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和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7755发布日期:2022-07-15 23:24阅读:87来源:国知局
风道和塔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和塔扇。


背景技术:

2.塔扇,因其形态纤细而挺拔,酷似一座大厦而又被称作大厦扇,其根据气流学原理,通过贯流风机转动造成风压而产生离心式风力,并经内部的导流结构传送风力,由于塔扇的送风均匀柔和,非常接近于自然风,因此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现有的塔扇在使用时经常会产生异常的噪音,噪音大而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3.现有的塔扇的风道系统包括蜗壳和被设置于该蜗壳内的贯流叶轮,其中该蜗壳被开设具有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该蜗壳形成供空气流通的蜗形通道,在该贯流叶轮转动的状态下,空气自该进风口进入该蜗壳内并沿该蜗形通道流通而自该出风口被送出,因此该蜗壳的形态直接影响了空气于该蜗形通道的流通,不合理的形态则导致现有的塔扇出现噪音大、空气流动不畅、风压不足等问题。
4.具体在塔扇工作的过程中,空气自该进风口进入后,经该贯流叶轮并沿该贯流叶轮的切向方向甩出,空气撞击该蜗壳而被该蜗壳束流和导流,当该蜗壳的形态设计不合理时,空气难以被顺利导流至该出风口而自出风口被送出,而会于该蜗壳内回流,当空气回流至该进风口处时会有新进入该蜗壳的空气形成涡流,产生噪音,同时由于空气回流,导致被送出该出风口的空气少,使得现有的塔扇普遍存在送风量不足的问题。并且,空气因撞击该蜗壳而被该蜗壳束流和导流,当该蜗壳与该贯流叶轮的距离过近时,空气被该贯流叶轮甩出时便迅速撞击该蜗壳,此时风压大,但相应的噪声也会增加,而当该蜗壳与该贯流叶轮的距离过远时,则会导致塔扇的风压小,气流量减小,换句话说,现有的塔扇难以合理地控制风压和噪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塔扇的风道系统能够合理引导空气的流动,以使空气于风道中的流动顺畅,有利于提高所述塔扇的送风量和减小所述塔扇的工作噪声。
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塔扇包括一风道和一风轮,其中所述风道具有能够容置所述风轮的一风轮安装空间,以适用于安装所述风轮,其中所述风道被设置具有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以在所述风轮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转动的状态,气流自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风道,并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流出,以形成所述塔扇的送风过程。
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风道能够形成对气流的引导,从而能够保持气流能够顺畅地于所述出风口被送出,并保证所述塔扇的送风量,避免气流于所述风道中反复回流和于所述风道中产生涡流而造成所述塔扇产生异常噪声。
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风道能够形成对气流
势能的收集,从而能够保证于所述出风口被送出的气流的风压,保证所述塔扇的送风量。
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风轮为圆柱形,对应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为直圆柱,其中所述风道包括一蜗舌,其中所述蜗舌被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一侧,所述蜗舌具有一弧面部,所述弧面部为一蜗舌圆柱体的部分侧面,从而使得所述蜗舌能够于所述风道中基于其形态形成对气流的引导,保证气流于所述风道的流动畅通。
1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底面直径为r1,其中所述蜗舌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底面直径,其中所述蜗舌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2,其中r2大于等于r1/10小于等于r1/9,如此以保证所述蜗舌对气流的导流效果,并有利于减小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对所述蜗舌的撞击拍打,对应有利于减小所述塔扇的噪声。
1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风道包括一蜗壳,其中所述蜗壳与所述蜗舌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以与所述蜗舌配合形成对气流的引导,其中在所述塔扇工作的状态下,气流自所述进风口流入,因所述风轮的转动而被引流自所述风轮的切向方向甩出,进而撞击所述蜗壳而被所述蜗壳束流和引导至所述出风口,并因所述蜗舌的引导而自所述出风口被送出,如此以使得气流于所述风道能够顺畅流通,保证所述塔扇的送风量和减小所述塔扇的工作噪声。
1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蜗舌的所述弧面部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d1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6mm,以使所述蜗舌和所述风轮之间保持合理的间隙,从而避免所述蜗舌过于靠近所述风轮而造成所述塔扇的噪声过大,和避免所述蜗舌与所述风轮的间隙过大而弱化所述蜗舌对气流的引导强度,保证所述塔扇的风压,保证所述塔扇能够具有良好的风力强度,同时所述蜗舌和所述风轮之间保持合理的间隙避免气流于所述风道中形成涡流,如此以兼顾所述塔扇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
1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弧面部的弧边长为l1,其中l1大于等于r1/5小于等于3r1/10,如此以基于所述蜗舌的形态设计进一步优化所述风道的性能,从而避免所述弧面部的弧边长过长导致气流于所述风道的动力下降,和避免所述弧面部的弧边长过短而对气流的引导能力下降影响所述出风口处气流的稳定性,如此以保证所述塔扇的送风量和风力强度。
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命名所述弧面部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为迎风侧,其中所述弧面部在距所述迎风侧(3/4
±
1/8)*l1处被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地折出,以使所述弧面部呈一级阶梯形态,如此以基于所述蜗舌的形态形成对气流的引导,保证所述风道的性能。
1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蜗舌进一步包括自所述弧面部的所述迎风侧以逐渐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弧形延伸至所述出风口的一侧的一迎风分流部,其中所述迎风分流部基于其形态形成对气流的引导,具体在气流于所述风道的运动中,气流自所述风轮的切向方向甩出,撞击所述蜗壳而被所述蜗壳束流和引导至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并被所述蜗舌的所述迎风分流部引导而自所述出风口被送出,如此以基于所述蜗舌的形态设计优化所述风道的性能,保证所述塔扇的送风量和风力强度。
1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蜗舌进一步包括自所
述弧面部的另一侧以逐渐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朝所述进风口的方向扩散延伸的一导风扩散部,以基于所述蜗舌的形态设计优化所述风道的性能,其中在气流于所述风道的运动中,存在部分气流未被所述蜗舌的所述迎风分流部引导至出风口而形成回流,回流沿所述蜗舌于所述风道运动并在所述导风扩散部处被扩散而减小回流的运动势能,从而避免回流的运动势能过大而于所述进风口处与新进入所述风道的气流形成涡流,从而减小所述塔扇的工作噪声。
1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基于所述迎风分流部于所述出风口处对气流的引导和分流,增加了被送出于所述出风口的气流的运动势能,并合理引导为被送出所述出风口的气流顺利回流,避免未被送出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聚集于所述出风口处而影响所述塔扇的出风,保证气流于所述风道的流动顺畅,如此以保证所述风道的性能和避免气流于所述风道的流动不顺畅出现的噪声。
1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蜗壳包括一收风口和一引流部,其中所述收风口自所述蜗壳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以逐渐靠近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朝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蜗壳形成具有一喇叭扩散状的束流结构,进而在所述塔扇工作的状态下,气流自所述进风口流入,并在所述风轮的转动下被引导并增加运动势能,并因所述蜗壳的所述收风口的形态而能够被束流,进一步增加气流于所述风道的运动势能,如此以保证所述塔扇的送风量和风力强度。
1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命名所述收风口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为首侧,另一侧为末侧,其中所述首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与所述末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
°
小于等于30
°
,如此以保证所述蜗壳对气流的束流能力,保证所述风道的性能。
2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引流部自所述收风口的末侧以逐渐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弧形延伸至所述出风口,以使所述蜗壳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最小距离d2出现在所述末侧,并使所述蜗壳自所述末侧起朝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以使气流能够被顺畅引导至所述出风口,保证气流于所述风道的流动顺畅。
2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蜗壳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最小距离d2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8mm,以使所述蜗壳和所述风轮之间保持合理的间隙,从而避免所述蜗壳过于靠近所述风轮而造成所述塔扇的噪声过大,和避免气流因所述蜗壳过于靠近所述风轮而无法于所述风道顺畅流通导致的气流于所述进风口处形成涡流的情况,同时避免所述蜗壳与所述风轮的间隙过大而弱化所述蜗壳的束流能力,以保证所述塔扇的风压,保证所述塔扇能够具有良好的风力强度,如此以兼顾所述塔扇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
2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对应命名所述导风扩散部延伸自的所述弧面部的该侧为所述弧面部的送风侧,其中所述弧面部的所述送风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和所述收风口的所述首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构成的夹角为所述风道的进气角,其中所述进气角大于等于120
°
小于等于160
°
,以保证有足够的气流进入所述风道,保证所述塔扇的送风量。
2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弧面部的所述迎风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与所述引流部的延伸至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构成的夹角为所述风道的出气角,其中所述出气角大于等于20
°
小于等于40
°
,如此以避免所述出气角的角度过小导致对气流的阻力过大而造成所述塔扇噪声过大,和避免所述出气角的角度过大导致对气流的引导强度不足而造成所述塔扇的风力过小,如此以兼顾所述塔扇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
2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收风口的所述首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4r1/5小于等于r1,所述收风口的所述末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等于r1小于等于6r1/5,如此以使得所述蜗壳与所述风轮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形成对气流的合理引导,保证所述风道的性能。
2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为l2,其中所述出风口的宽度l2大于等于5r1/9小于等于6r1/9,以使所述出风口具有合理的宽度,以避免所述出风口的宽度过小造成对气流的阻力过大而产生噪声,和避免所述出风口的宽度过大而不利于束流导致所述塔扇的风力过小。
2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所述出风口被设置具有至少一格栅,其中所述格栅的数量为n,其中n为奇数,其中所述格栅形成对气流的引导,以使气流能朝设定方向被送出。
2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n为5或7,以使所述格栅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对气流的合理引导,其中至少一所述格栅在其朝向所述蜗舌的一侧被设置具有一圆弧凸起,其中所述圆弧凸起的半径为r3,所述圆弧凸起的圆心角大于等于120
°
小于等于160
°
,其中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的数量多于被未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的数量,以基于所述格栅的布置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对气流的引导,并减小气流经过所述格栅时的流动分流,保证所述塔扇送风的定向性和稳定性。
2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与所述蜗舌之间的距离小于未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与所述蜗舌之间的距离,以基于所述格栅的布置于所述出风口形成对气流的引导,并减小气流经过所述格栅时的流动分流,保证所述塔扇送风的定向性和稳定性。
2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风道和一塔扇,其中相邻的两所述格栅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6mm小于等于9mm,以在保证所述塔扇的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减小风阻,保证所述塔扇的使用安全性和性能。
30.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风道,其适用于容置一风轮,其中所述风道包括:
31.一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被开设具有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其中所述壳体具有一风轮安装空间,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为该风轮被容置于所述风道时所占用的空间,其中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为一直圆柱,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底面直径为r1;
32.一蜗壳;以及
33.一蜗舌,其中所述蜗壳和所述蜗舌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所述蜗舌具有一弧面部,其中所述弧面部为一圆柱体的部分侧面,所述弧面部所在的圆柱体的底面
半径为r2,其中r1/10≤r2≤r1/9。
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弧面部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6mm。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弧面部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最小距离等于4mm。
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弧面部的弧边长为l1,其中r1/5≤l1≤3r1/10。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l1=r1/4。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命名所述弧面部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为迎风侧,其中所述弧面部在距所述迎风侧(3/4
±
1/8)l1处被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地折出,以使所述弧面部呈一级阶梯形态。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蜗舌包括一迎风分流部,其中所述迎风分流部自所述弧面部的所述迎风侧以逐渐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朝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弧形延伸。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蜗舌包括一导风扩散部,其中命名所述弧面部的另一侧为送风侧,其中所述导风扩散部自所述弧面部的所述迎风侧以逐渐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朝所述进风口的方向延伸。
41.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塔扇,其中所述塔扇包括:
42.一如前所述的风道;
43.一风轮,其中所述风轮被容置于所述风道;以及
44.一电机,其中所述电机用以驱动所述风轮转动,其中在所述风轮转动时,相应的气流自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风道,并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流出,以形成所述塔扇的送风过程。
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风道的所述出风口被设置具有至少一格栅,其中至少一所述格栅在其朝向所述蜗舌的一侧被设置具有一圆弧凸起,其中所述圆弧凸起的半径为r3,所述圆弧凸起的圆心角大于等于120
°
小于等于160。
46.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47.图1为依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塔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2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塔扇的正视示意图。
49.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50.图4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塔扇的部分元件关系示意图。
51.图5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塔扇的部分元件关系示意图。
52.图6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塔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3.图7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塔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4.图8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塔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形变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56.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竖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7.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5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9.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塔扇100,其中所述塔扇100包括一风道1和一风轮2,其中所述风轮2被容置于所述风道1内,以在所述风轮2转动的状态,气流通过所述风道1而被所述风道1引导,进而形成所述塔扇100的送风过程,其中所述风道1的结构形态能够使得气流于其内部的流通顺畅,从而使得所述塔扇100具有优良的送风效率,并由于气流流通顺畅而不会于所述风道1内形成涡流,从而减小所述塔扇100的工作噪声,特别是避免由于气流流通不顺畅而造成的不良风噪。
60.具体地,其中所述风道1包括一壳体11,所述壳体11具有能够容置所述风轮2的一风轮安装空间,其中所述风轮2为圆柱状形态,对应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为直圆柱空间,其中所述风轮安装空间即所述风轮2被容置于所述风道1时所占用的空间,其中所述壳体11被开设具有一进风口111和一出风口112,其中在所述风轮2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转动的状态,气流自所述进风口111流入所述风道1,并基于所述风道1的结构形态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12流出,如此以形成所述塔扇100的送风过程。
61.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风道1包括一蜗壳12和一蜗舌13,其中所述蜗壳12和所述蜗舌13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1,具体所述蜗壳12和所述蜗舌13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12的两侧,其中所述蜗壳12和所述蜗舌13相互配合以于所述壳体11形成对气流的引导,从而使得气流能够于所述风道1流动顺畅,其中在所述风轮2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转动的状态,气流自所述壳体11的所述进风口111被引入,并因所述风轮2的转动而被引流自所述风轮2的切向方向甩出,进而撞击所述蜗壳12而被所述蜗壳12束流和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12,并因所述蜗舌13的引导而自所述出风口112被送出,如此以使得气流能够于所述风道1顺畅流通,从而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和减小所述塔扇100的工作噪声。
62.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基于所述蜗壳12和所述蜗舌13的形态设计和于所述壳体11的
布局,所述风道1能够形成对气流的引导,从而能够保持气流能够顺畅地于所述出风口112被送出,避免气流于所述风道1中反复回流和于所述风道1中产生涡流而造成所述塔扇100产生异常噪声,并且基于所述风道1能够形成对气流势能的收集,从而能够保证于所述出风口112被送出的气流的风压,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
63.具体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3,其中所述蜗舌13具有一弧面部131,其中所述弧面部131为一蜗舌圆柱体的部分侧面,从而使得所述蜗舌13能够于所述风道1中基于其形态形成对气流的引导,其中所述蜗舌13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位置关系关乎所述风道1的性能,即所述蜗舌13与所述风轮2的位置关系关乎所述风道1的性能,参考图4,其中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底面直径为r1,其中所述弧面部131所在的所述蜗舌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底面直径,其中所述蜗舌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2,优选的,其中r2大于等于r1/10小于等于r1/9,如此以使得所述蜗舌13和所述风轮2的位置关系合理,保证所述蜗舌13对气流的导流效果,并有利于减小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对所述蜗舌13的撞击拍打,对应有利于减小所述塔扇100的噪声。
64.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弧面部131的弧边长度影响所述蜗舌13对气流的影响效果,所述弧面部131的弧边长度过长会导致气流于所述风道1内的动力下降,进而影响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而所述弧面部131的弧边长度过短则导致所述蜗舌13对气流的影响效果有限,从而影响所述风道1的性能,因此,其中所述弧面部131的弧边长为l1,其中所述弧面部131的弧边长l1大于等于r1/5小于等于3r1/10,如此以保证所述弧面部131具有合理的大小,以保证所述风道1的性能,从而避免因所述弧面部131的弧边长l1过长导致气流于所述风道1的动力下降而影响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和避免因所述弧面部131的弧边长l1过短而导致所述蜗舌13对气流的引导能力下降影响所述出风口112处气流的稳定性,如此以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和风力强度。
65.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弧面部131的弧边长l1被设置等于r1/4,以使所述风道1具有足够的贯流面积,以提升所述风机2的气流流量,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
66.进一步地,其中所述蜗舌13包括一迎风分流部132和一导风扩散部133,从而基于所述蜗舌13的形态设计保证所述蜗舌13对气流的分流及引导能力,如此以保证所述风道1的性能。
67.具体地,其中对应命名所述弧面部131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为所述弧面部131的迎风侧1311,所述弧面部131的另一侧为送风侧1312,其中所述迎风分流部132自所述弧面部131的所述迎风侧1311以逐渐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弧形延伸至所述出风口112的一侧,以基于其形态和于所述风道1的位置形成对气流的引导,具体在气流于所述风道1的运动中,气流自所述风轮2的切向方向被甩出,撞击所述蜗壳12而被所述蜗壳12束流和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12的位置,并被所述蜗舌13的所述迎风分流部132引导而自所述出风口12被送出,如此以基于所述蜗舌13的形态设计优化所述风道的性能,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和风力强度。
68.特别地,其中所述导风扩散部133自所述弧面部131的所述送风侧1312以逐渐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朝所述进风口111的方向扩散延伸,以基于其形态和于所述风道1的位置优化所述风道1的性能,其中在气流于所述风道1的运动中,存在部分气流未被所述
蜗舌13的所述迎风分流部132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12而形成回流,具体在气流运动至所述蜗舌13的所述迎风分流部132时,所述迎风分流部132的形态能够形成对气流的分流,以避免气流在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12的过程中在其运动势能的作用下强力拍打所述蜗舌13而产生不良噪声,其中未被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12的气流形成回流而沿所述蜗舌13的所述弧面部131于所述风道1内运动并在所述蜗舌13的所述导风扩散部133处因所述导风扩散部133的形态而被扩散,进而使得回流的运动势能被减小,从而避免回流的运动势能过大而于所述进风口111处与新进入所述风道1的气流形成涡流,从而有利于减小所述塔扇100的工作噪声。
69.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基于所述迎风分流部132于所述出风口112处对气流的引导和分流,增加了被送出于所述出风口112的气流的运动势能,并合理引导未被送出所述出风口112的气流能够顺利回流,避免未被送出所述出风口112的气流聚集于所述出风口112处而影响所述塔扇100的出风,保证气流于所述风道1的流动顺畅,如此以保证所述风道1的性能和避免气流于所述风道1的流动不顺畅出现的噪声。
70.特别地,其中所述蜗舌13与所述风轮2之间的距离关乎所述塔扇100的性能,即所述蜗舌13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之间的距离关乎所述风道1的性能,具体所述蜗舌13过于靠近所述风轮安装空间虽然能够提升气流于所述风道1的气压而对应提升气流流量,然而却会导致所述塔扇100的噪声增加,而所述蜗舌13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距离过远则导致所述蜗舌13对气流的作用能力不足而影响所述风道1的性能,因此,保证所述蜗舌13和所述风轮2之间的合理间隙对所述塔扇100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所述蜗舌13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最小距离处位于所述弧面部131。
71.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蜗舌13的所述弧面部131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d1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6mm,以使所述蜗舌13和所述风轮2之间保持合理的间隙,从而避免所述蜗舌13过于靠近所述风轮2而造成所述塔扇100的噪声过大,和避免所述蜗舌13与所述风轮2的间隙过大而弱化所述蜗舌13对气流的作用能力,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风压,保证所述塔扇100能够具有良好的风力强度,同时所述蜗舌13和所述风轮2之间保持合理的间隙能够避免气流于所述风道1中形成涡流,如此以兼顾所述塔扇100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
72.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弧面部131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之间的最小距离d1被设置等于4mm,以使所述塔扇100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达到优选的兼顾。
73.特别地,其中所述弧面部131在距所述迎风侧1311(3/4
±
1/8)*l1处被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地折出,以使所述弧面部131呈一级阶梯形态,如此以基于所述蜗舌13的形态形成对气流的引导,进一步优化所述风道1的性能。
74.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弧面部131呈一级阶梯形态,对应在气流的运动过程中,特别是回流的运动过程中,回流沿所述弧面部131运动而在所述弧面部131的阶梯出被一次扩散,进而使得回流的运动势能被减弱,从而当回流运动至所述导风扩散部133时其运动势能因所述导风扩散部133的形态而被进一步减弱,从而避免回流的运动势能过大而于所述进风口111处与新进入所述风道1的气流形成涡流,对应避免气流于所述风道1内产生涡流而造成的噪声。
75.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风道1还允许经所述蜗壳12的形态设计以形成对气流的引导,参考图3,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蜗壳12包括一收风口121,其中所述收风口121自所述蜗壳12的靠近所述进风口111的一侧以逐渐靠近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朝所述出风口112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蜗壳12形成具有一喇叭扩散状的束流结构,进而在所述塔扇100工作的状态下,气流自所述进风口111流入,并在所述风轮2的转动下被引导并增加运动势能,并因所述蜗壳12的所述收风口121的形态而能够被束流,进一步增加气流于所述风道1的运动势能,如此以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和风力强度。
76.特别地,具体参考图5,其中所述收风口121的形态尺寸影响所述风道1的性能,其中对应命名所述收风口121的靠近所述进风口111的一侧为首侧1211,另一侧为末侧1212,其中所述首侧1211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与所述末侧1212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
°
小于等于30
°
,如此以保证所述蜗壳12对气流的束流能力,保证所述风道1的性能。
77.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在同一水平面上,设所述收风口121的所述首侧1211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为l3,其中所述收风口121的所述首侧1211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为l3大于等于4r1/5小于等于r1,设所述收风口121的所述末侧1212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为l4,其中所述收风口121的所述末侧1212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l4大于等于r1小于等于6r1/5,如此以使得所述蜗壳12与所述风轮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形成对气流的合理引导,保证所述风道1的性能。
78.进一步地,其中所述蜗壳12包括一引流部122,其中所述引流部122自所述收风口121的所述末侧1212以逐渐远离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方式弧形延伸至所述出风口112,以所述蜗壳12在所述末侧1212起朝所述出风口112的方向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之间的距离逐渐被扩大,使得所述蜗壳12与所述风轮2之间的最小距离d2位于所述末侧1212,因而在所述塔扇100工作的过程中,气流因所述蜗壳12的所述收风口121的形态而被束流,并沿所述蜗壳12朝所述出风口112的方向运动,而在所述蜗壳12的所述引流部122的引导下被扩散引流至所述出风口112,同时因所述蜗壳12在所述末侧1212起朝所述出风口112的方向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之间的距离逐渐被扩大,避免气流在沿所述蜗壳12的运动过程中因所述蜗壳12与所述风轮2的距离保持不变而造成的轰鸣声,如此以有利于减小所述塔扇100的工作噪声。
79.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收风口121与所述风轮2之间的距离影响所述塔扇100的性能,具体地所述收风口121与所述风轮2之间的距离靠近虽然会提升所述收风口121对气流的束流能力,但同时会因气流的聚集而产生噪声,而所述收风口121与所述风轮2之间的距离靠近增大虽然有利于减小气流聚集但却同时会导致所述收风口121对气流的作用能力下降,影响气流于所述风道1的流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蜗壳12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最小距离d2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8mm,以使所述蜗壳12和所述风轮2之间保持合理的间隙,从而避免所述蜗壳12过于靠近所述风轮2而造成所述塔扇100的噪声过大,和避免气流因所述蜗壳12过于靠近所述风轮2而无法于所述风道1顺畅流通导致的气流于所述进风口111处形成涡流的情况,同时避免所述蜗壳12与所述风轮2的间隙过大而弱化所述蜗壳12的束流能力,以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风压,保证所述塔扇100能够具有良好的风力强度,如此以兼顾所述塔扇100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提高所述塔扇100的实用性。
80.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蜗壳12与所述风轮安装空间之间的最小距离d2被设置等于5mm,以使所述塔扇100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达到优选的兼顾。
81.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风轮2被容置于所述风道1时所具有的进气角度范围由所述蜗舌13和所述蜗壳12之间的位置关系所构成,具体地,其中所述弧面部131的所述送风侧1312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和所述收风口121的所述首侧1211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构成的夹角为所述风道1的进气角θ1,其中所述进气角θ1大于等于120
°
小于等于160
°
,以保证所述风轮2拥有足够的进气角度范围,以保证有足够的气流进入所述风道1,保证所述塔扇100的送风量。
82.特别地,其中所述弧面部131的所述迎风侧1311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与所述引流部122的延伸至所述出风口112的一侧和所述风轮安装空间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线构成的夹角为所述风道1的出气角θ2,其中所述出气角θ2大于等于20
°
小于等于40
°
,如此以避免所述出气角θ2的角度过小导致对气流的阻力过大而造成所述塔扇100噪声过大,和避免所述出气角θ2的角度过大导致对气流的引导强度不足而造成所述塔扇100的风力过小,如此以兼顾所述塔扇100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
83.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送风角θ2的限定下,所述出风口112的大小设计会直接所述塔扇100的风力,其中所述出风口112的宽度为l2,其中所述出风口112的宽度l2大于等于5r1/9小于等于6r1/9,以使所述出风口112具有合理的宽度,以避免所述出风口112的宽度过小造成对气流的阻力过大而产生噪声,和避免所述出风口112的宽度过大而不利于束流导致所述塔扇100的风力过小,如此以兼顾所述塔扇100的风力强度和噪声水平。
84.特别地,参考图8,其中所述塔扇100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12的至少一格栅14,其中所述格栅14的数量为n,其中n为奇数,其中所述格栅14于所述出风口112形成对被送出所述风道1的气流的引导,以使气流能朝设定方向被送出,其中所述出风口112各处的气流的流向存在差异,因此被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12的各所述格栅14受到的气流撞击角度和力度存在差异,而对气流的作用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不同形态的所述格栅14于所述出风口112的方式优化所述格栅14对气流的作用能力,具体地,其中至少一所述格栅14在其朝向所述蜗舌13的一侧被设置具有一圆弧凸起,其中所述圆弧凸起的半径为r3,所述圆弧凸起的圆心角大于等于120
°
小于等于160
°
,以使得当气流流经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时能够经所述格栅14的形态被合理引导。
85.具体地,其中n优选为5或7,以使所述格栅14于所述出风口112能够形成对气流的合理引导,其中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与所述蜗舌13之间的距离小于未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与所述蜗舌13之间的距离,即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较未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靠近所述蜗舌13,原因在于,在气流运动的过程中,在运动势能的作用下气流在所述出风口112的靠近所述蜗壳12的一侧至另一侧会逐渐出现偏向,将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靠近所述蜗舌13的设计对气流产生导向作用,以克服气流在势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偏向,并减小气流流经所述格栅14时产生的流动分离。由于在气流运动的过程中,在运动势能的作用下气流在所述出风口112的靠近所述蜗壳12的一侧至另一侧会逐渐出现偏向,因此不适于将各所述格栅14的形态保
持一致,例如当各所述格栅14均未被设置有所述圆弧凸起而呈现矩形平面时,靠近所述蜗舌13的所述格栅14则无法克服气流的偏向并无法减小气流的流动分离,导致所述塔扇100无法精准地送风,当各所述格栅14均被设置有所述圆弧凸起时,则由于气流在所述出风口112的靠近所述蜗壳12的一侧未出现偏向而会因所述格栅14的所述圆弧凸起而被改变运动方向,导致气流无法顺畅地被送出,进而出现流动分离和产生噪声。
86.进一步地,其中通过在所述出风口112设置所述格栅14的方式,当气流经过所述出风口112冲击所述格栅14时,基于所述格栅14于所述出风口112的布局及形态设计,气流冲击所述格栅14时存在相位差,使得气流通过的频率及二阶谐波处离散噪声均可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其中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与所述蜗舌13之间的距离小于未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与所述蜗舌13之间的距离,所述格栅14的所述圆弧凸起能够匹配气流的流动角度,减小气流对所述格栅14的冲击,利用“康达效应原理”减小气流于所述出风口112的流动分离,从而减小相应的气动噪音。
87.优选地,其中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的数量多于被未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的数量,具体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格栅14的数量为5个,其中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的数量为3个,其中当气流流经未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时,由于气流的偏向较小使得气流的流通方向与所述格栅14的一致,避免气流撞击所述格栅14而产生噪声,其中当气流流经被设置具有所述圆弧凸起的所述格栅14时,由于气流出现偏向,所述圆弧凸起对气流产生导向作用,从而克服气流的偏向和减小气流流经所述格栅14时产生的流动分离,如此以避免气流产生流动分离而出现的噪声,和避免因气流偏向而导致所述塔扇100的送风方向不准确。
88.特别地,其中相邻的两所述格栅14之间的距离被设置大于等于6mm小于等于9mm,以在保证所述塔扇100的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减小风阻,保证所述塔扇100的使用安全性和性能。
89.也就是说,其中所述塔扇100基于其风道1的形态结构,具体即所述蜗舌13的形态结构,所述蜗壳12的形态结构,所述蜗舌13与所述蜗壳12的位置关系,所述蜗舌13与所述蜗壳12于所述壳体11的位置布局,和所述蜗舌13与所述风轮2的位置关系,所述蜗壳12与所述风轮2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格栅14的形态及其于所述出风口112的布置,所述塔扇100能够使得气流于其风道1流通顺畅,从而具有优良的送风效率,并由于气流流通顺畅而不会于所述风道1内形成涡流,对应减小了工作噪声,兼顾了送风的风力强度和工作的噪声水平,具备优良的实用性。
90.本领域的技艺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