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9854发布日期:2022-12-28 03:19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风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带摇头及旋转功能的折叠风扇多数采用内置风扇的方式对其内端电机及齿轮组件进行散热,该种方式产生的气流容易导致齿轮间的润滑油飞溅至各处,影响润滑,增加后续清洁步骤,除此外,装置充分利用润滑油,并对润滑油进行一定回收,容易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解决了传统散热方式影响齿轮润滑,增加后续清洁步骤等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转动连接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转动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定位块,所述底座背端滑动连接有两个固定框,所述转动座上端转动连接有机壳,所述机壳背端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机壳正面固定连接有防护罩,所述机壳靠近防护罩内端转动连接有扇叶,所述机壳内端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另一侧输出端连接有蜗轮蜗杆组件,所述机壳靠近蜗轮蜗杆组件外端固定连接有吸热框,所述蜗轮蜗杆组件内端蜗轮上中端连接有与机壳连接的皮带轮组件,所述蜗轮蜗杆组件内蜗轮下端滑动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销,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有与机壳转动连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下端连接有与转动座连接的连杆组件,所述皮带轮组件内端从动皮带轮下端连接有散热件,所述机壳上端固定连接有注油管。
5.优选的,所述底座上端设有存放槽,所述固定框内端设有定位棘齿若干,所述定位块外端设有定位齿,两个所述固定框内端棘齿方位不同。
6.优选的,所述盖板通过螺钉与机壳固定连接,所述双轴电机一侧输出端与扇叶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蜗轮蜗杆组件内端蜗轮上端设有棘齿槽,所述连接销靠近棘齿槽端设有棘轮。
7.优选的,所述注油管靠近蜗轮蜗杆组件内蜗轮与蜗杆啮合端固定连接且连通有喷头,所述机壳靠近喷头与蜗轮蜗杆组件下端设有倾斜挡块,所述注油管上端螺纹连接有盖子,所述吸热框靠近喷头与第一齿轮下端滑动连接有回收盒,所述吸热框由不锈钢材质构成。
8.优选的,所述散热件由储液箱、壳体、叶轮、回流管构成,所述储液箱、壳体均与机壳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与吸热框连接,所述叶轮与皮带轮组件内端从动皮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储液箱内端填充有冷却液。
9.优选的,所述储液箱底端固定连接有与壳体固定连接且连通的第一管道,所述壳体另一侧固定连接且连通有吸热框固定连接且连通的第二管道,所述回流管分别与吸热
框、储液箱固定连接且连通。
10.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通过在装置内设置散热件,蜗杆通过皮带轮组件带动叶轮转动,叶轮将储液箱内冷却液经第一管道导入壳体内,流过壳体的冷却液经第二管道注入吸热框内,最终冷却液经回流管流回储液箱内,双轴电机、蜗轮蜗杆组件、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递导至吸热框,吸热框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液,进而实现散热功能,避免因内置风扇散热产生的气流使得相应齿轮上的齿轮飞溅至各处,影响润滑油润滑。
13.(2)、该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通过在喷头与回收盒,需要添加润滑油时,将盖子拨开,往注油管内注入润滑油,润滑油经注油管、喷头喷至蜗轮与蜗杆连接端,对蜗轮蜗杆组件进行润滑,而后滑下的润滑油经机壳内挡块流至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之间,对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进行润滑,最终润滑油落入回收盒内,起到回收作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不完全剖面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端定位块与固定框的侧视剖面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端机壳及其内端相应组件的剖面图。
18.图中:1、底座;2、转动座;3、定位块;4、固定框;5、机壳;6、盖板;7、防护罩;8、扇叶;9、双轴电机;10、蜗轮蜗杆组件;11、吸热框;12、皮带轮组件;13、第一齿轮;14、连接销;15、第二齿轮;16、连杆组件;17、散热件;171、储液箱;172、壳体;173、叶轮;174、回流管;18、注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如图1、图2、图4所示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带摇头旋转的折叠风扇,包括底座1,底座1上端转动连接有转动座2,转动座2转动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定位块3,底座1背端滑动连接有两个固定框4,转动座2上端转动连接有机壳5,机壳5背端固定连接有盖板6,机壳5正面固定连接有防护罩7,机壳5靠近防护罩7内端转动连接有扇叶8,机壳5内端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9,双轴电机9另一侧输出端连接有蜗轮蜗杆组件10,机壳5靠近蜗轮蜗杆组件10外端固定连接有吸热框11,蜗轮蜗杆组件10内端蜗轮上中端连接有与机壳5连接的皮带轮组件12,蜗轮蜗杆组件10内蜗轮下端滑动连接有第一齿轮13,第一齿轮13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销14,第一齿轮13啮合有与机壳5转动连的第二齿轮15,第二齿轮15下端连接有与转动座2连接的连杆组件16,皮带轮组件12内端从动皮带轮下端连接有散热件17,机壳5上
端固定连接有注油管18。
21.散热件17由储液箱171、壳体172、叶轮173、回流管174构成,储液箱171、壳体172均与机壳5固定连接,壳体172与吸热框11连接,叶轮173与皮带轮组件12内端从动皮带轮同轴固定连接,储液箱171内端填充有冷却液,储液箱171底端固定连接有与壳体172固定连接且连通的第一管道,壳体172另一侧固定连接且连通有吸热框11固定连接且连通的第二管道,回流管174分别与吸热框11、储液箱171固定连接且连通;蜗杆通过皮带轮组件12带动叶轮173转动,叶轮173将储液箱171内冷却液经第一管道导入壳体172内,流过壳体172的冷却液经第二管道注入吸热框11内,最终冷却液经回流管174流回储液箱171内,双轴电机9、蜗轮蜗杆组件10、第一齿轮13、第二齿轮15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递导至吸热框11,吸热框11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液,进而实现散热功能,避免因内置风扇散热产生的气流使得相应齿轮上的齿轮飞溅至各处,影响润滑油润滑。
22.如图1-4所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23.底座1上端设有存放槽,固定框4内端设有定位棘齿若干,定位块3外端设有定位齿,两个固定框4内端棘齿方位不同,需要将风扇展开时,使得一侧固定框4与定位块3分离,用手拨动转动座2,转动座2带动机壳5及其上端相应组件转动,待机壳5、扇叶8等相应组件转动至合适角度后,拨动拎另一侧固定框4,使得该处固定框4内端的定位棘齿与定位块3外端的定位齿贴合,进而实现卡接,使得转动座2保持固定状态,装置具有折叠性,并且方便固定风扇。
24.盖板6通过螺钉与机壳5固定连接,双轴电机9一侧输出端与扇叶8同轴固定连接,蜗轮蜗杆组件10内端蜗轮上端设有棘齿槽,连接销14靠近棘齿槽端设有棘轮,注油管18靠近蜗轮蜗杆组件10内蜗轮与蜗杆啮合端固定连接且连通有喷头,机壳5靠近喷头与蜗轮蜗杆组件10下端设有倾斜挡块,注油管18上端螺纹连接有盖子,吸热框11靠近喷头与第一齿轮13下端滑动连接有回收盒,吸热框11由不锈钢材质构成,螺钉便于盖板6拆卸,需要添加润滑油时,将盖子拨开,往注油管18内注入润滑油,润滑油经注油管18、喷头喷至蜗轮与蜗杆连接端,对蜗轮蜗杆组件10进行润滑,而后滑下的润滑油经机壳5内挡块流至第一齿轮13、第二齿轮15之间,对第一齿轮13、第二齿轮15进行润滑,最终润滑油落入回收盒内,起到回收作用。
25.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且各电器的型号参数不作具体限定,使用常规设备即可。
26.使用时,使用者将导线组件与电源连通,打开开关,导线组件为双轴电机9供电,双轴电机9一侧输出端带动扇叶8转动,扇叶8产生气流对使用者进行吹拂降温,双轴电机9另一侧带动蜗轮蜗杆组件10运作,需要使得风扇摇头时,将连接销14往下按,此时卡簧带动卡块与插槽分离,当连接销14中上端的棘轮插入蜗轮上端的棘齿槽内,第一齿轮13与第二齿轮15啮合,蜗轮通过棘齿槽、棘轮带动第一齿轮13转动,第一齿轮13带动第二齿轮15转动,第二齿轮15通过连杆组件16带动机壳5及其上端相应组件以转动座2为圆心做往复摆动,实现摇头功能,在上述过程中,蜗杆通过皮带轮组件12带动叶轮173转动,叶轮173将储液箱171内冷却液经第一管道导入壳体172内,流过壳体172的冷却液经第二管道注入吸热框11内,最终冷却液经回流管174流回储液箱171内,双轴电机9、蜗轮蜗杆组件10、第一齿轮13、第二齿轮15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递导至吸热框11,吸热框11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液,进而实
现散热功能。
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