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39671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水阀体,是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能有效降低成本及解决异形阀体抽芯难,彻底杜绝各部件装配产生痕迹、间隙影响外观的问题。
背景技术
现有混水阀体都采用金属压铸或塑料注塑而成,由于内部有腔体,造成异形产品抽芯难、脱模难等问题。所以都是采用分成几部分加工然后组装而成的办法,劳动强度大, 加工工艺复杂;组装时无论是采用焊接还是螺纹配合,都会产生一定的痕迹或缝隙,影响外观,所以高端市场一直在寻求解决这一弊端的理想产品。同时全部采用金属材料成本相当高,表面还需要抛光、电镀,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不利于节能与环保,在全民注重环境保护的今天,此工艺迟早要被新技术所取代;全部用塑料代替强度又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及其制造方法,使它解决公知混水阀体生产技术的不足,在抗压强度和使用寿命基本与公知技术混水阀体相同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本发明为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改善加工工艺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将不锈钢或铜板材拉伸出混水腔体,用不锈钢管或铜管弯出进、出水管路,再将二者焊接,这样内部腔体及水管流道全部出来了。最后将产品放入注塑模具里包塑,使外形与理想产品一致,表面也不需要抛光及电镀,在改善工艺的同时也能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所述的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不锈钢板或铜板材下料、冲孔,用拉伸工艺成型出混水腔体,备用;②将不锈钢管或铜管材下料,折弯出进、出水管路,备用;③取步骤①和步骤②的半成品,将二者焊接出混水阀体内部腔体,备用;④最后将步骤③焊接好的内部腔体放入注塑模腔内包塑,表面不用抛光与电镀就能使之与理想要求相同。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混水阀体对照QB/T1334-2004进行检测,阀体抗压强度能完全达到标准要求。由于腔体材料为管材和板材,传统铸造工艺加工中产生的沙眼、 汽孔也将杜绝,防渗漏能力更强。在保持了公知技术、性能和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使售价进一步降低,外观也更优于按传统工艺加工的产品。由于表面是塑料不用抛光及电镀,更利于环保,符合国家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理念。本发明混水阀体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异形阀体及对外观要求严格的阀体制造中。


图1是内部腔体焊接完成的混水阀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内部腔体焊接完成的混水阀体剖视图;图3是焊接完成的混水阀体左视图;图4是包塑完成的混水阀体主视图;图 5是包塑完成的混水阀体剖视图。示意图中的零部件标号说明1混水阀腔体 2冷水进水管 3热水进水管4出水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对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制造方法做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对产品单一材质作了改进,为了内部强度及抗腐蚀性达到标准要求,内部材料用不锈钢或铜板材、管材 ’为了满足产品的安装、使用需求,表面用塑料包裹,使产品达到理想要求。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的制造方法,具体实施办法分为以下步骤①采用不锈钢或铜材料拉伸出混水阀腔体1,腔体上冲出进出水孔,备用;②将不锈钢或铜管材下料、弯曲成型,冷水进水管2,热水进水管3和出水管4,备用;③取步骤①和步骤②的半成品,将二者焊接出混水阀体内部腔体如图1、图2,备用;④最后将步骤③焊接好的内部腔体放入注塑模腔内包塑,使之与理想产品外形相同,如附图4。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与公知技术相比,成本降低了 2-3倍,生产效率提高了 3-4倍, 外观更优于传统产品,同时由于表面是塑料不用抛光及电镀,更利于环保。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生产的产品各项技术性能均与公知技术性能相同。本发明未详述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先用不锈钢或铜管弯出内部管路,再在表面包塑使之达到理想形状。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将不锈钢或铜板材下料、冲孔,用拉伸工艺成型出混水阀腔体,备用;②将不锈钢或铜管材下料,折弯出进、出水管路,备用;③取步骤①和步骤②的半成品,将二者焊接出混水阀体内部腔体,备用;④最后将步骤③焊接好的内部腔体放入注塑模腔内包塑,使之与理想产品外形相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包塑混水阀体及其制造方法,阀体内部用不锈钢或铜做出内部腔道,表面包塑使之与理想产品外形相同。所述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不锈钢板或铜板材下料、冲孔,用拉伸工艺成型出混水阀腔体,备用;②将不锈钢管或铜管材下料,折弯出进、出水管路,备用;③取步骤①和步骤②的半成品,将二者焊接出混水阀体内部腔体,备用;④最后将步骤③焊接好的内部腔体放入注塑模腔内包塑,表面不用抛光与电镀就能使之与理想要求相同。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解决公知技术的不足,在抗压强度与使用寿命与公知技术相同的前提下,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更利于环保。
文档编号F16K11/00GK102563164SQ20101061962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3日
发明者叶建科 申请人:叶建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