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风机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93548发布日期:2022-11-23 02:18阅读:53来源:国知局
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风机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应用该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的风机组件及应用该风机组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电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电机通常具有驱动主体和由驱动主体伸出的输出轴,电机的输出轴用于与其他具有旋转体的部件进行传动连接。传统的电机输出轴和旋转体上均设置有扁位,在装配时保证两个扁位相对设置,以便于传递扭矩且保证传动的稳定性。进一步地,为了在装配时便于两个扁位相对设置,传统的方案通常是在旋转体上设置标记,但由于标记有时不明显,从而仍然难以将两个扁位对准后再进行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旨在改善该装配结构中的轴的扁位与旋转体的扁位必须相互对准后,才可将输出轴与旋转体进行装配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包括:
5.旋转体,所述旋转体的内壁设有第二扁位;和
6.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用以穿设旋转体内,所述输出轴的侧壁设有第一扁位,并用以与所述第二扁位相配合;
7.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还设有螺旋导轨,所述螺旋导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扁位相对的两侧,且所述螺旋导轨的两端在输出轴的轴向方向上具有高度差,以使所述旋转体的第二扁位在轴向作用力下能够沿所述螺旋导轨滑动至与所述第一扁位相对的位置。
8.可选地,定义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垂直的平面为基准平面;所述螺旋导轨的任意一点的切线与述基准平面的夹角为锐角。
9.可选地,在沿驱动所述第二扁位运动的轴向作用力方向上,定义所述螺旋导轨的两端分别为初始端和末端;在所述初始端至所述末端的方向,所述螺旋导轨的切线与所述基准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小。
10.可选地,所述螺旋导轨具有供所述第二扁位抵持的导向台阶面,所述导向台阶面具有靠近所述输出轴的内侧边缘和远离所述输出轴的外侧边缘;定义所述内侧边缘至所述外侧边缘方向的尺寸为宽度尺寸,在所述初始端至所述末端的方向,所述导向台阶面的宽度尺寸相等或者逐渐变化。
11.可选地,在沿所述螺旋导轨的所述初始端至所述末端的方向上,所述螺旋导轨的任意两点在所述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均不重合。
12.可选地,所述第二扁位抵持所述螺旋导轨的一端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导向方向与所述螺旋导轨的导向方向相同;
13.或者,所述导向部的导向方向与所述螺旋导轨的导向方向相反;
14.或者,所述导向部包括两个导向段,两个所述导向段的导向方向相反。
15.可选地,所述第二扁位朝向所述旋转体的轴线的一侧形成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以避让所述输出轴的侧壁。
16.可选地,所述避让槽贯穿所述第二扁位抵持所述螺旋导轨的端面。
17.可选地,所述避让槽朝向所述旋转体的轴线的槽壁呈弧面,所述螺旋导轨具有靠近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内侧面和远离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外侧面,所述弧面的半径大于所述螺旋导轨的内侧面的半径。
18.可选地,在沿所述轴向作用力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扁位的两端分别为顶端和底端,所述第一扁位的底端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第二扁位抵持所述限位台阶。
19.可选地,在沿所述轴向作用力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扁位的两端分别为顶端和底端,所述旋转体的内壁凸设有定位凸台,所述输出轴的顶端抵接于所述定位凸台。
2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风机组件,包括上述的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
2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风机组件。
2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输出轴用以穿设旋转体内,且所述输出轴的侧壁设有第一扁位,第一扁位与所述旋转体的内壁设置的第二扁位相配合,从而实现旋转体与输出轴传动连接的效果,以使输出轴能够带动旋转体同步转动。另外,通过将输出轴的一端设有螺旋导轨,则可供第二扁位能够沿螺旋导轨滑动;并且通过将螺旋导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扁位相对的两侧,且所述螺旋导轨的两端在输出轴的轴向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则当旋转体套设于输出轴外时,第二扁位对应输出轴的周向的任何位置均能自动滑动至与第一扁位相对准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扁位与第二扁位的自适应定位效果。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驱动主体和输出轴装配后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输出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旋转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旋转体的一剖视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基于旋转体中第二扁位的导向部的导向方向与输出轴上螺旋导轨的导向方向相同时,旋转体的第二扁位与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的输出轴的一装配过程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基于旋转体中第二扁位的导向部的导向方向与输出轴上螺旋导轨的导向方向相同时,旋转体的第二扁位与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的输出轴的另一装配过程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基于旋转体中第二扁位的导向
部的导向方向与输出轴上螺旋导轨的导向方向相同时,旋转体的第二扁位与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的输出轴的又一装配过程示意图;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基于旋转体中第二扁位的导向部的导向方向与输出轴上螺旋导轨的导向方向相反时,旋转体的第二扁位与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的输出轴的一装配过程示意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基于旋转体中第二扁位的导向部的导向方向与输出轴上螺旋导轨的导向方向相反时,旋转体的第二扁位与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的输出轴的另一装配过程示意图;
34.图11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旋转体的第二扁位具有两个导向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基于图11中旋转体的结构时,旋转体的第二扁位与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的输出轴的一装配过程示意图;
36.图13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装配后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37.图14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装配后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38.图15为本实用新型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中旋转体的另一剖视图。
39.附图标号说明:
[0040][0041][0042]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4]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
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5]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6]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100。
[0047]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该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100旋转体200和输出轴120;旋转体200的内壁设有第二扁位210;输出轴120用以穿设旋转体200内,输出轴120的侧壁设有第一扁位121,用以与旋转体200的内壁设置的第二扁位210相配合;输出轴120一端还设有螺旋导轨122,螺旋导轨1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两侧,且螺旋导轨122的两端在输出轴120的轴向方向上具有高度差,以使旋转体200的第二扁位210在轴向作用力f下能够沿螺旋导轨122滑动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位置。
[0048]
输出轴120通常通过驱动主体110转动,驱动主体110可以为电机主体或者其他驱动轴等,驱动主体110带动输出轴120转动,进而带动与输出轴120传动连接的传动件运动。通常情况下,为了与输出轴120传动连接,则传动件上通常就有与输出轴120配合的旋转体200,例如该旋转体200可以为轴套或者风轮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主体110还可以为能够与输出轴120连接的其他驱动主体,旋转体200可以为齿轮等其他旋转体,只要能够实现输出轴120转动以带动旋转体200能够同步转动的效果即可。为了能够随输出轴120同步转动,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5至图8,输出轴120上设有第一扁位121,同时旋转体200上具有第二扁位210。当旋转体200套设于输出轴120外的同时,还需要将旋转体200上的第二扁位210与输出轴120上的第一扁位121相互对准以实现二者相互配合的效果,从而能够实现旋转体200随输出轴120同步转动的效果。
[0049]
通过在输出轴120的一端还设置有螺旋导轨122,且螺旋导轨122的两端在输出轴120的轴向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则当旋转体200套设于输出轴120外时,旋转体200上的第二扁位210能落在螺旋导轨122上,并能够沿着螺旋导轨122滑动。进一步地,通过将螺旋导轨1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两侧,则第二扁位210在沿着螺旋导轨122滑动时能够滑动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位置,进而在轴向作用力f的作用下能够使得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对准,如此完成旋转体200与输出轴120的配合过程,且在该过程中使得第二扁位210能够自动定位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准的位置;并且,通过将螺旋导轨1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两侧,则使得旋转体200内的第二扁位210无论对应输出轴120的周向的任意位置,均能最终自动定位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准的位置。
[0050]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扁位210可具有与螺旋导轨122向配合的导向结构,或者第二扁位210不具有导向结构。具体地,当旋转体200与输出轴120套接时,定义垂直输出轴120的轴线的平面为基准平面,旋转体200的第二扁位210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与输出轴120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的位置关系具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图6所示,旋转体200的第二扁位210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正好落入输出轴120的第一扁位121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此时说明第一扁位121与第二扁位210正好对准,从而工人只需施加轴向作用力f即可直接
实现将旋转体200与输出轴120装配完成的效果。第二种情况,如图7所示,定义第二扁位210靠近输出轴120的一端、且沿旋转体周向方向分布的两端点分别为起点211a和终点211b,起点211a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螺旋导轨122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终点211b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一扁位121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则用户可施加轴向作用力f,从而第二扁位210能够沿螺旋导轨122滑动,并最终由螺旋导轨122滑动至与整个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相平行的位置;此时,第一扁位121限制了第二扁位210的螺旋运动,第二扁位210只能相对第一扁位121在轴向上运动,因此继续施加轴向作用力f,则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相互对准,以在轴向作用力f作用下能够实现旋转体200自动与输出轴120定位的效果。第三种情况,如图8所示,定义第二扁位210靠近输出轴120的一端、且沿旋转体周向方向分布的两端点分别为起点211a和终点211b,起点211a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一扁位121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终点211b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螺旋导轨122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则用户可施加轴向作用力f,从而第二扁位210能够沿螺旋导轨122滑动,并使得终点211b能够滑动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位置;此时,第一扁位121限制了第二扁位210的螺旋运动,第二扁位210只能相对第一扁位121在轴向上运动,因此继续施加轴向作用力f,则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相互对准,以在轴向作用力f作用下能够实现旋转体200自动与输出轴120定位的效果。
[0051]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输出轴120用以穿设旋转体200内,且输出轴120的侧壁设有第一扁位121,第一扁位121与旋转体200的内壁设置的第二扁位210相配合,从而实现旋转体200与输出轴120传动连接的效果,以使输出轴120能够带动旋转体200同步转动。另外,通过将输出轴120的一端设有螺旋导轨122,则可供第二扁位210能够沿螺旋导轨122滑动;并且通过将螺旋导轨1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两侧,且螺旋导轨122的两端在输出轴120的轴向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则当旋转体200套设于输出轴120外时,第二扁位210对应输出轴120的周向的任何位置均能在轴向作用力f的作用下自动滑动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准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扁位121与第二扁位210的自适应定位效果。
[0052]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定义与输出轴120的轴线垂直的平面为基准平面;螺旋导轨122的任意一点的切线与述基准平面的夹角为锐角。
[0053]
通过将螺旋导轨122的任意一点的切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设置为锐角,例如,如图2中所示,螺旋导轨122起点处的切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为θ1,螺旋导轨122终点处的切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为θ2,θ1和θ2均为锐角,则使得第二扁位210仅在轴向作用力f下即可沿着螺旋导轨122运动并最终运动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位置,进而继续在轴向作用力f作用下完成与第一扁位121相配合的效果。如此设置,则无需提供轴向作用力f以外的其他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可以实现无论在何种情境下,只要将旋转体200的第二扁位210在轴向上施加作用力,即可实现最终自动定位与第一扁位121相对准的位置的效果。
[0054]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沿驱动第二扁位210运动的轴向作用力f方向上,定义螺旋导轨122的两端分别为初始端122a和末端122b;在初始端122a至末端122b的方向,螺旋导轨122的切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小。
[0055]
通过在初始端122a至末端122b的方向,螺旋导轨122的切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小,则使得螺旋导轨122的初始端122a的坡度较大,从而便于旋转体200内的第二扁位210在螺旋导轨122的初始端122a运动时,运动速度较快,进而便于第二扁位210能够快速沿
着螺旋导轨122到达螺旋导轨122的末端122b以靠近第一扁位121。
[0056]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初始端122a至末端122b的方向,螺旋导轨122的切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可以一直保持相等的角度;或者,在初始端122a至末端122b的方向,螺旋导轨122的切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可以逐渐变大。
[0057]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螺旋导轨122具有供第二扁位210抵持的导向台阶面122c,导向台阶面122c具有靠近输出轴120的内侧边缘和远离输出轴120的外侧边缘;定义内侧边缘至外侧边缘方向的尺寸为宽度尺寸,在初始端122a至末端122b的方向,导向台阶面122c的宽度尺寸相等或者逐渐变化。
[0058]
螺旋导轨122通过具有导向台阶面122c,可以理解的是,导向台阶面122c的宽度尺寸需要大于零,则可供第二扁位210抵持,从而保证第二扁位210能够稳定地在导向台阶面122c上沿螺旋导轨122的螺旋轨迹运动。具体地,可通过将圆柱体的侧壁切削出一个平面,从而该平面形成第一扁位121;在形成第一扁位121后,再在该圆柱体上车削形成螺旋台阶,该螺旋台阶即为螺旋导轨122。上述的台阶面的宽度尺寸可以理解为车削形成螺旋台阶时的车削深度尺寸。在沿螺旋导轨122的螺旋轨迹方向,也即在螺旋导轨122的初始端122a至末端122b的方向上,台阶面宽度尺寸可以相等或者逐渐发生变化。其中,台阶面的宽度尺寸逐渐发生变化时,可以逐渐变大,也可以逐渐变小,只要台阶面的宽度尺寸足够支撑旋转体200内的第二扁位210即可。
[0059]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沿螺旋导轨122的初始端122a至末端122b的方向上,螺旋导轨122的任意两点在所述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均不重合。
[0060]
如此设置,则使得螺旋导轨122绕输出轴120的轴线盘绕时仅盘绕有至多一圈,从而使得螺旋导轨122的轨迹长度相对较短,以便第一扁位121能够与第二扁位210能够快速自适应定位。
[0061]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5至图8,第二扁位210抵持螺旋导轨122的一端具有导向部211,导向部211的导向方向与螺旋导轨122的导向方向相同。
[0062]
为了保证第二扁位210在沿螺旋导轨122时具有较顺畅的运动效果,第二扁位210具有抵持螺旋导轨122的导向部211,导向部211的导向方向与螺旋导轨122的导向方向相同。如此设置,则使得导向部211与螺旋导轨122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避免第二扁位210出现侧翻、或者后仰等现象。并且通过导向部211与螺旋导轨122的接触面积较大,则在对第二扁位210施加相同的轴向作用力f的作用下,导向部211对螺旋导轨122的压强较小,从而避免螺旋导轨122被第二扁位210压出凹坑或者变形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该导向部211至少具有一导向面,该导向面可以为倾斜的平面或者曲面,该导向面的方向与螺旋导轨122的导向方向相同。
[0063]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9和图10,导向部211的导向方向与螺旋导轨122的导向方向也可以相反。
[0064]
如此设置,则使得导向部211通过单点与螺旋导轨122抵持,定义该导向部211抵持螺旋导轨122的单点为导向点211c,定义垂直输出轴120的轴线的平面为基准平面,则当导向点211c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一扁位121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时,用户可以驱动导向部211朝与螺旋导轨122的螺旋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缩短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相对准时所需要的路径和时间,实现快速定位的效果。当导向点211c在基准平面上的
投影落入螺旋导轨122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时,依然沿螺旋导轨122的螺旋方向驱动第二扁位210运动,以使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相对准,从而实现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自适应定位的效果。
[0065]
或者,请结合参照图11和图12,导向部211包括两个导向段,两个导向段的导向方向相反。如此设置,则使得导向部211具有双向导向的效果,从而当螺旋导轨122可朝靠近其的螺旋导轨122的端部运动,从而能够减少运动行程,实现第一扁位121与第二扁位210快速自适应定位的效果。
[0066]
进一步地,如图5或图11所示,第二扁位210朝向旋转体200的轴线的一侧形成有避让槽212,避让槽212用以避让输出轴120的侧壁。
[0067]
由于在第二扁位210朝向旋转体200的轴线的一侧形成有避让槽212,则在第二扁位210沿着螺旋导轨122运动过程中,其与输出轴120的外侧壁之间不容易发生摩擦干涉现象,进而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二扁位210沿螺旋导轨122运动的顺畅性,另一方面还提高了第二扁位210和输出轴120的耐用性。
[0068]
进一步地,如图5或图11所示,避让槽212贯穿第二扁位210抵持螺旋导轨122的端面。
[0069]
可以理解的是,旋转体200为筒状结构,第二扁位210设于旋转体200的内壁上,若将开设避让槽212的刀具伸入旋转体200的内孔中,并在垂直旋转体200的轴线方向上切削以开设避让槽212,则使得开设避让槽212的工艺较难。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避让槽212贯穿第二扁位210抵持螺旋导轨122的端面,则一方面使得工人可以从第二扁位210抵持螺旋导轨122的端面上开始并沿旋转体200的轴线方向开设该避让槽212,从而大大降低了开设避让槽212的工艺难度;另一方面还进一步保证了第二扁位210不会与输出轴120的侧壁之间发生干涉现象。
[0070]
具体地,避让槽212具有朝向旋转体200的轴线的槽壁,该槽壁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
[0071]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避让槽212朝向旋转体200的轴线的槽壁为弧面,螺旋导轨122具有靠近输出轴120的轴线的内侧面和远离输出轴120的轴线的外侧面,弧面的半径大于螺旋导轨122的内侧面的半径。
[0072]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避让槽212朝向旋转体200的轴线的槽壁的半径大于螺旋导轨122的内侧面的半径设置,则能够保证避让槽212的底壁与输出轴120的侧壁之间始终不会发生干涉现象,进而确保第二扁位210沿螺旋导轨122滑动的顺畅性。
[0073]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在沿轴向作用力f的方向上,第一扁位121的两端分别为顶端和底端,第一扁位121的底端形成有限位台阶121a,第二扁位210抵持限位台阶121a。
[0074]
通过将第一扁位121的底端形成有限位台阶121a,第二扁位210抵持限位台阶121a,则使得旋转体200与输出轴120装配后,旋转体200能够与输出轴120中第一扁位121的底端相互限位,避免第二扁位210沿第一扁位121在轴向上运动时,旋转体200的第二扁位210脱出输出轴120的第一扁位121,还能避免旋转体200安装于输出轴120时碰撞与输出轴120驱动连接的驱动主体110。
[0075]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4和图15,在沿轴向作用力f的方向上,第一扁位121的两端分别为顶端和底端,旋转体200的内壁凸设有定位凸台220,输出轴120的顶端抵接定位凸
台220。
[0076]
通过在旋转体200的内壁凸设有定位凸台220,输出轴120的顶端抵接定位凸台220,则使得输出轴120的顶端能够被定位凸台220所限位,从而可以实现通过旋转体200的远离驱动主体110的一端与输出轴120进行相互定位的效果。
[0077]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风机组件,请结合参照图5至图15,该风机组件包括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100,该轴与旋转体的自定位装配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风机组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风轮,其中电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出轴120,电机还可包括驱动输出轴120转动的驱动主体110,风机组件中的风轮可为上述的旋转体200,旋转体200具有用于与第一扁位121相配合的第二扁位210,第二扁位210的一端能抵持螺旋导轨122,并能沿螺旋导轨122滑动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位置。
[0078]
当旋转体200与输出轴120进行装配的初始时刻,定义垂直输出轴120的轴线的平面为基准平面,旋转体200的第二扁位210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与输出轴120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的位置关系具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图6所示,旋转体200的第二扁位210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正好落入输出轴120的第一扁位121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此时说明第一扁位121与第二扁位210正好对准,从而工人只需施加轴向作用力f即可直接实现将旋转体200与输出轴120装配完成的效果。第二种情况,如图7所示,定义第二扁位210靠近输出轴120的一端、且沿旋转体周向方向分布的两端点分别为起点211a和终点211b,起点211a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螺旋导轨122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终点211b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一扁位121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则用户可施加轴向作用力f,从而第二扁位210能够沿螺旋导轨122滑动,并最终由螺旋导轨122滑动至与整个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相平行的位置;此时,第一扁位121限制了第二扁位210的螺旋运动,第二扁位210只能相对第一扁位121在轴向上运动,因此继续施加轴向作用力f,则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相互对准,以在轴向作用力f作用下能够实现旋转体200自动与输出轴120定位的效果。第三种情况,如图8所示,定义第二扁位210靠近输出轴120的一端、且沿旋转体周向方向分布的两端点分别为起点211a和终点211b,起点211a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第一扁位121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终点211b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落入螺旋导轨122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内,则用户可施加轴向作用力f,从而第二扁位210能够沿螺旋导轨122滑动,并使得终点211b能够滑动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的位置;此时,第一扁位121限制了第二扁位210的螺旋运动,第二扁位210只能相对第一扁位121在轴向上运动,因此继续施加轴向作用力f,则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相互对准,以在轴向作用力f作用下能够实现旋转体200自动与输出轴120定位的效果。
[0079]
如此设置,避免用户在装配前需要先将第一扁位121与第二扁位210对准,然后才能施加轴向作用力f以将二者进行装配的工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无需进行提前将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对准的操作步骤,无论第二扁位210与第一扁位121的相对位置怎样,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输出轴120上设置螺旋导轨122,则只需要将旋转体200或输出轴120施加轴向作用力f作用,就能实现第二扁位210自动定位至与第一扁位121相对准的状态的效果。
[008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该风机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