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2949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扭矩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扭矩限制器。
技术背景现有的扭矩限制器在日本特公昭63-30527号公报等公报中已有记 载,例如在钢铁压延机等中其起到了防止万向联轴器(UJ)等昂贵设备 (部件)过载而导致该昂贵设备发生故障的作用。扭矩限制器当在轴部 件及筒部件上承受着进行扭矩传递的规定范围内的负载时,通过供给液 压扩张用油而使油压通路膨胀,由于膨胀的油压通路导致筒部件内周面 的直径縮小,从而使内嵌在筒部件内周面上的轴部件的外周面挤压所述 筒部件的内周面而得到紧固,使轴部件与筒部件摩擦结合以传递扭矩。而且,当所述轴部件或筒部件上承受规定值以上的负载,筒部件的 内周面相对于轴部件的外周面发生相对旋转,相对于筒部件所述轴部件 的轴系位置发生变化时,从筒部件的油压通路内抽出液压扩张用油,使 筒部件的内周面不再挤压轴部件的外周面,解除了轴部件与筒部件的摩 擦结合,从而阻断了扭矩的传递。扭矩限制器的设计松脱扭矩(扭矩限 制器开始空转的扭矩)设定在通过连接扭矩限制器来防止破坏的所述设 备的疲劳强度(即使对设备施加107次程度之多的该大小的扭矩,也不会 破坏该设备的扭矩)与静态强度(即使对设备施加一次该大小的扭矩, 也会破坏该设备的强度)之间。这样,当在增大所传递的扭矩大小的同 时在所述轴部件或筒部件上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负载时,保护了与扭矩限 制器连接的昂贵设备,或者防止了人身伤害。然而,近年来,由于要求縮小配置空间等,所述设备(例如,万向 联轴器)有小型化的趋势,因而这些设备的静态强度有下降的趋势。图7是说明因所述设备的静态强度下降而产生的问题的图。另外,图7中,使用了万向联轴器(UJ)作为所述设备的示例。
如图7所示,当UJ小径化(小型化),UJ的静态强度下降时,图7 中以a所示的静态强度与松脱扭矩的设定值之差降低到图7中以b所示 的差。这里,松脱扭矩的值的偏差较大,当该偏差大于b时,有可能会 破坏UJ。因此,对松脱扭矩偏差较小的扭矩限制器的要求正在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3-305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松脱扭矩偏差较小的扭矩限制器。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扭矩限制器的特征在于,具备轴部件 和可旋转地外嵌在该轴部件上的筒部件,所述筒部件及所述轴部件中的 一个部件在内部具有油压通路,所述油压通路用于使所述一个部件的周 面挤压所述筒部件及所述轴部件中的另 一个部件的周面,在所述筒部件 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之间存在着牵引油。
本发明人通过实验发现,如以下详细说明的,作为存在于所述轴部 件的周面与传递动力时与所述轴部件的周面摩擦结合的筒部件的周面之 间的润滑油,如果使用CVT (无级变速器)等中所用的所谓牵引油而非 以往使用的透平油,则能够使松脱扭矩的偏差明显小于以往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 面之间存在着牵引油,所以能够使松脱扭矩的偏差明显小于以往的偏差。 因此,即使与扭矩限制器连接的设备的静态强度小,也能够可靠地防止 该设备的破坏。
而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及所述轴部件的 所述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周面具有在所述轴部件的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 用槽。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能进一步减小松脱扭矩的偏差。详细而言,根 据所述实施方式,因为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及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 中的至少一个周面具有在所述轴部件的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所 以在所述轴部件或所述筒部件上没有承受过大负载的通常的扭矩传递时,通过由封入所述油压通路中的液压扩张用油产生的、使所述一个部 件的周面挤压所述另一个部件的周面的表面压力,能够将所述轴部件与 所述筒部件之间存在的剩余(多余)的防烧伤用牵引油经由所述防油封 用槽的所述开口而排出到外部。因此,所述轴部件与所述筒部件之间存 在的防烧伤用牵引油不会使所述筒部件固紧所述轴部件的力削弱到规定 值(设计值)以上,因此可以防止松脱扭矩比规定值(设计值)低太多, 从而可将松脱扭矩大致保持为设计值。
而且,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将所述轴部件与所述筒部件之间存在的 剩余(多余)的防烧伤用牵引油经由所述油封止防止用槽的所述开口排 出到外部,另一方面能够使必要量的防烧伤用牵引油存在于轴部件与筒 部件之间。因此,即使是在扭矩限制器过载而轴部件相对于筒部件发生 相对旋转时,也能够可靠防止轴部件及筒部件发生烧伤。
而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油封用槽为螺旋形状。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所述防油封用槽为螺旋形状,因此可以简单地 进行加工。而且,不管圆周方向的哪个部分存在剩余的牵引油,都可以 将剩余的牵引油顺畅地排出到外部。
而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与所述防油封用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 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及所述轴部 件的所述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周面所描绘出的线至少在所述防油封用槽的 两端部是顺滑的。
另外,所述槽的延伸方向是指所述槽的深度最深的部位描绘出的轨 迹的曲线的延伸方向。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与所述防油封用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 形成有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及所述轴部件的所述 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周面所描绘出的线至少在所述防油封用槽的两端部是 顺滑的,因此在传递扭矩时,在所述槽的两端部,在所述槽和与该槽相 对的轴部件的周面或筒部件的周面沿着槽的两端部进入到该槽中的部分 之间,通过进入到这之间的所述防烧伤用牵引油也可以进行扭矩的传递。 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松脱扭矩的偏差。而且,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油封用槽 的、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及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周面 所描绘出的线至少在所述防油封用槽的两端部是顺滑的,因此在传递扭 矩时,即使对于施加到轴部件的周面与筒部件的周面上的非常高的表面 压力,也不会在所述槽的所述两端部及槽相对的轴部件的周面或筒部件 的周面上发生破损(磨损)及烧伤。
而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油封用槽 的、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及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周面 所描绘出的线在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整个轮廓上是顺滑的曲线。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截面上,所述槽所描绘出的线在所述槽 的整个轮廓上是顺滑的曲线,因此,例如与各领域中使用的普通的三角 形截面的槽不同,所述槽不存在弯折而能够增加槽的强度。因此,槽底 部分的周边几乎不会发生破损,能够延长扭矩限制器的寿命。而且,与 普通的三角形截面的槽相比,可以在使槽的深度变浅的同时增大槽的宽 度,因此能够增大将防烧伤用牵引油排出到外部的效果,同时在不增加 螺旋形状的槽的匝数的情况下就能够提高牵引油的扩散性,从而可提高 润滑性。
而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 所述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且具有大致相同的硬度。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 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且具有大致相同的硬度,所以能 够提高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 部分的耐久性。而且,由于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 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所以能够提高所述相互滑动接 触的部分的硬度,从而能够提高轴部件及筒部件的耐久性。而且,由于 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 有氮化物层,所以该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难以产生磨耗,难以现出新生 面。因此,能够增大可传递的扭矩,可以使松脱扭矩接近设计的松脱扭 矩。而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油封止防止用槽的表面具有所述氮 化物层,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具有大致相同 的硬度。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防油封用槽的表面具有所述氮化物层,因此可 以增大槽的扭曲强度,在槽和与槽相对的轴部件的周面或筒部件的周面 沿着槽的边缘部进入到槽中的部分之间,由于进入到这之间的牵引油的 存在,可以增大要传递的扭矩的分量。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可传递的 扭矩,可以使松脱扭矩进一步接近设计的松脱扭矩。
而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
所述周面的维氏硬度为600以上,所述氮化物层的层厚为2 lim以上且 3 ti m以下。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轴部件及筒部件的耐久性,从 而可进一步延长扭矩限制器的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扭矩限制器,因为在筒部件的周面与轴部件的周面之 间存在着牵引油,所以能够使松脱扭矩的偏差明显小于以往的偏差。因 此,即使与扭矩限制器连接的设备的静态强度小,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该 设备的破损。
而且,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筒部件的周面及轴部件的 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周面具有在轴部件的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因 此在通常的扭矩传递时,在将所述筒部件及轴部件中的一个部件的周面 挤压到所述筒部件及轴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的周面上的表面压力的作用 下,可以将所述轴部件与所述筒部件之间存在的剩余的防烧伤用牵引油 经由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所述开口而排出到外部。因此,不会出现所述防 烧伤用牵引油过多地滞留、密封在轴部件与筒部件之间,不会使所述筒 部件固紧所述轴部件的力减弱到规定值以上,因此可以防止松脱扭矩比 规定值低太多,可将松脱扭矩大致保持为设计值。因此,能够切实地进 行扭矩的传递。
而且,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能够使所述轴部件与所述 筒部件之间存在的剩余(多余)的防烧伤用牵引油经由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所述开口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能够使必要量的防烧伤用牵引油存在 于轴部件与筒部件之间,因此,即使是在扭矩限制器过载而轴部件相对 于筒部件发生相对旋转时,轴部件及筒部件也不会发生烧伤。
而且,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所述防油封用槽为螺旋形 状,因此可以简单地进行加工。而且,不管圆周方向的哪个部分存在剩 余的牵引油,都可以将剩余的牵引油顺畅地排出到外部。
而且,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在与所述槽的延伸方向垂 直的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及所述 轴部件的所述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周面所描绘出的线至少在所述防油封用 槽的两端部是顺滑的,因此在传递扭矩时,在所述槽的两端部,在所述 槽和与该槽相对的轴部件的周面或筒部件的周面沿着槽的两端部进入到 该槽中的部分之间,通过进入到这之间的防烧伤用牵引油也可以进行扭 矩的传递,可以进一步抑制松脱扭矩的偏差。
而且,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在与所述槽的延伸方向垂 直的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及所述 轴部件的所述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周面所描绘出的线至少在所述防油封用 槽的两端部是顺滑的,因此在传递扭矩时,即使对于施加到轴部件的周 面与筒部件的周面上的非常高的表面压力,也不会在所述槽的两端部及 与槽相对的轴部件的周面或筒部件的周面上发生破损(磨损)及烧伤。
而且,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 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且具有大致 相同的硬度,所以能够提高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 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的耐久性。而且,由于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 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所以能够 提高所述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的硬度,从而能够提高轴部件及筒部件的 耐久性。而且,由于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相 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所以该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难以产生 磨耗,难以现出新生面,因此,能够增大可传递的扭矩,可以使松脱扭 矩接近设计的松脱扭矩。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而能够充分理解本发明。附图只是用来 说明本发明的,并不限制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的轴向的截面图。
图2是与防油封用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松脱扭矩与将两端开口的螺旋状防油封用槽的螺距除以 轴部件的轴径(外径)所得的值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实验例。
图4是表示使用以往所用的透平油来作为轴部件的外周面及筒部件 的内周面的防烧伤用润滑油时, 一个实验例的扭矩限制器的松脱扭矩的 偏差的图。
图5是表示使用牵引油来作为轴部件的外周面及筒部件的内周面的 防烧伤用润滑油时, 一个实验例的扭矩限制器的松脱扭矩的偏差的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的轴向的截面图。 图7是说明因万向联轴器的静态强度下降而产生的问题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的轴向的截面图。 该扭矩限制器具有轴部件1、筒部件2、剪切块6、滚珠轴承17及 滚珠轴承18。
所述轴部件1具有主体部8,该主体部8具有作为周面的近圆筒 状的外周面20;以及卡止部9,该卡止部9的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形状, 并且其突出于主体部8的外表面。所述轴部件1的外周面20具有一条螺 旋形状的防油封用槽35。该螺旋形状的槽35在轴部件1与筒部件2摩擦 接合部分的轴向两侧开口。而且,所述螺旋形状的槽35的螺距为轴部件 1的轴径(外径)的1/10以上且1/5以下。
所述筒部件2由第一筒部件10及第二筒部件11构成。所述第一筒 部件10具有作为周面的近圆筒状的内周面21。该内周面21在传递动力时与轴部件1的外周面20摩擦结合。作为扭矩传递面的轴部件1的外周 面(也包括槽35的表面)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被实施处理温度为 400度以上且420度以下的低温氮化处理而得到硬化,包括轴部件1的外 周面20 (也包括槽35的表面)的表层部成为氮化物层,并且包括筒部件 2的内周面21的表层部成为氮化物层。这两个氮化物层的层厚均为2 ix m以上且3 um以下,这两个氮化物层的硬度大致相同,且这两个氮化 物层的维氏硬度Hv均为600 Hv以上。
在所述轴部件1的外周面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之间,填充着 作为防烧伤用润滑油的牵引油。该牵引油例如是环烷系合成油或环烷系 矿物油,所述环烷系合成油或环烷系矿物油具有环戊基、环己基、环 庚基等脂环族官能团;或者这些官能团的一部分为不饱和键的官能团; 或者所述官能团的一部分碳原子被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取代后的官 能团,进而使这些官能团交联而形成的官能团;或者具有使这些官能团 縮合而成的稠环的官能团;或者使用这些官能团形成的多环芳香族官能 团。而且,作为所述牵引油的其它示例,例如有分支型烷基苯或烷基萘, 或者含有苯基或环己基的聚有机硅氧烷。而且,作为所述牵引油的另外
示例,例如还有ci -烷基苯乙烯二聚物或a -烷基苯乙烯二聚物的氢化物, 而且还有用结构式F-(CF(CF3)CF20)n-C2F5表示的全氟聚醚或该全氟聚醚
的衍生物。
而且,也可以将这些牵引油与如下公知的润滑油相混合链烷烃系 矿物油、聚a-烯烃油等烃系合成油、二酯或多元醇酯等酯油、聚垸基乙 二醇油、烷基二苯基醚油、硅油、全氟垸基聚醚油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用性,也可以适量添加抗氧化剂、防锈剂、清净 分散剂、降凝剂、粘度指数提高剂、极压剂、耐磨耗添加剂、抗腐蚀剂、 消泡剂、金属减活剂、着色剂等添加剂。
并且,在这些牵引油中,优选压力粘度指数较大的牵引油。本用途 中,牵引油的压力粘度指数优选为18 GPa"(40'C )以上,更优选为25 GPa" (40°C)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2 GPa'1 (40°C)以上。这样的牵引油容易 在轴与套筒之间的接触表面压力下玻璃化,从而容易传递驱动力,而且,可以减少轴与套筒的直接接触,防止轴与套筒粘着,当油压室的油压降 低而成液状时,容易释放扭矩。
所述第二筒部件11具有与第一筒部件10的近圆筒状的外周面23抵 接的近圆筒状的内周面24。而且,所述第二筒部件11具有剪切块安装孔 30及环状的油压通路26,该油压通路26跨及第二筒部件11的内周面24 的轴向的近全长并在轴部件1的大致轴向上延伸。
所述剪切块6嵌入在剪切块安装孔30中。在所述剪切块6嵌入到剪 切块安装孔30中的状态下,剪切块6的一端部较第二筒部件11的外周 面更向径向的外方突出。而且,所述截面大致呈L字形状的卡止部9具 有径向延伸部和轴向延伸部,所述径向延伸部在大致径向上延伸,并且 在轴向上与第二筒部件ll的端面相对,所述轴向延伸部与所述径向延伸 部相连,并且其沿着第二筒部件ll的外周面在轴向上延伸。所述剪切块 6的所述一端部被卡止部9的轴向延伸部所卡止。
而且,所述剪切块6具有仅一端开口的管27。在剪切块6嵌入到剪 切块安装孔30中的状态下,该管27在轴部件1的大致径方向上延伸。 而且,在剪切块6嵌入到剪切块安装孔30中的状态下,管27的封闭侧 的一端部较第二筒部件ll的外周面更向径向的外方突出。而且,所述管 27的与封闭侧相反一侧的开口与油压通路26的一端连通。因而所述油压 通路26的剪切块6侧成为密封空间。
所述滚珠轴承17具有外嵌固定在轴部件1的外表面上的内轮40、 内嵌固定在第二筒部件11的内表面上的外轮41和配置在内轮40的轨道 面与外轮41的轨道面之间的滚珠42。而且,所述滚珠轴承18具有外嵌 固定在轴部件1的外表面上的内轮44、内嵌固定在第一筒部件10的内表 面上的外轮45和配置在内轮44的轨道面与外轮45的轨道面之间的滚珠 46。在轴部件1相对于筒部件2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滚珠轴承17及18 使轴部件1相对于筒部件2旋转自如地得到支持。
图2是与所述螺旋形状的槽3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图(与槽35 的底50所描绘出的轨迹垂直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在与所述槽3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槽35所描绘出的线在槽35的两端部是顺滑的。如图2所示,在与槽35的延伸方 向垂直的截面上,槽35的两端部(边缘)经过倒角加工(R加工),槽 35的两端部具有曲率半径R,为1.8 mm以上且2.2 mm以下的R形状(曲 面形状)。而且,所述槽35的两端部的粗糙度Ra设定为1.4 1.8。
而且,在与所述槽3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槽35的一端部与 形成有槽35的轴部件1的外周面20上的槽35的一端部侧的部分58顺 滑地相连,在所述截面上,轴部件l的外周面20所描绘出的线在包含槽 35的一端54的整个一端部区域是可微分的。而且,同样地,在所述截面 上,槽35的另一端部与形成有槽35的轴部件1的外周面20上的槽35 的另一端部侧的部分59顺滑地相连,在所述截面上,轴部件l的外周面 20所描绘出的线在包含槽35的另一端55的整个另一端部区域是可微分 的。
而且,在图2的截面上,槽35的轮廓具有圆弧状的形状,在该圆弧 状的形状上,中心点P较外周面20上的除槽35表面以外的部分更位于 径向的外方。在所述截面上,槽35所描绘出的线在槽35的整个轮廓上 是顺滑的曲线,在图2的截面上,槽35所描绘出的线是向槽35的深度 方向凸出且在槽35的整个轮廓区域可微分的曲线。所述槽35的圆弧状 轮廓的曲率半径R2设定为2mm以上且6mm以下。而且,槽35的宽度 w设定为槽35的圆弧状轮廓的曲率半径R2的1倍以上且2.6倍以下的长 度,并且槽的深度d设定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
在所述结构中,当轴部件1或筒部件2上承受了规定值以下的负载 (进行扭矩传递的范围内的负载)时,利用经由未图示的联轴器注入到 油压通路26后而被密封的液压扩张用油,缩小第一筒部件10的内周面 21的直径,从而使内周面21挤压轴部件1的外周面20,使轴部件1与 筒部件2摩擦结合以在轴部件1与筒部件2之间传递扭矩。
另一方面,当轴部件1或筒部件2上承受了规定值以上的负载(比 进行扭矩传递的范围大的负载),轴部件l的外周面20相对于第一筒部 件10的内周面发生滑动,导致轴部件1与筒部件2的轴系位置发生变化 时,卡止部9将剪切块6的所述一端部切断,使油压通路26内的液压扩张用油经由一端部被切断的剪切块6而排出到外部。这样,消除第一筒 部件10的内周面21对轴部件1的外周面20的挤压力,解除轴部件1与 筒部件2的摩擦结合,从而阻断扭矩的传递。这样,在轴部件1或筒部 件2上发生过载时,阻断扭矩的传递,保护了与扭矩限制器装置连结的 昂贵设备,或者防止了人身伤害。
本发明人发现,在现有的扭矩限制器中,轴部件及筒部件的防烧伤 用润滑油起到流体润滑的作用,使筒部件固紧轴部件的力减弱,即使是 比预定的松脱扭矩扭矩小的扭矩,筒部件也相对于轴部件发生相对旋转, 从而无法进行扭矩的传递,这种情况频繁出现。而且,本发明人发现, 只要在轴部件的外周面及筒部件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在轴部 件的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就可以将多余的防烧伤用润滑油经由 该防油封用槽的开口排出到外部,能够防止预料之外的润滑油过剩地滞 留、密封在轴部件与筒部件之间,从而能够获得所需的接触状态,松脱 扭矩的值不会低于所需的值(设计值)太多。
图3是表示松脱扭矩与将两端开口的螺旋形状防油封用槽的螺距除 以轴部件的轴径(外径)所得的值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实验例。
如图3所示,在螺距/轴径为1/4以上的区域,随着螺距/轴径的减少, 松脱扭矩单调增加。而且,在螺距/轴径为1/5以下的区域,松脱扭矩为 大致恒定的值(该值是期望(设计)的松脱扭矩值)。因而,如果形成两 端开口的螺旋状防油封用槽,则与在扭矩传递面不具有两端开口的槽的 扭矩限制器相比,就能够使松脱扭矩接近期望的松脱扭矩。而且,只要 将螺距/轴径设定为1/5以下,就可以使实际的松脱扭矩大致为期望(设 计值)的松脱扭矩。而且,螺距/轴径优选设定为1/10以上。如果螺距/ 轴径小于1/10,则轴部件1的外周面与第一筒部件10的内周面的接触面 积就会减少,该部分的表面压力就会上升,有时槽部也会产生磨损。
进而,本发明人对使用以往所用的透平油来作为轴部件的外周面及 筒部件的内周面的防烧伤用润滑油时的扭矩限制器的松脱扭矩的偏差进 行了研究,并且对使用牵引油来作为轴部件的外周面及筒部件的内周面 的防烧伤用润滑油时的扭矩限制器的松脱扭矩的偏差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是在扭矩限制器中的除轴部件的外周面及筒部件的内周面的防烧伤用 润滑油以外的结构要素全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且,研究是在不同 的多个温度下进行的。而且,研究是改变扭矩传递面即轴部件的外周面 及筒部件的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而在多个扭矩限制器中进行的。
图4是表示使用以往所用的透平油来作为轴部件的外周面及筒部件 的内周面的防烧伤用润滑油时, 一个实验例的扭矩限制器的松脱扭矩的 偏差的图。而且,图5是表示使用牵引油(这里,作为例子,使用用在 CVT (无级变速器)中的CVT油)来作为轴部件的外周面及筒部件的内 周面的防烧伤用润滑油时, 一个实验例的扭矩限制器的松脱扭矩的偏差 的图。另外,实验结果显示,与温度以及扭矩传递面即轴部件的外周面 及筒部件的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无关,全部显示出图4及图5所示的倾 向。
如图4所示,当使用透平油作为防烧伤用润滑油时,根据样品编号 3的扭矩限制器的实验结果和样品编号6的扭矩限制器的实验结果,松脱 扭矩的偏差的最大幅度的大小为300 (kgf,m)左右。另一方面,如图5 所示,当使用CVT油来作为防烧伤用润滑油时,松脱扭矩的偏差的最大 幅度为100 (kgf'm)以下。
因而,当使用CVT (无级变速器)等中所用的所谓牵引油而非以往 所用的透平油来作为在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存在的防 烧伤用润滑油时,能够使松脱扭矩的偏差明显小于以往的松脱扭矩的偏 差,即使与扭矩限制器连接的万向联轴器等昂贵设备的静态强度(即使 设备只承受一次该大小的扭矩也会使设备受损的强度)下降,也能够切 实地防止该昂贵设备受到破坏。
进而,本发明人对与防油封用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形状 与松脱扭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根据与防油封用槽的延伸方 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形状与松脱扭矩的大量实验结果发现,如果使槽的 两端的形状形成为曲率半径R,为1.8 mm以上且2.2 mm以下的R形状(曲 面形状),且使槽的整体轮廓形成为曲率半径R2为2 mm以上且6 mm的
圆弧形状,且使槽的宽度W为圆弧状槽的轮廓的曲率半径R2的l倍以上且2.6倍以下,且使槽的深度d为0.5 mm以上且1.5 mm以下,则不管螺 旋形状的槽的螺距如何,都能够增大松脱扭矩,可以使松脱扭矩大致为 期望(设计值)的松脱扭矩。而且,通过大量的实验例发现,只要将槽 的两端(边缘)的粗糙度Ra设定为1.4 1.8,则槽的两端就不会发生损 伤(磨损),且与该槽的两端相对的轴部件的外周面或筒部件的内周面的 部分不会发生磨耗或烧伤。
而且,本发明人发现,如果采用处理温度为400度以上且420度以 下的低温氮化处理来作为硬化处理,将扭矩传递面即轴部件的外周面与 筒部件的内周面这两者同程度硬化,则可以提高轴部件l的内周面20与 筒部件2的外周面21这两者的耐久性。
以往,本领域技术人员相信,在扭矩限制器中,如果使扭矩传递面 即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中的一个面的硬度大于轴部件的外 周面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中的另一个面的硬度,就可以抑制因在高表面压 力状态下轴部件相对于筒部件发生相对旋转而引起的磨损及烧伤,另一 方面,如果将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件的内周面这两者的硬度提高到相 同程度,就会在轴部件的外周面或筒部件的内周面上出现因高表面压力 状态下轴部件相对于筒部件发生相对旋转而引起的磨损、烧伤、磨耗, 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想到将扭矩传递面即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件 的内周面这两者同程度硬化。
然而,本发明人发现,即使在扭矩传递面即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 件的内周面中的一个面的硬度大于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中 的另一个面的硬度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如下所示的问题。详细而言,本 发明人发现,硬度较低的扭矩传递面容易产生磨耗,因而硬度较低的扭 矩传递面的耐久性较低,所以具有硬度较低的扭矩传递面的轴部件或筒 部件的寿命较短。而且发现,当筒部件的内周面的强度高于轴部件的外 周面的强度时,筒部件的内周面会失去柔软性,在传递扭矩时难以縮小 筒部件的内周面的直径,可传递的扭矩有时会变小。而且还发现,相反 地,当筒部件的内周面的强度低于轴部件的外周面的强度时,壁厚较薄 而强度较弱的筒部件的油压通路与内周面之间的部分容易受到损伤,导致筒部件的寿命变短。
而且,本发明人发现,特别是采用比通常的氮化处理的处理温度(560 度)低IOO度以上的处理温度(400度以上且420度以下)的低温氮化处 理来作为硬化处理,将扭矩传递面即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件的内周面 这两者同程度硬化且使表面硬度为600 Hv以上的硬度,就能够解决所述 耐久性的问题、所述筒部件的内周面的柔软性的问题以及筒部件的油压 通路与内周面之间的部分的损伤问题。而且发现,在通过处理温度为400 度以上且420度以下的低温氮化处理,将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件的内 周面这两者同程度硬化且使表面硬度为600 Hv以上的硬度时,与低温氮 化以外的硬化方法(例如,渗碳等)不同,不会发生因得到硬化的筒部 件内周面的形变引起的筒部件对轴部件的缓冲。
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因为轴部件l的外周面20具 有在轴部件1的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35,因此在轴部件1或第一 筒部件IO没有承受过大负载而进行通常的扭矩传递时,通过由封入到油 压通路26中的液压扩张用油产生的、第一筒部件10的内周面21挤压轴 部件1的外周面20的表面压力,可以将轴部件1与第一筒部件10之间 存在的剩余(多余)的防烧伤用润滑油经由防油封用槽35的开口而排出 到外部。因此,轴部件1与第一筒部件10之间存在的防烧伤用润滑油不 会过剩地滞留、密封在轴部件1的外周面20与第一筒部件10的内周面 21之间,从而不会使第一筒部件10固紧轴部件1的力减弱到规定值(设 计值)以上,因此可以防止松脱扭矩低于规定值低太多,可以使松脱扭 矩大致为设计值。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可以使必要量的防烧 伤用润滑油存在于轴部件1与第一筒部件IO之间,因此即使是在扭矩限 制器过载而轴部件1相对于第一筒部件10发生相对旋转时,轴部件1及 第一筒部件10也不会发生烧伤。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防油封用槽35为螺旋 形状,因此可以简单地进行加工。而且,不管圆周方向的哪个部分存在 剩余的润滑油,都可以将该剩余的润滑油顺畅地排出到外部。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在与所述槽35的延伸 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形成有槽35的轴部件1的外周面20所描绘出的线 在槽35的两端部是顺滑的,因此在传递扭矩时,在槽35的两端部,在 槽35和与该槽35相对的筒部件2的内周面21沿着槽35的两端54、 55 进入到该槽35中的部分之间,利用进入这之间的牵引油也可以进行扭矩 的传递。因此,能够增大松脱扭矩,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松脱扭矩的偏 差。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在与所述槽35的延 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形成有槽35的轴部件1的外周面20所描绘出的 线在槽35的两端部是顺滑的,因此在传递扭矩时,即使对于施加到轴 部件1的外周面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上的非常高的表面压力(50 100 MPa左右的表面压力),也不会在槽35的两端54、 55及与槽35相 对的第一筒部件10的内周面21上发生破损(磨损)及烧伤。
而且,根据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在与槽35的延伸方向 垂直的截面上,槽35所描绘出的线向槽35的深度方向凸出,且在槽35 的整个轮廓上是顺滑的曲线,因此,与例如通过切割机形成的在多种设 备中使用的普通的三角形截面的槽不同,槽35不存在弯折而能够增大槽 35的强度。因此,槽35的底部分的周边几乎不会发生破损,能够延长扭 矩限制器的寿命。而且,与普通的三角形截面的槽相比,可以在使槽35 的深度d (参照图2)变浅的同时,确保较大的槽宽w (参照图2),因此 能够增大将防烧伤用润滑油(牵引油)排出到外部的效果,同时在不增 加螺旋形状的槽35的匝数的情况下能够使润滑油(牵引油)得到扩散, 从而可提高润滑性。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因为在所述轴部件1 的外周面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之间涂布的抵接面的防烧伤用润滑 油是牵引油,所以当筒部件1的外周面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的接 触部的压力达到某一值以上的大小时,会使牵引油固化成玻璃状,因而 容易传递扭矩。因此,可以明显增大可传递的扭矩,并且可以使松脱扭 矩进一步接近规定值。而且,由于牵引油具有在规定压力下固化成玻璃状的性质,因此可以增大对因轴部件1与筒部件2直接接触和相对旋转 而引起的轴部件1及筒部件2的磨耗及烧伤的抑制效果。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将两端开口的螺旋状 防油封用槽35的螺距除以轴部件1的轴径(外径)所得的值为1/10以上 且1/5以下,因此可以使实际的松脱扭矩大致为期望(设计值)的松脱扭 矩,且可以防止槽的磨损。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轴部件1的外周面20 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所谓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 部件的内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是指由相互摩擦结合的轴部件的外 周面与筒部件的内周面构成的部分中的除槽以外的部分。在第一实施方 式中,仅轴部件1的外周面20具有槽36,因而所述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 相当于轴部件1的外周面20的除槽35以外的部分及筒部件2的内周面 21)具有氮化物层,并且,轴部件l的外周面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 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大致相同的硬度,因此可以提高轴部件1及筒 部件2的耐久性。而且,由于轴部件l的外周面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 21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所以能够提高轴部件1的外周面 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的硬度,同时,因为是通 过低温氮化处理形成的氮化物层,所以能够减小轴部件l的外周面20与 筒部件2的内周面21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的形变,能够增大可传递的扭 矩,可以使松脱扭矩接近所设计的松脱扭矩。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由于防油封用槽35具 有氮化物层,因此可以增大槽35的扭曲强度,在槽35和与槽35相对的 第一筒部件10的内周面21沿着槽35的边缘部进入到槽35中的部分之 间,由于进入到这之间的润滑油的存在而能够增大要传递的扭矩的分量。 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可传递的扭矩,可以使松脱扭矩进一步接近所设 计的松脱扭矩。
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所述外周面20及内周面 21的维氏硬度为600以上,所述氮化物层的厚度为2 um以上且3 um以 下,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轴部件1及筒部件2的耐久性,从而可进一步
19延长扭矩限制器的寿命。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中,在轴部件1的轴向两
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35形成在筒部件1的外周面20上,但本发明中, 也可以将在轴部件的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形成在与轴部件的外周 面相接触而进行扭矩传递的筒部件的内周面上。而且,也可以将在轴部 件的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形成在轴部件的外周面以及与该轴部件 的外周面接触而进行扭矩传递的筒部件的内周面这两方上。
而且,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中,筒部件2由第一筒部 件10和第二筒部件11构成,第一筒部件10具有与轴部件1的外周面20 相接触的内周面21,第二筒部件11具有封入液压扩张用油的油压通路 26,但本发明中,筒部件也可以是一体型的筒部件,该一体型的筒部件 具有与轴部件的外周面相接触的内周面和封入液压扩张用油的油压通 路。
而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中,在与槽35的延伸方向垂 直的截面上,槽35的轮廓具有圆弧形状,但本发明中,在与槽的延伸方 向垂直的截面上,槽的轮廓也可以是椭圆的一部分等除圆弧形状以外的 形状。在与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槽的轮廓也可以是任何曲线形 状,只要是向槽的深度方向凸出且在槽的整个轮廓上是顺滑的曲线形状 即可。
而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中,在轴部件1的轴向两侧 开口的螺旋形状的防油封用槽35形成在轴部件1的外周面20上,但本 发明中,也可以将在轴部件的轴向两侧开口并且大致在轴部件的轴向延 伸,且在周方向上每隔规定间隔设置的2个以上防油封用槽形成在进行 扭矩传递的轴部件的外周面与筒部件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
而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中,将两端开口的螺旋状防 油封用槽35的螺距除以轴部件1的轴径(外径)所得的值是1/10以上且 1/5以下,但本发明中,将两端开口的螺旋状防油封用槽的螺距除以轴部 件的轴径(外径)所得的值也可以是大于1/5的值或小于1/10的值。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中,对槽35的表面实施了氮化处理,但防油封用槽的表面也可以没有被氮化。
另外,作为牵引油,包括前述的物质,还包括公知的环烷系合成油、
环烷矿物油、硅油、氟油。作为其实例,包括以下所示的A "" A中的 ""所包围的物质以及以下所示的A "" A中的""所包围的物质的衍 生物。而且,还包括以下所示的A "" A中的""所包围的物质及这些 物质的衍生物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A "
双(ci-甲基苄基)甲苯氢化物、双(ci-甲基节基)二甲苯氢化物、双(ci -甲基苄基)乙苯氢化物、十氢萘、全氢蒽、聚环己基类、联环己烷、二环 己基甲烷、异丁烯低聚物氢化物、金刚烷类、2,4-二环己基-2-甲基戊烷、 垸基萘的氢化物、环烷系矿物油的氢化物、烷基苯类与甲醛的縮聚物的 氢化物、茚满二聚物的氢化物、cx-甲基苯乙烯的线状氢化二聚物、l-环 己基-l,3,3-三甲基六氢茚满、三环戊二烯氢化物、双十氢萘、1,2,3-三环 己基丙垸、a-甲基苯乙烯三聚物、苯乙烯聚合物氢化物、苯乙烯聚合物 氢化物衍生物、单垸基苯、二垸基苯、烷基茚满、烷基萘满、烷基茚、 烷基二氢萘、二苯基烷烃、苯基茚满、苯基萘满、苯基茚、苯基二氢萘、 烷基苯类(丙苯、乙基甲苯、三甲苯、丁苯、甲基异丙基苯、二乙苯、 二甲基乙苯、丙基甲苯)、饱和环状侧链垸基苯类(茚满、甲基茚满、萘 满)、芳香族烯烃(烯丙基苯、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乙基苯乙烯、 二乙烯苯、茚、甲基茚)、二环戊二烯、2,4-二苯基-2-甲基戊烯氢化物、 烷基苯、二环己基乙烷、二环己基丙垸、氢化稠环化合物(US3411369)、 具有1个以上饱和碳环的环烷(US3440894)、具有2个以上饱和碳环的 环垸(US3925217)、烷基环己烷、烷基二环戊二烯氢化物、卤化垸基萘、 主链上具有2个以上环己基的烃(日本特开昭57-172992) (二苄基甲苯、 l,l-(苄基二苯基)苯乙垸、单甲基取代l,l-(苄基苯基)苯乙烷、节基联苯、 苄基单乙基联苯、l,l-(乙基联苯)苯乙烷、甲基苄基联苯)、脂环烃、交联 环己垸衍生物、交联环庚烷衍生物(二环[3,2.1]辛烷、二环[3丄1]庚烷、 二环[2.2.1]庚垸、三环[5.2丄02.6]癸烷、环丙垸-<1-螺-2〉-降冰片烷、十 氢-l,4-亚甲基-奧、1,5-二甲基-6-环己酰氧基-二环[3.2.1]辛烷、2,2-二甲基-3-环己酰氧基甲基-二环[2.2.1]庚烷、3-羟基-2,6,6-三甲基-二环[3丄1]庚 垸、2,2-二甲基-3-环己基氧基羰基甲基-二环[2.2.1]庚烷、2,2-二甲基-3-(2-氰基-2-乙氧羰基-乙基)-二环[2.2.1]庚烷、2,2-二氯-3,3-二甲基降冰片烷、 4,8,8-三甲基-9-甲酰基-十氢-1,4-亚甲基-奧、4,8,8-三甲基-1,4-亚甲基-奧、 4,8,8-三甲基-9-环己酰氧基甲基-十氢-1,4-亚甲基-奧、4,8,8-三甲基-9-(2-氰基-2-乙氧羰基-乙基)-十氢-l,4-亚甲基-奧、8-或9-羟基-三环[5.2丄02.6]-癸烷、8-或9,3,4-三羟基-三环-[5.2丄02.6]-癸烷、3-或4-羟基甲基-三环 -[5.2丄02.6]-癸烷、3-或4,8-或9-二羟基甲基-三环[5.2丄02.6]-癸烷)、1-垸基环己基乙烯聚合物、l,l-二(十氢萘基)乙烷、l,l-二(十氢萘基)丙烷、 l,l-二(十氢萘基)丁垸、l,l-二(二环已基)乙烷、l,l-二(二环已基)丙垸、l,l-双十氢萘、1,2-双十氢萘、l-十氢萘基-4-环己基丁烷、1-(2-十氢萘基)-1-环己基乙垸、l-(l冲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2冲氢萘基)-l-(4-(叔丁基) 环己基)乙烷、l-(l冲氢萘萄-l-(4-(叔丁萄环己萄乙垸、1-二甲基十氢萘 基-l-环己基乙烷、环己基二羧酸二环己酯、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1,2-二(l-十氢萘基)丙垸、2,3-二(1冲氢萘基)丁垸、2-(l冲氢萘基)-3-(2冲氢 萘基)丁烷、2,3-二(2冲氢萘基)丁垸、2-甲基-1,2-二(1冲氢萘基)丙垸、1-(2-十氢萘基)-2-(l-十氢萘基)丙烷、l-(l冲氢萘基)-2-(2冲氢萘萄丙垸、1,2-二(2冲氢萘基)丙垸、2-甲基-1-(2冲氢萘基)-2-(1冲氢萘萄丙垸、2-甲基 -1-(1冲氢萘基)-2-(2冲氢萘萄丙垸、2-甲基-1,2-二(2冲氢萘基)丙烷、2-甲基-2,3-二(1冲氢萘基)丁烷、2-甲基-2-(2冲氢萘基)-3-(l冲氢萘基)丁 垸、2-甲基-2(l冲氢萘基)-3-(2冲氢萘基)丁烷、2-甲基-二(2冲氢萘基)丁 烷、2-甲基-1,2-二(环己基)丙垸、2-甲基-1,2-二(4-甲基环己基)丙垸、2-甲 基-2,3-二(4-甲基环己基)丁烷、2-甲基-l,2-二(4-乙基环己基)丙烷、l,l'-双 十氢萘、1,2'-双十氢萘、l,l-二(十氢萘基)乙垸、l,l-二(十氢萘基)丙烷、 l,l-二(十氢萘基)丁垸、l,l-二(二环己基)乙垸、l,l-二(二环己基)丙垸、 2,4,6-三环己基-2-甲基己烷、l-环己基-l-(二环己基)-乙垸、1-环己基-1-(2-环己基乙基)环己垸、l-环己基-l-(2,4-二环己基丁基)环己烷、l-(2-十氢萘 基)-l-环己基乙烷、l-(l冲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2冲氢萘基)-l-(4-(叔 丁基)环己基)乙烷、l-(l冲氢萘基)-l-(4-(叔丁基)环己萄乙烷、1-二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2,4-二环己基-2-甲基戊烯、l-环己基-l-二环己 基甲垸、l-环己基甲基环己基-l-环己基乙垸、二环己基-环己烷、1-甲基 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双-(l-环己基乙基)二甲基环己烷、双-(l-环己基 甲基)-甲基环己烷、具有苯基或环己基的聚有机硅氧烷、2,4-二环己基戊 垸、2-环己基-4-(3-乙基环己基)-戊烷、2-环己基-4-(4-乙基环己基)-戊烷、 2-环己基-4-(4-甲基环己基)-戊烷、2,4-二环己基己烷、3,5-二环己基庚烷、 l-(l-四氢萘基)-l-苯乙烷、l-(2-四氢萘萄-l-苯乙烷、l-(l-萘基)-l-苯乙烷、 l-(2-萘基)-l-苯乙烷、2-四氢萘基-2-苯基丙垸、l-四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 l-萘基-l-苯基甲烷、l-甲基-萘基-l-苯乙垸、l-四氢萘基-l-(4-叔丁基)苯乙 烷、l-(2冲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l冲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1-(2-十氢萘基)-l-(4-(叔丁基)环己基)乙烷、l-(l-十氢萘基)-l-OK叔丁基)环己 基)乙垸、l-二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 烷、2-十氢萘基-2-环己基丙垸、十氢萘基(卜"于"力U -l-环己基甲烷、 l,l-二四氢萘基乙烷、1,2-二四氢萘基-2-甲基丙烷、l-四氢萘基-l-苯乙烷、 l-萘基-l-苯乙烷、2-四氢萘基-2-苯丙垸、l-甲基萘基-l-苯乙垸、1-二甲基 萘基-l-苯乙烷、l冲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l-二(十氢萘基)乙垸、2-甲 基-l,2-二(十氢萘基)丙烷、1,2'-双十氢萘、2-十氢萘基-2-环己基丙垸、1-二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1,2-二四 氢萘基丙垸、l,l-二萘基乙垸、1,1-联萘、l-[l-(甲基-顺-十氢萘基)]-l画环 己基乙烷、l-[2-(甲基-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l-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垸、l-(2-顺冲氢萘萄-l-环己基乙烷、2-(l-顺冲氢萘萄-2-环己 基丙烷、2-(2-顺冲氢萘萄-2-环己基丙烷、氢化l,l-(苄基苯基)苯乙烷、 氢化l,l-((甲基苄基)苯基)苯乙烷、氢化l,l-(苄基苯基)(甲基苯基)乙垸、 氢化l,l-(苄基甲基苯基)苯乙垸、氢化苯乙基苄基苯、氢化苯乙基苄基甲 苯、l-环己基-l,4-二甲基十氢萘、1,3-二环己基-1-甲基环戊垸、1-乙基-1,3-二环己基-4-甲基环戊垸、1,3-二环己基-4,4-二甲基-1-异丙基环戊烷、4-乙基-l,3-二环己基-l-正丙基环戊烷、环己烷酸环己酯、四环 [6.2丄13.6.02.7]十二-4-基取代芳香烃、四环[6.2丄13.6.02.7]十二-5-基取代 芳香烃、日本特开昭62-4785记载的稠环化合物、交联化合物、由环己烯与烯烃构成的共聚物、由环己烯与烯烃构成的共聚物、四环[6,2丄13.6.02.7] 十二-4-基取代芳香烃氢化物、四环[6.2丄13.6.02.7]十二-5-基取代芳香烃 氢化物、1-(2-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l-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 l-(2-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l-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 l-二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2-(l冲氢萘基)-2-环己基丙烷、l-(2冲 氢萘基-l-(4-叔丁基)环己基)乙烷、l-(l冲氢萘基)-l-(4-(叔丁基)环己基乙 烷、2-(2-十氢萘基)-2-环己基丙院、2-(2-十氢萘基)-2-环己基丙垸、1-环己 基_1,4-二甲基十氢萘、1,2-二(甲基环己基)-2-甲基丙垸、2,3-二(甲基环己 基)-丁垸、1,3-二环己基-3-甲基丁垸、2,4-二环己基戊烷、2,4-二环己基-2-甲基戊垸、1,3-二环己基-l-甲基环戊烷、2,2'-双十氢萘、l,l-二(l-十氢萘 基)乙烷、1,1-二(2冲氢萘基)乙烷、l-(l冲氢萘基)-l-(2冲氢萘基)乙烷、 l,l-二(l-十氢萘基)丙垸、1,1-二(2-十氢萘基)丙烷、1-(1-十氢萘基)-1-(2-
十氢萘基)丙烷、l,l-二(l-十氢萘基)丁烷、1,1-二(2冲氢萘萄丁烷、l-(l-十氢萘基)-l-(2-十氢萘基)丁垸、1,2-二(1-十氢萘基)丙垸、1,2-二(2-十氢萘 基)丙烷、l-(2冲氢萘基)-2-(l冲氢萘基)丙烷、l-(l-十氢萘基)-2-(2-十氢 萘基)丙烷、2,3-二(1-十氢萘萄丁垸、2,3-二(2-十氢萘基)丁烷、2-(l-十氢 萘基)-3-(2冲氢萘基)丁垸、2-甲基-l,2-二(l-十氢萘基)丙烷、2-甲基-1,2-二(2冲氢萘基)丙烷、2-甲基-l-(l冲氢萘萄-2-(2冲氢萘基)丙烷、2-甲基 -1-(2-十氢萘基)-2-(1-十氢萘基)丙烷、2-甲基-2,3-二(l冲氢萘基)丁烷、2-甲基-2,3-二(2-十氢萘基)丁烷、2-甲基-2-(l冲氢萘基)-3-(2冲氢萘基)丁 垸、2-甲基-2-(2冲氢萘基)-3-(l冲氢萘基)丁烷、1,2-二(甲基环己基)-2-甲基丙烷、2,3-二(甲基环己基)-丁烷、1,3-二环己基-3-甲基丁垸、2,4-二 环己基戊烷、2,4-二环己基-2-甲基戊烷、1,3-二环己基-1-甲基环戊垸、三 环[5.2丄02.6]癸-3-基取代芳香烃、三环[5.2丄02.6]癸-4-基取代芳香烃、环 己垸酸烷基二醇酯、垸基二羧酸环己酯、l-环己基-l-(2-环己基乙基)环己 垸、l-环己基-l-(2-环己基乙基)甲基环己烷、l-环己基-l-(2,4-二环己基丁 基)环己烷、l-环己基-l-(2,4-二环己基丁基)甲基环己垸、1,3,5-三环己基-5-甲基己垸、1,3-二(甲基环己基)-5-环己基-5-甲基己烷、1,2-二(甲基环己 基)-2-甲基丙垸、2,3-二(甲基环己基)-丁烷、1,3-二环己基-3-甲基丁烷、2,4-二环己基戊垸、2,4-二环己基-2-甲基戊烷、1,3-二环己基-1-甲基环戊烷、
垸基苯氢化物、环己垸酸烷基醇酯、烷基羧酸环己酯、环烷系基油(1-(2-
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l-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l-(2-甲基十氢
萘基)-l-环己基乙烷、l-(l-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1-二甲基十氢萘
基-l-环己基乙烷、2-(2冲氢萘基)-2-环己基丙烷、2-(l-十氢萘基)-2-环己
基丙垸、l-环己基-l,4-二甲基十氢萘、1,2-二(甲基环己基)-2-甲基丙垸、
2,3-二(甲基环己基)-丁烷、1,3-二环己基-3-甲基丁烷、2,4-二环己基戊垸、
2,4-二环己基-2-甲基戊烷、1,3-二环己基-1-甲基环戊垸、联三环己烷、环
己基甲基十氢萘、l-二环己基-l-环己基乙烷、环烷系矿物油、烷基苯、
垸基萘、二乙基联苯、烷基联苯、苯基二甲苯基乙垸、苄基萘、二芳基
烷烃、双(l-甲基-l-环己基乙基)甲基十氢萘、双(甲基环己基甲基)十氢萘、
双[l-(甲基环己基)乙基]十氢萘、双[l-甲基-l-(甲基环己基)乙基]十氢萘、
双(甲基环己基甲基)甲基十氢萘、双[l-(甲基环己基)乙萄甲基十氢萘、双 [l-甲基-l-(甲基环己基乙基)甲基十氢萘、二环己基十氢萘、日本特开昭
62-256890记载的苯乙烯聚合物氢化物、环己烷酸三醇单酯、环己垸酸三
醇二酯、环己垸酸三醇三酯、l-(l-四氢萘基)-2-苯基丙烷、环己基烷基酸
环己基垸基酯、l-十氢萘基-2-环己基丙垸、l-十氢萘基-2-环己基-2-甲基
丙烷、l-环己基-2-十氢萘基丙烷、l-环己基-2-十氢萘基-2-甲基丙垸、1-
十氢萘基-2-环己基丁烷、2-十氢萘基-3-环己基丁烷、l-环己基-2-十氢萘
基丁烷、l-甲基十氢萘基-2-环己基-2-甲基丙垸、l-环己基-2-甲基十氢萘
基-2-甲基丙烷、l-十氢萘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l-环己基-l-(l冲氢萘基)
乙烷、l-环己基-l-(2冲氢萘基)乙烷、1,3-二环己基-3-甲基丁垸、2-甲基
-2,4-二环己基戊垸、异十二垸基环己垸、异十五垸基环己垸、1,2-二(二甲
基环己基)丙垸、2,3-二(甲基环己基)-2-甲基丁垸、1,2-二(甲基环己基)-2-
甲基丙烷、2,4-二环己基戊垸、环己基甲基十氢萘、l-(甲基十氢萘基)-l-
环己基乙浣、l-(二甲基十氢萘基)-l-环己基乙烷、2-十氢萘基-2-环己基丙
烷、环己基甲基全氢芴、l-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环己基甲基全氢苊、
1,1,2-三环己基乙垸、双十氢萘、1,3,5-三环己基-5-甲基己烷、2-(2-十氢萘
基)-2,4,6-三甲基壬垸、l,l-二(十氢萘基)乙垸、联三环己烷、1,1,3-三甲基-3-环己基六氢茚满、2-甲基-l,2-二(十氢萘基)丙烷、1-(二环[4.3.0]壬烷-7-基)-l-环己基乙垸、l-(二环[4.3.0]壬垸-8-基)-l-环己基乙烷、2-(二环[4.3.0] 壬烷-7-基)-2-环己基丙烷、2-(二环[4.3.0]壬烷-8-基)-2-环己基丙烷、2-(二 环[4.3.0]壬垸-7-基)-2-环己基丁烷、2-(二环[4.3.0]壬烷-8-基)-2-环己基丁 烷、l-(二环[4.3.0]壬烷-3-基)-l-环己基乙垸、1-(二环[4.3.0]壬烷-2-基]陽1-环己基乙垸、2-(二环[4.3.0]壬垸-2-基)-2-环己基丙垸、2-(二环[4.3.0]壬烷 -3-基)-2-环己基丙烷、2-(二环[4.3.0]壬垸-2-基)-2-环己基丁烷、2-(二环 [4.3.0]壬垸-3-基)-2-环己基丁垸、2-(二环[4.3.0]壬垸-2-基)-2-环己基丁烷、 l-(二环[4.3.0]壬烷-8-基)-l-(4-甲基环己基)乙烷、1-(二环[4.3.0]壬烷-7-基)_i_(4-甲基环己基)乙垸、2-(二环[4.3.0]壬烷-7-基)-2-(4-甲基环己基)丙 垸、2-(二环[4.3.0]壬垸-8-基)-2-(4-甲基环己基)丙烷、2-(二环[4.3.0]壬烷-7-基)_2_(4-甲基环己基)丁垸、2-(二环[4.3.0]壬垸-8-基)-2-(4-甲基环己基)丁 垸、l-(2-甲基二环[4.3.0]壬烷-7-基)-l-环己基乙烷、1-(3-甲基二环[4.3.0] 壬烷-7-基)-l-(4-甲基环己基)乙烷、l-(二环[4.3.0]壬烷-7-基)-l-(3-甲基环己 基)乙垸、l-(2,3,4-三甲基二环[4.3.0]壬烷-7-基)-l-(3,4-甲基环己基)乙烷、 l-(9-甲基二环[4.3.0]壬烷-7-基)-l-环己基乙烷、1-(二环[4.3.0]壬烷-7-基)-l-(4-丁基环己基)乙烷、1-(3 二环[4.3.0]壬烷-3-基)-l-(4-甲基环己基) 乙垸、l-(二环[4.3.0]壬烷-2-基)-l-(4-甲基环己基)乙烷、l-(二环[4.3.0]壬垸 -2-基)-1-(2-甲基环己基)乙垸、l-(二环[4.3.0]壬垸-3-基)-l-(2-甲基环己基) 乙烷、l-(二环[4.3.0]壬垸-2-基)-l-(二甲基环己基)乙烷、l-(二环[4.3.0]壬 垸_2-基)-1-(4-乙基环己基)乙烷、2-(二环[4.3.0]壬烷-2-基)-2-环己基丙烷、 U-二(环己基)丁基-十氢萘、1,3,5-三(环己基)己基冲氢萘、1,3,5,7-四(环 己基)辛基-十氢萘、1,3-二(环己基)丁基-单甲基十氢萘、1,3-二(环己萄二 甲基十氢萘、1,3,5-三(环己基)己基-单甲基十氢萘、1,3,5-三(环己萄己基-二甲基十氢萘、1,3,5,7-四(环己基)辛基-单甲基十氢萘、1,3,5,7-四(环己基) 辛基-二甲基十氢萘、1,3-二(甲基环己基)丁基冲氢萘、1,3,5-三(甲基环己 基)己基-十氢萘、1,3,5,7-四(甲基环己基)辛基冲氢萘、1,3-二(甲基环己基) 丁基-单甲基十氢萘、1,3-二(甲基环己基)丁基-二甲基十氢萘、1,3,5-三(甲 基环己萄己基-单甲基十氢萘、1,3,5-三(甲基环己萄己基-二甲基十氢萘、1,3,5,7-四(甲基环己基)辛基-单甲基十氢萘、1,3,5,7-四(甲基环己基)辛基-二甲基十氢萘、(1,3-二甲基-1,3-二环己基)丁基-十氢萘、(1,3,5-三甲基 -1,3,5-三环己基)己基-十氢萘、(1,3,5,7-四甲基-1,3,5,7-四环己基)辛基-十氢 萘、(1,3-二甲基-1,3-二环己基)丁基-单甲基十氢萘、(1,3-二甲基-1,3-二环 己基)丁基-二甲基十氢萘、(l,3,5-三甲基-l,3,5-三环己基)己基-单甲基十氢 萘、(1,3,5-三甲基-1,3,5-三环己基)己基-二甲基十氢萘、(1,3,5,7-四甲基 -1,3,5,7-四环己基)辛基-单甲基十氢萘、(1,3,5,7-四甲基-1,3,5,7-四环己基) 辛基-二甲基十氢萘、顺式-邻三环己基化合物、反式-邻三环己基化合物、 日本特开昭63-132849记载的全氢芴衍生物、螺[全氢化六氢茚满-l,l'-六 氢茚满]、螺[2'-烷基六氢茚满-l,l'-六氢茚满]、螺[3'-垸基六氢茚满-1,1'-六氢茚满]、螺[2',2'-二烷基六氢茚满-l,l'-六氢茚满]、螺[3',3'-二烷基六氢 茚满-1,1'-六氢茚满]、螺[2',2',3'-三垸基六氢茚满-1,1'-六氢茚满]、螺[2',3',3'-三垸基六氢茚满-l,r-六氢茚满]、螺[2',2',3',3'-四垸基六氢茚满-l,l'-六氢茚 满]、螺[2'-垸基六氢茚满-1,1'-(2-烷基六氢茚满)]、螺[2'-烷基六氢茚满 -1,1'-(2,2-二烷基六氢茚满)]、螺[2'-烷基六氢茚满-l,l'-(2,3-二垸基六氢茚 满)]、螺[2'-烷基六氢茚满-l,l'-(3,3-二烷基六氢茚满)]、螺[2'-烷基六氢茚 满-1,1'-(2,2,3-三烷基六氢茚满)]、螺[2'-烷基六氢茚满-l,l'-(2,3,3-三烷基六 氢茚满)]、螺[3'-烷基六氢茚满-1,1'-(2-烷基六氢茚满)]、螺[3'-烷基六氢茚 满-1,1'-(2,2-二垸基六氢茚满)]、螺[3'-垸基六氢茚满-l,l'-(2,3-二垸基六氢 茚满)]、螺[3'-烷基六氢茚满-l,l'-(3,3-二烷基六氢茚满)]、螺[2',3'-二烷基 六氢茚满-l,l'-(2,2-二烷基六氢茚满)]、螺[2',3'-二烷基六氢茚满-1,1'-(2,3-二烷基六氢茚满)]、螺[2',3'-二烷基六氢茚满-l,l'-(3,3-二烷基六氢茚满)]、 螺[2',2',3'-三垸基六氢茚满-1,1'-(2-烷基六氢茚满)]、螺[2',3',3'-三烷基六氢 茚满-1,1'-(3-烷基六氢茚满)]、螺[2',2'-二烷基六氢茚满-l,l'-(2,2-二烷基六 氢茚满)]、螺[2',2'-二烷基六氢茚满-l,l'-(3,3-二烷基六氢茚满)]、螺[3',3'-二烷基六氢茚满-l,l'-(3',3'-二垸基六氢茚满)]、螺[全氢六氢茚满-l,2'-六氢 茚满]、螺[l'-烷基六氢茚满-l,2'-六氢茚满]、螺[1',1'-二烷基六氢茚满-1,2'-
六氢茚满]、螺[r,r,3'-三烷基六氢茚满-i,2'-六氢茚满]、螺[i',i',3',3'-四烷
基六氢茚满-l,2'-六氢茚满]、螺[1'-垸基六氢茚满-1,2'-(2-烷基六氢茚满)]、螺[1 '-垸基六氢茚满-1 ,2'-(3-烷基六氢茚满)]、螺[1 '-院基六氢茚满-1 ,2'-(2,2-二烷基六氢茚满)]、螺[l'-烷基六氢茚满-l,2'-(2,3-二烷基六氢茚满)]、螺[l'-烷基六氢茚满-1,2'-(3,3-二烷基六氢茚满)]、螺[1'-烷基六氢茚满-1,2'-(2,2,3-三烷基六氢茚满)]、螺[l'-烷基六氢茚满-l,2'-(2,3,3-三垸基六氢茚满)]、螺 [3'-垸基六氢茚满-1,2'-(2-烷基六氢茚满)]、螺[3'-垸基六氢茚满-1,2'-(2,2-二烷基六氢茚满)]、螺[3'-烷基六氢茚满-l,2'-(2,3-二垸基六氢茚满)]、螺 [1',3'-二垸基六氢茚满-1,2'-(2-垸基六氢茚满)]、螺[l',3'-二烷基六氢茚满 -1,2'-(3-烷基六氢茚满)]、螺[l',3'-二烷基六氢茚满-l,2'-(2,2-二烷基六氢茚 满)]、螺[l',3'-二烷基六氢茚满-l,2'-(2,3-二烷基六氢茚满)]、螺[l',3'-二烷 基六氢茚满-l,2'-(2,2-二烷基六氢茚满)]、螺[l',3'-二烷基六氢茚满 -1,2'-(3,3-二垸基六氢茚满)]、螺[r,l',3'-三垸基六氢茚满-l,2'-(2-垸基六氢
茚满)]、螺[r,r,3'-三烷基六氢茚满-i,2'-(3-垸基六氢茚满)]、螺[2'-烷基六
氢茚满-l,2'-六氢茚满]、螺[3-烷基六氢茚满-l,2'-六氢茚满]、螺[2,3-二烷 基六氢茚满-l,2'-六氢茚满]、螺[2,2-二垸基六氢茚满-l,2'-六氢茚满]、螺 [3,3-二烷基六氢茚满-1,2'-六氢茚满]、螺[2-烷基六氢茚满-l,2'-(l',l'-二烷 基六氢茚满)]、螺[3-垸基六氢茚满-l,2'-(l',r-二烷基六氢茚满)]、螺[2,2,3-三烷基六氢茚满-l,2'-六氢茚满]、螺[2,3,3-三烷基六氢茚满-l,2'-六氢茚 满]、螺[2,2,3,3-四垸基六氢茚满-l,2'-六氢茚满]、螺[r,r-二烷基六氢茚满 -1,2'-(2,2-二垸基六氢茚满)]、螺[r,l'-二垸基六氢茚满-l,2'-(2,3-二烷基六
氢茚满)]、螺[r,r-二烷基六氢茚满-i,2'-(3,3-二垸基六氢茚满)]、螺[全氢
化六氢茚满-2,2'-六氢茚满]、螺[l-烷基六氢茚满-2,2'-六氢茚满]、螺[1,3-二烷基六氢茚满-2,2'-六氢茚满]、螺[1 , 1 -二烷基六氢茚满-2,2'-六氢茚满]、 螺[1'-垸基六氢茚满-2,2'-(1-烷基六氢茚满)]、螺[1'-烷基六氢茚满-2,2'-(1,1-二烷基六氢茚满)]、螺[l'-烷基六氢茚满-2,2'-(l,3-二垸基六氢茚满)]、螺[l'-烷基六氢茚满-2,2'-( 1,1 ,3-三垸基六氢茚满)]、螺[1 -烷基六氢茚满-2,2'-六氢 茚满]、螺[l,3-二烷基六氢茚满-2,2'-六氢茚满]、螺[l,l-二垸基六氢茚满 -2,2'-六氢茚满]、螺[l',3'-二烷基六氢茚满-2,2'-(l,l-二烷基六氢茚满)]、 l-(3-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烷、l-(4-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垸、l-(5-全氢 苊基)-l-环己基乙垸、2-(3-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烷、2-(4-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垸、2-(5-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烷、l-(甲基-3-全氢苊基)-l-环己基 乙烷、l-(甲基-4-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烷、l-(甲基-5-全氢苊基)-l-环己基 乙烷、2-(甲基-3-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烷、2-(甲基-4-全氢苊基)-2-环己基 丙垸、2-(甲基-5-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垸、l-(3-全氢苊基)-l-(甲基环己基) 乙烷、l-(4-全氢苊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5-全氢苊基)-l-(甲基环己 基)乙垸、2-(3-全氢苊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2-(4-全氢苊基)-2-(甲基环 己基)丙烷、2-(5-全氢苊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1 -(二甲基-3-全氢苊基)-1 -环己基乙烷、l-(二甲基-4-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烷、l-(二甲基-5-全氢苊 基)-l-环己基乙烷、2-(二甲基-3-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烷、2-(二甲基-4-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烷、2-(二甲基-5-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垸、l-(叔丁 基-3-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烷、l-(叔丁基-4-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烷、 l-(叔丁基-5-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烷、2-(叔丁基-3-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 垸、2-(叔丁基-4-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垸、2-(叔丁基-5-全氢苊基)-2-环己 基丙烷、l-(3-全氢苊基)-l-(乙基环己基)乙垸、l-(4-全氢苊基)-l-(乙基环 己基)乙垸、l-(5-全氢苊萄-l-(乙基环己基)乙垸、l-(3-全氢苊基)-l-(叔丁 基环己基)乙垸、l-(4-全氢苊基)-l-(叔丁基环己基)乙烷、l-(5-全氢苊 基)-l-(叔丁基环己基)乙垸、2-(3-全氢苊基)-2-(甲基环己基)丙垸、2-(4-全 氢苊基)-2-(甲基环己基)丙垸、2-(5-全氢苊基)-2-(甲基环己基)丙垸、1-(3-全氢苊基)-l-(异丙基环己基)乙烷、l-(4-全氢苊基)-l-(异丙基环己基)乙垸、
1- (5-全氢苊基)-l-(异丙基环己基)乙垸、l-(l-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垸、
2- (l-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烷、l-(甲基-l-全氢苊基)-l-环己基乙垸、2-(甲 基-l-全氢苊基)-2-环己基丙烷、l-(l-全氢苊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2-(1-全氢苊基)-2-(甲基环己基)丙垸、H甲基-l-全氢苊基)-l-(甲基环己基)乙 烷、2-(甲基-l-全氢苊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l-(二甲基-l-全氢苊 基)-l-(甲基环己基)乙垸、2-(甲基-l-全氢苊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l-(二 甲基-1 -全氢苊基)-1 -(甲基环己基)乙垸、2-(二甲基-1 -全氢苊基)-2-(甲基环 己基)丙垸、(l-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2-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3-全 氢芴基)-环己基甲垸、(4-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l-(l-全氢荷基)-l-环己 基乙垸、l-(2-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l-(3-全氢笏基)-l-环己基乙垸、l-(4-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2-(l-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垸、2-(2-全氢 芴基)-2-环己基丙烷、2-(3-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2-(4-全氢芴基)-2-环 己基丙烷、(甲基-l-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甲基-2-全氢芴基)-环己基甲 烷、(甲基-3-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甲基-4-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l-(甲 基-l-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l-(甲基-2-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l-(甲 基-2-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l-(甲基-3-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H甲 基-4-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2-(甲基-l-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2-(甲 基-2-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垸、2-(甲基-3-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2-(甲 基-4-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l-全氢芴基)-(甲基环己萄甲垸、(2-全氢 芴基)-(甲基环己基)甲烷、1,3,3,3',3'-五甲基-双六氢茚满基甲烷、1-甲基 -3,3,3',3'-四乙基-双六氢茚满基甲垸、1,3-二甲基-3,3',3'-三乙基-双六氢茚 满基甲垸、1,3'-二甲基-3,3,3'-三乙基-双六氢茚满基甲烷、1,3,3'-三甲基 -3,3'-二乙基-双六氢茚满基甲烷、1,3,3,3'-四甲基-3'-乙基-双六氢茚满基甲 烷、1,3,3',3'-四甲基-3-乙基双六氢茚满基甲烷、1,3,3,3',3'-五甲基-双六氢 茚满基单甲基甲烷、l-甲基-3,3,3',3'-四乙基-双六氢茚满基单甲基甲烷、 1,3-二甲基-3,3',3'-三乙基-双六氢茚满基单甲基甲垸、1,3'-二甲基-3,3,3'-三乙基-双六氢茚满基单甲基甲烷、1,3,3'-三甲基-3,3'-二乙基-双六氢茚满 基单甲基甲烷、1,3,3,3'-四甲基-3'-乙基-双六氢茚满基单甲基甲烷、 1,3,3,3',3'-五甲基-双六氢茚满基二甲基甲垸、1,3,3',3'-四甲基-3-乙基-双六 氢茚满基二甲基甲烷、l-甲基-3,3,3',3'-四乙基-双六氢茚满基二甲基甲烷、 1,3-二甲基-3,3',3'-三乙基-双六氢茚满基二甲基甲垸、1,3'-二甲基-3,3,3'-三乙基-双六氢茚满基二甲基甲烷、1,3,3'-三甲基-3,3'-二乙基-双六氢茚满 基二甲基甲垸、1,3,3,3'-四甲基-3'-乙基-双六氢茚满基二甲基甲烷、 1,3,3',3'-四甲基-3-乙基-双六氢茚满基二甲基甲垸、2-环己基-l,l,4,4-四甲 基十氢萘、2-环己基-l,l,4,4-四乙基十氢萘、2-环己基-l,l,4,4-四丙基十氢 萘、2-环己基-l,l,4,4-四丁基十氢萘、2-环己基-l,l,4-三甲基-l-乙基十氢 萘、2-环己基-l,l,4-三甲基-l-丙基十氢萘、2-环己基-l,l,4-三乙基-l-甲基 十氢萘、2-环己基-l,l,4-三乙基-l-丙基十氢萘、2-环己基-1,1,4-三乙基-1-丁基十氢萘、2-环己基-l,4-二乙基-l,4-二丙基十氢萘、2-环己基-l,4-二乙
30基-l,4-二丁基十氢萘、2-环己基-l,l-二乙基-4,4-二甲基十氢萘、2-环己基 -1,1-二乙基-4,4-二丙基十氢萘、2-环己基-l,l-二乙基-4,4-二丁基十氢萘、 环己基取代正丁烷、甲基环己基取代正丁烷、二甲基环己基取代正丁烷、 乙基环己基取代正丁垸、垸基二羧酸二环己酯、烷基羧酸己酯、l-甲基-l-环己基乙烯聚合物、日本特开平1-197594记载的环戊二烯三聚物 六聚 物氢化物、环戊氧基硅烷、环己氧基硅烷、环庚氧基硅烷、双(2,3,5-三甲 基环己基)甲烷、双(3,4,6-三甲基环己基)甲烷、双(2,3,6-三甲基环己基)甲 烷、2,3,5-三甲基环己基-2',3',6'-三甲基环己基甲烷、2,3,5-三甲基环己基 -3',4',6'-三甲基环己基甲烷、2,3,6-三甲基环己基-3',4',6'-三甲基环己基甲 垸、l,l-二环己基环戊烷、l-环己基-l-(甲基环己基)-环戊烷、1-环己基 -l-(乙基环己基)-环戊烷、l-环己基-l-(丙基环己基)-环戊垸、1-环己基 -l-(丁基环己基)-环戊垸、l,l-二(甲基环己基)-环戊烷、l-(甲基环己
基)-l-(乙基环己基)-环戊烷、l,l-二(乙基环己基)-环戊烷、l,l-二环己基-(甲 基环戊烷)、l-环己基-l-(甲基环己基M甲基环戊烷)、l-环己基-l-(乙基环 己基)-(甲基环戊烷)、l-环己基-l-(甲基环己基H乙基环戊垸)、U-二(甲 基环己基)-(甲基环戊烷)、l,l-二环己基-(甲基乙基环戊烷)、1,1-二环己基 环己烷、l-环己基-l-(甲基环己基)环己垸、l-环己基-l-(乙基环己基)环己 烷、l-环己基-l-(丙基环己基)环己烷、l-环己基-l-(丁基环己基)环己烷、 l,l二(甲基环己基)环己烷、l-(甲基环己基)-l-(乙基环己基)环己垸、l,l-二(乙基环己基)环己烷、l,l-二环己基-(甲基环己烷)、l-环己基-l-(甲基环 己基)-(甲基环己垸)、l-环己基-l-(乙基环己基)-(甲基环己烷)、1-环己基
-i-(甲基环己基H乙基环己垸)、U-二(甲基环己基M甲基环己垸)、i,i-
二环己基-(二甲基环己烷)、l,l-二环己基-(甲基乙基环己烷)、2,2-二环己 基-[2,2,l]二环庚烷、2-环己基-2-(甲基环己基)-[2,2,l]二环庚烷、2,2-二(甲 基环己基)-[2,2,l]二环庚垸、2,2-二环己基-1,7,7-三甲基-[2,2,1]二环庚烷、 8,8-二环己基[4,3,0]二环壬垸、2,2-二环己基-[2,2,2]二环辛烷、日本特开平 4-202142记载的芳烷基化苊氢化物、l-(二环〔2.2.2) -2-辛基)-1-(三甲基 环己基)-乙垸、l-(二环(2.2.2〕 -2-辛基)-1-(三甲基环己基)-甲烷、1- (3-甲基-二环(2.2.2〕 -2-辛基〕-l-(十氢萘基)-乙烷、1- (3-甲基-二环〔2.2.2〕-2-辛基)-l-(十氢萘基)-甲烷、(二环〔2.2.2〕 -2-辛萄-三甲基环己烷、(二 环(2.2.2〕 -2-辛基)-十氢萘、l,l画双(二环(2.2.2) -2-辛基)-甲垸、l,l-双(二 环〔2.2.2〕 -2-辛基)-乙烷、双(二环〔2.2.2〕 -2-辛基)、l-(2-甲基-二环(2.2.2〕 -2-辛基)-1-(二环(2.2.2〕 -2-辛基)-甲烷、l-(2-甲基-二环〔2.2.2〕 -2-辛 基)-1-(二环(2.2.2)-2-辛基)-乙垸、1-(2,3-二甲基-二环(2.2.2)-2-辛基)-1-(3-甲基-二环〔2.2.2〕 -2-辛基)-甲烷、l-(2,3-二甲基-二环〔2.2.2〕 -2-辛基)-1-(3-甲基-二环〔2.2.2〕 -2-辛基)-乙烷、2-(二环(3.2.1) -2-辛基)-二环(3.2.1〕 辛烷、3-(二环(3.2.1〕 -2-辛基)-二环〔3.2.1)辛烷、双(二环(3.2.1〕 -2-辛基)、双(二环〔3.2.1〕 -3-辛基)、双(4-甲基-二环(3.2.1〕 -2-辛基)、双 (4-甲基-二环(3.2.1) -3-辛基)、l-(2-甲基-二环(3.2.1〕 -2-辛基)-1-(二环
(3.2.1) -2-辛基)-甲烷、l-(2-甲基-二环(3.2.1〕 -2-辛基)-1-(二环〔3.2.1〕 -2-辛基)-乙烷、2-(2-甲基二环〔3.2.1〕 -2-辛基)-二环(3.2.1〕辛烷、3-(2-甲基二环(3.2.1) -2-辛基)-二环(3.2.1〕辛垸、2-(4-甲基二环(3.2.1〕 -2-辛基)-二环(3.2.1)辛烷、2-(4-甲基二环(3.2.1〕 -3-辛基)-二环(3.2.1) 辛烷、3_(4-甲基二环(3.2.1) -2-辛基)-二环(3.2.1)辛烷、3-(4-甲基二环
(3.2.1〕 -3-辛基)-二环(3.2.1〕辛垸、2-(4-甲基二环(3.2.1) -2-辛基)-(2-甲基二环(3.2.1)辛烷)、2-(4-甲基二环(3.2.1) -3-辛基)-(2-甲基二环(3.2.1) 辛垸)、3-(4-甲基二环〔3.2.1〕 -2-辛基)-(2-甲基二环〔3.2.1〕辛烷)、3-(4-甲基二环〔3.2.1〕 -3-辛基)-(2-甲基二环(3.2,1)辛烷)、2-(二环(3.2.1) 曙2-辛基)-二环〔2.2.1〕庚烷、2-(2-甲基-二环(3.2.1〕 -3-辛基)-(2,3-二甲 基二环(2.2.1)庚垸)、2-(2-甲基-二环(3.2.1) -4-辛基)-(2,3-二甲基二环
〔2.2.1〕庚烷)、2-(2-甲基-二环〔3.2.1) -3-辛基)-(2-甲基二环(2.2.1〕庚 垸)、2-(2-甲基-二环〔3.2.1〕 -4-辛基)-(2-甲基二环〔2.2.1)庚烷)、2-(2-甲基-二环〔3.2.1〕 -3-辛基><3-甲基二环(2.2.1〕庚烷)、2-(2-甲基-二环
(3.2.1) -4-辛基)-(3-甲基二环(2.2.1〕庚垸)、l-(2-甲基-二环〔3.2.1) -3-辛基)-l-(2-甲基二环〔2.2.1〕 -2-庚基)甲垸、l-(2-甲基-二环〔3.2.1) -4-辛基)-l-(2-甲基二环〔2.2.1〕 -2-庚基)甲垸、l画(2曙甲基-二环〔3.2.1) -3-辛基)-l-(2-甲基二环(2.2.1〕 -2-庚基)乙垸、l-(2-甲基-二环〔3.2.1) -4-辛基)-l-(2-甲基二环(2.2.1〕 -2-庚基)乙烷、l-(2-甲基-二环〔3.2.1) -3-辛基)-l-(2-甲基二环(2.2.1) -3-庚基)甲烷、l-(2-甲基-二环〔3.2.1) -4-辛基)-l-(2-甲基二环(2.2.1〕 -3-庚基)甲烷、l-(2-甲基-二环(3.2.1) -3-辛基)-l-(2-甲基二环(2.2.1〕 -3-庚基)乙烷、l-(2-甲基-二环(3.2.1) -4-辛基)-l-(2-甲基二环(2.2.1〕 -3-庚基)乙烷、l-(2-甲基-二环(3.2.1) -3-辛基)-l國(二环(2.2.1〕 -2-庚基)甲垸、l-(2-甲基-二环(3.2.1〕 -4-辛基)-1-(二 环(2.2.1〕 -2-庚基)甲垸、l-(2-甲基-二环〔3.2.1) -3-辛基)-1-(二环(2,2.1〕 -2-庚基)乙烷、l-(2-甲基-二环〔3.2.1〕 -4-辛基)-1-(二环(2.2.1) -2-庚基) 乙烷、l-(二环(3.2.1 〕 -2-辛基)-1-(二环〔2.2.1 〕-2-庚基)甲烷、l-(二环(3.2.1 〕 -3-辛基)-1-(二环(2.2.1) -2-庚基)甲垸、l-(二环(3.2.1) -2陽辛基)-1-(二环 (2.2.1) -2-庚基)乙垸、l-(二环(3.2.1〕 -3-辛基)-1-(二环(2.2.1〕 -2-庚基) 乙垸、松香酸甲酯、松香酸乙酯、松香酸丁酯、十氢-a-萘甲酸甲酯、十 氢-a-萘甲酸乙酯、十氢-a-萘甲酸丁酯、十氢-e-萘甲酸甲酯、十氢-P-萘甲酸乙酯、十氢-P-萘甲酸丁酯、环戊二烯低聚物氢化物、聚二甲基硅 氧烷、2,4-二环己基-2-甲基戊垸、2,4-二环己基-2-甲基己烷、2,4-二环己 基-4-甲基己垸、3,5-二环己基-3-甲基庚垸、2,4-二环己基-2-甲基庚烷、4,6-二环己基-4-甲基庚烷、(l-全氢芴基)-环己基甲垸、(2-全氢芴基)-环己基甲 烷、(3-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4-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l-(l-全氢芴 基)-l-环己基乙垸、l-(2-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l-(3-全氢芴基)-l-环己 基乙烷、l-(4-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2-(l-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 2-(2-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2-(3-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垸、2-(4-全氢 芴基)-2-环己基丙垸、(甲基-l-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甲基-2-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甲基-3-全氢芴基)-环己基甲垸、(甲基-4-全氢芴基)-环己基 甲垸、l-(甲基-l-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垸、l-(甲基-2-全氢芴基)-l-环己基
乙垸、l-(甲基-3-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l-(甲基-4-全氢芴基H-环己基 乙烷、2-(甲基-l-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2-(甲基-2-全氢芴基)-2-环己基 丙垸、2-(甲基-3-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2-(甲基-4-全氢芴基)-2-环己基 丙烷、1,2-二环己基乙烷、1,2-二环己基丙烷、2,3-二环己基丁烷、1,2-二 环己基-2-甲基丙垸、2,3-二环己基-2,3-二甲基丁垸、1,3-二甲基-1-环己基 -3-(2-环己基-2-甲基丙基)八氢茚满、1-环己基-3-(2-环己基乙基)八氢茚满、"甲基小环己基-3-(2-环己基乙基)八氢茚满、1,3-二甲基-1-环己基-3-(2-环己基乙基)八氢茚满、1 ,3-二甲基-1 -环己基-3-(2-环己基丙基)八氢茚满、 2,4,6-三环己基-2,4-二甲基庚烷、2,4,6-三环己基-2-甲基己烷、2,4,6-三环 己基-2,4,6-三甲基庚垸、l,l-二(乙酸环己基)环己垸、l,l-二(乙酸十氢萘基) 环己垸、l,l二(乙酸环己基甲基)环己烷、l,l二(乙酸环己基乙基)环己垸、 l,l-二(乙酸环己基环己基)环己垸、l,l-二(乙酸环己基氧基环己基)环己 垸、1,1-二(乙酸四氢-卩比喃-2-甲基)环己烷、l-(乙酸环己基)-l-(乙酸十氢萘 基)环己垸、l-(乙酸环己基)-l-(乙酸环己基甲基)环己烷、l-(乙酸环己 基)-l-(乙酸环己基乙基)环己垸、l-(乙酸环己基)-l-(乙酸环己基环己基)环 己烷、l-(乙酸环己基)-l-(乙酸环己基氧基环己基)环己烷、l-(乙酸环己 基)-l-(乙酸四氢-吡喃-2-甲基)环己烷、l-(乙酸十氢萘基)-l-(乙酸环己基甲 基)环己垸、l-(乙酸十氢萘基)-l-(乙酸环己基乙基)环己烷、l-(乙酸十氢萘 基)-l-(乙酸环己基环己基)环己烷、l-(乙酸十氢萘基)-l-(乙酸环己基氧基 环己基)环己烷、l-(乙酸十氢萘萄-l-(乙酸四氢-吡喃-2-甲基)环己垸、l-(乙 酸环己基甲基)-l-(乙酸环己基乙基)环己烷、l-(乙酸环己基甲基)-l-(乙酸 环己基环己基)环己烷、l-(乙酸环己基甲基)-l-(乙酸环己基氧基环己基) 环己烷、1-(乙酸环己基甲基>1-(乙酸四氢-吡喃-2-甲基)环己烷、l-(乙酸 环己基乙基)-l-(乙酸环己基环己基)环己垸、l-(乙酸环己基乙基)-l-(乙酸 环己基氧基环己基)环己垸、l-(乙酸环己基乙基)-l-(乙酸四氢-吡喃-2-甲萄 环己垸、l-二(乙酸环己基环己基)-l-(乙酸环己基氧基环己基)环己垸、1-二(乙酸环己基环己基)-l-(乙酸四氢-卩比喃-2-甲基)环己垸、l-(乙酸环己基 乙基)-l-(乙酸四氢-吡喃-2-甲基)环己垸、1,2-二环己基丙垸、1,2-二环己基 -2-甲基丙垸、2,3-二环己基丁烷、2,3-二环己基-2-甲基丁烷、2,3-二环己 基-2,3-二甲基丁垸、1,3-二环己基丁烷、1,3-二环己基-3-甲基丁垸、2,4-二环己基戊烷、2,4-二环己基-2-甲基戊垸、2,4-二环己基-2,4-二甲基戊垸、 1,3-二环己基-2-甲基丁垸、2,4-二环己基-2,3-二甲基丁烷、2,4-二环己基 -2,3-二甲基戊垸、1,2-二环己基-2-乙基丙烷、2,3-二环己基-2-乙基丁烷、 2,3-二环己基-2,3-二乙基丁烷、1,3-二环己基-3-乙基丁烷、2,4-二环己基-2-乙基戊垸、2,4-二环己基-2,4-二乙基戊垸、1,3-二环己基-2-乙基丁垸、2,4-二环己基-2,3-二乙基丁垸、2,4-二环己基-2,3-二乙基戊垸、1,2-二环己基 -2-(正丙基)丙院、2,3-二环己基-2-(正丙基)丁垸、2,3-二环己基-2,3-二(正 丙基)丁烷、1,3-二环己基-3-(正丙基)丁烷、2,4-二环己基-2-(正丙基)戊烷、 2,4-二环己基-2,4-二(正丙基)戊烷、1,3-二环己基-2-(正丙基)丁烷、2,4-二 环己基-2,3-二(正丙基)丁垸、2,4-二环己基-2,3-二(正丙基)戊烷、1,2-二环 己基-2-(异丙基)丙垸、2,3-二环己基-2-(异丙基)丁烷、2,3-二环己基-2,3-二(异丙基)丁垸、1,3-二环己基-3-(异丙基)丁烷、2,4-二环己基-2-(异丙基) 戊烷、2,4-二环己基-2,4-二(异丙基)戊垸、1,3-二环己基-2-(异丙基)丁烷、 2,4-二环己基-2,3-二(异丙基)丁垸、2,4-二环己基-2,3-二(异丙基)戊垸、1,2-二环己基-2-环己基丙烷、2,3-二环己基-2-环己基丁烷、2,3-二环己基-2,3-二环己基丁烷、1,3-二环己基-3-环己基丁烷、2,4-二环己基-2-环己基戊烷、 2,4-二环己基-2,4-二环己基戊垸、1,3-二环己基-2-环己基丁烷、2,4-二环己 基-2,3-二环己基丁垸、2,4-二环己基-2,3-二环己基戊烷、环己胺、环己酮、 2-甲基2,4-二苯基戊烷、2-甲基-4-环己基-2-苯基戊烷、2-甲基-2-环己基-4-苯基戊烷、2,4-二甲基-2,4,6-三苯基庚烷、2,4-二甲基-2-环己基-4,6-二苯 基庚垸、2,4-二甲基-4-环己基-2,6-二苯基庚烷、2,4-二甲基-6-环己基-2,4-二苯基庚垸、2,4-二甲基-4,6-二环己基-2-苯基庚垸、2,4-二甲基-2,6-二环 己基-4-苯基庚垸、2,4-二甲基-2,4-二环己基-6-苯基庚烷、日本特开平 11-310545记载的萜烯醚、l,l-二环己基甲烷、草酸二环己酯、碳酸二环 己酯、1,3,5-三环己基戊垸、挂-2-甲基-挂-3-甲基-桥-2-[(桥-3-甲基二环 [2.2.1]庚-挂-2-基)甲蜀二环[2.2.1]庚烷、桥-2-甲基-挂-3-甲基-挂-2-[(挂-3-甲基二环[2.2.1]庚-挂-2-基)甲基]二环[2.2.1]庚垸、桥-2-甲基-挂-3-甲基-挂 -2-[(桥-3-甲基二环[2.2.1]庚-桥-2-基)甲基]二环[2.2.1]庚烷、日本特开 2000-96072记载的降冰片烯衍生物、含苯基的聚有机硅氧烷、聚二甲基 硅氧院、二环[2.2.1]庚-2-烯、2-亚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2-甲基二环[2.2.1]庚-2-烯二聚物氢化物、2-亚甲基-3-甲基二环[2.2.1]庚烷二 聚物氢化物、3-亚甲基-2-甲基二环[2.2.1]庚垸二聚物氢化物、2,3-二甲基 二环[2.2.1]庚-2-烯二聚物氢化物、2-亚甲基-7-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 氢化物、3-亚甲基-7-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2,7-二甲基二环[2.2.1]庚-2-烯二聚物氢化物、2-亚甲基-5-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 物、3-亚甲基-5-甲基二环[2.2.1]庚垸二聚物氢化物、2,5-二甲基二环[2.2.1] 庚-2-烯二聚物氢化物、2-亚甲基-6-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3-亚甲基-6-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2,6-二甲基二环[2.2.1]庚-2-烯二聚物氢化物、2-亚甲基-l-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3-亚甲 基-l-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1,2-二甲基二环[2.2.1]庚-2-烯二 聚物氢化物、2-亚甲基-4-甲基二环[2.2.1]庚垸二聚物氢化物、3-亚甲基-4-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2,4-二甲基二环[2.2.1]庚-2-烯二聚物 氢化物、2-亚甲基-3,7-二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3-亚甲基-2,7-二甲基二环[2.2.1]庚垸二聚物氢化物、2,3,7-三甲基二环[2.2.1]庚-2-烯二聚 物氢化物、2-亚甲基-3,6-二甲基二环[2.2.1]庚烷二聚物氢化物、3-亚甲基 -2,6-二甲基二环[2.2.l]庚烷二聚物氢化物、2-亚甲基-3,3-二甲基二环[2.2.1] 庚垸二聚物氢化物、3-亚甲基-2,2-二甲基二环[2.2.1]庚垸二聚物氢化物、 2,3,6-三甲基二环[2.2.1]庚-2-烯二聚物氢化物、2-亚甲基-3-乙基二环[2.2.1] 庚垸二聚物氢化物、3-亚甲基-2-乙基二环[2.2.1]庚垸二聚物氢化物、2-甲 基-3-乙基二环[2.2.1]庚-2-烯二聚物氢化物、环己基环己烷、环戊基环己 烷、环庚基环己烷、环戊基环戊烷、环戊基环庚烷、环庚基环庚垸、日 本特开2001-40381记载的含环烷环的化合物、日本特开2001-55591记载 的含环垸环的化合物、环己基甲基硅氧院、挂-2-甲基-挂-3-甲基-桥-2-((桥 -3-甲基二环[2.2.1]庚-挂-2-基)甲基〕二环[2,2.1]庚烷、挂-2-甲基-挂-3-甲 基-桥-2-((桥-2-甲基二环[2.2.1廣-挂-3-基)甲基〕二环[2.2.1]庚垸、桥-2-甲基-挂-3-甲基-挂-2-((挂-3-甲基二环[2.2.1廣-挂-2-萄甲基〕二环[2.2.1] 庚垸、桥-2-甲基-挂-3-甲基-挂-2-〔(挂-2-甲基二环[2.2,l]庚-挂-3-基)甲基〕 二环[2.2.1]庚垸、桥-2-甲基-挂-3-甲基-挂-2-((桥-3-甲基二环[2.2.1]庚-桥 -2-基)甲基)二环[2.2.1]庚烷、桥-2-甲基-挂-3-甲基-挂-2-((桥-2-甲基二环 [2.2.1]庚-桥-3-基)甲基〕二环[2.2.1]庚烷、2-亚甲基-3-甲基二环[2.2.1]庚烷、 3-亚甲基-2-甲基二环[2.2.1]庚烷、2,3-二甲基二环[2.2.1]庚-2-烯、环戊二 烯三聚物、日本特开2001-335788记载的环戊二烯三聚物氢化物、日本特 开2001-342477记载的有机硅氧垸、环己烯聚合物、日本特开2002-128721记载的醚化合物、日本特开2002-294265记载的含降冰片烯的化合物、日 本特开2003-3182记载的二(环垸基)烷基苯、日本特开2003-129076记载 的含杂环的化合物、日本特开2004-10502记载的酯化合物、日本特开 2004-210840记载的硅油、6,6-二甲基-2-[[2,6,6-三甲基二环[3丄1]庚-3-基] 甲基]-二环[3丄l]庚烷、6,6-二甲基-2-[[2,6,6-三甲基二环[3.1.1]庚-2-基]甲 基]-二环[3丄l]庚垸、6,6-二甲基-2-[[二环[2.2.1]庚-2-基]甲基]-二环[3.1.1] 庚垸、2,2-二甲基-3-[[3,7,7-三甲基二环[4丄0]庚-4-萄甲基]-二环[2.2.1]庚 烷、2,2-二甲基-3-[[3,7,7-三甲基二环[4丄0]庚-3-基]甲基]-二环[2.2.1]庚烷、 2,2-二甲基-3-[[3,7,7-三甲基二环[4丄0廣-4-萄甲基]-二环[2.2.1廣烷、2,2-二甲基-3-[[3,7,7-三甲基二环[4丄0]庚-3-基]甲基]-二环[2.2.1]庚垸、6,6-二 甲基-2-[[3,7,7-三甲基二环[4.1.0]庚-4-基]甲基]-二环[3丄1 ]庚垸、6,6-二甲 基-2-[[3,7,7-三甲基二环[4丄0廣-3-蜀甲萄-二环[3丄1]庚垸、二-[3-甲基-二环[2.2.1]庚-2-基]甲基丙二酸酯、二-[3-甲基-二环-[2.2.1]庚-2-基]甲基丁 二酸酯、二-[3-甲基-二环-[2.2.1廣-2-萄甲基二甲基丙二酸酯、二-[3-甲基 -二环[2.2.1廣-2-基]甲基二乙基丙二酸酯、二-[二环[2.2.1]庚-2-基]甲基丙 二酸酯、二-[二环[2.2.1]庚-2-基]甲基丁二酸酯、二-[二环[2.2.1]庚-2-基] 甲基二甲基丙二酸酯、二-[二环[2.2.1]庚-2-基]甲基二乙基丙二酸酯、二 -[二环[2.2.1]庚-2-基]丙二酸酯、二-[二环[2.2.1]庚-2-基]丁二酸酯、二-[二 环[2.2.1]庚-2-基]二甲基丙二酸酯、二-[二环[2.2.1]庚_2-基]二乙基丙二酸 酯、二-l-[二环[2.2.2]辛-2-基]乙基丙二酸酯、二-1-[二环[2.2.2]辛-2-基]乙 基丁二酸酯、二-l-[二环[2.2.2]辛-2-基]乙基二甲基丙二酸酯、二-l-[二环 [2.2.2]辛-2-基]乙基二乙基丙二酸酯、二-[二环[2.2.2]辛-2-基]甲基丙二酸 酯、二[二环[2.2.2]辛-2-基]甲基丁二酸酯、二-[二环[2,2.2]辛-2-萄甲基二 甲基丙二酸酯、二-[二环[2.2.2]辛-2-基]甲基二乙基丙二酸酯、十氢萘、1,2-六氢茚满、全氢荧蒽、全氢偶氮环烷、环己基十氢萘、第一全氢环戊二 烯、亚甲基氢菲、二环己基烷烃、苯乙烯聚合物氢化物、苯乙烯-丙烯腈 共聚物氢化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氢化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 段共聚物氢化物、苯乙烯-异丁烯共聚物氢化物、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 共聚物氢化物、苯乙烯-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氢化物、苯乙烯-茚共聚物氢化物、香豆酮聚合物氢化物、香豆酮-茚共聚物氢化物、双(l-环己基乙基)十氢萘、双(l-甲基-l-环己基乙基)十氢萘、双(l-环己基乙基) 甲基十氢萘、双(l-甲基-l-环己基乙基)甲基十氢萘、三(l-环己基乙基)十 氢萘、双(环己基甲基)十氢萘、双(环己基甲基)甲基十氢萘、三(环己基甲
基)十氢萘、二环己基十氢萘、l-环己基乙基(环己基)十氢萘、(3-全氢芴 基)-(甲基环己基)甲垸、(4-全氢芴基)-(甲基环己基)甲垸、l-(l-全氢芴 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2-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3-全氢 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垸、l-(4-全氢芴基H-(甲基环己基)乙垸、2-(l-全 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2-(2-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两烷、2-(3-全氢芴萄-2-(甲基环己基)丙烷、2-(4-全氢芴萄-2-(甲基环己基)丙烷、(甲 基-l-全氢芴基)-(甲基环己基)甲烷、(甲基-2-全氢芴基)-(甲基环己基)甲烷、 (甲基-3-全氢芴基)-(甲基环己基)甲垸、(甲基-4-全氢芴基)-(甲基环己基) 甲垸、l-(甲基-l-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甲基-2-全氢芴 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甲基-3-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垸、l-(甲 基-4-全氢芴基)-1 -(甲基环己基)乙院、2-(甲基-1 -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 丙垸、2-(甲基-2-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垸、2-(甲基-3-全氢芴 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2-(甲基-4-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3-(二 环(3.2.1) -2-辛基)-三环〔5.2丄02,6〕癸烷、4-(二环〔3.2.1) -2-辛基)-三环(5.2丄02,6)癸烷、3陽(2-甲基二环〔3.2.1) -3-辛基)-三环〔5.2丄02,6〕 癸烷、3陽(2-甲基二环(3.2.1〕 -4-辛基)-三环(5.2丄02,6)癸烷、4-(2-甲基 二环(3.2.1〕 -3-辛基)-三环(5.2丄02,6)癸烷、4-(2-甲基二环(3.2.1) -4-辛基)-三环〔5.2.1.02,6)癸烷、l-(二环(3.2.1〕 -2-辛基)-1-(三环(5.2丄02,6〕 -3-癸基)甲烷、l-(二环(3.2.1) -2-辛基)-1-(三环〔5.2丄02,6)國4-癸基)甲 烷、l-(二环(3.2.1) -3-辛基)-1-(三环(5.2丄02,6) -3-癸基)甲烷、l-(二环 〔3.2.1〕 -3-辛基)-1-(三环(5.2丄02,6) -4-癸基)甲烷、l-(二环(3.2.1) -2-辛基)-l-(三环〔5.2丄02,6〕 -3-癸基)乙烷、l-(二环〔3.2.1〕 -2-辛基)-1-(三 环(5.2丄02,6) -4-癸基)乙烷、l-(二环(3.2.1) -3-辛基)-1-(三环(5.2丄02,6) 國3-癸基)乙烷、l-(二环(3.2.1〕 -3-辛基)-1-(三环〔5.2丄02,6) -4-癸基)乙 烷、2-(二环(3.3.0) -2-辛基)-二环(3.3.0)辛烷、3-(二环(3.3.0) -2-辛
38基)國二环〔3.3.0)辛烷、双(二环〔3.3.0) -2-辛基)、双(二环〔3.3.0)國3腸 辛基)、双(4-甲基-二环(3.3.0〕 -2-辛基)、双(4-甲基-二环〔3.3.0〕曙3-辛 基)、1-(2-甲基-二环〔3.3.0〕 -2-辛基)-1-(二环〔3.3.0〕 -2-辛基)-甲烷、1-(2-甲基-二环(3.3.0〕國2-辛基)-l-(二环(3.3.0)陽2-辛基)-乙烷、2-(2-甲基二 环(3.3.0〕 -2-辛基)-二环(3.3.0〕辛烷、3-(2-甲基二环(3.3,0〕 -2-辛基)-二环(3.3.0)辛烷、2-(4-甲基二环(3.3.0〕 -2-辛基)-二环(3.3.0〕辛烷、
2- (4-甲基二环(3.3.0〕 -3-辛基)-二环(3.3.0〕辛烷、3-(4-甲基二环〔3.3.0〕 -2-辛基)-二环(3.3.0〕辛烷、3-(4-甲基二环〔3.3.0) -3-辛基)-二环〔3.3.0〕 辛烷、2-(4-甲基二环〔3.3.0〕 -2-辛基)-(2-甲基二环〔3.3.0〕辛烷)、2-(4-甲基二环(3.3.0) -3-辛基)-(2-甲基二环(3.3.0〕辛烷)、3-(4-甲基二环(3.3.0) -2-辛基)-(2-甲基二环(3.3.0)辛垸)、3-(4陽甲基二环(3.3.0) -3-辛基)-(2-甲基二环(3.3.0〕辛烷)、2画(二环〔3.3.0〕 -2-辛基)-二环(3.2.1〕辛烷、
3- (二环(3.3.0〕 -2-辛基)-二环〔3.2.1〕辛烷、l-(2-甲基-二环〔3.3.0〕 -2-辛基)-l-(二环(3.2.1) -2-辛基)-甲烷、l-(2-甲基-二环(3.3.0) -2-辛基)-1-(二 环〔3.2.1〕 -2-辛基)-乙烷、2-(2-甲基二环〔3.3.0〕 -2-辛基)-二环〔3.2.1〕 辛垸、3-(2-甲基二环(3.3.0〕 -2-辛基)-二环(3.2.1〕辛烷、2-(4-甲基二环
〔3.3.0〕 -2-辛基)-二环(3.2.1〕辛烷、2-(4-甲基二环〔3.3.0) -3-辛基)-二环(3.2.1〕辛烷、3國(4國甲基二环〔3.3.0〕 -2-辛萄-二环(3.2.1〕辛烷、 3-(4-甲基二环〔3.3.0〕 -3-辛基)-二环(3.2.1〕辛烷、2-(4-甲基二环〔3.3.0〕 -2-辛基)-(2-甲基二环〔3.2.1〕辛垸)、2-(4-甲基二环(3.3.0〕 -3-辛基)-(2-甲基二环(3.2.1 〕辛垸)、3-(4-甲基二环(3.3.0) -2-辛基)-(2-甲基二环(3.2.1) 辛垸)、3-(4-甲基二环(3.3.0〕 -3-辛基)-(2-甲基二环〔3.2.1〕辛烷)、(1-全氢芴基)-(甲基环己基)甲烷、(2-全氢芴基)-(甲基环己萄甲垸、(3-全氢 芴基)-(甲基环己基)甲烷、(4-全氢芴基H甲基环己基)甲烷、l-(l-全氢芴 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2-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3-全氢 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垸、l-(4-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萄乙烷、2-(l-全 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2-(2-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2-(3-全氢芴萄-2-(甲基环己基)丙烷、2-(4-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甲 基-1 -全氢荷基H甲基环己基)甲垸、(甲基-2-全氢芴基H甲基环己基)甲烷、(甲基-3-全氢芴基H甲基环己基)甲烷、(甲基-4-全氢芴基)-(甲基环己基) 甲烷、l-(甲基-l-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甲基-2-全氢芴 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甲基-3-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l-(甲 基-4-全氢芴基)-1 -(甲基环己基)乙烷、2-(甲基-1 -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 丙烷、2-(甲基-2-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垸、2-(甲基-3-全氢芴 萄-2-(甲基环己基)丙烷、2-(甲基4-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日本 特开平1-230696记载的环戊二烯、二氢环戊二烯聚合物氢化物、(9-全氢 芴基)-环己基甲垸、l-(9-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2-(9-全氢芴基)-2-环己 基丙烷、(甲基-9-全氢芴萄-环己基甲垸、l-(甲基-9-全氢芴基)-l-环己基 乙烷、2-(甲基-9-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垸、(9-全氢芴基H甲基环己基)甲 垸、l-(9-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2-(9-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 丙垸、(甲基-9-全氢芴基M甲基环己基)甲垸、l-(甲基-9-全氢芴基)-l-(甲 基环己基)乙垸、2-(甲基-9-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二甲基-9-全 氢芴基H甲基环己基)甲垸、l-(二甲基-9-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 2-(二甲基-9-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2-(二环〔3.3.0〕 -2-辛基)-二 环〔2.2.1〕庚烷、2-(2-甲基-二环(3.3.0〕 -3-辛基)-(2,3-二甲基二环〔2.2.1〕 庚垸)、2-(2-甲基-二环(3.3.0〕 -4-辛基)-(2,3-二甲基二环〔2.2.1)庚烷)、 2-(2画甲基-二环(3.3.0) -3-辛基><2-甲基二环(2.2.1〕庚垸)、2-(2-甲基-二环〔3.3.0〕 -4-辛基)-(2-甲基二环〔2.2.1〕庚烷)、2國(2-甲基-二环〔3.3.0〕 -3-辛基)-(3-甲基二环(2,2.1〕庚烷)、2-(2-甲基-二环〔3.3.0〕 -4-辛基)-(3-甲基二环(2.2.1)庚垸)、l-(2-甲基-二环(3.3.0) -3-辛基)-1-(2-甲基二环 (2.2.1) -2-庚基)甲烷、l-(2-甲基-二环(3,3.0〕 -4-辛基)-1-(2-甲基二环 (2.2.1〕 -2-庚基)甲烷、l-(2國甲基-二环(3.3.0〕 -3-辛基)-1-(2-甲基二环 (2.2.1〕 -2-庚基)乙垸、l-(2-甲基-二环(3.3.0〕 -4-辛基)-1-(2-甲基二环 〔2.2.1〕 -2-庚基)乙烷、l-(2-甲基-二环(3.3.0) -3-辛基)-1-(2-甲基二环 (2.2.1〕 -3-庚基)甲烷、l-(2-甲基-二环(3.3.0) -4-辛基)-1-(2-甲基二环 〔2.2.1〕 -3-庚基)甲垸、l-(2-甲基-二环(3.3.0) -3-辛基)-1-(2-甲基二环 〔2.2.1〕 -3-庚基)乙烷、l-(2-甲基-二环〔3.3.0〕 -4-辛基)-1-(2-甲基二环 〔2.2.1) -3-庚基)乙烷、l-(2-甲基-二环(3.3.0) -3-辛基)-1-(二环(2.2.1)-2-庚基)甲烷、l-(2-甲基-二环(3.3.0〕國4-辛基)-l-(二环(2.2.1〕 -2-庚基) 甲垸、l-(2-甲基-二环(3.3.0) -3-辛基)-1-(二环(2.2.1〕 -2-庚基)乙烷、l-(2-甲基-二环(3.3.0〕 -4-辛基)-1-(二环〔2.2.1〕 -2-庚基)乙烷、l陽(二环〔3.3.0〕 -2-辛基)-1-(二环〔2.2.1) -2-庚基)甲烷、l-(二环〔3.3.0〕 -3-辛基)-1-(二环 〔2.2,1) -2-庚基)甲烷、l-(二环〔3.3.0〕 -2-辛基)-1-(二环(2.2.1〕 -2-庚基) 乙烷、l-(二环(33.0) -3-辛基)-1-(二环(2.2.1) -2-庚基)乙烷、(9-全氢药 基)-环己基甲烷、l-(9-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烷、2-(9-全氢芴基)-2-环己基 丙烷、(甲基-9-全氢芴基)-环己基甲烷、l-(甲基-9-全氢芴基)-l-环己基乙 垸、2-(甲基-9-全氢芴基)-2-环己基丙烷、(9-全氢芴基H甲基环己基)甲垸、 l-(9-全氢芴基)-l-(甲基环己基)乙烷、2-(9-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 (甲基-9-全氢芴基)-(甲基环己基)甲垸、l-(甲基-9-全氢芴基)-1 -(甲基环己 基)乙烷、2-(甲基-9-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二甲基-9-全氢芴 基)-(甲基环己萄甲烷、1-(二甲基-9-全氢芴基-1-(甲基环己萄乙烷、2-(二 甲基-9-全氢芴基)-2-(甲基环己基)丙烷、以结构式F-(CF(CF3)CF20)n-C2F5 表示的全氟聚醚 "A
而且,也可以使用将这些牵引油与链烷烃系矿物油、聚a-烯烃油等 烃系合成油、二酯或多元醇酯等酯油、聚垸基乙二醇油、烷基二苯基醚 油、硅油、全氟垸基聚醚油等公知的润滑油相混合而形成的牵引油。
进而,包含以下所示的B "" B中的""内的物质等添加物,为了 进一步提高实用性,也可以适量添加抗氧化剂、防锈剂、清净分散剂、 降凝剂、粘度指数提高剂、极压剂、耐磨耗添加剂、抗腐蚀剂、消泡剂、 金属减活剂、着色剂等添加剂。
B "
含磷的有机酸金属胺络合物、聚环己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二环己基 丙烯酸酯、聚-3,3,5-三甲基环己基丙烯酸酯、聚环己基乙基丙烯酸酯、聚 双环己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环己酯、聚甲基丙烯酸甲基环己酯、 聚甲基丙烯酸-3,3,5-三甲基环己酯、聚甲基丙烯酸环己基乙酯、聚甲基丙 烯酸双环己酯、烯基琥珀酸、日本特开平1-198692记载的环状单萜类化合物类、日本特开平1-198693记载的环状单萜类化合物类二聚物、膦(* 7夕7 二 衍生物、二硫代磷酸锌、降冰片垸二聚物、降冰片烯二聚 物、微粒、琥珀酰亚胺、琥珀酸酯、琥珀酰亚胺、琥珀酸酯、磷酸部分 酯油溶性胺、琥珀酰亚胺、环戊二烯系石油树脂、受阻酚化合物、烷基 化二苯胺化合物、硼系琥珀酰亚胺化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碱土金属 酚盐(7工冬一 卜)、碱土金属磺酸盐、酰亚胺化合物、及烷基二硫代磷酸 锌、磷酸苯酯、烷基苯基磷酸酯、苯基硫代磷酸酯、垸基苯基硫代磷酸 酯、磷酸酯、亚磷酸酯、顺式-十氢萘、环己烷、吡咯垸、哌啶、吗啉、 环戊二烯低聚物氢化物、聚异丁烯基琥珀酰亚胺、有机亚磷酸酯、钙酚 盐(7工t一卜)、乙氧基化胺、琥珀酰亚胺、长链羧酸伯酰胺、硫代磷酸 酯、硫代亚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锌、噻二唑衍生物、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噻二唑衍生物、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聚烷撑(硫)醚、聚垸撑硫醚、日本特 开2002-327189记载的磺胺系杂环化合物、日本特开2002-327189记载的 十五垸系杂环化合物 "B
另外,以上列举的牵引油中,更优选压力粘度指数较大的牵引油。 本用途中,优选牵引油的压力粘度指数为18GPa" (40°C)以上,更优选 为25GPa" (40°C)以上,进而优选为32 GPa" (40°C)以上。这样的牵 引油容易在轴与套筒之间的接触表面压力下玻璃化,从而容易传递驱动 力,而且,可以减少轴与套筒的直接接触,防止轴与套筒粘着,当油压 室的油压降低而成液状时,容易释放扭矩。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的轴向的截面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的不同之 处在于,将环状的油压通路126形成在轴部件101上,油压通路126向 径向扩张,由此轴部件101的外周面123与筒部件102的内周面124摩 擦接合。而且,将在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形成在筒部件102上, 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 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共同的结构、作用效果及变形例 省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具有轴部件101、筒部件102、剪切块 106、滚珠轴承117及滚珠轴承118。
所述轴部件101具有轴主体161和环状部件110,所述轴主体161 具有近圆筒状的外周面120。环状部件110的内周面121与轴主体161的 外周面120相嵌合,端面由螺栓145卡止并固定。环状部件110具有作 为周面的近圆筒状的外周面123。
所述筒部件102具有突出于所述筒部件102的外表面的卡止部109, 并且具有作为周面的内周面124。所述筒部件102的内周面124具有与所 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螺旋形状的防油封用槽135。该螺旋形状的槽135 在轴部件101与筒部件102的摩擦接合部分的轴向两侧开口。而且,所 述螺旋形状的槽135的螺距为轴部件101的轴径(外径)的1/10以上且 1/5以下。
所述筒部件102的近圆筒状的内周面124在传递扭矩时与轴部件101 (详细而言是环状部件110)的外周面123摩擦结合。在所述轴部件101 的外周面123与筒部件102的内周面124之间,涂布有与所述第一实施 方式同样的防烧伤用润滑油即牵引油或其混合物。
所述环状部件110具有剪切块安装孔130和油压通路126,所述油压 通路126跨及环状部件110的外周面123的轴向的规定长度并在轴部件 101的大致轴向上延伸。
所述剪切块106嵌入剪切块安装孔130中。在所述剪切块106嵌入 到剪切块安装孔130中的状态下,剪切块106的一端部较环状部件110 的端面更向轴向的外方突出。所述卡止部109沿着环状部件110的端面 在轴向上延伸。所述剪切块106的所述一端部被卡止部109所卡止。
所述剪切块106具有仅一端开口的管127。在剪切块106嵌入到剪 切块安装孔130中的状态下,该管127在轴部件101的大致轴向上延伸。 在所述剪切块106嵌入到剪切块安装孔130中的状态下,管127的封闭 侧的一端部较环状部件110的端面更向轴向的外方突出。而且,所述管 127的与封闭侧相反一侧的开口与油压通路126的一端连通。因而所述油 压通路126的剪切块106侧成为密封空间。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中,对扭矩传递面,即环状部件110的 外周面(也包括槽135的表面)123的表层部和筒部件102的内周面124 的表层部,实施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同样的低温氮化处理。 所述环状部件110的外周面(也包括槽135的表面)123的表层部和筒部 件102的内周面124的表层部成为氮化物层。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 器的氮化物层的层厚和硬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的氮化物层的 层厚和硬度相同。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的氮化物层发挥出了与第 一实施方式的扭矩限制器的氮化物层同样的作用效果。
所述滚珠轴承117具有外嵌固定在轴主体161外表面上的内轮、内 嵌固定在筒部件102内表面上的外轮和配置在内轮的轨道面与外轮的轨 道面之间的滚珠。而且,所述滚珠轴承118具有外嵌固定在环状部件110 外表面上的内轮、内嵌固定在筒部件102内表面上的外轮和配置在内轮 的轨道面与外轮的轨道面之间的滚珠。在轴部件101相对于筒部件102 发生相对旋转时,所述滚珠轴承117及118使轴部件101相对于筒部件 102旋转自如地得到支持。
在所述结构中,当轴部件101及筒部件102上承受了规定值以下的 负载(进行扭矩传递的范围内的负载)时,利用经由未图示的联轴器注 入到油压通路126后而被密封的液压扩张用油,扩大环状部件110的外 周面123的直径,从而使外周面123挤压筒部件102的内周面124,使轴 部件101与筒部件102摩擦结合以在轴部件101与筒部件102之间传递 扭矩。
另一方面,当轴部件101或筒部件102上承受了规定值以上的负载 (比进行扭矩传递的范围大的负载),轴部件101的外周面123相对于筒 部件102的内周面124发生滑动,导致轴部件101与筒部件102的轴系 位置发生变化时,卡止部109将剪切块106的一端部切断,将管127的 封闭侧的一端部破坏,使油压通路126内的液压扩张用油从该管127的 被破坏的一侧排出到外部。
这样,消除环状部件110的外周面123对筒部件102的内周面124 的挤压力,解除轴部件101与筒部件102的摩擦结合,从而阻断扭矩的
44传递。这样,在轴部件101或筒部件102上过载时,阻断扭矩的传递, 保护了与扭矩限制器装置连结的昂贵设备,或者防止了人身伤害。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明确其也 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这样的变更不应视为脱离了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变更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 求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该扭矩限制器具备轴部件和可旋转地外嵌在该轴部件上的筒部件,所述筒部件和所述轴部件之中的一个部件在内部具有油压通路,所述油压通路用于使所述一个部件的周面挤压所述筒部件和所述轴部件之中的另一个部件的周面,在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和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之间存在着牵引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部件的 所述周面和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之中的至少一个周面具有在所述轴部 件的轴向两侧开口的防油封用槽。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油封用 槽为螺旋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防油 封用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所述筒部 件的所述周面和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之中的至少一个周面所描绘出的 线至少在所述防油封用槽的两端部是顺滑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截面上, 形成有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和所述轴部件的所述 周面之中的至少一个周面所描绘出的线在所述防油封用槽的整个轮廓上 是顺滑的曲线。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部件的 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 且所述部分具有大致相同的硬度。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部件的 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相互滑动接触的部分具有氮化物层, 且所述部分具有大致相同的硬度。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油封用槽的表面具有所述氮化物层,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具有大致相同的硬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周面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周面的维氏硬度为600 以上,所述氮化物层的层厚为2 um以上且3 um以下。
全文摘要
该扭矩限制器具备轴部件(1)、筒部件(2)和牵引油。轴部件(1)具有外周面(20),另一方面,筒部件(2)具有在传达扭矩时与轴部件(1)的外周面(20)摩擦结合的内周面(21)。牵引油存在于轴部件(1)的外周面(20)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21)之间。
文档编号F16D1/091GK101410643SQ20078001136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0日
发明者大塚和茂, 永山彰英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