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65871发布日期:2022-10-19 09:35阅读:47来源:国知局
泵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泵芯组件。


背景技术:

2.恒流泵广泛用于生化、医药、化工、环保等行业,满足以上行业需要连续恒流、恒压输送小流量液体的要求。恒流泵内设置有泵芯,现有泵芯结构大都是固定组装后不可拆卸更换,或拆卸难度高,由于泵芯内部密封结构一般使用寿命较短,进而泵芯结构的设计导致了维护难度高,耽误生产,影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体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在泵体外壳两端均设置端盖、且将内衬固定形成了泵体的活塞腔,解决了现有泵芯结构复杂,拆装维护不便的问题的泵芯组件。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泵芯组件,包括泵体外壳,内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活塞杆,活塞套,导入阀以及导出阀,所述内衬安装在泵体外壳内,所述内衬内设有活塞腔;所述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分别安装在泵体外壳的两端、并将内衬固定在泵体外壳内;所述活塞杆穿过第一端盖并延伸至活塞腔内;所述活塞套连接于活塞杆、并通过活塞杆驱动可活动于活塞腔内;所述导入阀与导出阀均安装在第二端盖并连通至活塞腔。
5.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泵体外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端盖安装在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端盖安装在第二连接端。
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还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设有连接位,所述连接位与活塞杆连接。
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连接位包括连接孔、穿过连接孔的两个固定轴,两个固定轴之间设有连接卡位,所述活塞杆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卡设于连接卡位。
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衬为陶瓷内衬。
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固定盖、及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固定盖将第一密封圈压紧在内衬的一端,所述活塞杆穿过第一密封圈伸入至活塞腔内。
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端盖包括第二固定盖、及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固定盖将第二密封圈压紧在内衬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盖背离内衬一面开设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导入阀安装在第一固定槽,所述导出阀安装在第二固定槽。
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活塞杆设有活塞安装位,所述活塞套包括套设在活塞安装位的密封活塞外圈、套设于密封活塞外圈与活塞安装位之间的第一密封内圈、及安装在活塞杆并用于将密封活塞外圈固定的固定元件,所述密封活塞外圈设有张力槽,所述张力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内圈。
12.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固定元件包括锁紧环、用于将锁紧环锁紧且固
定的第一锁紧螺帽、以及将第一锁紧螺帽锁紧的第二锁紧螺帽,所述第一锁紧螺帽开设有固定孔。
13.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导出阀连接于输出口,所述导入阀与导出阀均为单向阀,所述导入阀用于液体或气体导入至活塞腔,所述导出阀用于将活塞腔内的液体或气体导出。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相比现有的泵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在泵体外壳两端均设置端盖、且将内衬固定形成了泵体的活塞腔,解决了现有泵芯结构复杂,拆装维护不便的问题。具体是,设置了泵体外壳,内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活塞杆,活塞套,导入阀以及导出阀,所述内衬安装在泵体外壳内,所述内衬内设有活塞腔;所述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分别安装在泵体外壳的两端、并将内衬固定在泵体外壳内,所述第二端盖设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活塞杆穿过第一端盖并延伸至活塞腔内;所述活塞套连接于活塞杆、并通过活塞杆驱动可活动于活塞腔内;所述导入阀与导出阀均安装在第二端盖并连通至活塞腔。在工作中,通过活塞杆带动活塞套在活塞腔内活动,实现泵芯的活塞运动,实现将液体从输入口导入,后通过输出口导出。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泵芯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泵芯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泵芯组件的侧视图;
19.图4为图3中a-a的剖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泵体外壳1、第一连接端11、第二连接端12、内衬2、活塞腔21、第一端盖3、第一固定盖31、第一密封圈32、第二端盖4、输入口41、输出口42、第二固定盖43、第一固定槽431、第二固定槽432、第二密封圈44、活塞杆5、连接槽51、活塞安装位52、活塞套6、密封活塞外圈61、张力槽611、第二密封内圈612、第一密封内圈62、固定元件63、锁紧环631、第一锁紧螺帽632、固定孔632a、第二锁紧螺帽633、导入阀7、导出阀8、驱动轴9、连接位91、连接孔911、固定轴912。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4.如图1~图4所示,一种泵芯组件,包括泵体外壳1,内衬2,第一端盖3,第二端盖4,活塞杆5,活塞套6,导入阀7以及导出阀8,内衬2安装在泵体外壳1内,内衬2内设有活塞腔21;第一端盖3与第二端盖4分别安装在泵体外壳1的两端、并将内衬2固定在泵体外壳1内,第二端盖4设有输入口41和输出口42;活塞杆5穿过第一端盖3并延伸至活塞腔21内;活塞套6连接于活塞杆5、并通过活塞杆5驱动可活动于活塞腔21内。
25.泵体外壳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端11和第二连接端12,第一端盖3安装在第一连接端11,第二端盖4安装在第二连接端12,设置第一连接端11和第二连接端12配合端盖的连接,具体为第一连接端11和第二连接端12均为螺纹结构,可以是内螺纹或外螺纹来配合端盖的拆装,拆装方便。
26.还包括驱动轴9,驱动轴9设有连接位91,连接位91与活塞杆5连接,进一步改进为,连接位91包括连接孔911、穿过连接孔911的两个固定轴912,两个固定轴912之间设有连接卡位,活塞杆5设有连接槽51,连接槽51卡设于连接卡位,本实施例中,固定轴912可以是螺钉或者销钉,通过两个固定轴912形成的连接卡位配合连接槽51进行固定,结构组装方便,配合稳定。
27.内衬2为陶瓷内衬2,采用陶瓷的内衬2结构,活塞腔21在往复运动工作时稳定,而且耐腐强度高,延长使用寿命。
28.第一端盖3包括第一固定盖31、及第一密封圈32,第一固定盖31将第一密封圈32压紧在内衬2的一端,活塞杆5穿过第一密封圈32伸入至活塞腔21内,进一步改进为,第二端盖4包括第二固定盖43、及第二密封圈44,第二固定盖43将第二密封圈44压紧在内衬2的一端,第二固定盖43背离内衬2一面开设有第一固定槽431和第二固定槽432,输入口41开设在第一固定槽431,输出口42开设在第二固定槽432,通过固定盖配合密封圈将与内衬2两端进行密封连接,结构密封系数高,在工作过程中稳定性好。
29.活塞杆5设有活塞安装位52,活塞套6包括套设在活塞安装位52的密封活塞外圈61、套设于密封活塞外圈61与活塞安装位52之间的第一密封内圈62、及安装在活塞杆5并用于将密封活塞外圈61固定的固定元件63,密封活塞外圈61设有张力槽611,张力槽611内设有第二密封内圈612,具体是在活塞杆5驱动活塞套6运动时,通过密封活塞外圈61配合第一密封内圈62和第二密封内圈612可实新对内衬2的活塞腔21体积变化,进而可实现进液和出液,还设置了固定元件63将活塞套6锁紧固定在活塞安装位52,组装方便,结构稳定可靠。
30.固定元件63包括锁紧环631、用于将锁紧环631锁紧且固定的第一锁紧螺帽632、以及将第一锁紧螺帽632锁紧的第二锁紧螺帽633,第一锁紧螺帽632开设有固定孔632a,采用两组锁紧螺帽配合锁紧环631将密封活塞外圈61锁紧固定,第一锁紧螺帽632锁紧到指定位置后可通过固定孔632a锁入螺钉进行固定,后通过第二锁紧螺帽633进一步锁紧固定,在往复运动时保证结构稳定。
31.导入阀7连接于输入口41,导出阀8连接于输出口42,导入阀7与导出阀8均为单向阀,导入阀7用于液体或气体导入至活塞腔21,导出阀8用于将活塞腔21内的液体或气体导出,采用单向阀作为液体的输入和输出连接,预防液体回流。
32.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在泵体外壳1两端均设置端盖、且将内衬2固定形成了泵体的活塞腔21,解决了现有泵芯结构复杂,拆装维护不便的问题。具体是,设置了泵体外壳1,内衬2,第一端盖3,第二端盖4,活塞杆5,活塞套6,导入阀7以及导出阀8,内衬
2安装在泵体外壳1内,内衬2内设有活塞腔21;第一端盖3与第二端盖4分别安装在泵体外壳1的两端、并将内衬2固定在泵体外壳1内,第二端盖4设有输入口41和输出口42;活塞杆5穿过第一端盖3并延伸至活塞腔21内;活塞套6连接于活塞杆5、并通过活塞杆5驱动可活动于活塞腔21内;导入阀7与导出阀8均安装在第二端盖4并连通至活塞腔21。在工作中,通过活塞杆5带动活塞套6在活塞腔21内活动,实现泵芯的活塞运动,实现将液体从输入口41导入,后通过输出口42导出。
33.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