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967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机构,尤指一种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独立可控制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传动机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IM2521号的车辆用的变速箱构造,其揭示一主轴上设置有一滑块,该滑块的两侧设有一前进用齿轮及一加力用齿轮,于一连动轴上设置有一反向滑块,位于该反向滑块的一侧的该连动轴上设置有一倒退用伞形齿轮及一前进用伞形齿轮,且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设置有一最终轴,该最终轴是由轴传动,通过该最终轴位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以及该加力用齿轮及前进用齿轮亦位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而可使该变速箱的宽度方向变小,并且利用该连动轴的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啮合该最终轴的一传动伞形齿轮,而可使该变速箱达到小型化的目的。但是,该变速箱构造设置有该滑块,且该滑块必然会产生相互摩擦滑动,因而相对降低其功率的传输效率。另一传动机构,如美国专利第6387004号的“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ion",其揭示一连续可变传动组。该连续可变传动组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及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用以将一第一马达及一第二马达的动力传输至一传动轴。 然而,该连续可变传动组仅将该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的动力固定经由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传输至该传动轴。换言之,该连续可变传动组仅将该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设定为固定的两个动力输入端,且将该传动轴设定为固定的单一动力输出端。简言之,在传输动力上其仍有必要进一步选择提供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的传动机构,以符合不同的动力整合传输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含—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及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一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一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含二行星齿轮组,其相互连接;一能量输出端,其设置于该行星齿轮组;一控制端,其设置于该行星齿轮组;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行星齿轮组;及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所述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之一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二行星齿轮组之另一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所述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一第三旋转轴、一第四旋转轴、一第五旋转轴及一第六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 该第三旋转轴连接于该二行星齿轮组之间;该第四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五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六旋转轴连接于该二行星齿轮组之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高能量传输效率。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A、图IB是本发明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图2A、图2B是本发明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内部架构示意图。图3A、图;3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采用行星齿轮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至图观是本发明第三至二十七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由二行星齿轮组的组合示意图。主要组件标号说明1第一行星齿轮组 2第二行星齿轮组OP第一旋转轴AD第二旋转轴AE第三旋转轴CR第一旋转轴BD第二旋转轴BE第三旋转轴psl太阳齿轮 pssl太阳齿轮旋转轴ps2中央齿轮 pss2中央齿轮旋转轴ppl第一行星齿轮pp2第二行星齿轮pa行星臂旋转轴ns太阳齿轮nss太阳齿轮旋转轴nr环齿轮 nrs环齿轮旋转轴np行星齿轮na行星臂旋转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充分了解本发明,于下文将例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且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可应用于各种机械变速传动相关技术领域,例如海洋发电机、风力发电机或复合动力车辆的传动变速箱等,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应用范围。图IA及IB揭示本发明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图2A及2B揭示本发明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内部架构图。请参照图1A、1B、2A及2B所示,本发明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主要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一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机械连接至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请再参照图1A、1B、2A及2B所示,本发明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具有一能量输出端、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及一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IA及2A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该能量输出端及自由传输端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而该控制端及能量输入端对应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请再参照图IB及2B所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该能量输出端及能量输入端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而该控制端及自由传输端对应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请参照图2A所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具有一第一旋转轴0P、一第二旋转轴AD及一第三旋转轴AE。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为该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为该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三旋转轴AE连接至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相对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具有一第一旋转轴CR、一第二旋转轴BD及一第三旋转轴BE。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为该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 为该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三旋转轴BE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请参照图2B所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具有一第一旋转轴0P、一第二旋转轴AD及一第三旋转轴AE。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为该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为该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三旋转轴AE连接至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相对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具有一第一旋转轴CR、一第二旋转轴BD及一第三旋转轴BE。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为该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 为该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三旋转轴BE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请再参照图IA及2A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利用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控制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自由传输端〔第二旋转轴AD〕,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AD做为能量输入端或能量输出端。 当将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自由传输端AD切换做为能量输入端时,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自由传输端AD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能量输入端〔第二旋转轴BD〕共同输入能量。反的,当将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自由传输端AD切换做为能量输出端时,该第一行星齿轮组 1的自由传输端AD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共同输出能量。请再参照图IB及2B所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利用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控制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自由传输端〔第二旋转轴BD〕,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BD做为能量输入端或能量输出端。 当将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自由传输端BD切换做为能量输入端时,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自由传输端BD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入端〔第二旋转轴AD〕共同输入能量。反的,当将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自由传输端BD切换做为能量输出端时,该第二行星齿轮组 2的自由传输端BD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共同输出能量。图3A至;3B揭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采用行星齿轮组的内部结构图,其包含两种行星齿轮组的内部结构,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请参照图3A所示,该行星齿轮组包含一太阳齿轮psl、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一中央齿轮ps2、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至少一复式行星齿轮。该复式行星齿轮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PPl及一第二行星齿轮PP2。该第一行星齿轮ppl及第二行星齿轮PP2嚙合该太阳齿轮psl及中央齿轮ps2。当该行星臂旋转轴pa固定不动时,该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及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的旋转方向为相同方向,且其转速比值为正。 该行星齿轮组系属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请再参照图2A、2B及3A所示,该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行星臂旋转轴Pa可做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0P、第二旋转轴AD及第三旋转轴AE。或者,该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行星臂旋转轴pa可做为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第二旋转轴BD及第三旋转轴BE。请参照图:3B所示,该行星齿轮组包含一太阳齿轮ns、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一环齿轮nr、一环齿轮旋转轴nrs、至少一行星齿轮np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当该行星臂旋转轴na固定不动时,该太阳齿轮旋转轴nss及环齿轮旋转轴nrs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且其转速比值为负。该行星齿轮组系属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请再参照图2A、2B及所示,该太阳齿轮旋转轴nss、环齿轮旋转轴nrs及行星臂旋转轴na可做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0P、第二旋转轴AD及第三旋转轴AE ; 或者,该太阳齿轮旋转轴nss、环齿轮旋转轴nrs及行星臂旋转轴na可做为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第二旋转轴BD及第三旋转轴BE。请再参照图2A及2B所示,本发明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将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能量输入端〕的转速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控制端〕的转速比设定为单位比值,其关系式为, = 1
11CR其中IV及η。κ分别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的转速及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的转速。同时,本发明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将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的转速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三旋转轴BE的转速设定为单位比值,其关
系式为^" = 1 11BE其中nAD及nBE分别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的转速及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三旋转轴BE的转速。同时,本发明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将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的转速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三旋转轴AE的转速设定为单位比值,其关系式为,= 1 11AE其中nBD及nAE分别为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的转速及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三旋转轴AE的转速。图4至观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至第二十七较佳实施例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由二行星齿轮组的组合示意图,其包含二十五种传动组合的较佳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请参照图4至观所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至第二十七较佳实施例的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包含二行星齿轮组〔圆形虚线框,对照图3A及;3B所示〕, 其详细内部结构已揭示于图3A及;3B,于此不予赘述。请再参照图2A、2B及4所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A与pssl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Pa,二中央齿轮ps2A及ps2B的共同旋转轴为pss2,该二共同旋转轴pa与 pss2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5所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及ns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 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pa,一中央齿轮ps2及一环齿轮nr的共同旋转轴为nrs,该二共同旋转轴pa与nr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 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6所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 〔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pa,一中央齿轮ps2及一太阳齿轮ns的共同旋转轴为nss,该二共同旋转轴pa与ns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 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7所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ns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na,二环齿轮nrA及nrB的共同旋转轴为nrs,该二共同旋转轴na与nr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8所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nr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na,二太阳齿轮nsA及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该二共同旋转轴na与ns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9所示,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na,一环齿轮nrA及一太阳齿轮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B, 该二共同旋转轴na与ns s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0所示,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及一行星臂旋转轴p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太阳齿轮PslB的共同旋转轴为paA,二中央齿轮ps2A及ps2B的共同旋转轴为pss2,该二共同旋转轴paA与pss2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 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 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1所示,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A及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 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中央齿轮ps2A及一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pss2A,一行星臂及一太阳齿轮pslB 的共同旋转轴为psslB,该二共同旋转轴pss2A与pssl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 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2所示,本发明第i^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 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中央齿轮ps2及一环齿轮nr的共同旋转轴为 pss2,行星臂及太阳齿轮ns的共同旋转轴为nss,该二共同旋转轴pss2与ns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3所示,本发明第十二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及一行星臂旋转轴皿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环齿轮nr的共同旋转轴为pa,一中央齿轮ps2及一太阳齿轮ns的共同旋转轴为nss,该二共同旋转轴pa与ns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4所示,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psl及一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pssl, 一中央齿轮ps2及一环齿轮nr的共同旋转轴为nrs,该二共同旋转轴pssl与nr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5所示,本发明第十四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 〔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psl及一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pssl,一中央齿轮ps2及一太阳齿轮ns的共同旋转轴为nss,该二共同旋转轴pssl与ns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6所示,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pssl及ns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环齿轮nr的共同旋转轴为pa,一中央齿轮ps2及一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na,该二共同旋转轴pa与na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 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7所示,本发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太阳齿轮ns的共同旋转轴为pa,一中央齿轮ps2及一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na,该二共同旋转轴pa与na并可任意形成该第
1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8所示,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太阳齿轮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aA,二环齿轮nrA及nrB的共同旋转轴为nrs,该二共同旋转轴naA与nr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 〔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 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19所示,本发明第十八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环齿轮nrB的共同旋转轴为naA,一环齿轮nrA及一太阳齿轮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B,该二共同旋转轴naA与nss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 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20所示,本发明第十九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ns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环齿轮nrB的共同旋转轴为naA,一环齿轮nrA及一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naB,该二共同旋转轴naA与na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21所示,本发明第二十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nr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太阳齿轮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aA,一太阳齿轮nsA及一行星臂的共同旋转轴为naB,该二共同旋转轴naA与na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22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 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及一太阳齿轮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aA,一环齿轮nrA及一行星臂的共同
12旋转轴为naB,该二共同旋转轴naA与na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 AD〔第2图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 〔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23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PaA及p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pslA及pslB的共同旋转轴为pssl,二中央齿轮ps2A及ps2B的共同旋转轴为pss2,该二共同旋转轴pssl与pss2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 M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三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Pa及na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 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psl及ns的共同旋转轴为pssl,一中央齿轮ps2及一环齿轮 nr的共同旋转轴为nrs,该二共同旋转轴pssl与nr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25所示,本发明第二十四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naA及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nsA及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二环齿轮nrA及nrB的共同旋转轴为nrs,该二共同旋转轴nss与nr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 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沈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五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naA及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nsA及一环齿轮nr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A,一环齿轮nrA及一太阳齿轮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B,该二共同旋转轴nssA与nss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 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 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及27所示,本发明第二十六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nsA及一环齿轮nr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A,一行星臂及一太阳齿轮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B,该二共同旋转轴nssA与nss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第2B图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请再参照图2A、2B&^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七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0P〕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nsA及nsB的共同旋转轴为nss,一行星臂及一环齿轮nrB的共同旋转轴为nrsB,该二共同旋转轴nss与nrsB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 〔图2A的自由传输端或图2B的能量输入端〕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图2A 的能量输入端或图2B的自由传输端〕。前述较佳实施例仅举例说明本发明及其技术特征,该实施例的技术仍可适当进行各种实质等效修饰及/或替换方式予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以如下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及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
4.一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
7.—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二行星齿轮组,其相互连接;一能量输出端,其设置于该行星齿轮组;一控制端,其设置于该行星齿轮组;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行星齿轮组;及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之一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二行星齿轮组之另一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一第三旋转轴、一第四旋转轴、一第五旋转轴及一第六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 该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该第三旋转轴连接于该二行星齿轮组之间;该第四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五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六旋转轴连接于该二行星齿轮组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及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文档编号F16H1/28GK102537217SQ2010106197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1日
发明者光灼华, 林重琪, 蔡得民, 陈遵立, 黄冠雄 申请人:中山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