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曲轴皮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41182阅读:8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柴油机曲轴皮带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柴油机领域的曲轴皮带轮。
背景技术
柴油机曲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它的制造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当柴油机工 作时,曲轴在周期性变化的转矩作用下,各曲拐之间发生周期性相对扭转的现象即扭转振 动,当柴油机转矩的变化频率与曲轴扭转的自振频率相同或成倍数时,就会发生共振。共振 时扭转振幅加大,并导致传动机构磨损加剧,柴油机功率下降,甚至使曲轴断裂。为了消减 曲轴的扭转振动,柴油机多在扭转振幅最大的曲轴前端装置扭转减振器,目前经常用到的 减振器包括橡胶减振器、硅油减振器和金属簧片减振器,而硅油减振器因为外形尺寸小、振 动阻尼大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硅油的阻尼只有在某一最佳数值时减振器才能达到 最佳的工作状况,阻尼消耗的能量才最多,相应地减振效果才会最好,但硅油的阻尼容易受 温度影响而产生变化,特别是当温度升高时,阻尼减小、减振效果降低,扭转振动会使曲轴 及有关零部件过早损坏、影响内燃机安全可靠地运转、同时产生过大的振动和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对减振器进行冷却的柴油机曲 轴皮带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柴油机曲轴皮带轮,安装在柴油 机减振器上,包括皮带轮本体,所述皮带轮本体上设有冷却风驱动装置,所述皮带轮本体和 所述柴油机减振器之间设有供冷却风通过的风道。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冷却风驱动装置包括设在所述皮带轮本体上的驱风 盘,所述驱风盘具有与减振器连接的安装面,沿所述驱风盘的直径方向设置有兼做径向风 道的凹槽。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风盘连接有伸入至所述柴油机减振器内孔的管端, 所述管端上沿所述减振器的轴线方向设置有轴向风道,所述轴向风道和所述径向风道相贯
ο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轴向风道和所述径向风道周向均布设置在所述驱风盘 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柴油机曲轴皮带轮,安装在柴油机减振器上,包括皮带 轮本体,所述皮带轮本体上设有冷却风驱动装置,所述皮带轮本体和所述柴油机减振器之 间设有供冷却风通过的风道;冷却风驱动装置,驱动风流带走减振器的热量,降低了减振器 的温度,保证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皮带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柴油机曲轴皮带轮,安装在柴油机减振器2上,包括皮带 轮本体1,所述皮带轮本体1上设有冷却风驱动装置3,所述皮带轮本体1和所述柴油机减 振器2之间设有供冷却风通过的风道,所述冷却风驱动装置3包括设在所述皮带轮本体1 上的驱风盘4,所述驱风盘4具有与减振器2连接的安装面,沿所述驱风盘4的直径方向设 置有兼做径向风道31的凹槽,所述驱风盘4连接有伸入至所述柴油机减振器内孔的管端5, 所述管端5上沿所述减振器2的轴线方向设置有轴向风道32,所述轴向风道32和所述径向 风道31相贯通,所述轴向风道32和所述径向风道31周向均布设置在所述驱风盘4上。皮带轮本体安装在柴油机减振器上,硅油减振器在工作时,减振器壳体内的惯量 环随曲轴传动而转动,通过惯量环的惯性以及硅油的阻尼吸收震动能量,起到降低柴油机 扭转振动的作用,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产生的大量热能,在冷却风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得到很 好的消散,风流沿着轴向风道和径向风道流出,带走减振器的热量,降低了减振器的温度, 保证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避免了因为曲轴系统产生的扭转振动导致曲轴及有关零部件的 损坏,保证了柴油机安全可靠地运转。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所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也应视为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柴油机曲轴皮带轮,安装在柴油机减振器上,包括皮带轮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轮本体上设有冷却风驱动装置,所述皮带轮本体和所述柴油机减振器之间设有供冷却风通过的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驱动装置包括设 在所述皮带轮本体上的驱风盘,所述驱风盘具有与减振器连接的安装面,沿所述驱风盘的 直径方向设置有兼做径向风道的凹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机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风盘连接有伸入至所 述柴油机减振器内孔的管端,所述管端上沿所述减振器的轴线方向设置有轴向风道,所述 轴向风道和所述径向风道相贯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柴油机曲轴皮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风道和所述径向风 道周向均布设置在所述驱风盘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柴油机曲轴皮带轮,安装在柴油机减振器上,包括皮带轮本体,所述皮带轮本体上设有冷却风驱动装置,所述皮带轮本体和所述柴油机减振器之间设有供冷却风通过的风道;冷却风驱动装置,驱动风流带走减振器的热量,降低了减振器的温度,保证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
文档编号F16H55/36GK201651236SQ20102011857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日
发明者刘际仁, 张晓丽, 张纪元, 王金波, 郭圣刚 申请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