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54778发布日期:2022-12-07 02:37阅读:44来源:国知局
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污水泵,特别是一种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


背景技术:

2.目前,矿用污水泵一般采用叶轮和导叶配合将输送介质从泵下端抽入并通过设置在顶部的出水管向上排出。该污水泵具体结构如中国专利库公开的一种大流量低扬程矿用潜污水电泵(申请号:201210358811.x),包括上泵盖、上端盖、电机壳、电机、轴承、下端盖、机械密封、导叶、叶轮和底座,所述电机设置在电机壳内,电机壳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上端盖和下端盖,上端盖的上方设置有上泵盖,电机的电机轴和下端盖之间设置有轴承,位于轴承下方的电机轴和下端盖之间还设置有机械密封,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导叶,导叶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叶轮并与电机的电机轴的下端部相连接,电机壳设置在导叶的上方且为夹层结构,导叶的出水口与电机壳的夹层相连通。
3.如上述污水电泵附图可视,电机壳侧部还设置筒部,且在实际使用时,筒部供电机线缆伸出。但是,该筒部的设置要同时考虑其与电机和夹层结构的密封,导致整个组装较为繁琐、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组装方便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出水管、电机和泵壳,电机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线缆,下端盖和泵壳通过设置在两者之间的导叶连接,泵壳内设有与电机主轴连接的叶轮,出水管和上端盖通过连接筒固连,连接筒和导叶之间竖直固定有导筒,且电机处于导筒内,其特征在于,上端盖上一体成型有呈竖直设置的直管部,直管部处于上端盖外,且直管部和上端盖两者内腔连通;连接筒内一体成型有呈l形的护管,护管上端伸出连接筒,护管下端套接在直管部外,且护管内壁和直管部之间形成密封;线缆一端依次穿过直管部和护管,且护管上端内固定有使线缆外壁和护管内壁之间形成密封的橡胶圈。
6.由于连接筒和护管均是向下安装,且连接筒和护管又为一体式结构,使护管和连接筒的安装同步进行、同步完成,有效减少安装步骤,具有组装方便、轻松的优点。
7.同时,护管与直管部配合又对连接筒的安装进行导向,使连接筒一次性安装到位,进一步方便组装。
8.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上述的护管内壁和直管部之间通过密封圈形成密封,以有效加强护管和直管部之间形成的密封效果。
9.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直管部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环形槽,且密封圈的外侧壁压在护管内侧壁上。
10.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护管底壁上固定有环形橡胶垫,环形橡胶垫套在直管部外,且环形橡胶垫的两端面分别紧压在护管底壁和上端盖上。
11.环形橡胶垫和密封圈配合,有效延长护管和直管部之间形成的密封路径,以加大流体进入直管部的难度,确保电机稳定工作。
12.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橡胶圈套在线缆外,橡胶圈的内外侧壁分别紧压在线缆外壁和护管内壁上。
13.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护管位于上端口处的内壁为直径由内向外逐渐变大的锥面一,橡胶圈的外壁为与锥面一匹配的锥面二,且锥面一和锥面二相贴靠,护管上还固设有用于轴向压缩橡胶圈的压件,使橡胶圈径向扩张分别抱紧护管内壁和线缆外壁,有效加强护管和线缆之间形成的密封效果,避免外部水或灰尘进入电机内。
14.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压件为套在线缆外的环形垫片,环形垫片与护管固连,且环形垫片紧压在橡胶圈端面上。采用上述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
15.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环形垫片和护管可拆卸固连,便于橡胶圈拆装,以降低更换成本。
16.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护管上端外螺接有压帽,压帽内壁上成型有环形挡肩,环形垫片处于环形挡肩和橡胶圈之间,且环形挡肩紧压在环形垫片上。
17.作为另一种方案,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环形垫片通过一圈沿环形垫片周向均布的螺丝与护管固连。
18.作为另一种方案,在上述的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中,压件包括沿护管周向均布的一圈压条,压条一端与护管固连,压条另一端紧压在橡胶圈端面上。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具有以下优点:
20.1、由于连接筒和护管均是向下安装,且连接筒和护管又为一体式结构,使护管和连接筒的安装同步进行、同步完成,有效减少安装步骤,具有组装方便、轻松的优点。
21.2、护管与直管部配合又对连接筒的安装进行导向,使连接筒一次性安装到位,进一步方便组装。
22.3、护管和直管部配合,既形成供电机线缆伸出的通道,又用于连接筒安装导向,即在本技术中,护管和直管部均具备一物两用功效,在简化结构同时,进一步方便组装。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护管和直管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橡胶圈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出水管;2、电机;2a、上端盖;2a1、直管部;2b、下端盖;2c、线缆;3、泵壳;4、导叶;5、叶轮;6、连接筒;6a、护管;7、导筒;8、橡胶圈;8a、锥面二;9、密封圈;10、环形橡胶垫;11、环形垫片;12、压帽;12a、环形挡肩。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9.实施例一
30.本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主要改进地方在于供电机2线缆2c伸出至污水泵外的结构,其他结构均是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31.具体来说,
32.大流量水陆两用污水泵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出水管1、电机2和泵壳3。
33.其中,
34.出水管1和电机2均呈竖直设置,且两者同轴布置。
35.电机2包括上端盖2a、下端盖2b和线缆2c,其中,下端盖2b和泵壳3通过设置在两者之间的导叶4连接,泵壳3内设有与电机2主轴连接的叶轮5,且叶轮5连通导叶4入口。出水管1和上端盖2a通过竖直设置的连接筒6固连,连接筒6和导叶4之间竖直固定有导筒7,导筒7下端连通导叶4出口,且电机2处于导筒7内。
36.如图1和图2所示,上端盖2a上一体成型有呈竖直设置的直管部2a1,直管部2a1处于上端盖2a外,且直管部2a1和上端盖2a两者内腔连通。连接筒6内一体成型有呈l形的护管6a,护管6a上端伸出连接筒6,护管6a下端套接在直管部2a1外,且护管6a内壁和直管部2a1之间形成密封。线缆2c一端依次穿过直管部2a1和护管6a,且护管6a上端内固定有使线缆2c外壁和护管6a内壁之间形成密封的橡胶圈8,线缆2c另一端连接电机2绕组。
37.实际安装时,由于连接筒6和护管6a均是向下安装,且连接筒6和护管6a又为一体式结构,使护管6a和连接筒6的安装同步进行、同步完成,有效减少安装步骤,具有组装方便、轻松的优点。同时,护管6a与直管部2a1配合又对连接筒6的安装进行导向,使连接筒6一次性安装到位,进一步方便组装。
38.在本实施例中,
39.优选护管6a下端伸出连接筒6;
40.如图2和图3所示,护管6a内壁和直管部2a1之间通过密封圈9形成密封,以有效加强护管6a和直管部2a1之间形成的密封效果。具体来说,直管部2a1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9的环形槽,且密封圈9的外侧壁压在护管6a内侧壁上。进一步说明,护管6a底壁上固定有环形橡胶垫10,环形橡胶垫10套在直管部2a1外,且环形橡胶垫10的两端面分别紧压在护管6a底壁和上端盖2a上。环形橡胶垫10和密封圈9配合,有效延长护管6a和直管部2a1之间形成的密封路径,以加大流体进入直管部2a1的难度,确保电机2稳定工作。优选环形橡胶垫10和护管6a粘结固连。
41.橡胶圈8设置方式如下:橡胶圈8套在线缆2c外,橡胶圈8的内外侧壁分别紧压在线缆2c外壁和护管6a内壁上。
42.如图2和图4所示,橡胶圈8安装方式如下:护管6a位于上端口处的内壁为直径由内向外逐渐变大的锥面一,橡胶圈8的外壁为与锥面一匹配的锥面二8a,且锥面一和锥面二8a相贴靠,护管6a上还固设有用于轴向压缩橡胶圈8的压件,在压件作用下,既实现橡胶圈8定位,又使橡胶圈8径向扩张分别抱紧护管6a内壁和线缆2c外壁,有效加强护管6a和线缆2c之间形成的密封效果,避免外部水或灰尘进入电机2内。
43.在本实施例中,
44.压件为套在线缆2c外的环形垫片11,环形垫片11与护管6a固连,且环形垫片11紧压在橡胶圈8端面上。
45.进一步说明,环形垫片11和护管6a可拆卸固连,便于橡胶圈8拆装,以降低更换成本。实际产品中,环形垫片11安装方式如下:护管6a上端外螺接有压帽12,压帽12内壁上成型有环形挡肩12a,环形垫片11处于环形挡肩12a和橡胶圈8之间,且环形挡肩12a紧压在环形垫片11上。
46.实施例二
47.本实施例二的结构和原理同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环形垫片11通过一圈沿环形垫片11周向均布的螺丝与护管6a固连。
48.实施例三
49.本实施例三的结构和原理同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压件包括沿护管6a周向均布的一圈压条,压条一端与护管6a固连,压条另一端紧压在橡胶圈8端面上。
50.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