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94613发布日期:2022-11-15 23:04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吸泵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


背景技术:

2.自吸泵是指自吸式离心泵,它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运行平稳、维护容易、效率高、寿命长,并有较强的自吸能力等优点。
3.由于一般自吸泵没有自吸功能,自吸泵用作液位提升时都要前端加个很大的虹吸桶,要么在管路入口装底阀,装底阀时底阀容易失效,每次开机要在入口管路重新加满引水;而常规的虹吸桶要做到很大才能将管路入口的空气排掉,并且虹吸桶的空气不易被排出,影响离心泵的自吸效果。
4.从而提出了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一般自吸泵没有自吸功能,自吸泵用作液位提升时都要前端加个很大的虹吸桶,要么在管路入口装底阀,装底阀时底阀容易失效,每次开机要在入口管路重新加满引水;而常规的虹吸桶要做到很大才能将管路入口的空气排掉,并且虹吸桶的空气不易被排出,影响离心泵的自吸效果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包括承载底座,以及固定安装于承载底座顶面左侧的自吸泵本体;
7.所述承载底座的顶面右侧固定连接于虹吸桶本体的底端,且虹吸桶本体的顶面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用于阻隔空气形成负压的密封顶盖;
8.还包括:
9.所述自吸泵本体的右端固定开设有泵腔进入管,且自吸泵本体的顶面固定开设有泵腔排出管;
10.其中,自吸泵本体左端的泵腔进入管贯穿连接于水气导入管的底端,且水气导入管的中部贯穿连接于自吸泵本体的左侧底面内部;
11.其中,自吸泵本体顶面的泵腔排出管贯穿连接于水气排出管的底端,且水气排出管的中部右侧贯穿连接于水气循环管的左端。
12.优选的,所述承载底座的横向中心轴线与虹吸桶本体的竖向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分布设置,且虹吸桶本体内部上方横向固定连接于水气分离挡板的顶端外壁,并且水气分离挡板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杂质过滤竖管的顶端,通过水气分离挡板与杂质过滤竖管将吸入的水气进行分离以及过滤。
13.优选的,所述虹吸桶本体内部水气导入管的顶端贯穿设置于虹吸桶本体的右侧上方外部,且虹吸桶本体内部水气导入管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用于防止水气回流的主单向阀板,并且虹吸桶本体右侧外部水气导入管的顶端贯穿连接有用于防止水气回流的副单向阀
板,通过主单向阀板与副单向阀板防止水气导入管内部的水气发生倒流的情况。
14.优选的,所述虹吸桶本体内部水气导入管的底端固定开设有水气回流槽口,且水气导入管的底端贯穿连接有用于阻水的第一阀门本体,并且虹吸桶本体内部的水气分离挡板与杂质过滤竖管组合构成“t”字形结构分布设置,通过水气分离挡板与杂质过滤竖管将吸入的水气进行分离以及过滤。
15.优选的,所述泵腔排出管的上方贯穿连接有第二阀门本体,且泵腔排出管右侧水气循环管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三阀门本体,并且水气循环管的右端贯穿连接于虹吸桶本体的左侧上方内部,通过第二阀门本体与第三阀门本体决定水气的流向。
16.优选的,所述泵腔排出管的上方右侧贯穿连接于虹吸回流管的左端,且虹吸回流管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四阀门本体,且虹吸回流管的底端贯穿设置于密封顶盖的下方,并且密封顶盖下方虹吸回流管的底端贯穿设置于虹吸桶本体的内部上方,通过密封顶盖将虹吸回流管排出的水气送入并形成虹吸效果。
17.优选的,所述虹吸回流管的顶面水平高度大于水气循环管的顶面高度设置,且虹吸回流管的底面水平高度大于水气循环管的底面水平高度设置,并且虹吸回流管的底端与水气循环管的底端均高于虹吸桶本体内部的水气分离挡板,防止虹吸回流管与水气循环管的高度过低影响水气的正常排放。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通过虹吸桶本体以及自吸泵本体形成一体化的设计,不但节约空间,降低了成本,还能提升泵浦的自吸能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19.1.承载底座顶面虹吸桶本体的内部注满水,同时打开安装于自吸泵本体右端与泵腔进入管连接的水气导入管7底端的第一阀门本体,自吸泵本体工作时,通过泵腔进入管以及连接的水气导入管处吸收形成负压,虹吸桶本体3内部的水气导入管通过水气回流槽口以及贯穿设置于虹吸桶本体外部的一端分别吸入水与空气,使得由水气导入管吸收的水气进入自吸泵本体顶面的水气排出管内部,随后通过开启贯穿设置于水气排出管中右侧水气循环管顶面的第三阀门本体,使得水气排出管内部的水气通过水气循环管重新排入虹吸桶本体的内部;
20.2.虹吸桶本体通过水气循环管将水气重新排出形成一个吸收循环,并在自吸泵本体的持续工作过程中,水气导入管内部的空气在水的接入下逐渐减少,并通过水气导入管顶端接入水之后,就可关闭安装于水气循环管顶面的第三阀门本体,同时开启安装于水气排出管顶面的第二阀门本体,而后开启安装于虹吸回流管顶面的第四阀门,使得接入水气循环管的水受虹吸效应通过水气排出管排出,并在水通过水气排出管的同时通过虹吸回流管流经一部分水重新将虹吸桶本体填满,并通过设置于虹吸桶本体内部的水气分离挡板以及杂质过滤竖管将水中的杂质过滤,从而无需重新补水而形成一体式的自吸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单向阀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气分离挡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承载底座;2、自吸泵本体;3、虹吸桶本体;4、密封顶盖;5、泵腔进入管;6、泵腔排出管;7、水气导入管;8、水气排出管;9、水气循环管;10、水气分离挡板;11、主单向阀板;12、副单向阀板;13、水气回流槽口;14、第一阀门本体;15、第二阀门本体;16、第三阀门本体;17、虹吸回流管;18、第四阀门本体;19、杂质过滤竖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条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包括承载底座1,以及固定安装于承载底座1顶面左侧的自吸泵本体2;承载底座1的顶面右侧固定连接于虹吸桶本体3的底端,且虹吸桶本体3的顶面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用于阻隔空气形成负压的密封顶盖4;承载底座1的横向中心轴线与虹吸桶本体3的竖向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分布设置,且虹吸桶本体3内部上方横向固定连接于水气分离挡板10的顶端外壁,并且水气分离挡板10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杂质过滤竖管19的顶端;如图1-3所示,自吸泵本体2工作时,通过泵腔进入管5以及连接的水气导入管7处吸收形成负压,虹吸桶本体3内部的水气导入管7通过水气回流槽口13以及贯穿设置于虹吸桶本体3外部的一端分别吸入水与空气;还包括:
28.自吸泵本体2的右端固定开设有泵腔进入管5,且自吸泵本体2的顶面固定开设有泵腔排出管6;泵腔排出管6的上方贯穿连接有第二阀门本体15,且泵腔排出管6右侧水气循环管9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三阀门本体16,并且水气循环管9的右端贯穿连接于虹吸桶本体3的左侧上方内部;如图1所示,通过开启贯穿设置于水气排出管8中右侧水气循环管9顶面的第三阀门本体16,使得水气排出管8内部的水气通过水气循环管9重新排入虹吸桶本体3的内部;
29.其中,自吸泵本体2左端的泵腔进入管5贯穿连接于水气导入管7的底端,且水气导入管7的中部贯穿连接于自吸泵本体2的左侧底面内部;其中,自吸泵本体2顶面的泵腔排出管6贯穿连接于水气排出管8的底端,且水气排出管8的中部右侧贯穿连接于水气循环管9的左端;如图1所示,自吸泵本体2工作时,通过泵腔进入管5以及连接的水气导入管7处吸收形成负压,虹吸桶本体3内部的水气导入管7通过水气回流槽口13以及贯穿设置于虹吸桶本体3外部的一端分别吸入水与空气,使得由水气导入管7吸收的水气进入自吸泵本体2顶面的水气排出管8内部。
30.虹吸桶本体3内部水气导入管7的顶端贯穿设置于虹吸桶本体3的右侧上方外部,且虹吸桶本体3内部水气导入管7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用于防止水气回流的主单向阀板11,并且虹吸桶本体3右侧外部水气导入管7的顶端贯穿连接有用于防止水气回流的副单向阀板12;如图1-2所示,通过主单向阀板11与副单向阀板12的设置,使得水流不会回流,虹吸桶本体3内部水气导入管7的底端固定开设有水气回流槽口13,且水气导入管7的底端贯穿连接有用于阻水的第一阀门本体14,并且虹吸桶本体3内部的水气分离挡板10与杂质过滤竖管19组合构成“t”字形结构分布设置;如图1、4所示,通过设置于虹吸桶本体3内部的水气分离挡板10以及杂质过滤竖管19将水中的杂质过滤,从而无需重新补水而形成一体式的自吸效
果。
31.泵腔排出管6的上方右侧贯穿连接于虹吸回流管17的左端,且虹吸回流管17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四阀门本体18,且虹吸回流管17的底端贯穿设置于密封顶盖4的下方,并且密封顶盖4下方虹吸回流管17的底端贯穿设置于虹吸桶本体3的内部上方;虹吸回流管17的顶面水平高度大于水气循环管9的顶面高度设置,且虹吸回流管17的底面水平高度大于水气循环管9的底面水平高度设置,并且虹吸回流管17的底端与水气循环管9的底端均高于虹吸桶本体3内部的水气分离挡板10;如图1所示,通过水气导入管7顶端接入水之后,就可关闭安装于水气循环管9顶面的第三阀门本体16,同时开启安装于水气排出管8顶面的第二阀门本体15,而后开启安装于虹吸回流管17顶面的第四阀门本体18,使得接入水气循环管9的水受虹吸效应通过水气排出管8排出。
32.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一体化超强自吸力泵组之前,需要先检查装置整体情况,确定能够进行正常工作,根据图1-图4所示,首先将承载底座1顶面虹吸桶本体3的内部注满水,同时打开安装于自吸泵本体2右端与泵腔进入管5连接的水气导入管7底端的第一阀门本体14,自吸泵本体2工作时,通过泵腔进入管5以及连接的水气导入管7处吸收形成负压,虹吸桶本体3内部的水气导入管7通过水气回流槽口13以及贯穿设置于虹吸桶本体3外部的一端分别吸入水与空气,使得由水气导入管7吸收的水气进入自吸泵本体2顶面的水气排出管8内部,随后通过开启贯穿设置于水气排出管8中右侧水气循环管9顶面的第三阀门本体16,使得水气排出管8内部的水气通过水气循环管9重新排入虹吸桶本体3的内部;
33.虹吸桶本体3通过水气循环管9将水气重新排出形成一个吸收循环,并在自吸泵本体2的持续工作过程中,水气导入管7内部的空气在水的接入下逐渐减少,并通过水气导入管7顶端接入水之后,就可关闭安装于水气循环管9顶面的第三阀门本体16,同时开启安装于水气排出管8顶面的第二阀门本体15,而后开启安装于虹吸回流管17顶面的第四阀门本体18,使得接入水气循环管9的水受虹吸效应通过水气排出管8排出,并在水通过水气排出管8的同时通过虹吸回流管17流经一部分水重新将虹吸桶本体3填满,并通过设置于虹吸桶本体3内部的水气分离挡板10以及杂质过滤竖管19将水中的杂质过滤,从而无需重新补水而形成一体式的自吸效果。
34.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