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29578发布日期:2024-02-26 16:31阅读:10来源:国知局
离心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风机相关的,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心风机。


背景技术:

1、离心风机是一种通过高速旋转的叶轮将气体加速、然后减速、改变流向,使动能转换成势能的设备。离心风机通常采用蜗舌来改变气流的流向,这是因为蜗舌与叶轮之间的间隙远小于上游的流通面积,使得气流在蜗舌处会受到阻隔,进而起到改变气流流向的作用。

2、双蜗舌离心风机,具体是指在蜗壳内部蜗舌的下游位置设置支流通道,用于将从蜗舌间隙回流到蜗壳内的气流引流至出风口,在支流通道的入口下游一侧壁面,起到了阻挡回流到蜗壳内气流的作用,该位置起到的作用与蜗舌相似,叫作第二蜗舌,其中,第二蜗舌的位置及形状对气流的流动状态以及流动效率影响较大。具体的,当第二蜗舌的位置和形状与气流流动匹配较好时,第二蜗舌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大离心风机工作时的外排流量,提升效率;而当第二蜗舌的位置和形状与气流流动不匹配时,第二蜗舌的设置则对离心风机的流量促进作用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离心风机。

2、一种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及设于所述蜗壳内的叶轮、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蜗壳之间形成有出流通道,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第二蜗舌及所述蜗壳之间形成有支流通道,所述出流通道与所述支流通道沿着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依次连通,并且所述叶轮能够驱使气体流向所述出流通道及所述支流通道;

3、其中,沿所述叶轮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1,所述第二蜗舌与所述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2,其中,d1>d2。

4、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出流通道与支流通道沿着叶轮在蜗壳上的旋转方向依次连通,使得气体作用至第二蜗舌上的流量远小于气体作用至第一蜗舌上的流量,因此气流对第二蜗舌的冲击较小,不会产生太大的噪声;故此,通过将第二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一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置,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将气流从支流通道引入出流通道,如此,能够提高离心风机工作时的外排流量,具有提升离心风机工作效率的作用。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流通道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所述支流通道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第二蜗舌以所述叶轮的旋转中心点为圆心形成有的最大圆心角设定为β;

6、其中,h/h>β/(360°-β)。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β<30°。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顺着所述支流通道内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支流通道的通道口径保持一致。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具有导引面,所述导引面朝向所述第二蜗舌设置,用以引导气体流入所述支流通道。

10、可以理解的是,用第一蜗舌上导引面对流向支流通道的气体进行引流,如此,有助于被第一蜗舌阻挡的气体流入支流通道。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还具有第一出流壁面,所述蜗壳具有第二出流壁面,所述第一出流壁面与所述第二出流壁面均形成为所述出流通道一侧的通道壁;

12、所述第一出流壁面与所述第二出流壁面之间形成有夹角α,其中,170°≤α≤200°。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蜗壳环壁,所述第二蜗舌设置于所述蜗壳环壁上。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还包括蜗壳后盖板及蜗壳前盖板,沿着所述蜗壳环壁的厚度方向,所述蜗壳后盖板与所述蜗壳前盖板设置于所述蜗壳环壁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蜗壳环壁连接;

15、其中,所述第一蜗舌固定地安装于所述蜗壳后盖板与所述蜗壳前盖板之间。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包括蜗舌圈,所述蜗舌圈分别抵靠所述蜗壳后盖板及所述蜗壳前盖板,并与所述蜗壳后盖板及所述蜗壳前盖板连接;

17、其中,所述蜗舌圈设置为环形结构。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穿过所述蜗壳后盖板并与所述蜗壳后盖板贴靠,以将所述第一蜗舌限位至所述蜗壳后盖板上;

19、及/或,所述翅片穿过所述蜗壳前盖板并与所述蜗壳前盖板贴靠,以将所述第一蜗舌限位至所述蜗壳前盖板上。

20、可以理解的是,用翅片实现第一蜗舌在蜗壳后盖板及/或蜗壳前盖板上的装配限位,如此,可便于将第一蜗舌装配至蜗壳后盖板及/或蜗壳前盖板上,进而便于将第一蜗舌装配至蜗壳后盖板与蜗壳前盖板之间。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本申请请求保护的离心风机,由于气体作用至第二蜗舌上的流量远小于气体作用至第一蜗舌上的流量,因此气流对第二蜗舌的冲击较小,不会产生太大的噪声;故此,通过将第二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一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置,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将气流从支流通道引入出流通道,如此,能够提高离心风机工作时的外排流量,具有提升离心风机工作效率的作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壳(10)、及设于所述蜗壳(10)内的叶轮(20)、第一蜗舌(30)和第二蜗舌(40),所述第一蜗舌(30)与所述蜗壳(10)之间形成有出流通道(101),所述第一蜗舌(30)、所述第二蜗舌(40)及所述蜗壳(10)之间形成有支流通道(102),所述出流通道(101)与所述支流通道(102)沿着所述叶轮(20)旋转方向依次连通,并且所述叶轮(20)能够驱使气体流向所述出流通道(101)及所述支流通道(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流通道(101)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所述支流通道(102)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所述第一蜗舌(30)与所述第二蜗舌(40)以所述叶轮(20)的旋转中心点为圆心形成有的最大圆心角设定为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其中,β<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顺着所述支流通道(102)内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支流通道(102)的通道口径保持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30)具有导引面(301),所述导引面(301)朝向所述第二蜗舌(40)设置,用以引导气体流入所述支流通道(10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30)还具有第一出流壁面(302),所述蜗壳(10)具有第二出流壁面(112),所述第一出流壁面(302)与所述第二出流壁面(112)均形成为所述出流通道(101)一侧的通道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0)包括蜗壳环壁(11),所述第二蜗舌(40)设置于所述蜗壳环壁(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0)还包括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沿着所述蜗壳环壁(11)的厚度方向,所述蜗壳后盖板(12)与所述蜗壳前盖板(13)设置于所述蜗壳环壁(11)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蜗壳环壁(1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30)包括蜗舌圈(31),所述蜗舌圈(31)分别抵靠所述蜗壳后盖板(12)及所述蜗壳前盖板(13),并与所述蜗壳后盖板(12)及所述蜗壳前盖板(1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30)还包括翅片(32),所述翅片(32)穿过所述蜗壳后盖板(12)并与所述蜗壳后盖板(12)贴靠,以将所述第一蜗舌(30)限位至所述蜗壳后盖板(12)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请求保护的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及设于蜗壳内的叶轮、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第一蜗舌与蜗壳之间形成有出流通道,第一蜗舌与第二蜗舌及蜗壳之间形成有支流通道,出流通道与支流通道沿着叶轮的旋转方向依次连通,并且叶轮能够驱使气体流向出流通道及支流通道;其中,沿着叶轮的径向方向,第一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subgt;1</subgt;,第二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subgt;2</subgt;,其中,d<subgt;1</subgt;>d<subgt;2</subgt;。本技术通过将第二蜗舌与叶轮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蜗舌与叶轮之间的间距设置,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将气流从支流通道引入出流通道,如此,能够提高离心风机工作时的外排流量,具有提升离心风机工作效率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黄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3
技术公布日:2024/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