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用空气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4206发布日期:2022-06-25 06:1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防用空气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防用空气压缩机。


背景技术:

2.消防灭火抢险救灾作业在保障人民生活安全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消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消防技术设备,科学处置频繁发生的火灾和各种突发事件,控制事态蔓延扩大,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
3.消防系统通常配置有水泵、消防管道、环泵式泡沫比例混合器、阀门、泡沫炮等,当水泵正常抽水后,将泡沫液吸入消防管道,混合后从泡沫炮喷射出去实现消防救援。然而,现有泡沫系统喷射的消防泡沫的含水量较高,灭火时使用大量的水,将导致在废墟内的人员溺水无法呼吸。
4.现在通常在泡沫系统中加入空气压缩机,将压缩空气与水和泡沫混合液通过泡沫炮喷射,减低泡沫中的含水量,但是现在消防用的空气压缩机存在油气分离效率低、压缩后的空气含油量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防用空气压缩机,可减少消防泡沫系统中的含水量。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消防用空气压缩机,包括螺杆主机、油气分离器、油冷却器、空气管路、油循环管路及油气混合管路,所述空气管路包括供气管路和控制管路,所述油循环管路包括主油路和副油路,所述螺杆主机上设置有空气过滤器和进气阀,所述螺杆主机和油气分离器之间通过副油路、控制管路和油气混合管路连通,所述油气分离器和油冷却器之间通过主油路连通,油冷却器和螺杆主机之间通过主油路连通,在油气分离器上设置有用于给用气设备供气的供气管路。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不同的管路来实现对压缩机的控制和润滑油的循环利用,在螺杆主机和油气分离器之间设置副油路连接,油气分离器中产生的油气通过副油路回流到螺杆主机,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提升了油气分离效率,同时减少分离后的气体中的含油量。
9.优选的,所述供气管路从供气管路与油气分离器的连接处到供气出口依次设置有最小压力阀、单向阀和球阀。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供气管路和油气分离器的连接处设置最小压力阀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对分离器芯造成伤害;在供气管路上设置单向阀防止压缩后的空气回流到油气分离气中,在供气管路上设置球阀便于控制供气量的大小。
11.优选的,所述控制管路包括第一控制支路、第二控制支路和第三控制支路,所述第一控制支路和第二控制支路通过放空阀汇集后连通进气阀,所述第二控制支路和第三控制
支路通过梭阀汇集后连通到进气阀。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控制管路分成不同的支路进行控制,控制精度更高。在第一支路和第二控制支路的汇集点上设置放空阀,便于将回流的气体在不工作时排放,避免发生意外,在第二控制支路和第三控制支路的汇集点上设置梭阀,控制更加便捷。
13.优选的,所述放空阀和进气阀之间设置有单向阀。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进气阀中的空气回流。
15.优选的,所述第二控制支路上设置有常开电磁阀和手动调节阀,所述第三控制支路上设置有水压平衡阀、反比例阀和压力调节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控制支路上设置常开电磁阀和手动调节阀调节第二控制支路中的进气量,在第三控制支路上设置水压平衡阀,便于检测泡沫系统中水压的大小,以此来控制压缩机的进气量,在第三控制支路上设置反比例阀,使空气压缩机的进气量减少至与系统的用气量相平衡,在第三控制支路上设置压力调节器,可手动调节管路中的空气压力。
17.优选的,所述主油路连通油气分离器和油冷却器,所述油气分离器和油冷却器之间的的主油路上设置有温控阀,经过油冷却器冷却后的润滑油通过主油路回流到螺杆主机,所述油冷却器和螺杆主机之间的主油路上设置有油过滤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油路上设置温控阀,可控制设备出口的温度,在主油路上设置油过滤器可以过滤主油路中大颗粒物,防止油路堵塞。
19.优选的,所述油气分离器中产生的部分油气通过副油路直接回流到螺杆主机。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油气分离器中产生的油气通过副油路回流到螺杆主机,有利于提高油气分离效率,同时减少压缩空气中的含油量。
21.优选的,所述油气分离器上设置有安全阀。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对油气分离器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螺杆主机和油气分离器之间设置副油路连接,油气分离器中产生的油气通过副油路回流到螺杆主机,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提升了油气分离效率,同时减少分离后的气体中的含油量。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侧总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流程图;
27.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28.1、螺杆主机;2、油气分离器;3、油冷却器;4、空气管路;41、供气管路;42、控制管路;421、第一控制支路;422、第二控制支路;423、第三控制支路;5、油循环管路;51、主油路;52、副油路;6、油气混合管路;7、空气过滤器;8、进气阀;9、最小压力阀;10、单向阀;11、球阀;12、梭阀;13、放空阀;14、常开电磁阀;15、手动调节阀;16、水压平衡阀;17、反比例阀;18、压力调节器;19、温控阀;20、油过滤器;21、安全阀。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一种消防用空气压缩机,如图1、2、3所示,包括包括螺杆主机1、油气分离器2、油冷却器3、空气管路4、油循环管路5及油气混合管路6,空气管路4包括供气管路41和控制管路42,油循环管路5包括主油路51和副油路52,螺杆主机1上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和进气阀8,螺杆主机1和油气分离器2之间通过副油路52、控制管路42和油气混合管路6连通,油气分离器2和油冷却器3之间通过主油路51连通,油冷却器3和螺杆主机1之间通过主油路51连通,在油气分离器2上设置有用于给用气设备供气的供气管路41。
31.具体的,空气经过空气过滤器7由进气阀8进入到螺杆主机1中,螺杆主机1中由润滑油,螺杆主机1经过螺旋压缩将空气压缩在润滑油中,形成油气混合物,油气混合物经过油气混合管路6输送到油气分离器2中,在油气分离器2中实现润滑油和空气的分离,分离后的空气大部分通过供气管路41提供给消防设备,少部分空气通过控制管路42回流到进气阀8中,分离后的润滑油大部分经过主油路51输送到油冷却器3中,经过压缩后温度升高,部分润滑油被汽化,汽化后的油气通过副油路52回流到螺杆主机1中。
32.在本实施例中,供气管路41从供气管路41与油气分离器2的连接处到供气出口依次设置有最小压力阀9、单向阀10和球阀11。
33.具体的,在供气管路41和油气分离器2的连接处设置有最小压力阀9,最小压力阀9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在油气分离前与油气分离后产生的大压差全部加在油气分离器2上,很容易对器芯造成损害,同时最小压力阀9还可以防止压力泄漏,保证润滑油循环。在供气管路41上还设置有单向阀10,防止压缩后的空气回流到油气分离器2中,在供气管路41上还设置有球阀11,球阀11密封性好,通过球阀11控制供气量的大小,关闭球阀11后气体不易泄漏。
34.在本实施例中,回流的气体通过三个支路回流到进气阀8中,第一控制支路421和第二控制支路422通过放空阀13汇集后连通进气阀8,第二控制支路422和第三控制支路423通过梭阀12汇集后连通到进气阀8,在放空阀13和进气阀8之间设置有单向阀10,第二控制支路422上设置有常开电磁阀14和手动调节阀15,第三控制支路423上设置有水压平衡阀16、反比例阀17和压力调节器18。
35.具体的,控制管路42从油气分离器2出来后分成三个支路,第一控制支路421和第二控制支路422汇集处设置放空阀13,在压缩机不工作时,可以通过放空阀13将管路中的气体排放掉,或者在紧急状态,通过放空阀13将气体排放掉,防止发生意外,在第二控制支路422上设置常开电磁阀14和手动调节阀15来调节第二控制支路422中的进气量,在第三控制支路423上设置方向比例阀,是空气压缩机中进气量的减少与系统的用气量相平衡,通过设置水压平衡阀16,用于检测泡沫系统中水的压力大小,如果水的压力过大则加大进气压力,如果压力过小则减小进气压力,减少泡沫系统中的含水量,在第三控制支路423上还设置有压力调节器18,可以手动调节控制管路42中的空气压力,使进气量和用气量达到平衡。
36.在本实施例中,在油气分离器2和油冷却器3之间的主油路51上设置有温控阀19,通过在油气分离器2的出口处设置温控阀19,可以控制润滑油的出口温度,当符合发生变化时,通过改变阀门的开启度调节流量大小,使温度恢复至设定值,在本实施例中,温度设定在71℃-80℃。经过油冷却器3冷却后的润滑油通过主油路51回流到螺杆主机1,在油冷却器
3和螺杆主机1之间设置油过滤器20,可以过滤油路中的大颗粒物,防止油路堵塞,影响工作效率。
37.由于空气压缩后温度升高,少部分润滑油会被汽化,无法通过主油路51进入到油冷却器3中,在本实施例中,在油气分离器2和螺杆主机1之间连通有副油路52,被汽化的润滑油通过副油路52回流到螺杆主机1中,提高油气分离效率,同时减少压缩后的空气中的油气含量。
38.为了保护油气分离器2,在本实施例中,在油气分离器2上设置有安全阀21,安全阀21在平时处于常闭状态,当设备或者管道内的压力升高超过规定值时,通过向系统外排放气体来防止管道或设备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避免损坏机器或者伤到工人。
3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