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长寿命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09010发布日期:2022-10-14 20:55阅读:4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循离心泵。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一种水泵密封装置,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9463362,申请日为:2020.09.10,公布号为cn112032058a,公布日为:2020.12.04,该实用新型申请公开一种离心泵,包括离心泵主体,离心本主体包括离心泵壳体,离心泵壳体内腔中设有离心泵叶轮,离心泵壳体的左侧中部设有电机,电机的电机轴向右设置,且电机轴的右端设有与其共中中线的传动轴,离心泵叶轮配合安装在传动轴上,并由传动轴带动转动,该实用新型长时间使用后,叶轮所产生的离心力逐渐减小,影响水泵的工作效率,同时密封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长寿命离心泵,该水泵内部结构更为简单合理,便于工作人员在后期的安装及拆卸,同时密封效果更佳,更为简单,减少了后期的故障发生率。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长寿命离心泵,包括水泵本体(1),所述水泵本体(1)的一侧配合设置有进口(2),水泵本体(1)的另一侧配合设置有出口(3),所述水泵本体(1)的中心处配合设置有转轴(4),该转轴(4)通过设置于水泵本体(1)上方的驱动装置(5)进行驱动,所述水泵本体(1)内部配合设置有工作腔(6),该工作腔(6)内配合设置有叶轮组件(7),所述叶轮组件(7)通过铰接组件(8)设置于转轴(4)的底部,所述工作腔(6)的上端配合设置有密封副腔(9),所述密封副腔(9)与工作腔(6)之间通过隔断(10)隔开,所述水泵本体(1)的外部对应工作腔(6)及密封副腔(9)还配合设置有壳体(11)。
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转轴(4)通过驱动装置(5)进行驱动,叶轮组件(7)将同步进行旋转并使得涡轮腔内形成离心力,将水源由进口(2)吸附进水泵本体(1)内部,由于叶轮组件(7)上设置有若干组扰流叶片(15),故而可有极大程度的提高对水源的吸附效果,同时相邻扰流叶片(15)之间的间隙,可进一步提高水泵本体(1)内部的容积,使得水泵本体(1)单位时间内的输送量增加,隔断(10)将有效防止密封副腔(9)内进入水渍,当转轴(4)在工作时,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可能户产生轻微的晃动,此时铰接组件(8)内部的减震缓冲组件(16)将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减少转轴(4)的晃动程度,同时连轴稳定器(17)将保证转轴(4)始终在同一中心线上进行转动,防止偏转,定位凸起(14)与定位凹槽的存在,可有效提醒工作人员在安装时,防止误装,当水泵本体(1)长时间工作后,转轴(4)可能会由于工作环境原因产生轻微的晃动,转轴(4)在晃动时,叶轮组件(7)也会产生轻微晃动,此时铰接组件(8)的下端与叶轮组件(7)上端的间隙,将防止叶轮组件(7)与铰接组件(8)之间发生撞击。
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供一种新型长寿命离心泵,该水泵内部结构更为简单合理,便于工作人员在后期的安装及拆卸,同时密封效果更佳,更为简单,减少了后期的故障
发生率。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叶轮组件(7)铰接设置于转轴(4)的底部并与转轴(4)同步运动,所述叶轮组件(7)的外圆周面预设有叶轮飞边(12),所述叶轮组件(7)的中心处对应转轴(4)预设有连接通孔(13),该通孔(13)的直径对应转轴(4)的直径设置通孔(13)的一侧配合配合设置有定位凸起(14),所述转轴(4)对应定位凸起(14)预设有定位凹槽,该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14)呈过盈配合且可拆卸。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13)的外圆周面至叶轮飞边(12)的内圆周面之间阵列设置有若干组扰流叶片(15),每组扰流叶片(15)呈顺时针设置于叶轮组件(7)上并与叶轮组件(7)一体成型,相邻两组扰流叶片(15)之间还预留有间隙,所述扰流叶片(15)的一端与叶轮飞边(12)的内圆周面相接,扰流叶片(15)的另一端与通孔(13)的外圆周面相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铰接组件(8)设置于叶轮组件(7)的上方并与隔断(10)的下表面相抵,所述铰接组件(8)套装于转轴(4)的外部并与隔断(10)及叶轮组件(7)相铰接固定,所述铰接组件(8)内部对应转轴(4)配合设置有减震缓冲组件(16),该减震缓冲组件(16)设置于铰接组件(8)的内壁并与转轴(4)的外壁相抵,所述减震缓冲组件(16)为减震弹簧并与铰接组件(8)一体成型。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断(10)设置于水泵本体(1)内部的中部位置且两侧分为与壳体(11)铰接固定,所述隔断(10)的下方称为工作腔(6),隔断(10)的上方称为密封副腔(9),所述密封副腔(9)对应转轴(4)设置有连轴稳定器(17),所述连轴稳定器(17)套装设置于转轴(4)的外部且与转轴(4)的外壁预留有间隙。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副腔(9)对应连轴稳定器(17)设置有加强板(18),所述连轴稳定器(17)的上端与下端对应加强板(18)及隔断(10)设置有定位槽(19),所述加强板(18)与隔断(10)对应定位槽(19)设置有定位模块(20),该定位模块(20)与加强板(18)及隔断(10)一体成型。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板(18)与壳体(1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隔断(10)及加强板(18)对应转轴(4)预设有开孔,该开孔的直径对应转轴(4)的直径设置且与转轴(4)的外壁之间预留有间隙。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铰接组件(8)的上端与隔断(10)相铰接固定并形成物理密封。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叶轮组件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图。
17.其中,1水泵本体、2进口、3出口、4转轴、5驱动装置、6工作腔、7叶轮组件、8铰接组件、9密封副腔、10隔断、11壳体、12叶轮飞边、13通孔、14定位凸起、15扰流叶片、16减震缓冲组件、17连轴稳定器、18加强板、19定位槽、20定位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18.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长寿命离心泵,包括水泵本体1,所述水泵本体1的一侧配合设置有进口2,水泵本体1的另一侧配合设置有出口3,所述水泵本体1的中心处配合设置有转轴4,该转轴4通过设置于水泵本体1上方的驱动装置5进行驱动,所述水泵本体1内部配合设置有工作腔6,该工作腔6内配合设置有叶轮组件7,所述叶轮组件7通过铰接组件8设置于转轴4的底部,所述工作腔6的上端配合设置有密封副腔9,所述密封副腔9与工作腔6之间通过隔断10隔开,所述水泵本体1的外部对应工作腔6及密封副腔9还配合设置有壳体11;所述叶轮组件7铰接设置于转轴4的底部并与转轴4同步运动,所述叶轮组件7的外圆周面预设有叶轮飞边12,所述叶轮组件7的中心处对应转轴4预设有连接通孔13,该通孔13的直径对应转轴4的直径设置通孔13的一侧配合配合设置有定位凸起14,所述转轴4对应定位凸起14预设有定位凹槽,该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14呈过盈配合且可拆卸;所述通孔13的外圆周面至叶轮飞边12的内圆周面之间阵列设置有若干组扰流叶片15,每组扰流叶片15呈顺时针设置于叶轮组件7上并与叶轮组件7一体成型,相邻两组扰流叶片15之间还预留有间隙,所述扰流叶片15的一端与叶轮飞边12的内圆周面相接,扰流叶片15的另一端与通孔13的外圆周面相接;所述铰接组件8设置于叶轮组件7的上方并与隔断10的下表面相抵,所述铰接组件8套装于转轴4的外部并与隔断10及叶轮组件7相铰接固定,所述铰接组件8内部对应转轴4配合设置有减震缓冲组件16,该减震缓冲组件16设置于铰接组件8的内壁并与转轴4的外壁相抵,所述减震缓冲组件16为减震弹簧并与铰接组件8一体成型;所述隔断10设置于水泵本体1内部的中部位置且两侧分为与壳体11铰接固定,所述隔断10的下方称为工作腔6,隔断10的上方称为密封副腔9,所述密封副腔9对应转轴4设置有连轴稳定器17,所述连轴稳定器17套装设置于转轴4的外部且与转轴4的外壁预留有间隙;所述密封副腔9对应连轴稳定器17设置有加强板18,所述连轴稳定器17的上端与下端对应加强板18及隔断10设置有定位槽19,所述加强板18与隔断10对应定位槽19设置有定位模块20,该定位模块20与加强板18及隔断10一体成型;所述加强板18与壳体1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隔断10及加强板18对应转轴4预设有开孔,该开孔的直径对应转轴4的直径设置且与转轴4的外壁之间预留有间隙;所述铰接组件8的上端与隔断10相铰接固定并形成物理密封。
19.本实用新型工作时:转轴4通过驱动装置5进行驱动,叶轮组件7将同步进行旋转并使得涡轮腔内形成离心力,将水源由进口2吸附进水泵本体1内部,由于叶轮组件7上设置有若干组扰流叶片15,故而可有极大程度的提高对水源的吸附效果,同时相邻扰流叶片15之间的间隙,可进一步提高水泵本体1内部的容积,使得水泵本体1单位时间内的输送量增加,隔断10将有效防止密封副腔9内进入水渍,当转轴4在工作时,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可能户产生轻微的晃动,此时铰接组件8内部的减震缓冲组件16将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减少转轴4的晃动程度,同时连轴稳定器17将保证转轴4始终在同一中心线上进行转动,防止偏转,定位凸起14与定位凹槽的存在,可有效提醒工作人员在安装时,防止误装,当水泵本体1长时间工作后,转轴4可能会由于工作环境原因产生轻微的晃动,转轴4在晃动时,叶轮组件7也会产生轻微晃动,此时铰接组件8的下端与叶轮组件7上端的间隙,将防止叶轮组件7与铰接组件8之间发生撞击。
20.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
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