上向远离主轴20方向倾斜的回油孔42,回油孔42与通油槽41连通;以使得轴套40与主轴20之间的润滑油能够在离心力作用下沿回油孔42回到通油槽41内,以增加能够用于动态平衡的油液量。
52.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油箱10底端还设置有密封挡套14,密封挡套14的外侧与油箱10固定连接;密封挡套14能够通过迷宫密封的原理,以避免油箱10内的润滑油油液沿主轴20从贯穿油箱10处泄漏,进而减小油液泄漏的可能。
53.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部分密封挡套14位于主轴20与轴套40之间,且密封挡套14的顶端与回油孔42的内侧开口对应;以使得密封挡套14与主轴20之间的油液,大部分能够在主轴20的转动作用下,向上输送并通过回油孔42甩回至通油槽41,小部分残留油液则能够依靠密封挡套14的密封作用防止从下侧泄漏,以达到增加密封挡套14密封效果的作用,进一步减小油液泄漏的可能。
54.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轴套40的底端位于双联轴承30下侧,且轴套40的底端具有自下往上向远离主轴20方向倾斜的倒角。
55.在上述实施例中,静止状态下,油箱10内的初始油位仅需位于双联轴承30以下,浸没轴套40的底端即可,在主轴20带动轴套40开始转动后,润滑油能够在离心力作用下沿轴套40底端倒角甩出至位于下侧的轴承31的滚珠,并经由轴承31滚珠转动产生的牵引力输送至上部空间11,从而完成对双联轴承30的润滑;
56.通过将倒角甩出润滑油油液的过程作为中介,以使得在初始油位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油液的向上输送,在满足润滑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工作状态下向上运输的油液量,避免因润滑油油位过高导致易发生泄漏。
57.当然,轴套40的底端也可以为其他常用的导向结构,如贯通开设有倾斜的导向孔等,只要能够在转动时将润滑油油液向指定方向输送即可。
58.同样在上述实施例中,倒角的倾斜方向朝向位于下侧的轴承31的滚珠;以使得经由轴套40甩出的油液较大比例能够直接甩至下侧轴承31的滚珠,并经由两个轴承31的滚珠
向上输送,以增加润滑油油液的输送效率。
59.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轴套40的外缘面以主轴20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开设有两个通油槽41;此情况下,通过通油槽41向上运输的油液量恰好能够满足双联轴承30的润滑需求,且油液能够形成通畅的循环,不会在压盖130与轴承箱120的接触面处滞留,以达到避免润滑油泄漏的效果。
60.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筒袋泵,该筒袋泵包括上述的轴承润滑结构。
6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