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泵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30124发布日期:2024-01-26 16:44阅读:16来源:国知局
流体泵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案关于一种流体泵模块,更详而言之,可为一种用于输送流体的核心驱动部件。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目前于各领域中无论是医药、电脑科技、打印、能源等工业,产品均朝精致化及微小化方向发展,其中微泵、喷雾器、喷墨头、工业打印装置等产品中的流体传输装置,其中所包含用作驱动核心的微型泵为其关键元件,是以,如何借创新结构突破其技术瓶颈,为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流体传输装置的应用上亦愈来愈多元化,举凡工业应用、生医应用、医疗保健、电子散热等等,甚至近来热门的穿戴式装置皆可见它的踨影,可见传统的泵已渐渐有朝向装置微小化、流量极大化的趋势。

2、然而,目前流体传输装置朝向流量极大化的趋势,其最主要结构设计仍需要在确保足够的流量下,考量到微型泵本身运作时的散热、平稳、续航性能,以及震动抑制等问题,而若是流体传输装置需要应用在医疗保健与生医的应用装置上时,对于使用者而言前述的问题更将影响到其使用时的体验与舒适,因而更显重要。

3、承上述,以将流体传输装置应用于医疗保健类别中的汲乳器为例,目前时点中,市面上的电动汲乳器,例如专利公告号twi724630b、twm503225u为例,其装置结构通常包含汲乳吸盘、汲乳瓶、导管、驱动泵、控制电路、电池等元件,汲乳器作动时,由电池提供整体装置运作时的电力,而使用者透过将汲乳吸盘贴附于乳房上,此时由控制电路传出驱动信号至驱动泵,驱动帮浦作为流体传输装置产生吸引力,将乳汁由汲乳吸盘处通过导管引流至汲乳瓶中加以储存,从而达到协助使用者收集乳汁的目的。

4、然则,同样承接前述,在过往已知技术中,通常缺乏对于流体传输装置本身的架构讨论,亦鲜有对于流体传输装置的形式,以及如何设置在应用装置上的固定方式的记载,以上述的汲乳器为例,若是设置于其中的运作核心,也就是流体泵本身运作时的散热、平稳、续航,以及震动抑制性能不够成熟,则汲乳的舒适性与时间花费均可能无法使人满意。上述效能的关键,与流体泵本身在应用装置上的固定方式习习相关的情况,这导致了现有时点的应用装置,例如汲乳器或其他工业应用、生医应用、医疗保健、电子散热中的仪器效能是否能达到其应有的目的依然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确保流体的流量供应充足为前提下,进一步改良传统的流体传输装置,以及架设于应用装置时的散热、平稳、续航,以及震动抑制性能,应注意者为,本发明所述的流体传输装置,可依应用的需要而被设置于任意工业应用、生医应用、医疗保健、电子散热类别的应用装置,例如汲乳器、液体过滤器、流体过滤器、新风机、吹风机等应用装置。

2、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新颖架构的流体传输装置,包含散热板件、固件框体、两流体泵、控制机板及输送管。固件框体卡固于散热板件的侧边上,使散热板件与固件框体之间隔成两个容纳空间。两个流体泵分别配置于容纳空间中。控制机板设于散热板件另一侧边上。输送管连接两个流体泵,使其得以彼此串联,并由控制机板控制流体泵运作。散热板件可对两个流体泵所形成的模块提供散热。



技术特征:

1.一种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件更包含: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该流体泵之间夹挤接触该散热平板形成一三明治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件框体更包含: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泵呈现扁平圆柱状,并进一步包含: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管板更包含: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泵不含该进流管及该出流管的总长度介于28mm±10mm之间,该流体泵的总宽度介于31mm±10mm之间,该流体泵的厚度介于5mm±2mm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流体泵的输出压力介于150mmhg±50mmhg之间,该流体泵的输出流率介于1000ml/min±300ml/min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进流管或该出流管的任一管长等于或小于6mm,该进流管或该出流管的任一管径等于或小于5mm。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进流管或该出流管的任一管长大于或等于2.5mm,该进流管或出流管的任一管径大于或等于2.5mm。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盖板的硬度是为球压式硬度值333mpa以上,该盖板的材质是为一热传材质或一铝合金材质。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核心模块更包含一压电片、一进流板、一框架、一第二板件、一第一板件、一阀片以及一出流板由上而下依序堆叠,其中该框架设于该第二板件上,而第二板件固设于该第一板件上,且该第二板件的厚度大于该第一板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件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通孔,该第二板件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通孔,而该至少一第二通孔的数量、位置、孔径皆与该至少一第一通孔对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进流板具有多个进流孔,该多个进流孔在该进流板的平面上沿一形状排列,被该进流孔所包围在其中被定义为一致动区,该致动区透过该压电片的带动而可上下弯曲运动,位于该进流孔之外围的则被定义为一固定区,借此将该进流板固定在该核心模块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进流孔在该进流板的平面上沿排列的该形状选自矩形、正方形或圆形。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体泵模块,其特征在于,当压电片收到的驱动信号产生形变,该致动区向上弯曲时,该阀片将被吸引向上且封闭该第一通孔,此时流体由该进流孔被吸入该核心模块内,而当该致动区向下弯曲时,流体则通过该第二通孔以及该第一通孔向下传输并推动该阀片位移,让该阀片脱离该第一通孔由该出流孔输出。


技术总结
一种流体泵模块,包含散热板件、固件框体、流体泵、控制机板及输送管。固件框体卡固于散热板件的侧边上,使散热板件与固件框体之间隔成两个容纳空间。两个流体泵分别配置于容纳空间中。控制机板设于散热板件另一侧边上。输送管连接两个流体泵,使其彼此串联,并由控制机板控制流体泵运作。散热板件可对两个流体泵所形成的模块提供散热。

技术研发人员:莫皓然,林景松,陈智凯,韩永隆,黄启峰,林宗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