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39977发布日期:2023-08-25 04:54阅读:28来源:国知局
出风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风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组件。


背景技术:

1、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目前现有部分风机在工作时产生的震动较大,从而引发一定的噪音问题,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受到影响。此外,振动严重时还会使机器无法正常工作,机体的长期较大振动容易导致用于固定的螺栓松动,使得安装稳定性较差,从而导致内部结构容易松脱使部件发生意外碰撞受到损坏,缩短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风机工作时震动较大,引发震动噪音以及内部组件工作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出风组件。

2、一种出风组件,包括: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设有安装腔;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电机本体、电机座和第一减震组件,所述电机座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上,所述电机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与所述电机座连接,所述电机本体的至少部分、所述电机座和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风轮,所述风轮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风轮与所述电机组件的输出端连接。

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出风组件,其电机组件设有第一减震组件,电机本体通过第一减震组件安装到电机座上,使得电机本体与电机座之间连接牢固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减震减噪效果。例如,第一减震组件包括电机减震柱和减震套,电机减震柱的两端分别与电机本体和电机座紧凑配合,安装牢固,起到了轴向方向上的减震作用,同时通过减震套的设置增加了电机本体和电机座的接触面积,由此提高了横向方向上的减震效果。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出风组件的振动及其噪声有效消减,确保内部组件不受振动影响从而工作稳定,并令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提升。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组件包括电机减震柱,所述电机减震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本体和所述电机座相适配。通过设置电机减震柱用于电机本体和电机座之间的连接,当电机本体振动时,电机减震柱能吸收电机本体产生的振动,起到轴向方向上的减震作用,由此避免振动直接传递到电机座上,同时也能够减轻电机本体自身的振动。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减震柱采用橡胶或硅胶材料。其中橡胶材料具有的弹性是由其卷曲分子构象的变化产生的,橡胶分子间相互作用会妨碍分子链的运动,从而表现出黏性阻尼的特点,以致应力与应变往往处于不平衡状态,即运动的滞后性,从而橡胶材料可应用于振动源的连接结构中发挥减震作用。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减震柱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电机座包括座体本体和安装柱,所述安装柱设置在所述座体本体靠近所述电机本体的一侧,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安装孔相适配。通过分别在电机减震柱和电机座上形成相适配的安装孔和安装柱,可使电机减震柱与电机座稳定连接,优选地,安装柱穿过安装孔后与限位螺母连接,限位螺母对电机减震柱形成限位作用,使得电机减震柱和电机座之间更不容易松脱。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减震柱的外周壁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电机本体的周壁形成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相适配。通过分别在电机减震柱和电机本体上形成相适配的第一环形凹槽与卡扣,第一环形凹槽对卡扣形成限位作用,从而使电机主体能通过电机减震柱稳定设置在电机座上。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减震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机减震柱沿所述电机本体的周向间隔分布。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组件还包括减震套,所述减震套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电机座靠近所述电机本体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壁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减震套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相适配,所述电机本体位于所述减震套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减震套分别与所述电机本体和所述电机座相抵,所述电机本体的输出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风轮连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减震套的设置可增大电机本体与电机座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使电机本体能更稳定地设置在电机座上减小松脱的可能,此外减震套还提高了横向减震效果,能更好地吸收电机本体产生的振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套采用橡胶或硅胶材料。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套靠近所述电机本体的一侧形成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底壁开设有所述第一轴孔。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减震组件和支座,所述第二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上,所述风道壳体通过所述第二减震组件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支座用于与机体外壳适配安装。通过设置支座,风道壳体支撑在支座板上,再由支座连接到外壳机体上,风道壳体与支座之间设有第二减震组件用于连接,由此第二减震组件可进一步吸收电机本体以及风轮工作时经电机座传递至风道壳体上的振动,从而当出风组件安装到机体外壳上时,振动已被大大消减。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柱,所述第一减震柱位于所述风道壳体和所述支座之间,所述第一减震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风道壳体和所述支座相适配。通过设置第一减震柱用于风道壳体和支座之间的连接,当电机本体带动风轮工作时产生振动并经电机座传递至风道壳体,此时第一减震柱能吸收经风道壳体传递的振动,当风道壳体通过支座安装到机体外壳上时,振动已被消减。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柱采用橡胶或硅胶材料。橡胶或硅胶材料可应用于振动源的连接结构中发挥减震作用,此外,相较于金属弹簧,采用橡胶或硅胶材料还便于成型各种连接结构,由此可精简风道壳体和支座之间的连接组件。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柱其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风道壳体朝向所述支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适配。通过分别在第一减震柱和风道壳体上形成相适配的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柱,可使第一减震柱与风道壳体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从而能够稳定连接,优选地,第一连接柱穿过第一通孔后与限位螺母连接,限位螺母对第一减震柱形成限位作用,使得风道壳体和支座之间不容易松脱。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柱的外周壁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支座靠近所述风道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减震柱远离所述风道壳体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支座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当第一减震柱穿过第一限位孔时,支座上位于第一限位孔外侧的壁体将插入第二环形凹槽内从而形成限位结构,使得风道壳体能通过第一减震柱稳定设置在支座上。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减震柱间隔分布在所述风道壳体靠近所述支座的一侧。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包括柱体本体和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柱体本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适配,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减震柱远离所述支座的端壁相抵。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当柱体本体穿过第一限位孔时,在限位凸起的限位作用下,可确保多个第一减震柱与多个第一通孔的连接位置保持水平一致,从而风道壳体的安装不易发生倾斜,由此提高安装效率。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组件还包括第二减震柱,所述第二减震柱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上,所述第二减震柱远离所述风道壳体的一端与所述支座相抵。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第二减震柱的设置可提高风道壳体与支座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使风道壳体能更稳定地设置在支座上减小松脱的可能,此外通过第二减震柱的设置,可更好地对振动进行消减,令产品的使用体验更好。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柱采用橡胶或硅胶材料。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柱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风道壳体朝向所述支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适配。通过分别在第二减震柱和风道壳体上形成相适配的第二通孔和第二连接柱,可使第二减震柱与风道壳体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从而能够稳定连接。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座靠近所述风道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自所述支座靠近所述风道壳体的端壁向远离所述风道壳体的端壁延伸且其横向截面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减震柱远离所述风道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相适配。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对第二减震柱形成限位作用,使得第二减震柱能够稳定设置。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减震柱间隔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靠近所述支座的一侧。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组件还包括第三减震柱,所述第三减震柱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三减震柱远离所述风道壳体的一侧用于与机体外壳的内壁相抵。通过在风道壳体与机体外壳的内壁之间设置第三减震柱,可使得出风组件的安装能更加稳定,并通过第三减震柱吸收振动,从而避免振动直接传递至机体上,令产品的使用体验更好。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减震柱采用橡胶或硅胶材料。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减震柱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风道壳体朝向所述支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三连接柱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适配。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组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风轮位于所述电机组件远离所述上壳体的一侧。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下壳体通过所述第二减震组件与所述支座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