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膜供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28241发布日期:2023-10-14 17:26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膜供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充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气膜供风装置。


背景技术:

1、气膜建筑指的是特殊的建筑膜材做外壳,配备一套智能化的机电设备在气膜建筑内部提供空气的正压,把建筑主体支撑起来的一种建筑结构系统,相对于传统结构建筑,该种建筑制造的成本低廉,安全性高,拆装便捷。中国专利(cn216894998u)公开了一种气膜建筑组合充气装置,并具体公开了包括箱体以及安置在箱体下表面的支架,箱体的底部内壁设置有两组防护框,位于前侧防护框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在箱体内壁的主用风机,位于后侧防护框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在箱体内壁的备用风机。该专利中的气膜建筑组合充气装置通过两组主用风机和备用风机的配合可以解决风机故障导致的气膜建筑坍塌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该气膜建筑组合充气装置的主用风机和备用风机长时间工作会产生的大量的热量,发热容易导致风机内部的电机损坏,从而导致充气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少;

3、(2)该气膜建筑组合充气装置在给气膜建筑充气时,气体从进风管进入,经过主用风机吹入箱体内,气体经过箱体从出风管吹入气膜建筑内,气体在箱体内流动,不是直接从主用电机的出风口流入气膜建筑内,使得供气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节供气效果好的气膜供风装置。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膜供风装置,包括:

3、箱体,其一侧设置有箱门;

4、第一放置槽,对称的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两侧;

5、风机组,包括主风机和备用风机,一一对应的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放置槽内,用于气膜建筑的循环供风;

6、第二放置槽,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放置槽之间;

7、备用电源,设置于所述第二放置槽内,用于停电时为所述风机组提供电源;

8、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位于所述风机组的上方,用于对所述风机组进行散热。

9、进一步的,所述箱门的一侧通过合页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箱门的另一侧设置有搭扣,所述箱门上正对所述风机组的位置设置有通风网孔;所述箱体与所述箱门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进口处设置有防尘网。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放置槽和第二放置槽均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底部,所述第一放置槽和所述第二放置槽的内壁均安装有缓冲垫。

11、进一步的,所述风机组的进风管均贯穿所述第一放置槽和箱体延伸至外侧,所述进风管内靠近其进风口处均可拆卸的安装有多层过滤网板;所述风机组的出风管均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箱体的内壁,所述出风管均连通至气膜建筑,所述出风管内靠近其出风口处均安装有单向止回阀。

12、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内安装有控制器,所述出风管的出风口处均安装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主风机、备用风机、备用电源和散热机构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两个散热扇,两个所述散热扇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箱体的内壁顶部,位于所述风机组的正上方,所述箱门上正对所述风机组的位置设置有通风网孔;所述箱体与所述箱门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通风孔。

14、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为“u”形的卡箍,所述卡箍的内侧均布有卡齿,所述卡箍通过螺栓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15、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的箱体内部位于主电机和备用电机的正上方设置有散热扇,箱体上设置有通气孔,箱门上设置有通气网孔,防止主电机和备用电机长时间工作烧坏电机,延长供风装置的使用寿命;

17、(2)本实用新型在箱体内设置有较长的出风管,出风管的一端连接风机组的出风口,另一端延伸至箱体外,并连接到气膜建筑内,在对气膜建筑供风时,气体从进风管流入,经过出风管直接流入到气膜建筑内,使得供风效果更好。

18、应当理解,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技术特征:

1.一种气膜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11)的一侧通过合页(12)与所述箱体(1)连接,所述箱门(11)的另一侧设置有搭扣(13),所述箱门(11)上正对所述风机组(3)的位置设置有通风网孔(14);所述箱体(1)与所述箱门(11)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通风孔(15),所述通风孔(15)的进口处设置有防尘网(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槽(2)和第二放置槽(4)均设置于所述箱体(1)内的底部,所述第一放置槽(2)和所述第二放置槽(4)的内壁均安装有缓冲垫(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3)的进风管(33)均贯穿所述第一放置槽(2)和箱体(1)延伸至外侧,所述进风管(33)内靠近其进风口处均可拆卸的安装有多层过滤网板(34);所述风机组(3)的出风管(35)均通过固定件(36)固定于所述箱体(1)的内壁,所述出风管(35)均连通至气膜建筑,所述出风管(35)内靠近其出风口处均安装有单向止回阀(3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膜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安装有控制器(7),所述出风管(35)的出风口处均安装有气压传感器(38),所述气压传感器(38)、主风机(31)、备用风机(32)、备用电源(5)和散热机构(6)均与所述控制器(7)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6)包括两个散热扇(61),两个所述散热扇(61)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箱体(1)的内壁顶部,位于所述风机组(3)的正上方,所述箱门(11)上正对所述风机组(3)的位置设置有通风网孔(14);所述箱体(1)与所述箱门(11)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通风孔(1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膜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6)为“u”形的卡箍,所述卡箍的内侧均布有卡齿,所述卡箍通过螺栓与所述箱体(1)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气膜供风装置,包括:箱体,其一侧设置有箱门,箱体内安装有控制器;第一放置槽,对称的设置于箱体内;风机组,包括主风机和备用风机,一一对应的设置于两个第一放置槽内,用于气膜建筑的循环供风,风机组的出口处设置有气压传感器;第二放置槽,设置于箱体内,位于第一放置槽之间;备用电源,放置于第二放置槽内,用于停电时为风机组提供电源;散热机构,设置于箱体内,位于风机组的正上方,用于对风机组散热。本技术通过散热机构对电机组散热,避免烧坏电机,延长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出风管直接连通气膜建筑,增强了供风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裴怀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裴怀忠
技术研发日:2023051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