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缓冲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25783发布日期:2022-11-25 20:34阅读:54来源:国知局
蓄能缓冲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挡操纵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能缓冲阀。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生产的换挡操纵阀,在换挡过程中普遍存进油瞬间冲击大、换挡响应时间长、换挡间隔动力中断和换挡过程中动力衔接不稳定等现象,主要是由于换挡操纵阀的进油和回油速度过快。现有技术中,已针对上述问题对换挡操纵阀进行部分改进,如中国专利申请cn113007338a公开了一种平稳换挡操纵阀,该换挡操纵阀包括调压阀组、刹车阀组以及换挡阀组,调压阀组、刹车阀组以及换挡阀组之间通过进油主路连通,通过设计四种不同形状或连接机构的滑块,从而逐渐改变调压阀芯的作用面积,有效防止换挡过程中因进油瞬时压力的冲击过大而发生换挡抖动现象。但是上述的平稳换挡操纵阀不具有蓄能结构和蓄能作用,能够起到的缓冲作用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换挡操纵阀不具有蓄能结构和蓄能作用,能够起到的缓冲作用有限的缺陷,提供一种蓄能缓冲阀。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一种蓄能缓冲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具有进油主路和节油腔室,所述进油主路直接或间接连通所述节油腔室,所述阀体还包括蓄油腔室,所述蓄油腔室与所述节油腔室直接或间接连通,所述蓄油腔室用于在所述蓄能缓冲阀进油时存储油,并在所述蓄能缓冲阀回油时排出所存储的油。
6.在本方案中,蓄能缓冲阀具有蓄油腔室,进油时,油能够由进油主路进入节油腔室,节油腔室的内的油可以流入蓄油腔室,并在蓄油腔室内进行临时存储,避免进油时节油腔室受到的进油冲击过大,而在回油时,蓄油腔室内的油逐渐回流至节油腔室内,避免回油过快。蓄油腔室作为蓄能缓冲阀的蓄能结构,使蓄能缓冲阀在进油和回油的过程中,阀内油压变化小,能够使换挡过程中的动力衔接更加稳定。
7.优选地,所述阀体还设有第一进油支路和若干第二进油支路,所述第一进油支路和若干所述第二进油支路均与所述进油主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油支路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支路用于在进油时逐一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并在回油时逐一被封堵。
8.在本方案中,进油时,第一进油支路和若干第二进油支路可以对进油主路的油进行分流,以使进油主路的油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通过第一进油支路和若干第二进油支路进入节油腔室内,进入节油腔室的油是逐步增加的,进油更加平缓,避免了油从进油主路直接进入节油腔室,对节油腔室造成较大的进油冲击。
9.优选地,所述节油腔室内设有节油滑块,所述节油滑块的外周侧与所述节油腔室的内侧壁贴合,所述节油滑块能够沿所述节油腔室的轴向滑动,所述节油滑块用于在进油时将所述第二进油支路逐一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并在回油时逐一封堵所述第二进油支
路。
10.在本方案中,节油滑块设置于节油腔室内,且由于节油滑块的外周侧与节油腔室的内侧壁贴合,使得节油滑块沿节油腔室的轴向的两侧的节油腔室互不连通,在非工作状态下,节油滑块封堵第二进油支路的朝向节油腔室的开口。当油从第一进油支路进油节油腔室时,随着节油腔室内的油的增加,油能够推动节油滑块于节油腔室内滑动,节油滑块在滑动的过程中,若干第二进油支路的朝向节油腔室的开口被逐一打开,油能够同时由第一进油支路和第二进油支路进入节油腔室,进油过程为一个进油量逐渐增加的过程,避免了进油的瞬间冲击力过大。
11.优选地,所述阀体设有调压腔室,所述调压腔室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所述蓄能缓冲阀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调压腔室的内侧壁和所述节油滑块,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在进油时被所述节油滑块压缩,并在出油时推动所述节油滑块复位。
12.在本方案中,调压腔室为第一弹性件提供了安装空间,第一弹性件设于节油滑块和调压腔室的内侧壁之间,进油时,当节油滑块受到节油腔室内的油的压力而移动时,第一弹性件受压变形,同时第一弹性件可以避免节油滑块移动速度过快,进而对进入节油腔室内的油的速度进行一定的限制,而在回油时,第一弹性件为节油滑块的复位提供复位力,使得节油滑块能够在节油腔室内的油逐渐排出后复位到初始位置。
13.优选地,所述蓄油腔室包括第一蓄油腔室,所述阀体设有第一蓄油通路,所述第一蓄油通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蓄油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蓄油通路的另一端用于在所述节油滑块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
14.在本方案中,在非工作状态下,第一蓄油通路的朝向节油腔室的开口被节油滑块封堵,当节油滑块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蓄油通路与节油腔室连通,即通过第一蓄油通路将节油腔室和第一蓄油腔室进行了间接连通,使得节油腔室内的油能够流入第一蓄油腔室,并在第一蓄油腔室内进行临时存储,避免节油腔室内的油压增大过快,即第一蓄油腔室的蓄油作用对进油的油压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15.优选地,所述节油滑块内设有节油通路,所述节油通路的一端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所述节油通路的另一端用于在所述节油滑块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一蓄油通路连通。
16.在本方案中,节油滑块内的节油通路的一端与节油腔室连通,节油腔室内的油可进入节油通路中,在非工作状态下,节油通路的另一端与第一蓄油通路的朝向节油腔室的开口处于非连通状态,进油时,当节油滑块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节油通路的另一端与第一蓄油通路的朝向节油腔室的开口连通,此时,油可以通过节油通路进入至第一蓄油通路,再流入第一蓄油腔室,节油通路的设置方便了节油腔室和第一蓄油腔室的间接连通。
17.优选地,进油时,在所述节油滑块的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蓄油通路先于全部所述第二进油支路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或,所述第一蓄油通路先于部分所述第二进油支路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或,全部所述第二进油支路均先于所述第一蓄油通路与所述节油腔室连通。
18.在本方案中,当第一蓄油通路先于全部第二进油支路与节油腔室连通时,使得在第二进油支路向节油腔室输送油的过程中,一部分油可以通过第一蓄油通路流入第一蓄油
腔室内,减小节油腔室内的进油油压;当第一蓄油通路先于部分第二进油支路与节油腔室连通时,使得在初期节油腔室内的油较少时,第一蓄油通路未与节油腔室连通,在后期节油腔室内的油较多时,第一蓄油通路实现与节油腔室的连通,避免节油腔室内油压过大;当全部第二进油支路均先于第一蓄油通路与节油腔室连通时,可以使得节油腔室内的进油量的增加值稳定上升,不会忽大忽小,保证进油的稳定。
19.优选地,所述蓄能缓冲阀还包括蓄油滑块,所述蓄油滑块设于所述第一蓄油腔室内,所述蓄油滑块的外周侧与所述第一蓄油腔室的内侧壁贴合,所述蓄油滑块能够沿所述第一蓄油腔室的轴向滑动,所述蓄油滑块内设有第二蓄油通路,所述第二蓄油通路用于连通所述蓄油滑块两侧的所述第一蓄油腔室。
20.在本方案中,第二蓄油通路使得蓄油滑块的沿第一蓄油腔室的轴向的两侧的第一蓄油腔室互相连通,当蓄油滑块的一侧的第一蓄油腔室内的油过多时,可以向蓄油滑块的另一侧的第一蓄油腔室内流入,进而增加蓄能缓冲阀的蓄油量。
21.优选地,所述蓄油腔室还包括第二蓄油腔室,所述蓄能缓冲阀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蓄油腔室与所述第一蓄油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蓄油腔室的内侧壁和所述蓄油滑块。
22.在本方案中,第二蓄油腔室为第二弹性件提供了安装空间,且第一蓄油腔室内的油可以流入第二蓄油腔室,增加了蓄能缓冲阀的蓄油能力,第二弹性件设于蓄油滑块和第二蓄油腔室的内侧壁之间,进油时,当蓄油滑块受到第一蓄油腔室内的油的压力而移动时,第二弹性件受压变形,同时第二弹性件可以避免蓄油滑块移动速度过快,进而对进入第一蓄油腔室内的油的速度进行一定的限制,而当回油时,第二弹性件为蓄油滑块的复位提供复位力,使得蓄油滑块能够在第一蓄油腔室内的油逐渐排出后复位到初始位置。
23.优选地,所述蓄油腔室还包括第三蓄油腔室,所述阀体还具有第三蓄油通路,所述第三蓄油通路连通所述第一蓄油腔室和所述第三蓄油腔室。
24.在本方案中,第一蓄油腔室内的油可以通过第三蓄油通路流入第三蓄油腔室,进一步增大了蓄能缓冲阀的蓄油能力,避免第一蓄油腔室内的油压过大,产生危险。
25.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26.本实用新型中,蓄能缓冲阀具有蓄油腔室,进油时,油能够由进油主路进入节油腔室,节油腔室的内的油可以流入蓄油腔室,并在蓄油腔室内进行临时存储,避免进油时节油腔室受到的进油冲击过大,而在回油时,蓄油腔室内的油逐渐回流至节油腔室内,避免回油过快。蓄油腔室作为蓄能缓冲阀的蓄能结构,使蓄能缓冲阀在进油和回油的过程中,阀内油压变化小,能够使换挡过程中的动力衔接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蓄能缓冲阀的结构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蓄能缓冲阀的节油腔室和蓄油腔室的连通结构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蓄能缓冲阀的换挡阀杆的结构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阀体1
32.进油主路11
33.节油腔室12
34.台肩121
35.蓄油腔室13
36.第一蓄油腔室131
37.第二蓄油腔室132
38.第三蓄油腔室133
39.第一进油支路14
40.第二进油支路15
41.第一蓄油通路16
42.第二蓄油通路17
43.第三蓄油通路18
44.节油滑块2
45.节油通路21
46.调压腔室3
47.第一弹性件4
48.蓄油滑块5
49.滑块内腔51
50.第二弹性件6
51.换挡腔室7
52.换挡阀杆8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内。
5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蓄能缓冲阀,其中,图1未显示第一蓄油通路16和第三蓄油通路18,第一蓄油通路16和第三蓄油通路18的设置参见图2。蓄能缓冲阀包括阀体1,阀体1具有进油主路11和节油腔室12,进油主路11直接或间接连通节油腔室12,阀体1还包括蓄油腔室13,蓄油腔室13与节油腔室12直接或间接连通,蓄油腔室13用于在蓄能缓冲阀进油时存储油,并在蓄能缓冲阀回油时排出所存储的油。蓄能缓冲阀具有蓄油腔室13,进油时,油能够由进油主路11进入节油腔室12,节油腔室12的内的油可以流入蓄油腔室13,并在蓄油腔室13内进行临时存储,避免进油时节油腔室12受到的进油冲击过大,而在回油时,蓄油腔室13内的油逐渐回流至节油腔室12内,避免回油过快。蓄油腔室13作为蓄能缓冲阀的蓄能结构,使蓄能缓冲阀在进油和回油的过程中,阀内油压变化小,能够使换挡过程中的动力衔接更加稳定。
55.本实施例中,阀体1还设有第一进油支路14和若干第二进油支路15,第一进油支路14和若干第二进油支路15均与进油主路11连通,第一进油支路14与节油腔室12连通,第二进油支路15用于在进油时逐一与节油腔室12连通,并在回油时逐一被封堵。进油时,第一进油支路14和若干第二进油支路15可以对进油主路11的油进行分流,以使进油主路11的油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通过第一进油支路14和若干第二进油支路15进入节油腔室12内,进入节
油腔室12的油是逐步增加的,进油更加平缓,避免了油从进油主路11直接进入节油腔室12,对节油腔室12造成较大的进油冲击。
5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蓄能缓冲阀设有一个第二进油支路15,且第一进油支路14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二进油支路15的截面面积,使得开始进油时,只有第一进油支路14与节油腔室12连通,单位时间内的进油量较小,减小进油冲击,之后再连通第二进油支路15和节油腔室12,增加进油量。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第二进油支路1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及以上,其截面面积的相对大小也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57.本实施例中,节油腔室12内设有节油滑块2,节油滑块2的外周侧与节油腔室12的内侧壁贴合,节油滑块2能够沿节油腔室12的轴向滑动,节油滑块2用于在进油时将第二进油支路15逐一与节油腔室12连通,并在回油时逐一封堵第二进油支路15。节油滑块2设置于节油腔室12内,且由于节油滑块2的外周侧与节油腔室12的内侧壁贴合,使得节油滑块2沿节油腔室12的轴向的两侧的节油腔室12互不连通,在非工作状态下,节油滑块2封堵第二进油支路15的朝向节油腔室12的开口。当油从第一进油支路14进油节油腔室12时,随着节油腔室12内的油的增加,油能够推动节油滑块2于节油腔室12内滑动,节油滑块2在滑动的过程中,第二进油支路15的朝向节油腔室12的开口被逐一打开,油能够同时由第一进油支路14和第二进油支路15进入节油腔室12,进油过程为一个进油量逐渐增加的过程,避免了进油的瞬间冲击力过大。
58.本实施例中,阀体1设有调压腔室3,调压腔室3与节油腔室12连通,蓄能缓冲阀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第一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调压腔室3的内侧壁和节油滑块2,第一弹性件4用于在进油时被节油滑块2压缩,并在出油时推动节油滑块2复位。调压腔室3为第一弹性件4提供了安装空间,第一弹性件4设于节油滑块2和调压腔室3的内侧壁之间,进油时,当节油滑块2受到节油腔室12内的油的压力而移动时,第一弹性件4受压变形,同时第一弹性件4可以避免节油滑块2移动速度过快,进而对进入节油腔室12内的油的速度进行一定的限制,而在回油时,第一弹性件4为节油滑块2的复位提供复位力,使得节油滑块2能够在节油腔室12内的油逐渐排出后复位到初始位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调压腔室3的内侧壁处设有台肩121,第一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台肩121和节油滑块2之间。
59.本实施例中,蓄油腔室13包括第一蓄油腔室131,阀体1设有第一蓄油通路16,第一蓄油通路16的一端与第一蓄油腔室131连通,第一蓄油通路16的另一端用于在节油滑块2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与节油腔室12连通。在非工作状态下,第一蓄油通路16的朝向节油腔室12的开口被节油滑块2封堵,当节油滑块2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蓄油通路16与节油腔室12连通,即通过第一蓄油通路16将节油腔室12和第一蓄油腔室131进行了间接连通,使得节油腔室12内的油能够流入第一蓄油腔室131,并在第一蓄油腔室131内进行临时存储,避免节油腔室12内的油压增大过快,即第一蓄油腔室131的蓄油作用对进油的油压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其中,第一位置指的是节油滑块2在移动过程中,能够使得第一蓄油通路16与节油腔室12连通的位置,此位置不局限于某一个位置,可以是节油滑块2在移动过程中的某一段连续的移动位置。
60.本实施例中,节油滑块2内设有节油通路21,节油通路21的一端与节油腔室12连通,节油通路21的另一端用于在节油滑块2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与第一蓄油通路16连通。节油滑块2内的节油通路21的一端与节油腔室12连通,节油腔室12内的油可进入节油通路21中,
在非工作状态下,节油通路21的另一端与第一蓄油通路16的朝向节油腔室12的开口处于非连通状态,进油时,当节油滑块2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节油通路21的另一端与第一蓄油通路16的朝向节油腔室12的开口连通,此时,油可以通过节油通路21进入至第一蓄油通路16,再流入第一蓄油腔室131,节油通路21的设置方便了节油腔室12和第一蓄油腔室131的间接连通。
6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节油通路21与节油腔室12相连通的端口截面面积小于节油通路21与第一蓄油通路16连通的端口截面面积,可以使得油在流入第一蓄油腔室131时,油速减缓,减少冲击。
6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节油通路21与第一蓄油通路16连通的端口的直径大于第一蓄油通路16与节油通路21连通的端口的直径。节油滑块2在移动的过程中,节油通路21由于端口直径大于第一蓄油通路16的端口直径,使得两者的连通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仅在某一时刻,有利于蓄油腔室存入更多的油,发挥更大的缓冲作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节油通路21与第一蓄油通路16连通的端口的直径小于第一蓄油通路16与节油通路21连通的端口的直径,同样可以使得两者的连通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63.本实施例中,进油时,在节油滑块2的移动过程中,第一蓄油通路16先于全部第二进油支路15与节油腔室12连通,使得在第二进油支路15向节油腔室12输送油的过程中,一部分油可以通过第一蓄油通路16流入第一蓄油腔室131内,减小节油腔室12内的进油油压。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蓄油通路16也可以先于部分第二进油支路15与节油腔室12连通,使得在初期节油腔室12内的油较少时,第一蓄油通路16未与节油腔室12连通,在后期节油腔室12内的油较多时,第一蓄油通路16实现与节油腔室12的连通,避免节油腔室12内油压过大。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全部第二进油支路15均先于第一蓄油通路16与节油腔室12连通,可以使得节油腔室12内的进油量的增加值稳定上升,不会忽大忽小,保证进油的稳定。
64.本实施例中,蓄能缓冲阀还包括蓄油滑块5,蓄油滑块5设于第一蓄油腔室131内,蓄油滑块5的外周侧与第一蓄油腔室131的内侧壁贴合,蓄油滑块5能够沿第一蓄油腔室131的轴向滑动,蓄油滑块5内设有第二蓄油通路17,第二蓄油通路17用于连通蓄油滑块5两侧的第一蓄油腔室131。第二蓄油通路17使得蓄油滑块5的沿第一蓄油腔室131的轴向的两侧的第一蓄油腔室131互相连通,当蓄油滑块5的一侧的第一蓄油腔室131内的油过多时,可以向蓄油滑块5的另一侧的第一蓄油腔室131内流入,进而增加蓄能缓冲阀的蓄油量。
65.本实施例中,蓄油腔室13还包括第二蓄油腔室132,蓄能缓冲阀还包括第二弹性件6,第二蓄油腔室132与第一蓄油腔室131连通,第二弹性件6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蓄油腔室132的内侧壁和蓄油滑块5。第二蓄油腔室132为第二弹性件6提供了安装空间,且第一蓄油腔室131内的油可以流入第二蓄油腔室132,增加了蓄能缓冲阀的蓄油能力,第二弹性件6设于蓄油滑块5和第二蓄油腔室132的内侧壁之间,进油时,当蓄油滑块5受到第一蓄油腔室131内的油的压力而移动时,第二弹性件6受压变形,同时第二弹性件6可以避免蓄油滑块5移动速度过快,进而对进入第一蓄油腔室131内的油的速度进行一定的限制,而当回油时,第二弹性件6为蓄油滑块5的复位提供复位力,使得蓄油滑块5能够在第一蓄油腔室131内的油逐渐排出后复位到初始位置。
6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蓄油滑块5具有滑块内腔51,滑块内腔51的开口朝向第二
蓄油腔室132,第二弹性件6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蓄油腔室132的内侧壁和滑块内腔51的内侧壁,滑块内腔51的设置方便第二弹性件6的定位,避免第二弹性件6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
6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蓄油通路17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蓄油通路16的截面面积,可以使得第一蓄油腔室131的进油速度大于向第二腔室的出油速度,使得第一蓄油腔室131可以优先对油进行存储。
68.本实施例中,蓄油腔室13还包括第三蓄油腔室133,阀体1还具有第三蓄油通路18,第三蓄油通路18连通第一蓄油腔室131和第三蓄油腔室133。第一蓄油腔室131内的油可以通过第三蓄油通路18流入第三蓄油腔室133,进一步增大了蓄能缓冲阀的蓄油能力,避免第一蓄油腔室131内的油压过大,产生危险。
69.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阀体1还设有换挡腔室7,蓄能缓冲阀还包括换挡阀杆8,换挡阀杆8的主体部分设置于换挡腔室7内,并可沿换挡腔室7的轴向滑动。换挡阀杆8的具体结构和换挡原理均可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70.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