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风扇、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00945发布日期:2024-04-30 17:11阅读:11来源:国知局
离心风扇、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通信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离心风扇、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离心风扇因具有较大的风压而被广泛应用于终端产品的散热系统当中。离心风扇转动会产生噪声,就离心风扇的工作特性和噪声产生的机理而言,较高的散热效率也会同时带来更大的噪声。因此,离心风扇的散热和噪声成了不易平衡的“跷跷板”,而实现高效率散热和低噪声运行的特性却是相关终端产品的一贯诉求。

2、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为例,消费者对对车内低噪声的诉求与日俱增,除风噪和路噪等普遍性的问题外,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散热风扇和空调系统的气动噪声,成为各品类汽车的关键竞争之所在。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往往与散热的诉求呈正相关,而对散热的诉求越高,所需离心风扇转速也就越高,噪声也就越大。简言之,离心风扇的噪声可耐度直接决定了系统充电的效率。在满足充电性能的同时实现低噪声运行才能带给乘客更好的乘车体验。

3、以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例,其散热风扇的噪声问题也一直都是困扰消费者的痛点之一。随着电子设备系统负荷的升高,产生的热量越多,所需散热效率就越高,离心风扇流量和转速也就越大,而噪声也就越高,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4、可见,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扇转速较高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在相关终端产品的散热系统中难以兼顾高效率散热和低噪声运行,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扇、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扇转速较高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在相关终端产品的散热系统中难以兼顾高效率散热和低噪声运行,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的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扇,包括壳体、基轮和多个扇叶。壳体具有进气口、出气口和容纳空间,进气口和出气口均与容纳空间连通。基轮位于容纳空间内,并可绕第一轴线相对于壳体转动。多个扇叶间隔设置于基轮的外周侧,并可在基轮的带动下绕第一轴线转动。

3、其中,多个扇叶中各扇叶具有叶根和叶缘,叶根朝向第一轴线,叶缘背向第一轴线。各扇叶中,叶根与第一轴线之间的垂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径向面,叶根与叶缘之间的连线所在的平面为叶弦面,第一径向面与叶弦面之间具有夹角,且各扇叶整体朝向各自的第一径向面弯曲。

4、各扇叶包括相接的第一扇叶段和第二扇叶段,第一扇叶段远离第二扇叶段的一端构成叶根,第二扇叶段远离第一扇叶段的一端构成叶缘,第二扇叶段的曲率大于第一扇叶段的曲率。

5、本技术所提供的离心风扇,所有扇叶在基轮的带动下转动。各扇叶的第一径向面即各扇叶的叶根与第一轴线共同所在的平面,可理解为基轮在各扇叶叶根处的法平面,叶弦面即各扇叶中叶根和叶缘共同所在的平面。第一径向面与叶弦面之间具有夹角,即扇叶整体相对于基轮在该扇叶叶根处的法平面倾斜。各扇叶整体朝向各自的第一径向面弯曲,即各扇叶整体位于该扇叶的叶弦面远离第一径向面的一侧,且朝向第一径向面弯曲。采用这种结构,在基轮的尺寸、壳体的尺寸、扇叶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距等参数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扇叶整体的长度,从而增加了叶间流道的长度,使空气在扇叶之间的流动达到缓冲,减少气流的激荡、二次流和流动分离现象,且能够降低扇叶压力面和吸力面之间的压差,从各个方面抑制涡流的产生,而涡流为离心风扇内噪声的主要来源,涡流的减少也势必会使得噪声得以降低。

6、进一步地,将各扇叶分为第一扇叶段和第二扇叶段,第一扇叶段更加靠近第一轴线,第二扇叶段的曲率大于第一扇叶段的曲率,可理解为,第一扇叶段相对平缓,第二扇叶段相对弯曲。采用这样的结构,第一扇叶段起到增加扇叶长度、缓冲气流、抑制涡流并降低噪声的主要作用,而具有较大曲率的第二扇叶段则可以增加该处的背压、提高风速,弥补扇叶整体倾斜、第一扇叶段曲线平缓所造成的风速减缓、动力不足等现象,离心风扇的散热效率得以保障,因此能够达到噪声、风压、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7、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心风扇在保证风速的前提下降低了噪声,在相关终端产品的散热系统中能够同时实现高效率散热和低噪声运行,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扇叶的进气角为15°~45°。扇叶的出气角为90°~120°。在此范围内的离心风扇能够达到噪声、风压、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效果。

9、在一些实施例中,从叶根到叶缘,多个扇叶中相邻的两个扇叶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采用这种结构,多个扇叶的叶根之间距离相对较小,能够有效地将空气吸入扇叶之间的空气流道内,提升风压。叶缘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增加了叶间流道(相邻扇叶之间的气流通道)出口的流通面积,能够及时将气流排出扇叶,气流排出后迅速掺混,保证流动畅通性,减少离心风扇内部的气流干扰,提高效率。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轮可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一方向为从各扇叶的叶弦面朝向第一径向面转动的方向,即多个扇叶朝向其各自弯曲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扇叶之间的气流流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和侧壁,顶壁与侧壁沿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侧壁相接于顶壁与底壁之间,顶壁、底壁和侧壁围绕形成容纳空间。进气口位于顶壁上,出气口位于侧壁上。

12、采用这种结构,空气的流动路径为:从壳体顶壁的进气口进入壳体内并流向基轮,然后被吸入多个扇叶之间的叶间流道内,气流在叶间流道中整体沿着从叶根到叶缘的方向流动,在各叶间流道的出口处排出叶片,然后沿着壳体的内壁面流动掺混后从壳体侧壁的出气口排出。

13、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壁上设置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构成进气口,第一轴线穿过进气口的中心。各扇叶的第一扇叶段和第二扇叶段的连接点所在的面为第一环面,沿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第一环面与进气口的边缘重合。即各扇叶上第一扇叶段和第二扇叶段的连接点与进气口的位置和大小对应,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使离心风扇达到噪声、风压、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效果。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各扇叶具有相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平行设置。即各扇叶从叶根到叶缘沿第一轴线所在方向上的高度保持一致,增加空气与扇叶的接触面积,提升风速,提高离心风扇的散热效率。

15、在一些实施例中,从叶根到叶缘,各扇叶沿贝塞尔曲线延伸。

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心风扇。充电装置具有较高的充电效率和较低的散热噪声,使用体验较好。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还包括风道,风道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离心风扇位于风道内,且离心风扇的进气口与风道的进气端相对设置,从离心风扇的出气口流出的空气能够沿风道的延伸方向流向风道的出气端。当充电装置为电子设备充电时,电子设备放置于风道的出气端。

18、采用上述结构,离心风扇带动风道内的气流,而电子设备正对风道的出气端,则从出气端流出的气流能够流经电子设备,为电子设备散热。

1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心风扇。电子设备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高,能够将热量及时排出,能够承载较高的负荷,且具有较低的运行噪声,使用体验较好。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设备壳体和发热器件,设备壳体中具有容纳腔,且设备壳体上设置有连通容纳腔与外界的通风口,离心风扇和发热器件位于容纳腔中。

21、采用上述结构,离心风扇可通过设备壳体上的通风口将外界空气吸入,为发热器件散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