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结冻自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20928发布日期:2024-04-30 17:30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结冻自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氯碱化工生产,具体涉及一种防止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结冻自控装置。


背景技术:

1、在氯碱化工氯乙烯生产工艺中,c2h2和hcl经转化系统反应生成粗氯乙烯气体,粗氯乙烯气体进入水碱洗装置除杂后输送至气柜和氯乙烯压缩机进口,再由氯乙烯压缩机压缩加压后进入卧式机后冷却器降低气相温度,降低温度的氯乙烯气相直接进入单体脱水系统除水。双螺杆氯乙烯压缩机排气温度一般为70℃-80℃左右,排气压力为0.7mpa~0.8mpa左右。机后冷却器使用循环水作为冷却介质,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氯乙烯沸点和温度对照可以看出,为防止经压缩机压缩后氯乙烯气相液化,一般控制主物料出口气相温度为50℃-55℃左右。但是当循环水温度出现大幅度波动、系统在开车过程中输气量不稳定、仪表出现失灵或操作人员监控疏漏等状况时,会使机后冷却器温度降至50℃以下,导致部分氯乙烯气相液化,出现冷却器结冻现象,特别是卧式冷却器液相在自身压力下流动速度缓慢,如果不及时调整控制指标,冷却器结冻现象将会加剧,导致氯乙烯气相管路形成液封,使前系统整体压力升高,影响生产系统运行或者停车。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止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结冻的自控装置。此装置自动化程度高、连续运行性强,可有效减少系统降量或停车频次。

2、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防止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结冻自控装置,包括立式冷却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立式冷却器顶部连接有粗氯乙烯气相进口管道,底部连接有粗氯乙烯气相出口管道,侧上部连接有冷却水出口管道,侧下部连接有冷却水进口管道;所述冷却水进口管道上安装有第一自控调节阀,该第一自控调节阀与安装在粗氯乙烯气相出口管道上的远传温度变送器连锁控制;所述粗氯乙烯气相出口管道另一端连接在气液分离器中部,该气液分离器顶部连接有气相出口管道,底部连接有凝液排放管道;气相出口管道上安装有第二自控调节阀,该第二自控调节阀与安装在气液分离器上的远传压力变送器连锁控制;凝液排放管道上安装有第三自控调节阀,该第三自控调节阀与安装在气液分离器上的远传液位变送器连锁控制。

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1、将之前的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卧式冷却器改造为立式冷却器,即使有少量液化的氯乙烯液相产生,也会在系统本身的压力和重力作用下,输送至后端的气液分离器,避免了由于氯乙烯气相部分液化而结冻,堵塞冷却器底部换热管束,导致系统压力升高通气不畅,使系统降量或停车;

6、2、在立式冷却器后端设置气液分离器,氯乙烯气相管道通过切线方向连接,气相氯乙烯沿着分离器内壁进入,利用离心力和重力作用使氯乙烯气相中夹带的水分进行分离,提前除水,减轻了后端单体脱水岗位的除水工作压力;

7、3、气液分离器底部设置的排水管道,另一端连接至碱循环槽,内部集水可通过系统自身压力压自动排放至碱循环槽,不消耗其它动能,而且可实现含氯乙烯废水的密闭输送,避免外排带来的安全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止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结冻自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式冷却器(3)和气液分离器(19),所述立式冷却器(3)顶部连接有粗氯乙烯气相进口管道(1),底部连接有粗氯乙烯气相出口管道(11),侧上部连接有冷却水出口管道(9),侧下部连接有冷却水进口管道(4);所述冷却水进口管道(4)上安装有第一自控调节阀(6),该第一自控调节阀(6)与安装在粗氯乙烯气相出口管道(11)上的远传温度变送器(12)连锁控制;所述粗氯乙烯气相出口管道(11)另一端连接在气液分离器(19)中部,该气液分离器(19)顶部连接有气相出口管道(17),底部连接有凝液排放管道(24);气相出口管道(17)上安装有第二自控调节阀(15),该第二自控调节阀(15)与安装在气液分离器(19)上的远传压力变送器(18)连锁控制;凝液排放管道(24)上安装有第三自控调节阀(22),该第三自控调节阀(22)与安装在气液分离器(19)上的远传液位变送器(20)连锁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止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结冻自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系统或dcs工控系统。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结冻自控装置,通过设置立式氯乙烯压缩机后端冷却器,各物料使用自动控制调节,在工艺生产系统运行中,使冷凝的液相氯乙烯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输送至汽液分离器,可有效防止由于冷却温度控制不当,导致冷却器结冻,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设置的汽液分离器相当于增加了一套水分离装置,减轻了后工序的脱水压力。此装置经实践证明,能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可减少系统降负荷或停车频次,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斌,李学文,周建华,赵乾祖,张有麟,柳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5
技术公布日:2024/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