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74436发布日期:2022-07-16 01:3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泵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项目也逐渐增加,因而充气泵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充气泵不仅可用于为各种车辆轮胎、皮划艇、气垫等设备进行充气,还可以为各种球类进行充气,也可以为一些救生器材、工业生产加工、玩具等进行充气。
3.但目前市面上的充气泵基本只设有一个抽气口,其在进行充气的过程中,外部的气体只能经该抽气口抽送至充气泵内部,再由排气口排出,以给待充气设备进行充气。然而,单抽气口的设置会使得充气过程中产生的气压较小,致使充气效率十分有限。此外,电机在驱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但传统充气泵的散热效果差,在长时间运作后,会影响充气泵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
4.因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改进,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通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同步转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经充气部排放气体的压力,提高充气效率,并且第二叶片朝向工位设置,使得第二叶片在抽取气体的过程中,能够同步带走电机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进而延长整个充气泵的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包括:
8.壳体,具有抽气部、充气部和工位,及其内部设有腔体;
9.所述抽气部、所述充气部和所述工位通过所述腔体相互导通;
10.电机,安装于所述工位;
11.叶轮,安装于所述腔体,其包括驱动连接于所述电机的基片和分设于所述基片相对两端面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朝向于所述抽气部设置,所述第二叶片朝向于所述工位设置;
12.其中,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叶片用以将外部的气体经所述抽气部抽取至所述充气部,所述第二叶片用以将外部的气体经所述工位抽取至所述充气部。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抽气部和所述工位分别设于所述壳体的上下端面;及
14.所述充气部设于所述壳体的侧边边缘。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片将所述腔体分离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16.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抽气部相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工位相连通;
17.所述基片的侧边边缘和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预留有间隙;
18.所述间隙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相导通。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数量相等,且均环绕于所述基片的周侧间隔设置。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轮廓相一致;及
21.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背离所述基片的一端,且朝向于所述基片边缘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引流坡面和第二引流坡面;
22.其中,所述叶轮在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引流坡面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引导至所述第一腔室的边缘,并输送至所述充气部;所述第二引流坡面用以将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引导至所述第二腔室的边缘,并输送至所述充气部。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室的端壁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坡面的区域形成和所述第一引流坡面相平行的第一配合环边;及
24.所述第二腔室的端壁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二引流坡面的区域形成和所述第二引流坡面相平行的第二配合环边。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呈圆盘构造;及
26.所述抽气部开设于所述壳体上端面的中心处;及
27.所述工位开设于所述壳体下端面的中心处;及
28.所述充气部沿所述壳体侧边边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设置。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呈分体式设计;
30.所述壳体包括相互嵌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31.所述抽气部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
32.所述工位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及
33.所述充气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形成的侧边边缘;
34.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侧边边缘分别设有若干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每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位配合,并通过锁紧件固定。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工位内部,且和所述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电机安装部;
36.所述电机安装部设有连通于所述腔体和所述工位的导流孔。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安装部包括一环片和若干沿所述环片的周侧间隔设置的支臂;
38.若干所述支臂用以将所述环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下端面;及
39.每两相邻的所述支臂之间形成一所述导流孔;
40.其中,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环片上,且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经所述环片延伸至所述腔体内部,用以对接所述叶轮的基片。
4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42.本专利中,通过在基片相对两端面分别设置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使得电机在驱动叶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能够同步将外部的气体经抽气部和工位抽取至充气部,且两股气流在充气部汇聚,并同步从充气部排出,以对待充气设备进行充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经充气部排放气体的压力,提高充气效率。此外,当第二叶片将外部的气体经工位抽取至充气部时,借助气体的流动,还能带走电机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其散热效果,保证电机能在适宜的温度下运作,提高充气泵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4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在一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5.图2是图1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46.图3是图2所示的叶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8.图5是图4沿a-a方向的剖视图;
4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第二壳体和工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0.附图标号说明:
51.1000、第一壳体;1100、抽气部;1200、第一安装部;1300、第一腔室; 1400、第一配合环边;
52.2000、第二壳体;2100、工位;2110、电机安装部;2111、环片;2112、支臂;2113、导流孔;2200、第二安装部;2300、第二腔室;2400、第二配合环边;
53.3000、充气部;
54.4000、叶轮;4100、基片;4200、第一叶片;4210、第一引流坡面;4300、第二叶片;4310、第二引流坡面。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56.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57.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 /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58.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9.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6,一种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包括壳体、电机和叶轮4000。其中,壳体具有抽气部1100、充气部3000和工位2100,且壳
体内部设有腔体,电机和叶轮4000分别安装于工位2100和腔体。其叶轮4000具体可包括驱动连接于电机的基片4100和分设于基片4100相对两端面的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且第一叶片4200 朝向于抽气部1100设置,第二叶片4300朝向于工位2100设置。
61.当电机驱动叶轮4000转动时,第一叶片4200将外部的气体经抽气部1100 抽取至充气部3000,所述第二叶片4300将外部的气体经工位2100抽取至充气部3000,两股气流在充气部3000汇聚,并同步从所述充气部3000排出。
6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片4100相对两端面分别设置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且第一叶片4200朝向于抽气部1100设置,第二叶片4300朝向于工位2100设置,使得该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在运行时,外部的气体能同时经由抽气部1100和工位2100抽取至充气部3000。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外部的气体仅能经由一处抽取至充气部3000而言,本实施例通过在基片4100相对两端面分别设置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使得电机在驱动叶轮400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能够同步将外部的气体经抽气部1100 和工位2100抽取至充气部3000,且两股气流在充气部3000汇聚,并同步从充气部3000排出,以对待充气设备进行充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经充气部 3000排放气体的压力,提高充气效率。此外,当第二叶片4300将外部的气体经工位2100抽取至充气部3000时,借助气体的流动,还能带走电机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其散热效果,保证电机能在适宜的温度下运作,提高充气泵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
63.作为优选,参见图1和图5,抽气部1100和工位2100分别设于壳体的上下端面,充气部3000则设于壳体的侧边边缘。由于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设置在基片4100相对两端面,且分别面向抽气部1100和工位2100,为此,将抽气部1100和工位2100设置在壳体的上下两端面能够正对于叶轮4000,使得叶轮4000在转动时,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能够同时对外部的气体进行抽取,提高充气效率。同时,当叶轮4000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时,其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会带动抽取的外部气体转动,将充气部3000 开设在壳体侧边边缘更有利于气体在转动过程中从充气部3000排出。
6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基片4100将腔体分离成第一腔室1300 和第二腔室2300。此时,第一腔室1300和抽气部1100相连通,第二腔室2300 和工位2100相连通,且基片4100的侧边边缘和壳体的内侧壁之间预留有间隙,该间隙可使第一腔室1300和第二腔室2300相导通。
65.本实施例中,基片4100的侧边边缘和壳体的内侧壁之间预留有间隙,使叶轮4000在腔体内能够更为流畅地转动,不会和内侧壁产生碰撞,提高其使用寿命。而且,将第一腔室1300和第二腔室2300导通在一方面能提高叶轮4000 转动时抽取外部气体的效率,加快气体流速;在另一方面也能加强与第二腔室 2300连通的工位2100内的气体流通,提高对电机的散热作用。
66.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基片4100将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 隔离,也即是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抽取气体的方向相反,如此可有效避免第一叶片4200在朝向抽气部1100抽取气体的过程中,不会同步抽取经工位2100进入充气泵内部的气体;同样地,第二叶片4300在朝向工位2100 抽取气体的过程中,不会同步抽取经抽气部1100进入充气泵内部的气体。也即是说,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相互独立运作,两者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互相干涉,确保两股气流之间不会相互冲突而干扰正常流速,使得气流能够同
步地经抽气部1100和工位2100进入充气泵内部,并同步从充气部3000 排出。
67.作为优选实施例,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的数量相等,且均环绕于基片4100的周侧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 的数量均可设为九个,且一一对应设置。但实际生产中,其数量不局限于此,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68.进一步优选地,参见图3和图5,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的轮廓相一致。其中,第一叶片4200和第二叶片4300背离基片4100的一端,且朝向于基片4100边缘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引流坡面4210和第二引流坡面4310。
69.具体地,在叶轮400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引流坡面4210可将第一腔室1300 内的气体引导至第一腔室1300的边缘,并输送至充气部3000。相对应地,第二引流坡面4310可将第二腔室2300内的气体引导至第二腔室2300的边缘,并输送至充气部3000,两股气流在充气部3000汇聚,并同步从充气部3000排出。
70.本实施例设置第一引流坡面4210和第二引流坡面4310有助于将位于第一腔室1300内靠近抽气部1100方向的气体及第二腔室2300内靠近工位2100方向的气体引导至边缘区域,使更多的气体能流通至开设在壳体侧边边缘的充气部3000,从而增加充气部3000排放气体的压力,提高充气效率。
71.在实际生产中,该引流坡面也可为设置成弧面,其具体结构形状在此不作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72.在此基础上,参见图3和图5,第一腔室1300的端壁对应于多个第一引流坡面4210的区域形成和第一引流坡面4210相平行的第一配合环边1400。相对应地,第二腔室2300的端壁对应于多个第二引流坡面4310的区域形成和第二引流坡面4310相平行的第二配合环边2400。
73.此时,第一引流坡面4210和与其相平行的第一配合环边1400形成一供气体流通的通道,提高第一引流坡面4210的引流效果。相对应地,第二引流坡面4310和与其相平行的第二配合环边2400也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引流坡面4310 的引流效果,从而提高腔体内气体的利用率,提高充气效率。
7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5,壳体可呈圆盘构造,且抽气部1100开设于壳体上端面的中心处,相对应地,工位2100开设于壳体下端面的中心处。此时,充气部3000沿壳体侧边边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设置。
75.本实施例中,将壳体设置成圆盘构造更有利于叶轮4000带动腔体内的气体转动,此外,将抽气部1100开设于壳体上端面的中心处,工位2100开设于壳体下端面的中心处,使得叶轮4000能尽可能地带动腔体内所有气体转动,提高其抽取外部气体的效率。因叶轮4000带动腔体内气体做近似圆周运动,将充气部3000沿壳体侧边边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设置有利于气体的排出,提高充气效率。
76.在实际生产中,仅将抽气部1100和工位2100开设在对应叶轮4000中心的区域也能提高叶轮4000抽取外部气体的效率,此时叶轮4000可设置在壳体中心区域,也可偏心设置。
77.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和图5,为了便于快速装配,壳体可优选呈分体式设计,其具体可包括相互嵌合的第一壳体1000和第二壳体2000。其中,抽气部1100开设于第一壳体1000,且优选为和第一壳体1000一体成型;及工位2100开设于第二壳体2000,且优选为
和第二壳体2000一体成型。进一步地,充气部3000可优选设置于第一壳体1000和第二壳体2000共同形成的侧边边缘。且第一壳体1000和第二壳体2000侧边边缘分别设有若干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安装部1200和第二安装部2200,每相对应的第一安装部1200和第二安装部2200相对位配合,并通过锁紧件固定。
78.壳体采用分体设置更有利于该高散热型加压充气泵的拆装及维护,如当需要更换叶轮4000时,拆除锁紧件即可进行叶轮4000的更换。且充气部3000 设置于第一壳体1000和第二壳体2000共同形成的侧边边缘有利于第一腔室 1300和第二腔室2300内气体同时从充气部3000排出,作为优选,该充气部 3000沿第一壳体1000和第二壳体2000嵌合面对称分布。
79.在实际生产中,该锁紧件具体可为螺栓、螺钉等,在此不作赘述。
8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及图6,工位2100可呈一中空的套筒构造,其可优选呈圆筒状,但并不限于此。在工位2100内部,且和壳体,也即是第二壳体2000的连接处设有电机安装部2110,电机安装于该电机安装部2110。此外,该电机安装部2110上设有连通于腔体和工位2100的导流孔2113。通过该导流孔2113能使外部的气体经工位2100流通至腔体内,并被抽取至充气部 3000,在加大充气部3000排放气体压力的同时,还能对电机进行散热,使电机能正常运作。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电机侧壁和工位2100内壁面之间形成环形间隙,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分别经该环形间隙及导流孔2113 进入腔体内。如此,气体会始终贴合于电机的侧壁流动,以达到对电机充分散热的效果。
81.具体地,电机安装部2110可包括一环片2111和若干沿环片2111的周侧间隔设置的支臂2112,该支臂2112可将环片2111固定于壳体的下端面,且每两相邻的支臂2112之间形成一导流孔2113。
82.其中,电机固定于环片2111上,且电机的驱动轴经环片2111延伸至腔体内部,用以对接叶轮4000的基片4100。
83.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生产中,环片2111上开孔可设置地略大一点,有助于加大气体流量,提高充气效率,且散热效果更好。
84.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