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商用车驾驶室随动系统的组合液压阀

文档序号:31827240发布日期:2022-10-15 00:20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商用车驾驶室随动系统的组合液压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商用车驾驶室随动系统的组合液压阀。


背景技术:

2.商用车的驾驶室一般固定于装在底盘上的举升油缸上,当车辆停止需要检测维修时,便通过举升油缸将驾驶室顶起进行操作。但是,因举升油缸会使将驾驶室和底盘刚性连接至一起,当汽车在行驶时,其反而会提高驾驶室随整车震动的幅度,削弱悬挂系统的效果,从而影响驾驶舒适程度。为此,领域内相关技术人员开发出了一种随动式举升油缸,使之在实现举升功能的基础上,允许油缸中的活塞随驾驶室发生微小运动,以保证缓震效果,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7261351u公开的一种油缸随动机构。然而,这种具有随动功能的油缸伸缩速度较慢,使得驾驶室在举升时举升速度过慢,影响维修效率。
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差动式随动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申请号202220453578.2),该技术方案中包括了第一单向阀、第一换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二换向阀及溢流阀五个阀件,使得本就空间狭小的驾驶室显得更为拥挤,且使用数量较多的阀件来控制随动系统的控制过程也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商用车驾驶室随动系统的组合液压阀,在保证举升油缸能够较快地举升驾驶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阀件数量,以释放出更大的空间,同时简化了控制流程。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商用车驾驶室随动系统的组合液压阀,包括主阀体,所述主阀体上并列形成有液控单向阀部分和液控换向阀部分,所述液控单向阀部分的一组对向侧设有分别与油箱和举升油缸的有杆腔连通的进油口a'和出油口a,所述进油口a'和出油口a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进油口a'或两个出油口a之间均通过油管连接;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的一组对向侧设有分别与油泵和举升油缸的无杆腔连通的进油口b'和出油口b,所述进油口b'和出油口b的数量均为一个,且所述进油口b'与所述进油口a'位于同侧,所述出油口b和所述出油口a位于同侧;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位于所述出油口b的一侧设有所述出油口a,该出油口a与所述液控单向阀部分的两个出油口a通过油管连通;以及所述油箱和油泵相通。
6.进一步地,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为液控二位二通换向阀,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的常态位为液控单向导通,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在常态位下通过出油口a与所述举升油缸的有杆腔连通,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的工作位通过出油口b连通所述举升油缸的无杆腔。
7.进一步地,所述主阀体的两端设置两个盖板,分别为左盖板和右盖板,所述左盖板和右盖板与所述主阀体之间分别通过销钉固定。
8.进一步地,所述左盖板与主阀体之间以及所述右盖板与主阀体之间均设有密封圈。
9.进一步地,所述左盖板与所述主阀体之间形成了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所述右盖板与所述主阀体之间形成了第三油腔。
10.进一步地,所述液控单向阀部分包括第一液控推杆、液压阀阀芯及弹簧,所述第一液控推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油腔中,且能够在第二油腔中移动,所述第一液控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接触,其另一端与所述液压阀阀芯接触,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三油腔中,且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液压阀阀芯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右盖板相抵接。
11.进一步地,所述液控换向阀包括第二液控推杆,所述第二液控推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油腔中,且能够在第一油腔中移动,所述第二液控推杆的两端分别与左盖板和第一液控推杆相接触。
12.进一步地,所述油泵的压力小于所述液控单向阀部分的开启压力,且大于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的动作启动压力。
13.进一步地,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油箱,所述过滤器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油泵。
14.进一步地,所述举升油缸的有杆腔所在的一端连接汽车的驾驶室,所述举升油缸的无杆腔所在的一端连接汽车的底盘。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商用车驾驶室随动系统的组合液压阀,通过液控单向阀部分和液控换向阀部分的配合实现了举升油缸的举升与随动,使其能够随驾驶室上下浮动,提高了行驶时驾驶室的稳定性,保证了驾驶舒适性。最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在保证随动的同时还实现了驾驶室的差动举升效果,使得举升油缸伸长的速度更快,缩短驾驶室举升所需要的时间,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组合阀即可代替现有技术中需要多个阀件才能实现的功能,节省了空间,同时,一个组合阀也使得控制过程简单化。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组合液压阀的结构剖图。
18.图中所示:
19.100-主阀体,101-左盖板,102-右盖板;
20.200-液控单向阀部分,201-第二油腔,202-第三油腔,203-第一液控推杆,204-液压阀阀芯,205-弹簧;
21.300-液控换向阀部分,301-第一油腔,302-第二液控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商用车驾驶室随动系统的组合液压阀,包括
主阀体100,所述主阀体100上并列形成有液控单向阀部分200和液控换向阀部分300,所述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一组对向侧设有分别与油箱和举升油缸的有杆腔连通的进油口a'和出油口a,所述进油口a'和出油口a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进油口a'或两个出油口a之间均通过油管连接;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一组对向侧设有分别与油泵和举升油缸的无杆腔连通的进油口b'和出油口b,所述进油口b'和出油口b的数量均为一个,且所述进油口b'与所述进油口a'位于同侧,所述出油口b和所述出油口a位于同侧;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300位于所述出油口b的一侧设有所述出油口a,该出油口a与所述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两个出油口a通过油管连通。
24.上述技术方案中,油泵和油箱是连通的,也就是将进油口a'和进油口b'连通。当需要举升驾驶室时,液控换向阀部分300位于常态位,油液从进油口a'和进油口b'进入,经过组合阀后从出油口a进入举升油缸的有杆腔,使得举升油缸伸长进而达到举升效果;此时,由于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出油口a与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出油口a通过管路连通,则管路中的油液压力升高进入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油腔中驱动液控换向阀部分300运动至工作位继续供油,举升油缸的无杆腔油液通过出油口b流出,经过进油口a回流至举升油缸的有杆腔中,这样就实现了差动回路,使得举升油缸的伸长速度更快,进而使得驾驶室举升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因此,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组合液压阀能够实现使驾驶室举升速度更快的技术目的,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使用的阀件数量大大减少,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空间,且控制过程也变得简单很多。
2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300为液控二位二通换向阀,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常态位为液控单向导通,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300在常态位下通过出油口a与所述举升油缸的有杆腔连通,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工作位通过出油口b连通所述举升油缸的无杆腔。
2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主阀体100的两端设置两个盖板,分别为左盖板101和右盖板102,所述左盖板101和右盖板102与所述主阀体100之间分别通过销钉固定。
27.可选的,所述左盖板101与主阀体100之间以及所述右盖板102与主阀体100之间均设有密封圈,通过销钉和密封圈实现了左盖板101与主阀体100、以及右盖板102与主阀体100之间的固定和密封。
2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左盖板101与所述主阀体100之间形成了第一油腔301和第二油腔201,所述右盖板102与所述主阀体100之间形成了第三油腔202。
2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液控单向阀部分200包括第一液控推杆203、液压阀阀芯204及弹簧205,所述第一液控推杆203设置在所述第二油腔201中,且能够在第二油腔201中移动,所述第一液控推杆203的一端与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300接触,其另一端与所述液压阀阀芯204接触,所述弹簧205设置在所述第三油腔202中,且所述弹簧205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液压阀阀芯204上,所述弹簧205的另一端与所述右盖板102相抵接。
3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液控换向阀300包括第二液控推杆302,所述第二液控推杆302设置在所述第一油腔301中,且能够在第一油腔301中移动,所述第二液控推杆302的两端分别与左盖板101和第一液控推杆203相接触。
3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油泵的压力小于所述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开启压力,且大于所述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动作启动压力。油泵的压力小于第一单向阀的开启压
力可以避免在驾驶室下降时部分或全部油液直接回流至油池,影响下降效果。为防止在举升油缸将驾驶室举升到最顶端时,驾驶室重力产生的憋压使举升油缸回缩,此时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动作启动压力,需要大于驾驶室重力产生的憋压,为了保证驾驶室下降时液控换向阀部分300可以正常动作,油泵压力则需要大于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动作启动压力。
32.另外,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组合液压阀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油箱,所述过滤器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油泵。
3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举升油缸的有杆腔所在的一端连接汽车的驾驶室,所述举升油缸的无杆腔所在的一端连接汽车的底盘
34.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用于商用车驾驶室随动系统的组合液压阀,在使用时分为以下几种工况:
35.1、驾驶室举升工况
36.油箱中的油液从进油口a'和进油口b'进入,经过组合阀后从出油口a进入举升油缸的有杆腔,使得举升油缸伸长进而达到举升效果;此时,由于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出油口a与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出油口a通过管路连通,则管路中的油液压力升高进入第一油腔301中,驱动第二液控推杆302运动至工作位继续供油,举升油缸的无杆腔油液通过出油口b流出,经过进油口a回流至举升油缸的有杆腔中,这样就产生了差动回路,实现了差动举升。
37.2、驾驶室下降工况
38.油液从进油口b'进入,经过b'至b的路线进入到举升油缸的无杆腔,同时推动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第一液控推杆203运动,此时进油口a'连接油箱,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第一油腔301油压为0,举升油缸有杆腔的油液经过出油口s至液控换向阀部分300至进油口a'流回至油箱中,举升油缸的活塞杆退回至油缸中,驾驶室实现非差动下降。
39.3、举升油缸下随动工况(行车中)
40.该工况下,举升油缸的活塞杆随着车辆震动往下方走,此过程中的油缸无杆腔为负压,有杆腔为正压;油缸有杆腔中的油液从出油口a排出进入到第一油腔301中和第三油腔202中,因第一油腔301中的第二液控推杆302的面积比第三油腔202中液压阀阀芯204的面积大,因此产生向右的推力,从而推动液压阀阀芯204运动,油缸有杆腔中多余的油液经过出油口a至液控换向阀部分300至进油口a'流回至油箱中,在油缸无杆腔负压的作用下,油液经过油泵至进油口b'至液控换向阀300从出油口b到达油缸无杆腔,利用负压从油泵中吸油,实现了无杆腔补油功能。
41.4、举升油缸上随动工况(行车中)
42.该工况下,举升油缸的活塞杆随着车辆震动往上方走,此过程中的油缸无杆腔和有杆腔均为负压,此工况下出油口a和出油口b通过外部实现互连,举升油缸有杆腔为负压,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液压阀阀芯204位置不变,油液经过油箱至进油口b'至液控换向阀部分300从出油口b进入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实现了无杆腔和有杆腔的补油功能。
43.5、油缸防下滑工况
44.当驾驶室过重心时,不存在举升油缸下滑现象;当驾驶室不过重心时,举升油缸的活塞杆下滑,油缸的无杆腔油液为正压,有杆腔油液油压约为0,油缸无杆腔油液经过出油口a作用在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第一油腔301和液控单向阀部分200的第三油腔202中,第
二油腔201的油压为0,产生向右的推力,但推力不足以克服设置的弹簧205的阻力,油缸无杆腔中的油液堵在液控换向阀部分300的两端,无法排出,因此油缸不会出现下滑现象。
45.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