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7633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恒温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温器,该恒温器是一种温度感应式自动阀,其用于在使对例如机动车等所用的内燃机(以下称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水在发动机和换热器(以下称热交换器)之间进行循环的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中,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变化而动作,由此切换发动机冷却水的水流,控制冷却水温度。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用发动机中,为了冷却发动机通常使用采用热交换器的水冷式冷却系统。以往,在这种冷却系统中,为了可以控制导入发动机的冷却水的温度,使用了如下的恒温器或电控制的阀装置,其采用了调节向热交换器侧循环的冷却水量的热膨胀体。
也就是说,将上述基于采用热膨胀体的恒温器或电控制的阀装置等的控制阀装在冷却水通路的一部分例如发动机的入口侧或出口侧上,在冷却水温度低时,关闭该控制阀,使冷却水不经由热交换器而经由旁通通路进行循环,而在冷却水温度高时,打开控制阀,使冷却水通过热交换器进行循环,这样即可将冷却水温度控制在所需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6概要说明采用恒温器的机动车用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整体。
图6中,标号1是由作为气缸体和汽缸盖构成的内燃机的机动车用发动机,在该发动机1的气缸体和汽缸盖内形成有箭头a所示的冷却水通路。
标号2是热交换器,在该热交换器2如公知的那样形成有冷却水通路,热交换器2的冷却水入口部2a及冷却水出口部2b与所述发动机1之间由使冷却水循环的冷却水回路3连接。
该冷却水回路3由流出侧冷却水路3a、流入侧冷却水路3b和旁通通路3c构成,其中,流出侧冷却水路3a从设于发动机1的冷却水的出口部1c连通至设于热交换器2的冷却水的入口部2a,流入侧冷却水路3b从设于热交换器2的冷却水的出口部2b连通至设于发动机1的冷却水的入口部1b,旁通通路3c连接这些冷却水路3a、3b的图中部位。
由这些发动机1、热交换器2和冷却水路3形成冷却水循环路。
用于根据该冷却水的温度控制上述冷却水回路3中的冷却水的流动和流量的恒温器5设于所述发动机1的入口侧的冷却水路3b的图中、可以切换控制来自热交换器2和所述旁通通路3c的冷却水的交叉部。另外,图中,标号3d是自该交叉部至发动机1的入口部1b的冷却水路。
图6中虽省略了图示,但在发动机1的入口部1b部分设有水泵,其利用发动机1的未图示的曲轴的旋转使旋转轴旋转,使冷却水在冷却水路3内强制循环。另外,图中标号6是用于将冷却风强制性地排向热交换器2的冷却风扇装置,由风扇和驱动其旋转的电动机构成。
这种冷却水回路3中的冷却水的水流由恒温器5切换控制。也就是说,在冷却水温度低时,使冷却水介由旁通通路3c循环,在冷却水温度提高后,不经该旁通通路3c而在热交换器2侧循环,从而向发动机1供给冷却水。
如图7所示,所述恒温器5在根据流体的温度变化而动作的动作体7的一端侧(在此为上端侧)设置第一阀体8,在该动作体7的另一端侧(在此为下端侧)设置第二阀体9,且具有对第一阀体8向闭阀位置施力的施力装置即螺旋弹簧10和主体框架11。
所述动作体7称为所谓热动元件,由温度感应部7a和导向部7b构成,将感应流体的温度而膨胀收缩的蜡等热膨胀体7c内装于温度感应部7a,将活塞杆7d嵌装于自温度感应部7a的前端延伸出的导向部7b内。在活塞杆7d的前端设有按压活塞杆7d的前端的压接体12。
所述第一阀体8设于导向部7b,压接体12构成第一阀体8的阀座。压接体12外侧突出设置有与水路进行安装的安装部12a。标号12b是密封件。
所述第二阀体9由系紧用具13a安装在自温度感应部7a的后端延伸出的阀杆13上,由装于该第二阀体9和温度感应部1a之间的螺旋弹簧14将第二阀体9向阀杆13的端部侧弹簧靠压。
所述施力装置即螺旋弹簧10收缩设置在第一阀体8和框架11之间,通常将第一阀体8靠压在闭阀位置。
这种恒温器5设置为由第一阀体8开闭冷却水路3b,由第二阀体9开闭旁通通路3c,并如下进行动作。
也就是说,温度感应部7a内的热膨胀体7c由于冷却水温的上升而膨胀,推压活塞杆7d,使动作体5抵抗螺旋弹簧10的施力而动作。由此,第一阀体8向开放位置移动,打开冷却水路3b,同时,使第二阀体9向闭阀位置移动,封闭旁通通路3c。而由于冷却水温的下降热膨胀体7c收缩,活塞杆7d的按压力持续减弱,由螺旋弹簧10的施力使第一阀体2向闭阀位置移动,封闭水路3b,同时使第二阀体9向开阀位置移动,打开旁通通路3c。
这样,恒温器5作为温度感应式自动阀,在发动机的冷却水路3内混合或切换来自发动机水套1的加热后的冷却水和来自热交换器2的变冷的冷却水,从而将送往发动机水套1的冷却水温控制在适当温度。
在这种结构的恒温器5中有下述提案,在开闭旁通通路3c的第二阀体9的周围设置遮断冷却水水流的控制板,通过设置该控制板,使通过旁通通路3c而来的冷却水顺畅地导向动作体7中的温度感应部7a,同时在该动作体7的附近产生流体的搅拌作用,实现在动作体7附近的温度分步的均匀化,从而得到冷却水水流和流量的正确控制和优良的应答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特公平6-39190号公报上述现有结构的恒温器5具有下述缺陷,用于开闭旁通通路3c的第二阀体9构成的旁通阀结构复杂,结构件数多,组装性差,且部件管理困难,在确保动作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等。
也就是说,在上述现有结构的恒温器5中,当在作为热动元件的动作体7的一端侧的导向部7b附设第一阀体8时,要将第一阀体8压入设置在导向部7b的外周,且要设置防脱的挡环(C型环、E型环等),以防止该压入万一脱出,因而结构部件数量多,组装性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这种结构中,由于为了进行压入,对各部分的精度有要求,加工性方面也存在问题。
另外,在上述现有结构中,需要在作为热动元件的动作体7的下端设置阀杆13、用系紧用具13a设于该阀杆13前端的第二阀体9和对该第二阀体9施力的螺旋弹簧14等,故结构部件数量多,组装也很烦琐。
另外,由上述第二阀体9构成的旁通阀是在壳体内开闭旁通通路3c的开口端的结构,故需要根据该壳体的大小、形状适当设定阀杆13的长度、第二阀体9的形状等,故在部件管理上很烦琐,会导致成本升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为了搅拌冷却水以确保温度感应部7a的精度,需要设置控制板,故部件数量会进一步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恒温器,其重新考虑例如在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中根据冷却水温度控制冷却水并使其循环的恒温器整体的结构,谋求减少各部分的结构部件数量,提高组装性和加工性,降低成本,并可发挥作为恒温器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恒温器包括开闭第一流体流路的第一阀体和开闭第二流体流路的第二阀体,使这些阀体与基于流体的温度变化的动作体的动作联动而一体动作,从而打开第一流体流路和第二流体流路之一个并封闭另一个,其中,所述动作体具有壳体,该壳体在一端侧封入热膨胀体,并保持活塞使其可自另一端侧的开口自由进退动作,所述热膨胀体具有随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的性质,将该壳体的设于另一端侧开口部分的外向凸缘部作为所述第一阀体。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恒温器是对第一方面所述的恒温器的具体限定,构成所述第一阀体的外向凸缘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动作体的壳体上。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恒温器是对第一方面所述的恒温器的具体限定,构成所述第一阀体的外向凸缘部由一体地设于所述动作体的壳体的一部分上的凸缘状部件形成。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恒温器是对第三方面所述的恒温器的具体限定,所述凸缘状部件焊接固定在壳体的一部分上。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恒温器包括开闭第一流体流路的第一阀体和开闭第二流体流路的第二阀体,使这些阀体与基于流体的温度变化的动作体的动作联动而一体动作,从而打开第一流体流路和第二流体流路之一个并封闭另一个,其中,所述动作体具有壳体,该壳体在一端侧封入热膨胀体,并保持活塞使其可自另一端侧的开口自由进退动作,所述热膨胀体具有随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的性质,滑动自如地保持构成所述动作体的壳体的一端部的筒状部设于恒温器的主体框架上,同时,在该筒状部的一部分上设有由所述壳体的一端侧部分开闭的开口部,该壳体的一端侧部分作为所述第二阀体。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恒温器是对第五方面所述的恒温器的具体限定,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面对构成所述第二流体流路的通路内,该筒状部内作为第二流体流路的一部分。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恒温器是对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所述的恒温器的具体限定,所述动作体的一端部是用于使该动作体根据流体的温度变化而动作的温度感应部。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恒温器是对第一~七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的具体限定,其中,所述动作体包括活塞,其在所述壳体内部沿轴线方向配置,内侧端面对所述热膨胀体内,外侧端自壳体的另一端侧开口向外侧突出,从而随所述热膨胀体的膨胀、收缩而进退动作;导向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另一端侧部分,保持所述活塞,并使其滑动自如;密封部件,其在所述壳体内配置在该导向部件的内侧端部分,将所述热膨胀体封入所述壳体内的另一端侧,所述壳体形成大致呈有底筒状的中空容器,所述中空容器具有用于嵌入所述导向部件的开口部,在与该开口部相反侧的端部形成具有球面形状的内周面的有底部分,所述导向部件在轴线上具有通孔,外周部按照所述壳体的内周形状树脂成形,同时,在所述壳体内部,在所述导向部件的内侧端和所述热膨胀体之间设置所述密封部件。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恒温器是对第八方面所述的恒温器的具体限定,其中,所述壳体是具有大致同一直径尺寸的有底筒状的中空容器,在该壳体内部,热膨胀体填充在其有底部分侧,同时,介由密封部件内侧端面对该热膨胀体的导向部件自该壳体开口部嵌入,该导向部件内装设置,且由一体性设置在该壳体的开口部的卡止部件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四方面,由于将构成动作体的壳体的开口端部分设置的外向凸缘用作开闭第一流体流路(主通路)的第一阀体,故与现有结构相比,可减少结构部件数量,提高组装性和加工性能,大幅度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第七方面,由于形成由恒温器的框架和热动元件构成开闭第二流体流路(旁通通路)的阀的结构,故结构部件数量少,在组装性能、加工性能和降低成本方面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由于由一体地设于装置框架上的筒状部构成开闭第二流体流路(旁通通路)的阀,且该筒状部的前端侧与旁通通路连接,来自第二流体流路的流体仅流入(或流出)该筒状体内部,故自横向施加在动作体上的由流体流产生的流体压小,可降低不均匀磨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由于通过上述阀部分的流体必定通过温度感应部而流动,故流体被可靠地混合,可感知所需要的温度,因此,也不存在温度波动等缺陷,可以所需要的状态进行伴随流体温度的控制。另外,由于可由筒状部控制流体的流动,故不需要上述专利文献1所用的控制板,由此也可减少部件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由于不仅热动元件的结构简单,其结构部件数量也少,而且,通过焊接等将第一阀体直接设置在该热动元件上,故可确保各部分的加工精度,且可减少部件数量,提高组装性能和加工性能,降低成本。


图1显示本发明的恒温器的一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恒温器整体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2是将图1的恒温器组装在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中的状态下,热交换器侧的第一阀处于打开状态、旁通通路侧的第二阀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侧剖面图;图3是自图2的状态下热交换器侧的第一阀变为闭合状态、旁通通路侧的第二阀变为打开状态时的侧剖面图;图4是自侧方看图3的恒温器的外观图;图5是显示用于本发明的恒温器的热动元件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6是显示将恒温器组装在发动机的入口侧的发动机冷却水回路的说明图;图7是用于说明现有恒温器之一例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图5显示本发明的恒温器的一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对附设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发动机入口侧并用于控制冷却水温度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这些图中,由图2和显示所述现有例的图6可知,标号20所示的温度感应式自动阀即恒温器附设于热交换器2侧的冷却水路3b和起自发动机出口部1c侧的旁通通路3c的交叉部,用于选择性地切换由这些通路构成的第一、第二流体流路中的冷却水的水流,并将其输送给直至发动机入口部1b的冷却水路3d。这里,设定第一流体流路是自冷却水路3b至冷却水路3d的流路,第二流体流路是自所述旁通通路3c至冷却水路3d的流路,如下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该恒温器20包括热动元件21,其作为动作体,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变化进行动作;第一、第二阀体22、23,其与该热动元件21一体设置,或一体性地设于该热动元件21,用于开闭第一、第二流体流路;螺旋弹簧24,其作为施力部件,使第一阀体22附设于闭阀位置,使第二阀体23附设于开阀位置;覆盖上述各部件周围的框架25。
这里,在上述框架25的上部,上方突设卡止部26a的罩26一体性地连结在该框架25上,该卡止部26a用于卡止后述的热动元件21的活塞的上端部。在该罩26的外周凸缘部设有密封件27,如图2~图4所示,保持液密性地卡止保持在装置壳体的一部分上。另外,在该罩26的内周缘部分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阀体22的阀座26b,由此构成开闭第一流体流路中的冷却水的水流的第一阀。
所述热动元件21如图5所示而构成。下面进行详述,该热动元件21设有由具有大致同一直径尺寸的有底筒状的中空容器构成的金属制壳体31,在其有底部分,作为接受来自壳体31外部的热影响而热膨胀、热收缩的热膨胀体封入蜡32。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1的纵向的一部分形成台阶部31a,有底部分形成小直径,而开口侧形成大直径。如图1、图2所示,这是用于作为恒温器20组装时的止脱及后述的密封部件35的定位的部分。当然,通过将蜡32的填充量控制为一定,也可将该壳体31形成直线形。
在该壳体31内部,沿轴线方向配置有活塞33,其内侧端面对所述蜡32内,同时,外侧端自壳体31的开口部向外侧突出,伴随所述蜡32的膨胀、收缩在轴线上进行进退动作。另外,活塞33向壳体31内的退出动作利用设于外部的复位弹簧等的施力(本实施方式中为螺旋弹簧24)进行。
图中,标号34是保持所述活塞33并使其滑动自如的导向部件,形成大致呈圆筒状,自一端侧(开口部侧)嵌入内装于所述壳体31内部。
在所述壳体31内,在该导向部件34的内侧端部分介装配置有将所述蜡32封入壳体31内的有底部分的密封部件35。另外,图中标号34a是滑动自如地保持所述活塞33的通孔。
在所述壳体31的靠近开口部的部分一体性地设有凸缘状部件36,该凸缘状部件36大致呈外向凸缘状,用于卡止所述导向部件34的外侧端,由此,导向部件34内设于壳体内,以所需要的状态定位。在该凸缘状部件36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设置的筒状保持部36a,该保持部36a以所需要的弹力保持自所述导向部件34突出的活塞33的外周部,并使其滑动自如,同时防止冷却水侵入所述壳体31内部。在此,该凸缘状部件36通过点焊或激光焊接等与设于所述壳体31的开口部的外向凸缘31b焊接固定。
图5中,标号38是由具有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或橡胶部件构成的被覆部,该被覆部38自凸缘状部件36的包括保持部36a的表面部起在外周部折返一直形成到背面侧。该凸缘状部件36的外周部作为开闭所述第一流体流路的第一阀体22起作用,在闭阀时坐在所述罩26的阀座26b上。
这种结构构成的热动元件21消除了现有通常的套筒型或隔膜型热动元件具有的问题,可以所需最小限度的结构部件数量实现低成本化,且可利用热膨胀体伴随膨胀、收缩产生的体积变化得到活塞的基于所需行程的进退动作,可得到应答性和耐久性方面也很优良的热动元件。另外,在上述热动元件21中,壳体31、导向部件34等的形状、结构更加简单,还具有更高效地谋求加工性能、组装性能及成本降低的优点。
在这种热动元件21中,根据本发明,壳体31前端的有底部分即放入了蜡32的温度感应部用作第二阀体23。也就是说,如图1、图2所示,在框架25的下端,一体设有滑动自如地保持热动元件21的壳体31的下端部分的筒状部41。而且,该筒状部41的前端侧与所述第二流体流路(旁通通路3c侧)连接,使第二流体流路的流体在该筒状部41内部流动。
在该筒状部41的一部分作为窗口设有开口部42,该开口部42利用由热动元件21的另一端部构成的第二阀体23开闭。
在此,当将这种筒状部41一体地设于框架25上时,可使构成第二阀的部件为最小限度,并可消减整体的部件数量。另外,通过将该筒状部41的前端插入构成第二流体流路(旁通通路3c侧)的壳体的通路孔,可将筒状体41内部作为第二流体流路,与现有装置相比也可起到消减部件数量的效果。
在上述结构构成的恒温器20中,在冷却水温度低时,如图1、图3、图4所示,活塞33面对蜡32内,相对于壳体31的相对突出量减小。此时,利用螺旋弹簧24的施力,热动元件21被向图中上方靠压,由此,第一阀体22处于闭阀位置,第二阀体23处于开阀位置。
此时,来自旁通通路3c的冷却水利用第二流体流路流入发动机入口部1b,返回发动机1。
当冷却水温度高时,其状态在筒状部41内被传至热动元件21的温度感应部,蜡32膨胀,将活塞33推出。此时,活塞33由罩26卡止,故相对地热动元件21的壳体31等向下方移动,其下端的第二阀体23关闭开口部42,同时第一阀体22做开阀动作。
这样,则来自旁通通路3c的冷却水的水流减少,介由热交换器2侧冷却的冷却水被送往发动机1侧。
根据以上的结构,由于由恒温器20的框架25和热动元件21构成开闭第二流体流路(旁通通路3c侧)的阀,故结构部件数量少,在组装性能、加工性能及成本降低方面好。
由一体设置在装置框架25上的筒状部41构成开闭第二流体流路(旁通通路3c侧)的第二阀,通过将该筒状部41的前端部插入构成旁通通路3c的通路孔而连接,使第二流体流路侧的冷却水(流体)仅在该筒状部41内部流动,故横向施加在热动元件21上的流体流引起的流体压小,可降低不均匀磨损。
另外,由于通过上述阀部分的流体必定流经热动元件21中的温度感应部,故可可靠地混合流体,可感知所需要的温度,因此,不存在温度波动等缺陷,可以所需要的状态进行伴随流体温度的控制。另外,由于可由筒状部41控制流体的流动,故不需要所述现有装置中控制流体流动的控制板,这一点也可减少部件数量。
由于不仅热动元件21的结构简单,其结构部件数量少,而且通过焊接等将构成第一阀体的凸缘状部件36直接一体性地设置在该热动元件21上,故可确保各部分的加工精度,且可降低部件数量,提高组装性能和加工性能,降低成本。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当然可适当对各部分的形状、结构等变形或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以将恒温器10组装在发动机冷却水回路中发动机1的入口部1b侧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当然,组装在发动机1的出口部1c侧时也可得到同等的作用效果。此时流体(冷却水)的流动相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热动元件21的情况,该热动元件21具有下述结构,在大致同一直径尺寸的壳体31上组装蜡32、密封部件35和导向部件34,并通过焊接将作为在壳体开口部卡止它们的卡止部件的凸缘状部件36固定在该壳体31上。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同等结构的热动元件等的动作体即可应用。例如也可以将构成第一阀体22的凸缘状部件36一体形成于壳体31侧。这种情况下,只要另外设置用于卡止组装在壳体31内的部件的卡止部件即可。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恒温器,由于由恒温器的装置框架和热动元件的凸缘状部件形成开闭第一流体流路(主通路侧)的阀,将凸缘状部件构成为第一阀体,故装置整体的结构简单,可实现结构部件数量的大幅度消减,提高组装性能和加工性能,可大幅度降低装置的成本。
在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将设于热动元件的开口端的凸缘状部件用作第一阀体,故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压入等固定在元件壳体外周部的第一阀体不同,可省略压入等作业,不需要用于压入的加工精度,也不需要适应压入的强度,由此可实现壳体等材料的薄壁化。
根据本发明,由于由恒温器的装置框架和热动元件形成开闭第二流体流路(旁通通路侧)的阀,将热动元件的一端部构成为第二阀体,故装置整体的结构简单,可实现结构部件数量的大幅度消减,提高组装性能和加工性能,可大幅度降低装置的成本。
在此,根据本发明,由于由一体设于装置框架上的筒状部构成开闭第二流体流路(旁通通路侧)的阀,将该筒状部的前端侧与旁通通路连接,使来自第二流体流路的流体仅在该筒状部内部流入(或流出),故横向施加于动作体的流体流形成的流体压小,可降低不均匀磨损,可确保各部分动作上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上述阀部分的流体必定通过温度感应部而流动,故流体被可靠地混合,可感知所需要的温度,因此不存在温度波动等缺陷,可以所需要的状态进行伴随流体温度的控制。由于可由筒状部控制流体的流动,故不需要目前为搅拌混合流体所用的控制板,这一点也可消减部件数量,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由于不仅热动元件自身的结构简单,其结构部件数量少,而且通过一体设置或焊接等将第一阀体直接设置在该热动元件的壳体上,故可确保各部分的加工精度,且可降低部件数量,提高组装性能和加工性能,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恒温器,其包括开闭第一流体流路的第一阀体和开闭第二流体流路的第二阀体,使这些阀体与基于流体的温度变化的动作体的动作联动而一体动作,从而打开第一流体流路和第二流体流路之一个并封闭另一个,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体具有壳体,该壳体在一端侧封入热膨胀体,并保持活塞使其可自另一端侧的开口自由进退动作,所述热膨胀体具有随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的性质,该壳体的设于另一端侧开口部分的外向凸缘部作为所述第一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一阀体的外向凸缘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动作体的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一阀体的外向凸缘部由一体性地设于所述动作体的壳体的一部分上的凸缘状部件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状部件焊接固定在壳体的一部分上。
5.一种恒温器,其包括开闭第一流体流路的第一阀体和开闭第二流体流路的第二阀体,使这些阀体与基于流体的温度变化的动作体的动作联动而一体动作,从而打开第一流体流路和第二流体流路之一个并封闭另一个,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体具有壳体,该壳体在一端侧封入热膨胀体,并保持活塞使其可自另一端侧的开口自由进退动作,所述热膨胀体具有随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的性质,滑动自如地保持构成所述动作体的壳体的一端部的筒状部设于恒温器的主体框架上,同时,在该筒状部的一部分上设有由所述壳体的一端侧部分开闭的开口部,该壳体的一端侧部分作为所述第二阀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面对构成所述第二流体流路的通路内,该筒状部内作为第二流体流路的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体的一端部是用于使该动作体根据流体的温度变化而动作的温度感应部。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体包括活塞,其在所述壳体内部沿轴线方向配置,内侧端面对所述热膨胀体内,外侧端自壳体的另一端侧开口向外侧突出,从而随所述热膨胀体的膨胀、收缩而进退动作;导向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另一端侧部分,保持所述活塞,并使其滑动自如;密封部件,其在所述壳体内配置在该导向部件的内侧端部分,将所述热膨胀体封入所述壳体内的另一端侧,所述壳体形成为大致呈有底筒状的中空容器,该中空容器具有用于嵌入所述导向部件的开口部,在与该开口部相反侧的端部形成具有球面形状的内周面的有底部分,所述导向部件在轴线上具有通孔,外周部按照所述壳体的内周形状树脂成形,同时,在所述壳体内部,在所述导向部件的内侧端和所述热膨胀体之间设置所述密封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是具有大致同一直径尺寸的有底筒状的中空容器,在该壳体内部,热膨胀体填充在其有底部分侧,同时,介由密封部件内侧端面对该热膨胀体的导向部件自该壳体开口部嵌入,该导向部件内装设置,且由一体性设置在该壳体的开口部的卡止部件定位。
全文摘要
一种恒温器,其可以所需最小限度的结构部件数量提高加工性能和组装性能,降低成本,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其包括开闭第一流体通路(3b)的第一阀体(22)和开闭第二流体通路(3d)的第二阀体(23),使这些阀体与基于流体的温度变化的动作体(21)的动作联动而一体动作,从而打开第一流体通路和第二流体通路之一个并封闭另一个。动作体具有壳体(31),该壳体在一端侧封入热膨胀体(32),并保持活塞(33)使其可自另一端侧的开口自由进退动作,该热膨胀体具有随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的性质,该壳体的设于另一端侧开口部分的外向凸缘部(36)作为第一阀体。
文档编号F16K31/00GK1697946SQ20048000032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4日
发明者井上富士夫 申请人:日本恒温装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